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机遇与对策

2021-12-03 02:03田进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思政政治思想

田进

(吉林大学,吉林 长春 130012)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迅速席卷全球,威胁着人类生命健康,阻滞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世界紧急进入战“疫”模式。校园封闭,高校停课,学生居家学习,高校学生的学业受到严重冲击。面对疫情的严峻形势,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工作与当前防疫工作紧密结合,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这是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新冠肺炎疫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不但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冲击,给人民生活和安全健康带来威胁,也给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疫情本身给大学生价值观带来了巨大冲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构成了这一特殊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明主题。

(一)非接触式思政教育对教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大多是教育者与受教者进行直接、面对面的接触,通过课堂、讲座、谈心等方式开展,对学生进行主流、正向的教育传播和思想引导。疫情期间,学生基本脱离学校有形的日常行为管控。习惯于在校园内开展的思政理论课、日常思政教育、学生组织与党团建设、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已难以实地组织,常规的教育引导手段基本“失灵”。与此同时,远程思政教育应势而兴,并迅速成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要抓手。面对这种非接触式思政教育样式,部分教师应变不足,信息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欠佳,“不会用、不想用、不敢用”还较为普遍,对一些编辑软件和直播平台不能熟练掌握和运用,不善于借助网络社交平台开展“键对键”“一对一”的思想引导和心理干预,对网络思政教育阵地灵活运用不够、积极抢占不够。

(二)“互联网+思政”工作模式对网络运行环境提出更高要求

“互联网+思政”是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手段,利用网络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和资源对学生政治观点、思想动态、心理健康、学习状况、关注热点、生活需求等方面的数据信息进行系统采集、动态观测与综合研判,并适时干预和施加影响,以期实现网络育人和思想引领。[1]针对新冠肺炎疫情,教育部及时印发了《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高校在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学,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但客观现实是,诸多网络环境和软硬件设施难以满足直播方式下的信息化教学需求,特别是农村、中西部地区、边远山区,资源整合和利用不均衡更加明显。网络的上下行速度不能满足信息化教学需求,卡顿现象频繁;边远地区手机无信号,低收入家庭无智能手机和电脑,教师无直播设备,在线资源和平台五花八门,学生疲于应付等等。由于数字资源和网络信息环境的差异,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学校之间、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的极大不均衡,给在线思政教育带来了非常大的冲击和不确定性。

(三)个性化、多元性思想行为特点对思政教育方式提出更高要求

新一代“00”后大学生好奇心强,普遍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吸纳多层面观点,尝试精神、学习意愿、创新意识较强,且善于表现自身个性、分享独特观点,具有处处求新求变、追求与众不同的思想行为倾向。他们的学习资源呈现数字化、立体化和网络化,学习形式灵活多样。对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有深度的思政教育需求也日趋强烈。但疫情防控期间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又具有明显的时空限制,教育资源、高水平师资供给有限,尤其是高质量、个性化教育资源较少,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生远离学校,个体居家隔离,受越来越开放的网络环境影响大,群体学习意识差,师生间、同学间情感沟通不顺畅,并伴随着枯燥的学习和单一的生活模式,教师又难以深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了解其情绪和思想变化,同时,非接触式思政教育很难引发情感共鸣,学生也极少吐露自己的真情实感,对感情受挫、学习障碍、人际交往障碍、考试焦虑等各类问题教师无法研判,也难于及时干预。对这种“线下”思想、情感和心理变化,用“线上”的方式进行解决,很多教师都感到无所适从,难以满足个性化、多元化的“线上”思政教育需求。

(四)信息资源的均等获取对教育效果评估反馈提出更高要求

在网络信息时代,人们获取信息资源的机会基本均等,教育者不再独拥信息资源的先导和支配权,受教育者有平等的机会获取和自主选择信息资源,可以先入为主,强化价值认同。如果教育者后知后觉,强行灌输思想观念、政治观点或道德规范,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同时,政治思想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教育引导的效果好不好,学生是否认同或接受,很难客观量化;学生个体也会因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环境、学习专注度差异等而产生不同的响应,难以均质化。如果仅把学生个体的反馈作为思政教育效果评判的主要指标,而忽视教育的知识性和导向性,思政教育很容易走向浅表化、庸俗化,一味“讨好”学生的教育很容易扭曲正向价值传递,学生短暂的获得感和愉悦感不利于净化灵魂、涤荡思想、升发人格。因此,新冠疫情期间,因为教育内容繁杂、传播方式迥异,学生难以对思政教育效果给出理性的评判,即便是问卷或谈话访谈,学生也具有“迎合、防御、对抗”等心理,大多会敷衍塞责,难以洞察其真实想法,所得数据科学性、准确性也欠佳。

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机遇

国家印发了《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理论武装体系”“学科教学体系”“日常教育体系”“管理服务体系”“安全稳定体系”“队伍建设体系”和“评估督导体系”的“七个体系”。如何贯彻落实这“七个体系”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如何结合新冠肺炎疫情,把上述“七个体系”落实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一)“抗疫故事”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更生动的教学素材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2]在这次灾难中,我们失去了很多生命、健康、财富,总体经济也直线下滑,逆全球化趋势不断反弹,但也让师生在中西对比中充分感受到了“中国制度”“中国力量”“中国速度”和“中国奇迹”,体会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激发起师生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的豪迈爱国主义情感,汇聚起了师生众志成城战胜疫情的强大精神力量;深刻感受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生命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果断应对和驾驭复杂局面,应对严峻挑战的能力和魄力。这些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和生动实践,为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提供了丰富的长期资源和有力佐证。

(二)“网络应用”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更多元的路径平台

为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始终将“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要“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育”,利用计算机和信息网络技术,加强教育教学形式创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不断吸收科学与教育的最新成果,深入探索和实践“互联网+思政”。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新元素被激活,并广泛运用于思政教育。这些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多媒体网络应用,极大地丰富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增强了思政教育的时代性和感染力。各高校也抓住这一契机,加强信息化建设,更新网络设施设备,拓展网络的承载量、覆盖率和速率,提升网络信息的安全度和可靠性。开发各种应用软件,发挥现代传媒迅捷、信息量大、直观形象等优势,做到多视角说理、多方位灌输、多渠道渗透。推动了智慧网络、智慧课堂、智慧校园、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三)“舆情应对”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更及时的施教阵地

青年学生思想异常活跃,对社会热点、国家政治和国际社会都比较关注,但他们也是一个比较感性的群体,更容易受不良事件、不良舆论诱导,容易对事物或事件产生偏激认识。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不少谣言趁机混入、扰乱视听,恶意煽动、制造极端负面情绪,对这些错误言论,应充分利用网络思政更具开放性、全天候、便捷、生动、交互、有趣等特性,运用新知识、新信息、新例证旗帜鲜明地“亮剑”,有理有据地批判,理直气壮地发声,抢占宣传思想阵地话语权,防范不良思想扩散传播,让中国道路、中国声音、中国故事充盈校园,让“中国梦”润泽每一个学子的心灵,让及时有效的宣传思想教育更接地气、更聚人气、更有底气。

(四)“网格管理”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更有效的运行机制

疫情防控期间,一般都建立年级(辅导员)-班级(班主任、班级学生干部)-学生三级联动机制,实行网格化管理。学校可借机全面摸清、精准掌握学生基本信息、行动轨迹及健康状况等。辅导员、班主任等思想教育工作者可通过学生填报的数据和与学生谈话掌握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心理状态以及学业就业等相关情况,以便精准帮扶,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同时,通过线上组织生活、团日活动、主题班会等传达学校和国家的相关政策和工作部署,增强学生的法纪观念,强化“学校不通知不返校”“网上听课绝不随意”“个人疫情信息不瞒报”等纪律意识。各级思政工作人员通过与学生分享读书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进而增强服务意识和服务质效。

三、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鉴于疫情期间很多课程在线上开展,因此,如何借助网络平台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显得更加重要。尤其是如何在网络思政教育中改进教育内容,把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经验和价值观导向融入到思政课教学当中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一)不断强化网络思政队伍建设的人才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署名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强调:“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加强网络思政队伍建设,形成协同育人合力。[3]

1.加大培训力度,把严准入关口。建立在线教育及其从业人员的培训机制,制定教育教学行业自律规范,及时统一新冠肺炎疫情的教育提纲和宣传口径,明确政治纪律界限,将网络思政队伍建设列入高校师资引进与培训规划,对新引进的思政教师和专职辅导员进行系统的网络思政培训,规范网络教育范式,提升计算机实操和信息资源利用与处置能力。深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将辅导员队伍建设纳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把网络思政能力考核作为思政教师和辅导员考核的重要指标,强化目标导向。加快培养一批立场坚定、功底扎实、反应快速,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网络思政新军。

2.健全发展体系,灵活载体手段。严格落实中央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务工作队伍配备的各项指标性要求,完善高校专职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实现职称、职务、职级“三线”晋升。把原创优秀博文、原创网络文艺作品、创意微视频等纳入职称晋升和工作考核体系。通过搭建功能各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健康的“两微一端一快一抖”网络服务育人平台,不断提升网络思政的创新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育人效果。强化思政教师和党务工作者的政治意识,坚决落实“课堂讲授有纪律,公开言论有规矩”,任何时候都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放在首位。对在网络媒体上发表不当言论的教师从快从重从严处理,保证思政队伍的纯洁与忠诚。

3.注重思想引领,强化名师示范。通过校内宣传造势,将名师名家打造成校园“网红”,发挥辐射效应,影响和带动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在疫情影响下,借助钟南山教授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等舆论势头,充分发挥院士、“长江学者”“杰青”、国家级教学名师等名人的示范带头作用,邀请他们走进网络直播间、登录微信公众号,普及防疫知识、传播科学真理、传递正确价值观,采取微网文导读、微视频展映、微群组讨论等方式,积极宣传校园内外防疫典型,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抗疫”精神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构建全校齐抓共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4.用好学生骨干,发挥协理功能。在高校思政工作中,应充分尊重青年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引导其成为思政工作最活跃的因素。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帮手和宝贵资源,他们思想观念更为超前,在与教师的频繁接触中,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和认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忠实拥护者,是中国共产党的可靠接班人。因此,要大力发挥他们的朋辈优势和纽带作用,积极参与下情上传和上情下达。通过骨干培训、主题培训、专题活动等多种形式,建立一支有信念、懂网络、会技术的学生骨干队伍,积极发挥他们的协理作用,进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不断突出思政教育内容选择的科学优化

疫情期间,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法制与道德教育、生命健康与心理教育等内容的作用日渐突显。通过不间断的理论灌注和思想灌输,积极有效地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筑牢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强化责任担当、积极主动作为,用阳光的心态彼此陪伴、共度时艰,在思考、拼搏、奋斗和实践中经受磨练、收获成长,砥砺理想信念和健全人格。

1.讲好涵养家国情怀的使命课。为阻击疫情,中央果断决策,汇聚全国力量驰援湖北、驰援武汉,用最短的时间建成了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数万医护工作者义无反顾勇赴前线,创造了世界奇迹,这充分展现了中国力量、中国速度、中国优势、中国贡献和中国精神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越性,进一步筑牢了制度自信的思想根基。因此,应结合疫情防控,进一步融入革命传统、红色基因等教育因素,引导学生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感性认知和理性认同,使青年学生自觉地将前途命运和国家的未来发展联系在一起,以高度的使命感和主人翁意识为防疫抗疫贡献自己的智慧力量。

2.讲好担当社会责任的法纪课。应将纪律和法治教育作为疫情防控及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理解、支持党和政府在非常时期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充分相信党和政府能审时度势,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在自觉践行隔离观察、不出门不聚集、出门戴好口罩、配合测体温等刚性要求中,将遵纪守法作为一种自觉行动,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特别是要注重选树和宣传疫情期间遵纪守法的先进典型,及时报道和颂扬在防疫抗疫中涌现出来的感人故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3.讲好坚持去伪存真的舆情课。受全球疫情影响,逆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对我国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等的攻讦诋毁此消彼长,“甩锅”企图十分明显。越是在这种信息鱼目混珠、谣言满天飞的情况下,高校教育工作者更要发挥微信群、公众号等载体平台的优势,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和认知需求,推出接地气、说事理、有效果的网络思政教育精品或线上文化活动,教育引导学生不信谣不传谣,不抱怨不折腾,信科学信政府,引导大学生共同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同时,应及时掌握网络媒体舆情信息,敢于发声、及时纠偏,让各类谣言或偏颇认知止于智者、败于事实、破于科学,旗帜鲜明地讲好大道理、批驳歪歪理。

4.讲好尊重生命健康的人格课。在疫情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改变了以往的健康观念,应借势加强学生卫生健康教育,不断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和心理素质。[4]对不同心理画像的群体采取不同的干预,对易怒、烦燥、抗拒或无助的患病或疑似感染群体,要进行认知矫正和情感安抚;对自行隔离群体,过度紧张灾难化的,要缓解其焦虑情绪,调整认知上的空难化和非理性;对过分松懈者要强化认识和行为上的劝阻;对一线人员或志愿者,要从科学的角度告知其采取公共防范措施,从现实层面消除内在的不安和担忧,避免心理压力和负性情绪积累;对普通大众因疫情处于应激状态的,要引导其回归理性,回归生活常态。

(三)不断加快思政教育方式方法的转换升级

网络信息时代对人类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理念产生了深刻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如此,必须充分考虑疫情影响和网络信息因素,积极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新方法和新样式。

1.提供个性化、多样化信息资源。应充分考虑不同地域、不同群体以及不同个体的区域性和个性化差异,量身定制信息资源服务。认真贯彻落实《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大力实施网络扶智工程攻坚行动。完善和升级在线网络环境和硬件要件,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信息诉求,帮助城乡弱势群体顺利跨越数字鸿沟,实行上网折扣或免费资助计划,缩小不同学生群体之间的数字距离。破除资源固化、分化、条块分割壁垒,通过大数据和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共用,为师生提供海量、适切的学习资源服务,实现各高校“专属资源”向“共享大资源”服务转变,以期满足不同学生个体的需求。[5]

2.采取情景化、案例式教育教学。应充分考虑青年学生的认知习惯和兴趣喜好,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开展思政教育,进一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应聚焦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或现实问题,采取案例教学、互动教学、情景教学等多种网络教学方式,丰富教育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载体,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实现从传统的提高到课率到提高抬头率、点头率的转变。在疫情防控期间,可通过组织开展微党课、线上党日活动、红色教育课堂等多种活动形式,借事说理,以理说事,让有意义的内容变得更有意思,让有深度的理论变得更有温度。

3.注重针对性、实效性思想渗透。从学生最关心、最需要的地方入手。辅导员应经常通过微信、微博、QQ空间等准确把握疫情期间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变化,掌握其生活和学习状态,切实把解决学生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生活和学习问题结合起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班主任应经常问询学生、关注学生、理解学生,要与其他老师一起,以深厚的情感、平等的人格、恰如其分的方式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解学生之所难。用平易近人的态度,真诚相待的行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引导学生争做向上向善的新时代好青年。

总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关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6]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每当重大疫情来临之际,意识形态安全就会面临诸多风险,因此,在做好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应不断改进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在比较借鉴中凸显制度优势,强化政治认同,引领正向价值风向。这既是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需要,也是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筑牢大学生思想堤坝、校正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时代需要。

猜你喜欢
思政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