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留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认同初探

2021-12-03 02:03吴日明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东南亚共同体留学生

吴日明

(南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困扰世界的问题,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崭新命题。“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1]2017年3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载入联合国安理会决议,赢得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需要走出国门广泛宣传,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世界各国人民所熟悉、理解和认同。当前我国已有700多所高校开始招收留学生,开展留学生教育。留学生是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桥梁和纽带,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力量。据统计,2018年来华留学生人数就突破了49.2万人,其中来自东南亚国家的留学生人数最多,推动东南亚留学生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新时代重大课题。

一、何以需要:东南亚留学生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意蕴

东南亚国家主要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和东帝汶等11个国家,其中越南、老挝、缅甸与我国陆地接壤。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成为东南亚国家学生留学的首选,成为世界第三、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东南亚留学生是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力军。推动东南亚留学生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意义重大。

(一)有助于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文化因素表现出来的凝聚力、感召力、吸引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2]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就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了“天下为公、和而不同、协和万邦、民吾同胞”的优秀传统文化,契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顺应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展现了中国大国外交政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南亚留学生在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过程中,可以深刻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全面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留学生是一个流动群体,如果他们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学成回国后就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不断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

(二)有助于传播全人类的共同价值

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人类社会正以前所未有的紧密方式联系在一起,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期待更加强烈。共同的利益、共同的需求催生共同的价值观念。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明确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3]指明了人类社会共同努力的方向。2020年10月2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坚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4]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重要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承载着全人类共同价值。在向东南亚留学生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同时,可以推动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传播,凝聚更多的社会共识,共创东南亚国家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未来。

(三)有助于加快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

当前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2500多个民族,不同国家和民族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社会性质迥然不同,文化差异十分明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201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以“亚洲新未来:迈向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博鳌亚洲论坛上指出:“共同营造对亚洲、对世界都更为有利的地区秩序,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5]描绘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亚洲到世界的“路线图”。2019年5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题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表达构建和平安宁、共同繁荣、开放融通的亚洲的美好愿望。东南亚是亚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战略支点。推进东南亚留学生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助于推动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二、何以可能:东南亚留学生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现实基础

推动东南亚留学生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可靠的现实基础。我国综合国力持续增强,为增进理念认同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东南亚国家与我国长期友好交往,为增进理念认同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近代东南亚国家与我国相似的历史命运,为增进理念认同奠定了稳固的心理基础。

(一)我国综合国力持续增强

一个国家的话语权、影响力与综合国力紧密相关。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大幅提升。2010年我国GDP赶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有14亿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是全球最具潜力的大市场,对外贸易规模居全球第一。神州飞天、蛟龙潜海、高铁飞驰、人工智能、北斗导航等重大科技创新享誉世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全国一盘棋,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赢得世界许多国家的赞誉。强大的综合国力是战胜疫情的物质保证和深厚底气。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指出:“我们长期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建立的完整产业体系、形成的强大科技实力、储备的丰富医疗资源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坚强支撑。”[6]综合国力的提升极大地增强了我国在东南亚乃至整个国际社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为增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认同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东南亚国家与我国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

东南亚国家与中国地缘相近,国家之间的交往十分便利。早在秦汉之际,我国就已与东南亚国家建立起较为密切的经贸联系。缅甸学者貌丁昂认为,早在公元前128年,中国的货物沿着缅甸北部一条陆路途经印度运往西方。自唐代以来,越南、老挝、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常派遣使节向中国求封、朝贡,一些国家的国王还亲率使团访问中国,带来不少礼物,中国封建统治者总会“薄来而厚往”,推动了文化交流。明代永乐年间,郑和七下西洋,经过文莱、泰国、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给这些国家送去陶瓷、丝绸、茶叶、铁制农具和金属制品,同时把东南亚国家的香料、珠宝、绘画、雕刻带回中国。当时一部分随郑和下西洋的船员留居东南亚,他们在饮食、服饰、风俗等方面对居住国产生了深远影响。全面系统地记载郑和下西洋的珍贵文献《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对当时东南亚各国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气候物产等情况作了详实而生动的描述,成为古代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明证。文化的交流互鉴也推动了明朝对东南亚文化的学习。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注重学习研究东南亚国家语言的王朝,1404年,南京设立四夷馆学习研究满刺加语、缅甸语,一批汉外词典也相继问世。明代嘉靖年间,华人与马来人交际的重要工具《满刺加国译语》校订完成,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汉语-马来语”词典。清朝政府继承了明代对东南亚各国的睦邻友好政策,期盼“永弭病衅”,东南亚国家坚持“同作藩封,共承思浴”。东南亚国家与我国长期的经济文化交往为东南亚留学生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奠定了情感基础。

(三)近代东南亚国家与我国具有相似的历史命运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遭受西方列强残酷压迫和剥削,东南亚各国也遭受了同样的厄运。早在16世纪初,西方列强就开始对东南亚进行殖民入侵,东南亚相继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自1565年开始,西班牙对菲律宾实行长达300多年的殖民统治;1605年至20世纪初,印度尼西亚长期遭受荷兰的殖民统治;1863年柬埔寨沦为法国保护国,1940年柬埔寨又被日本占领,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法国重新占领;1893年,法国占领了老挝并开始了残酷的殖民统治。东南亚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血泪史。因为东南亚国家与我国具有相似的历史命运,因此在反抗殖民侵略过程中,我国和东南亚国家的爱国志士能守望相助,共同进行反侵略斗争。1883年,法国军队进攻越南顺化,强迫越南订立《顺化条约》,妄图使越南脱离中国的藩属地位。1885年3月,在中越边境的镇南关,年近七旬的清朝将领冯子材率军迎击前来进犯的法国军队,越南人民争相出力,终于取得镇南关大捷,沉重打击了法军的嚣张气焰。近代史上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近代史上相似的历史遭遇会让东南亚留学生与中国人民拥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产生“共情”,为其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奠定了心理基础。

三、何以实施:东南亚留学生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基本路径

东南亚国家与我国在基本国情、价值观念、文化风俗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推动东南亚留学生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从教材体系、教学方法、学习形式等多条路径加以推进。

(一)改进教材体系,拓展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教学的重要依据,是培养人才的重要保障。为了让留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目前我国给来华留学生统一开设了《中国文化概况》课。《中国文化概况》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中国传统思想、传统美德、古代文学、古代科技、古代建筑、民风民俗等内容,有利于帮助留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三卷)多语种版本向海外发行达到数十万册,在海外引起强烈反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面对来华留学生,可以拓展当前的教材内容。在教材中适当介绍中国近现代史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容,让留学生了解近代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历史,领会我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和重大意义。特别是结合新冠疫情防控工作,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尤其讲好我国与东南亚国家抗疫斗争中风雨同舟的感人故事。比如说,2020年1月,在中国抗击疫情最困难的时刻,马来西亚政府在第一时间向我国捐赠1800万只手套,泰国政府向我国捐赠了大批医疗物资。2020年2月,泰国总理巴育在录制视频中振臂高呼“中泰团结,一起加油”,“加油,武汉”等标语也刷屏泰国各大社交媒体。2020年上半年,当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疫情日趋严重之时,中国政府施以援手,向两国援助新型检测试剂、医用口罩等一大批医疗物资。我国和东南亚国家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些鲜活的素材可以成为留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把握对象特点,分层有序推进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重要方法论。推进东南亚留学生认同人类共同体理念过程中,对不同国籍的东南亚学生也要进行具体分析,准确把握不同国籍留学生的思想动态,分门别类地进行教育引导。在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中,绝大多数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其中越南、老挝与我国同属于社会主义国家,具有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对于来自这些国家的留学生,可以结合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必然性,从而增进理论认同。对于来自柬埔寨、缅甸等国家的留学生,可以结合近代历史,分析我国与这些国家近代共同反抗殖民统治的内在逻辑,把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厚底蕴,从而增进理论认同。对于来自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家的留学生,根据这些国家华侨华人比较多的特点,可以深入挖掘华侨华人参与这些国家经济社会建设的感人故事,帮助东南亚留学生深刻认识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从传统友好交往中感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基础,从而增进理念认同。总之,对于来自东南亚国家的留学生需要适当区分,求同存异,选择契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史实和事例进行教育引导,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加强社会实践,丰富学习形式

增进东南亚留学生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需要不断丰富学习形式,这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还需要强化社会实践,积极开设第二课堂,让东南亚留学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更真切的体会。首先,组织东南亚留学生参观考察。我国拥有数量众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历史博物馆、展览馆等教育资源,东南亚留学生徜徉其中,可以近距离感受我国灿烂悠久的文化和当代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深刻认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友好交往的历史,领会我国古代先贤倡导的天下为公、协和万邦等重要思想。其次,组织留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调查研究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方法。在东南亚国家中,有许多与中国有关的历史遗存,这里历史遗存或是反映古代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友好交往,或是反映近代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并肩战斗反对殖民统治,蕴含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因此,要求东南亚留学生利用假期对这些历史遗存进行调查研究,形成调研报告并进行学习交流,有利于提高留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最后,积极开展文艺活动。寓教于乐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可以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设置主题,举办歌咏、摄影、书法、绘画等系列文艺活动,润物无声,让东南亚留学生在愉悦中体悟“国相交、民相亲、心相通”的内涵和真谛,增进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同。

当前,疫情仍在全球蔓延,这是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危机与挑战,需要世界各国齐心协力、团结应对,携手赢得抗疫斗争的胜利。全球抗疫彰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大价值,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认同正当其时。来华求学经历为他们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重要契机。推动东南亚留学生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东南亚共同体留学生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缘何“问道扶桑”?——留学生如是说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闽菜“太平肉燕”飘香东南亚
奇幻迷香 寻味东南亚
美俄聚焦东南亚
“留学生凌虐同学案”给谁提了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