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全育人”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践路径探索

2021-12-03 02:03贺巧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理想信念思政

贺巧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300)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战略高度上提出,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充分彰显理想信念作为“精神之钙”的重要性。面对深刻变化的社会、丰富多样的生活、形形色色的思潮,如何从“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出发,筑牢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根基、创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和手段,是一个有重要价值的课题。

一、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意义

青年一代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重任,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理想信念作为一种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力量,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对时代召唤的回应,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一)国家层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支撑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而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1]。青年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主力军,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2]。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高度,深入阐明了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间的紧密联系。青年大学生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亲历者和参与者,能否形成科学而坚定的理想信念,不仅代表着青年群体的整体精神面貌和道德水准,还影响着全民族的文明素养和全社会的价值取向,更决定着民族复兴历史伟业的实现[3]。

(二)高校层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思想保证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4]。由此可见,理想信念教育关乎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重要战略问题。高校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牢牢把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动权,筑牢青年大学生的精神之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实现立德树人目标搭桥铺路。

(三)青年学生层面:树立正确价值取向的精神引领

青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理想信念的支撑和指引。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而青年的价值取向关乎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5]。面对多元文化的社会思潮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青年大学生要对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中国历史和国际格局、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有正确和全面的认识。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是促进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

二、“三全育人”理念:推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方式和手段创新

(一)全员育人:拓宽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广度

“全员育人”强调多方协作,凝聚学校全体教师、社会力量和学生家长等共同体的育人合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与实现全员育人目标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一是主体单一性。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员,学校其他老师、社会力量和学生家长较少参与和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二是教师队伍思想认识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教师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不足,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认识。全员参与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将从人员配比上扩大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主体范围,拓宽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广度。

(二)全过程育人:深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效度

“全程育人”是指要重视学生在校内和校外各环节的教育,将“时时育人”的要求贯穿在教育与教学、管理与服务之中。在实践中,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未能贯穿在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之中。一是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化难以落实。理想信念教育的任务与内容、方式和渠道没有固定下来,教育模式未成体系,具有不科学性、不稳定性等特点。二是实现理想信念教育的常态化有一定困难。理想信念教育难以嵌入日常生活、融入教书育人等过程,学生在假期和校外实习阶段还容易出现理想信念教育的“空档期”。推动理想信念教育的全程化,将从顶层设计上为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保障,从而深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效度。

(三)全方位育人:延伸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深度

“全方位育人”是指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载体,将理想信念教育渗透到学生成长成才的方方面面,实现育人成效有机联动。当前以“全方位育人”视角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存在以下不足。一是新媒体育人功能未能充分被利用,高校在引导学生借助这些平台开展自主学习、提升理论素养等方面做得还不到位。二是育人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采用的是传统教学方式,学生参与感和参与度不高。高校应开展全方位的理想信念教育,将创新育人方式、调动各种资源,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渗透力,延伸理想信念教育的深度。

三、基于“三全育人”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践路径探析

(一)构建“全员参与、强化责任”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机制

1.建立与政府的协同育人模式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6年出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青年规划——《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党和国家把青年发展摆在工作格局中重要的战略位置,把做好青年工作作为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6]。政府部门作为党中央和国家决策部署的重要执行者,应当重视青年、关怀青年、信任青年,从政策制度、经费保障、资源配置等方面支持高校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整体思考、科学规划、全面推进,协力促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2.有效整合社会资源

社会资源是教育学生的重要力量,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将感召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使其成为自觉践行理想信念的主体。高校要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建立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号召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以企业的价值理想、规章制度、价值准则积极培养学生,让学生在企业实践实习中练就“工匠精神”。高校也可以邀请优秀校友、先进人物等连线思政课堂、走进校园,以优秀人物鲜活的实例、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感染新时代青年。

3.协调高校内部师资力量

高校要建立完善的内部协同育人机制,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主人翁意识。校长书记要切实担起理想信念教育主体责任,落实“党管青年”的要求,以“思政第一课”“书记茶座”等为载体,将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落到实处。高校应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则,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强化教师政治理论素养,让教师更好地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7],鼓励全体教师参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出力、人人关注的良好氛围,构建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大格局。

4.发挥朋辈引领作用

《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列为重点项目,强调在青年学生骨干、团干部、青年知识分子等青年群体中选拔一批骨干作为培养对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着力培养一批对党忠诚、信仰坚定、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6]。因此,高校要认真落实《规划》要求,大力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和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工程,以学生骨干、团干部、学生党员为抓手,发挥朋辈引领作用,引导其他学生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注入“新鲜血液”。

5.加强家校联结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高校与家庭要齐心协力、良性互动、共同协作。高校要搭建家校互动平台,建立与家长的稳定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及时参与学生的成长成才,并引导家长注重建设良好的家风,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做孩子成长路上的指明灯和示范者。

(二)搭建“全程协同、有效衔接”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模式

1.推行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化和常态化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意味着理想信念教育要常抓不懈、持续有效、规范有序地开展。因此,高校要从顶层设计的高度出发,完善理想信念教育体系,形成全程协同、有效衔接的教育模式。首先,要科学规划教学内容。教务部门和各院系要共同梳理和厘清每个课程涉及的思政教育内容,有效规避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第二,坚持做到校内校外教育统一步调。日常思政教育要贯穿在教育与教学、管理与服务过程中,除此之外,社会实践活动要实行课程化与项目化相结合,以学分制推行,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填补校外理想信念教育的“空档期”。

2.抓好思政课堂主渠道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主渠道作用,真正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思政课教师要科学规划,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提升思政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将理想信念深入学生的骨髓。教师要利用课堂引导学生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将理想信念教育与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引导青年大学生正确认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让学生的理想信念建立在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正确认识上。

3.落实课程思政要求

高校要落实“课程思政”理念,将助力思政教育贯穿在学生学习各阶段。要坚持育德与育才相结合的原则,发挥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功能。深入梳理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积极探索专业课程与理想信念教育之间的契合点,有机融入专业教学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有机统一。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在帮助学生增长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做精神上“不缺钙”的接班人。

4.抓好日常思政教育

落实全过程育人,要将理想信念教育贯穿在日常的思想教育过程中,并将此作为一项常规性的工作来抓,因为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生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不断修正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高校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将理想信念教育嵌入到学生的日常行为教育中,贯穿在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中,体现到管理与服务、教育与教学的方方面面。

5.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高校应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青年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进革命老区、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走进历史博物馆等,广泛开展学先进、学优秀、学模范等活动,填补理想信念教育的“空档期”,强化学生对历史和现实的认知、加深其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的成效。在理想信念内化于心的基础上,教育学生做到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以实际行动投身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践之中去,做到知行合一,在实践中升华理想信念。

(三)打造“全方位联动、多维协作”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方式

1.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高校可以组织青年学生关注时政热点,萃取社会现实素材作为学生第二课堂的生动教材,通过主题党日活动、主题团日活动、社团活动等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开展学术科技类活动,支持学生开展学术研究,鼓励学生树立志诚报国的理想追求,深入思考个人理想与社会共同理想之间的联系;以“资助育人”系列活动为依托,着力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励志成才的良好品质;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的原则,关注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培养学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2.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高校要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加强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术网站和“两微一端”建设。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加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高校要主动占领网络阵地,通过网络平台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等,借助网络空间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引导广大青年自觉抵制消极落后的网络文化,认清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差别,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与线下活动相辅相成,强化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共同促进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养成。

3.依托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重大纪念日和重大历史事件蕴含着丰富的理想信念教育资源。高校可以借助五四青年节、抗战胜利纪念日、国庆节、国家公祭日、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文化教育等,让理想信念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使其努力成长为理想信念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4.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习近平多次强调:“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和滋养,信仰信念就难以深沉而执着”[8]。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因此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让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更加饱满、丰盈、充实,不断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使理想信念内化于心。

四、结语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1]。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承载着伟大时代使命,青年大学生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才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不辱时代使命,不负人民期望。因此,重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构建“全员参与、全过程协同、全方位联动”的理想信念教育体系,将不断深化理想信念教育的广度、效度和深度,培养出更多的时代新人,促使大学生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力军。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理想信念思政
习近平2021年9月1日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