新时期高校科技管理工作创新改革研究

2021-12-03 02:03丁超豪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管理人员管理工作科技

丁超豪

(吉林大学,吉林 长春 130000)

早在1988年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近年来随着发展步伐的加快,我国在加大对科技重视程度的同时不断增加科技研究投入力度,这使得我国的科技研究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巨大的进步,相关科技研究活动异常活跃,科技研究成果斐然。而高校作为社会上重要的教育部门,集各种优势科研资源于一身,是我国科技研究的主力军,能够凭借自身实力的发挥来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发展,为一些关键核心共性技术问题的突破,做出突出贡献。

一、高校科技管理工作概述

高校科技管理是指高校围绕科技研究所开展的一系列资源调节、工作规划等管理措施,以此来更好地解决高校科技系统工作中的各类矛盾问题,促使高校科技工作方向、规律、要求更加接近既定要求。并在服务科技工作的同时,辅助高校科技工作能够在短时间内达到目标要求。由于高校作为社会教育部门的特殊性,使得其科研资源较为丰富和完善,由此也造就了其科技管理过程的产业链化,管理工作内容涉及到了科技信息管理、科技成果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科研人员管理、科研项目管理,以及师生管理等各个方面。且由于这些因素共处于同一链条上,因此各因素之间又存在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关系,环环相扣,任何一环节问题的出现都会对后续工作的开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新时期高校开展科技管理工作创新的意义

(一)高校服务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校作为社会上重要的教育部门,不仅承担着为社会培育专业人才的重任,同时也因其自身具备科研优势资源,使得高校在推动社会创新、提升社会生产力等各个方面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科研动向更是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倡导科技创新改革的新时代背景下,在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院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开始参与到科技研究工作中来,在建立单项课题研究的基础上依托校企协同育人合作关系,进行了科研项目上的广泛合作与探索。通过对当今各地广泛出现的各种项目孵化基地、科技园、产业园、软件园等的深入了解,均能够看到高校的身影,高校利用自身优厚的知识资源、人才资源、科技资源优势,与企业达成科研项目合作关系。这极大地促进了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使高校能够为社会发展贡献出自身的一份力。由此来看,新时期高校开展科技管理工作创新是高校服务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益于高校实现其社会责任。

(二)高校建设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随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提出,我国逐渐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将民族振兴、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的重点放在了科技研究上。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努力,我国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升。在此基础上,我国又审时度势地提出了要继续加大社会科技建设的目标要求,提出积极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目标,以此来充分激发高校科技创新热情,引导我国高校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这不仅为我国高校建设发展奠定了科技建设的基调,更为高校指明了未来的发展目标、道路。因此,在面向未来的建设发展进程中,我国高校必须要始终以科技创新发展为核心工作任务,不断加大科研工作投入力度,在打造特色科研项目、构建重点学科、完善科研实验硬件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不断向着一流大学目标迈进。

三、新时期高校科技管理工作实施现状

(一)成果

据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依据我国教育部科技司发布的相关公开数据统计显示,在2019年的中国大学科研经费排名100强中,有3所大学当年科研经费超100亿元,在整个排名中科研经费最少的也达到了9.29亿元。而高职院校,受近年来各大高校科研发展计划的影响,也逐渐加入到科研队伍中来,并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据悉,目前全国已经有517所高职院校对外公布了其《2020年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并在报告中明确说明了其2020年度科研社会服务经费情况。其中,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科研经费投入稳居全国职业院校前三,均在1亿元左右。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更是在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行深度解析的基础上,提出了“123”系统性科研管理改革工作计划。暨南大学则直接出台了《暨南大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方案》对科研人员、科研项目等实施了精细化的分类管理。

这充分显示了我国高校在科研方面的巨大决心和坚定态度,力图通过提高科研投入、加强科研管理,来不断实现高校自身科研综合实力的提升,以此来更好地承担起高校在社会科技创新发展中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为社会主义发展贡献出自身的一份力。

(二)问题

虽然我国大多数高校自建校之初就在不同程度上组织并实施着一系列的科技研究工作,但当时碍于科研资源、国家实力等多方面限制,使得我国高校的科研工作主要围绕一些高精尖项目开展,具有一定的任务性。一些高校因自身实力的限制并未能够深度地参与到早期的社会科研项目当中。一直发展到上世纪80年代,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高校科研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至此越来越多的高校才有能力参与到科研工作中来,并有机会系统性地参与到社会科技创新改革项目当中。因此,对于我国大多数高校而言,其科技研究实施时间较短,科技管理经验不足,在科技管理工作中也表现出了一些问题和不足。这些问题具体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是,管理理念陈旧。具体表现为,缺乏对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视,对科技管理之于高校科技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认识;缺乏科技管理主动服务意识,一些科技管理人员在工作中仅履行了自己上传下达的基本工作任务,并未真正用心、细心地主动开展科技管理服务工作,为科技研究人员提供必要的辅助作用。在一些院校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其本身科技成果丰富、科研活动频繁、科研项目众多,但实际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却表现平平,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由于科技管理人员服务意识欠缺而造成的。

二是,管理机制落后。具体表现为,深受高校传统管理体制的影响,一些高校将科技管理部门定位于行政管理机构,这使得其职责范围在很大程度上被局限在了科研经费管理、成果报奖管理、成果鉴定等级、科研组织实施、项目立项策划等行政性工作上。高校科技处直接负责各院系的科技研究工作,这导致高校科技管理范围较广、涉及内容较多,不仅容易造成科技管理工作的粗放化,同时这种直接负责的管理办法,也导致各院系科研管理自主权限的缺失,一些科技管理工作难以灵活开展,科研人员科技研究的创造性、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三是,管理人才匮乏。具体表现为,碍于科技管理行政化管理性质的界定,一些院校的科技管理工作主要由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负责。虽然这些人拥有丰富的行政管理经验,但也仅仅能够完成“上传下达”的信息传输任务。科学素养不能胜任更高要求的现实情况,导致这些人员在不了解科技研究流程、材料、项目、成果价值的基础上,难以针对科技研究开展更加深层次的管理服务;同时随着高校扩招扩建步伐的加快,高校科研任务量急速攀升,但科技管理部门人员数量却是极为有限的,难以支撑起庞大的科技管理任务。

四、新时期高校科技管理工作创新改革策略

(一)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

思想决定行为,通过对当今高校科技管理工作的广泛走访调查可以发现,陈旧的管理理念是抑制高校科技管理效率提升的一个最为主要的问题,该问题不同程度存在于各个院校当中。为推动高校科技管理工作创新改革目标的实现,首先就必须从整改思想观念上入手,引导管理人员树立先进的科技管理理念,以此来为后续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坚实的思想保障。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是,重视科技管理工作。从高校上层管理者到基层教师,都要加强对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视,从管理发展的角度去审视科研工作,看到科学的管理之于科研资源调配、人员安排、项目实施等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二是,树立科技管理服务观。充分发挥人本精神,改变以往科技管理工作中重管理、轻服务的管理思想。通过对科技研究、转化流程的梳理,让管理人员意识到,高校科技事业的发展,研究人员、管理人员拥有同等职责,需要依靠二者的共同努力来实现。由此来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主动性,使其能够积极地参与到科技研究工作当中,了解高校科研项目特点、掌握科研人员需求,进而有针对性地为其提供科研管理服务。如,在对科研成果价值进行充分认识的基础上,科研人员可以主动走出校园与相关企业进行业务洽谈、对接,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提供更多的机会;科研人员还可以在与区域内高校科研管理人员进行协商的基础上,联合举办区域性科研成果展示活动。通过大规模、连续性科研活动的举办,增强活动本身的社会号召力、影响力,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社会科研部门、高校参与进来,以此来营造起一股浓厚的科研氛围,为高校研究人员的科研工作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支持。

(二)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

任何一项工作的有序开展,都必须建立在科学、合理管理机制的基础之上,以此来保障各层级各组别人员能够按规操作、各项工作能够有序进行、各类资源可以得到有效调配利用。与此同时,只有让科技管理人员脱离以往传统的行政管理环境,重新进入一个井然有序、充满浓厚科研管理氛围的工作环境中,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具体而言,高校在构建完善的管理机制时,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是,构建灵活、机动的科研管理组织机制。针对以往高校中科研管理行政化的组织管理模式,创建更加灵活且机动性强的科研组织管理机制。一方面,高校可以将科研管理部门从行政管理体系中摘除,单独成立专属科室,专门负责高校各院系的科研成果社会推广、转化,与社会各部门就科研项目、成果进行业务合作洽谈。并统筹各院系的科研管理工作安排,如对院系呈报的科研项目进行审批、评估,并给予其一定的科研支持。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鼓励各院系成立专属科研管理服务站点,并适当为院系科研管理站点进行放权,使各院系能够灵活、快速地对科研工作作出反应,结合科研工作实况,对院系的人事、财务、资源作出合理调配。

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管理工作评价机制。组织管理评价机制的建立,不仅能够充分彰显高校对科研工作的重视,彻底改变个别人员轻视科研管理的现实问题,同时还能够在激发科研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基础上,确保科研管理工作能够始终保持一个良性发展的状态。一方面,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标准,坚决杜绝一刀切式的评价考核管理办法,根据被考核人员参与项目、学科特点、个人实际情况等的不同,制定差异化的考核标准。切勿以结果论成败,切断个别人员急功近利的错误思想倾向,保障每名教师都能够潜心学术,投身到创新性、高水平科研成果的研究上去。另一方面,建立工作竞争激励机制,将考评结果,作为教师个人职位晋升、人才选拔的重要参考依据。这里针对的不仅仅是参与科研工作的教师,还有科研管理人员,要在工作竞争激励机制的作用下,消除其工作中的懈怠心理,增强其工作的紧迫感,以此来在科研、管理工作内部营造出一股良性的竞争氛围。

(三)加强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在倡导知识经济发展的今天,人才的资源优势地位逐渐显现,社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各类专业人才智力作用的发挥来实现。尤其是对于高校科技管理工作而言,其本身就涉及到专业性极强的科学研究活动,且科研管理工作涉及事务较为繁杂。这就对科技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其具备一定的科技素养,同时也要求其能够具备先进而完备的管理能力,以此来应对新时期高校科技管理工作变革的新要求。为此,高校在加强科研管理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是,构建科研管理队伍胜任力模型,结合科研管理工作特点、内容、任务,对科研管理人员的个性、工作态度、管理能力、价值观、基本能力、知识等几个不同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即科研管理人员应在具备哪些必备能力的基础上,才可以保障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如,工作态度要具备创新精神、服务意识、灵活应变、注重细节;管理能力要具备计划能力、领导能力、控制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知识方面除必要的管理知识、科技领域专业知识外,还要对法律、法规、制度、政策等知识有基本的了解,且能够熟练操作电脑、进行公文写作。从而将胜任力模型作为科研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重要依据。

二是,加强在职人员培训教育,不断提升高校科研管理人员专业素养。为此,高校需要邀请各领域专业人士到学校中开展专题讲座,组织科技管理工作者听取讲座、总结心得,以此来实现科技管理人员知识素养的不断提升。其培训内容主要依据上述人员胜任力模型来选择。尤其针对科技管理创新改革要求,在培训教育方面要着力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在科技管理方面进行深耕。要引导管理人员注重自身科研专业知识宽度的拓展,使其掌握一定的科技研究常识。培养其先进的管理理念、方式方法,促使管理人员在学习群体行为学、人际关系学、管理过程学、社会合作学、社会技术学等的基础上,逐渐突破传统行政性的管理方式,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精细化管理方式。另一方面,为顺应科研管理信息化发展趋势,邀请信息化方面的人士专门对科研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软件运用能力等进行培训。以此为高校后续科研管理网络信息平台的构建、科研数据库的建立,奠定充足的人才基础。

四、小结

综上所述,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是一项繁杂且专业性极高的工作,牵涉因素、环节较多。在倡导科技创新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科技研究一直都被作为高校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关系到高校综合实力的提升。在未来的工作中,高校要在加大科技研究投入力度的同时,不断整合资源优势,着力做好科技管理工作,为科技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充足的辅助效用。

猜你喜欢
管理人员管理工作科技
医疗设备质控管理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青脆李、脆红李周年管理工作历
建筑施工管理工作探讨
以“5×3”立体模式打造外派管理人员队伍
建筑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素质现状提升探讨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5年前的选择决定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