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练赛”一体化视角下单元教学策略的有效设计
——以“弯道跑”教学为例

2021-12-04 11:14郦剑玲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21年33期
关键词:学练动作方法

□郦剑玲

《浙江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强调在体育教学中“用教材教”,强化了单元意识。从“技术、体能、运用”三维度构建单元内容是立足教材,关注单元,以生为本的具体表现。就单元中的一堂体育课而言,学动作(技术)、练技能、赛能力一体化的教学设计,是实现从学习运动技术、运动技能到发展运动能力的最佳路径,也是体育课程育人的关键所在。以水平三“弯道跑”单元设计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学、练、赛”的学习过程。其中,“学”是基础,“练”是过程,“赛”是延伸与发展。在“技术、体能、运用”三维度构建单元的策略引导下,教师围绕“方法即内容”的课程实施要义,谈谈“学练赛”一体化视角下教学策略设计的起点与过程。

一、基于学情,设计有趣的“动作方法”

于素梅老师提出的课堂“四问”——“学乐了吗”“学会了吗”“学准了吗”“学热了吗”非常精辟地总结了一堂体育课的评价要点。要让学生在体育课中“学乐”,并且在学习时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就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与视角,做到语言精练、标准有度、方法有趣、练习有味。对于学生来说,水平三的“弯道跑”单元涉及到的“跑”的活动具有一定难度。主要体现在跑动时既要有一定的速度,又要克服进行弯道跑时的离心力,还要保持身体内倾,两臂摆幅不一的姿势。因此,在设计本单元的第1 课时“弯道跑动作方法”(如表1)时,教师要针对五、六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运动能力与技能基础,采用主教材设计的“三个一”策略。

表1

(一)高效地学——身体练习多样化

在“弯道跑”一课中,教学生学会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与摆臂动作是第1课时的重难点。简单的说教只能是纸上谈兵,很难让学生有切身的体会。对此,教师可以设计两臂侧平举、双手叉腰、一手叉腰一臂摆动、双臂摆臂四种不同摆臂姿势的弧线跑练习。这一设计能够体现单一身体练习学练内容的多样化和层次性。在非常态的弧线跑中,教师可以利用篮球场的三分线、中圈同心圆等场地,增加练习的次数与形式的新鲜感。这样一方面能使内容与目标更匹配,使学练方法更接近学生的年龄特点,另一方面也便于组织教学,在保证一定“量”的练习中,让学生体验摆臂在弧线跑中的作用,逐渐学会扩大外侧手臂摆幅的动作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二)有趣地练——组合练习趣味化

在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体现教材的价值与“用教材教”的理念,教师常常会通过同类内容结合的方式对教材内容进行组合,如篮球运球+传接球,折返跑+篮球运球等,从而达成“学乐”“学热”“学以致用”的目标。在《弯道跑动作方法》一课的教学中,为避免练习的单一性与重复性,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篮球场的三分线弧度与端线、中圈同心圆的弧线与中线,将弧线跑与直线跑相组合。实践中,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氛围热烈。将弯道跑“外侧摆幅大、身体内倾斜”单个技术动作的反复操练与篮球直线运球的学练巧妙结合在一起。这既提高了学生的运动技能,又增加了练习的挑战性和趣味性,课堂效果明显。

(三)有针对性地赛——游戏比赛体能化

发展体能,一般以技术动作的“练、赛”为载体。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发展体能的“游戏比赛”来提高学生的学练兴趣。要发挥“赛”在整个学练系统中的作用,就要设计不同情境和层次的“赛”。圆形追逐跑是弯道跑最常见的组织形式与练习方法,为了让学生巩固动作方法,提高练习的密度与强度,教师可以设计不同梯度的圆形追逐跑游戏:静态姿势的起动+叫号圆形追逐跑、动态姿势的起动+圆上“十”字追逐跑、行进间的圆形追逐跑。不确定的追逐时机,能让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一刻不停的预备姿势(双脚开合跳、弓箭步交换腿跳、立卧撑、集体慢跑等),能让学生的体能在不同情境中得到挑战与提升;难度不断升级的游戏比赛,能让学生在比赛中体会到快速奔跑时身体内倾的感受,还能锻炼学生的耐力、力量、反应等。

二、基于项目特征,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方法”

如何设计符合项目特征的单元练习方法是本单元教学的重中之重。《指导纲要配套教师用书》中,“多种形式”成为高频热词之一。在“学练赛”一体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动作(8字形跑、S形跑、曲直线交替跑、圆形跑)、环境(个体听信号、双人合作游戏、小组合作游戏)、任务(比快、比动作完成质量、比协作完成情况)”三个要素来设计“弯道跑”练习(如表2),从而促进学生“能力+兴趣”的双向提升。

(一)通过场地、器材的变化,让练习方法更适切

日常的教学常常会遭遇“小场地、多班级、大班额”的尴尬。当没有足够的弯道、弧线供学生练习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场地、器材的重组与创新,重新设计《弯道跑》单元体能维度和练习方法。如在篮球场中,利用小垫子的限制性与安全性,设置多种形式的圆上追逐跑;利用篮球场两边罚球的圆圈,进行8字形跑、S形跑……

(二)通过信号、动作组合的变化,让练习方法更实效

《弯道跑》这一项目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往往会造成较高强度、低练习密度的练习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时需要在练习形式上进行改变,使其更丰富。如通过动态的起动姿势(集体高抬腿跑、弓步跳跃、开合跳、立卧撑等)+叫号(看手势)弯道跑的组合练习,来增加练习密度,激发学生的学练兴趣,发展学生的体能、反应力与弯道跑能力。此外,弧线跑与篮球的组合练习、与耐久跑的组合练习等,也能提高练习的实效性。

表2

(三)通过人数与情境的变化,让练习方法更新颖

为了保证弯道跑练习的安全与有序,教师除了采用分组依次听信号的方法来组织比赛之外,还可以设计两人合作的旋风跑、多人合作的直线慢跑+圆形跑接力等活动,通过改变跑的条件、情境与人数,丰富练习形式,让学生获得体能与心理的共同发展。

三、基于发展,设计有效的“运用方法”

体育教学中,教师既要为学生的学习设计教学,更要为学生的发展进行教学。体育课中的比赛既是检验学生运动技术、运动能力的方式,也是体育教学实现“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和会用”的证明。为此,在“学练赛”一体化视角下进行教学策略设计时,既要抓住学科的本质,又要抓住育人的方向。可以说,要达到育体的目标,就需要做到技能有增量,体能有提升,练习有密度,心率有变化。而要达到育人的目标,就需要教师将目标定位由“本”向“人”,在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与运动能力后,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运用。因此,当学生因能力层次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比赛水平时,教师要综合梯度评价与练习方法。如在“弯道跑运用方法”中(如表3),教师可以将弯道跑与投掷、篮球等项目结合起来,设计“直线滚球+弯道跑追球”“弯道追地滚球+快速运球”“弯道跑追球接力赛”等练习,教学生遵守规则,学会合作。

表3

总之,“学练赛”是一个较为开放的螺旋上升的教学过程。它通过“输入”(学)、“加工”(练)、“输出”(赛)三个方面的具体实施,让学生在学会、会学和会用的过程中提升综合运用体育知识与技能、全面展示运动能力、不断挑战自我认知等能力。而在“学练赛”视角下对单元教学策略进行设计、实施、反思,也提高了教师对教材的解读能力,对课堂的执行力与观察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为学习设计教学,为发展进行教学”的理念真正实现了落地开花。

猜你喜欢
学练动作方法
体育教学中的顿悟学习
动作描写要具体
50米快速跑学练组织的策略研究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捕鱼
初中生学练太极拳四步走
预防与纠正初一学生低头运球现象的学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