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探索
——“三级导师带教”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2021-12-03 02:03艾辉王莹莹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学区研修县域

艾辉,王莹莹

(1.吉林省永吉县教师进修学校,吉林 吉林 132100;2.吉林省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教育的飞速发展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已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的发展,再也不是单一、碎片式的培训便可以满足,也不仅仅是以自我研修、自我实践为主体的个体、孤立发展的研究与实践,教师的专业成长亟需一个关乎自身个性化需要、有充分话语权、尊重教师权益的,开放共享、合作交流的教师专业发展组织——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基础和重要路径,具有目标一致性、教育公开性、学习实践性、氛围合作性等基本特征。[1]通过共同的愿景、合作的文化、互惠的机制、共享的氛围等内涵,实现教师专业成长效益最大化。[2]在以往的共同体构建过程中,存着在合作意愿不强、协同共建氛围不浓、共同体成员结构单一、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3]破解这些问题,成为区域教师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现实困扰。

一、县域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的目标定位

随着教师培训重心的不断下移,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越来越多地承担起区域教师发展的任务,建设县域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成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职责所在。永吉县一直致力于构建县域教师发展共同体的尝试,尤其是成为“国培计划”项目县以来,建设好域内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成为进修学校的共同追求。

(一)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永吉县是吉林省的一个农业县份,现有中小学35所,专任教师2500名,其中年轻的特岗教师和事业编教师1200名,约占教师总数的50%。85%的青年教师分布在农村,他们的专业素质普遍需要提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业基础较为薄弱,这些青年教师自身的专业背景及专业知识底蕴参差不齐,任职时间短,教学经验不足,而且大多数教师没有经历过系统的、专业性强的培训及专业引领,教育教学理论、专业基本功、岗位实践能力还不能完全胜任教育教学岗位;二是缺乏有效的专业发展引领,这些青年教师的工作岗位还不够稳定,校内更换岗位与县域内流动频繁,尤其农村学校缺少名师与骨干教师的引领与带动,极大程度地阻碍了青年教师的成长。为此,促进青年教师可持续的专业发展,是建设县域内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出发点。专业共同体能够增强青年教师的归属感,也成为青年教师亟需的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常态化培养方式和最佳的培养途径。

(二)激活教师专业成长内生动力

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多种途径,除了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和岗位实践探索外,还需为青年教师提供充分的、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的培训。作为县域教师培训机构,虽然组织开展的培训项目繁多,但真正满足每一位青年教师个体发展需求的培训还不够。“导师带教”以师带徒的形式开展,其目的是满足青年教师个性化的发展需求,然而传统的“导师带教”方式,仅仅局限于校本的师徒一对一结对,导致培训范围狭窄,培训形式单一,培训过程缺少系统设计与管理评估,更缺乏校际或区域间的沟通以及县区业务部门的专业指导,并没有从根本上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内驱力,制约了该项工作对年轻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作用。为此,建立立体的、网状的、协同创新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激发培训内生动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三)促进县域教育可持续发展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促进县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因此,作为县域教师培训机构,应建立县域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打通一条成长的快车道,充分借力高校专家、本土培训师、教学名师等高质量的名师团队,多方合力、多层面引领,促进县域内名师团队、名师个体的成长,并通过县域名师带动全县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以实现教师专业化成长,促进县域教育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

二、县域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模式构建

永吉县在建设域内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探索中,对域内各级各类培训进行一体化设计,系统整合域内资源,最终形成了“三级导师带教”模式,充分发挥县级导师、学区导师、校级导师的群体智慧以及跨学科、跨区域协同创新的合力优势,形成多层次共研、多学科共促、多区域共进的良好研修局面,大面积提升各层次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三级导师带教”模式内涵

基于“三级导师带教”的专业发展共同体,其实质是一种县级、学区、校本“三级联动”分层分类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三级导师带教”,顾名思义,其导师分为三个层次。一级导师为县级导师,由进修学校学科教研员担任。重点带培“学区导师”提升教育教学理论基础,进行课程教材研究,凝练教学风格与研究成果,提高带徒实践能力。二级导师为学区导师,由学区基地校业务领导或学区学科名师担任。重点带培“校级导师”,引入前沿的教育理念,提升教育实践与跟岗学习指导能力,提高带徒实践能力。三级导师为校级导师,由各学校业务领导或学科骨干教师担任。重点带培校级青年教师,包括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实践能力提高、教学反思能力形成、个性化成长等。

在研修方式上,“三级导师带教”实现了县级、学区、校本三级研修的联动。一是县域研修,充分发挥县级研培部门的统筹引领作用,通过年度内开展的项目化培训和系统性主题教研活动,采用主导式研修、预约式研修、协作式研修等多种方式培养学区导师、校级导师;二是学区研修,发挥学区共研共促功能,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研修形式,常态化开展集体备课、定期开展专题教学研究、统筹设计教研活动展示,研究解决学区内各学校带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形成强校引领、协同发展的教师培养新格局;三是校本研修,充分发挥校级导师典型带动作用,依托校本研修,强化带培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校本主题教研、问题式教学指导、研课磨课等形式,提升本校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三级导师带教”实施流程

“三级导师带教”通过“3+2+2+2”环节实施,使县域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真正落地。

1.组建三级梯次团队

培训前,通过问卷星、现场访谈等形式深入开展“三级导师带教”培训需求调研。在了解需求和分析现状的基础上,从县级、学区级、校级“三个层面”,从学科均衡、单位均衡、层次均衡“三个均衡”角度,精心遴选学科导师,进行三级师徒结对,签订师徒结对协议,明确“三级导师带教”的培训目标、带教机制和工作任务。

2.开发两种课程资源

共同体构建需要以丰富的课程资源作为支撑,这样才有利于其规范化、科学化持续推进。一是研发特色的理论课程,如“导师的专业修炼”“导师带教理论与实践探索”“学科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等基础理论、前沿理论、方法理论;二是研发丰富的实践课程,如“学区导师”案例分享、“校级导师”课例研磨、“导师带教”模式总结提升等导师带教能力、学科指导能力、教学实践能力。课程资源开发充分体现了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层次性与现实性相结合,使“导师带教”走向专业化。

3.开展两类系统培训

一是依托吉林省“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的专项培训项目支持,发挥高校专家、本土培训师、教学名师的示范引领,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通过专家讲座、参与式培训、案例研修、经验分享等方式,提升带教导师的教学研究与指导能力;二是按照“师徒结对协议书”和“年度带培计划”,在县级、学区级、校级三个层面,开展“导师带教”岗位帮带工作,引领青年教师通过自我诊断、自我完善,提升专业情意、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4.实施两步总结提升

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同样需要反思。一是通过每年度的阶段总结来实现导师团队的反思。按时召开年度阶段总结会议,组织“三级导师”采取图片说、简报说、案例说、模式说等形式,回顾反思每个带培阶段的经验,交流该阶段的带培特色、带培成效、存在问题及今后设想等,取长补短、不断完善。二是通过“年度成果研发交流”实现导师与带培教师双主体的反思。针对下一阶段工作,就成果如何研发、带培注意事项等,进行针对性辅导,保证下阶段带培工作减少盲目,提高培训质量。这既是总结梳理的过程,更是反思提升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反思、修正、创新,才能使共同体建设走向成熟与成功,才能更好地为教师专业发展助力。

三、县域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工作机制

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其成为促进教师成长的服务器、催化剂,就要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核心,探索符合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及其成长规律的工作机制与有效策略,为县域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一)协同实施,联合发力

县域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依托于“四位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即县级导师培养由高校引领,学区导师培养由进修学校主导,校级导师培养由学区共同体实施,青年教师培养由校本常态化落地,此研修体系协同开放,既要充分发挥各实施主体的作用,又要四方联合发力。

1.高校引领

在构建县域教师学习共同体的过程中,永吉县充分利用高校的专家资源。一是与吉林省教育学院深度协同,通过国培项目置换脱产研修、专家学术报告、送培到县等方式开展培训;二是与东北师范大学合作建设“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协同开展学科置换研修、课题研究、点对点入校指导等培训活动。通过与高校合作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打造具有学习力、转化力和引领力这“三力”的县级导师团队,使其能够真正在带培中对青年教师实现理念引领、知识引领和价值引领,为高效实施“导师带教”培训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2.进修主导

充分发挥进修院校在构建县域教师学习共同体中的主导作用,一是按照守正创新、有机整合的理念,发挥统筹协调的职能,将县域系统性培训和链条式主题研修工作嵌入“导师带教”项目,做到有机整合,减负增效;二是摸清青年教师的培训需求,积极引进优化资源,组建结构合理的专家队伍,做好“导师带教”项目的设计、推进、实施、监控与评估,保障带教团队有效施培。

3.学区实施

学区是县域内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的枢纽。永吉县依据县域内学校办学规模、资源分布状况,建立以优质学校为核心基地校,以农村学校为成员校的7个学区协作体,每个“学区导师”对成员校的“校级导师”和青年教师进行带培。带培过程中,充分发挥好学区的三个作用:一是以强带弱,问题引领;二是优势互补,联合攻关;三是广泛交流,成果共享。通过学区城乡协同发展,实现学区内导师与徒弟专业一体化发展。

4.学校落地

基层学校将校本研修和“导师带教”项目有效对接、整合设计。“导师带教”有主题、有模式、有成果的项目理念,为县域校本研修工作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在“导师带教”项目启动会上,各校重新修改和完善校本研修计划,将“导师带教”培训主题及实践策略,融入到校本研修主题及教师培养方式中,实现研究方向与研修策略的一致性,使“导师带教”成果通过校本研修得以深化和提升。

(二)任务驱动,成果导向

为保障“导师带教”培训有序有效开展,需要在培训伊始进行分级分类任务划分、定职定责定标。一是明确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基层学校的职责,实施分级负责制。教育局负责培训的组织领导、督促检查各种保障机制的建立;教师进修学校负责培训全面统筹规划:培训方案研制和培训课程与教学设计,培训实施、培训成果研发、培训质量监控、培训跟踪指导评估;基层学校负责校本“岗位帮带”的监管、指导与评估,校本“导师带教”策略研究与实践、研修成果的提炼。二是制定《“导师带教”师徒结对协议书》,明确导师与徒弟的职责分工以及培训实施的思维导图、行动指南。

加强培训成果研发是培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手。建立成果研发机制,以成果研发任务规范、引领培训实施过程,高标准催化研发成果。运用“产出倒逼式”成果研发管理策略,按照“导—练—评—升”四步流程,培训前明确研发任务和要求;研发过程中及时打磨跟进,进行针对性指导;将研发成果作为项目终期评价的重要指标,使培训成果质量成为决定带培主体取得相应评价等级的关键,最终打磨、出版研发成果集,形成县域共享的资源。

(三)常态跟踪,及时指导

建立跟踪指导机制,采取集中跟踪与分散跟踪相结合、常态化跟踪与专项化跟踪相结合、线下跟踪与线上跟踪相结合的方式,对带培过程实时跟踪,及时指导。一是“县级导师”对“学区导师”的跟踪指导。县级导师在培训的每个阶段,根据县域带培计划、学区活动开展情况,及时深入到各“学区导师”带培团队中,多层面、全方位了解和检验“学区导师”实施带培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交流指导。二是“学区导师”对“校级导师”的跟踪指导。以实地跟踪和网络跟踪两种方式进行。实地跟踪是指学区导师在年度带培阶段,完成对“校级导师”带培工作的跟踪指导;网络跟踪是指学区导师与校级导师建立“带培工作坊”,完成年度的线上研修任务。三是“校级导师”对校级徒弟的跟踪指导。校级导师依据自己的学科及岗位特点,在本校内对口带培2~3名青年教师,按照“带培计划”全面全程地跟踪指导青年教师。通过共同学习、共同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等形式,实现导师与徒弟共同成长。

(四)综合评价,多元考核

依据《“导师带教”培训质效考核评价细则》和《“导师带教”师徒结对协议书》,通过匿名问卷、对话访谈、网络测评等形式,坚持“两级三考”综合评价。两级,即教育局对“县级导师”的评价,“县级导师”对“学区导师、校级导师”的评价。重点通过被带培学员的满意度、课程实施、带培计划落实、带培质效等对“三级导师”进行等级评价。三考,即通过分散式培训考核、年度综合性考核与两年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学员进行评价。分散式培训考核,是对带培学员每年度的集中系统性培训、主题教学研究、阶段成果展示等进行专项考核。年度综合性考核是在每年度培训后,对带培学员的参培效果进行量化评分。两年终结性考核是在“导师带教”培训周期结束后,将两年的年度综合性考核成绩累加,作为学员最后的考核成绩。最终,依据“两级三考”综合成绩评选县级“优秀导师带教团队”和“优秀导师”。这种跨年度、递进式的多元考核评价,极大激发了教师发展的内驱力,提升了培训质量和效果。

四、县域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的实践成效

建立与完善基于“县—学区—校‘三级导师带教’模式”的县域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不仅使被带培的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也促进了导师团队专业素质的不断提升,同时推动了县域教育的发展。

(一)构建了区域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

“三级导师带教”培训模式,通过分层分级培养,扩大培训的覆盖面,实现了域内教师的共同成长。一是促进本土专家的专业成长。通过高校专家引领、国培项目实施,有效锤炼和促进了本土专家总结反思、实施项目化培训的能力,激发了导师团队持续发展的自主性。二是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梯次培养格局,自主合作的文化,极大唤醒了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自觉,提高了其教育理论水平与教育实践能力。通过该模式永吉县目前培养了学科县级导师5人,学区级导师32人,校级导师63人,被带培青年教师178人,初步构建了县域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

(二)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培训经验

通过“三级带教,梯次结对;目标引领,层级培养”,全方位呈现了培养教师的新思路、新策略。构建县域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作为教师培训的显性成果,广泛适用于以县区教研部门为龙头的区域性教师培训及教学研究。如师徒结对的操作流程、三级导师研修力量的整合与协作、各项研修任务的考核评价细则以及跨学科、跨区域的深度协同等实践策略,让不同层次的研修主体达到“强身健体”的功效,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有力地推动了教师培训由浅层向深度转型。

(三)积累了优质的教师培训资源

多维立体的县域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构建与实施,提升了教研成果质量,目前已积累精品课、微案例、课例研磨等成果825项,数字成果资源包120G,研修成果集9本,发表典型经验论文2篇,还研制了《“导师带教”培训模式实施指南》,凡此种种,扩大了县域教师培训资源总量,优化了资源品质,为县级培训、校本培训及教师自修等各级培训提供了方法与路径,为区域教师培训内涵式发展奠定了深厚的课程基础。

五、反思

建立县域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归根结底是为了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共同体的教师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来源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校,会存在很大差异。从培训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思考和设计,应该尊重和彰显教师的个体价值,加强对话与合作,关注教师的共性特点和个体差异等诸多复杂因素,用发展和变化的眼光去指导与评价,做到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绩效与发展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激发青年教师自主发展意识和内在发展动力。

“三级导师带教”模式的县域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在带培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研促培、研培互动的发展方略,积极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平台[4],以灵活的眼光、研究的思维去调整与完善教师专业成长的方法策略,通过微课题研究、工作坊交流、师徒成果汇编等方式,做到师徒之间的深度互动、深度交流,实现资源互补、思维互补,达到共促共研、协同发展。[5]

猜你喜欢
学区研修县域
立足“四个一”,关注园本研修中的教师立场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一主六维:深度卷入的研修模式
基于融媒体环境的县域媒体技术创新
13城整顿学区房炒作
县域经济 绥德“网上货运港”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学区房还能买吗
县域高中文科数学生态课堂的“三味”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