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治理体系的构建

2021-12-08 04:52雷世平谢盈盈
职教通讯 2021年10期
关键词:治理体系劳动教育职业院校

雷世平 谢盈盈

摘 要:職业院校劳动教育亦存在治理问题,其治理作为国家教育治理的重要方面,内含于国家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整体部署之中。劳动教育治理体系是管理劳动教育事务的制度体系,包括劳动教育所涉及各领域的体制机制、制度安排,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劳动教育管理制度和运行体系。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劳动教育提出了新要求,要构建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治理体系,必须以治理思维为牵引,谋划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治理的顶层设计;以激活动力为重点,构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治理的驱动体系;以实施途径为依托,构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治理的资源体系;以机制体制为支撑,构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治理的运行体系;以诊断与改进为抓手,构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治理的质量评价体系。

关键词: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治理体系

基金项目:2020年湖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职院校‘课程劳育实施路径研究”(项目编号:ZJGB2020280)

作者简介:雷世平,男,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劳动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湖南省芙蓉教学名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劳动教育、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谢盈盈,女,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21)10-0024-06

劳动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1]。职业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使命,强化劳动教育对实现以技能报国为理想、以技能强国为目标的技能型社会建设至关重要。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亦存在治理问题,其治理作为国家教育治理的重要方面,内含于国家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整体部署之中。以党中央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和政策性文件为指导,以治理视域的相关理论与实践为依托,着力构建与国家教育治理现代化同向同行的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治理体系,提升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治理实效,进而为推进国家教育治理现代化提供支撑,是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本质要求和必然选择。

一、以治理思维为牵引,谋划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治理的顶层设计

劳动教育治理体系是管理劳动教育事务的制度体系,包括劳动教育所涉及各领域的体制机制、制度安排,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劳动教育制度和运行体系[2]。劳动教育治理体系包括治理结构体系、功能体系、规则体系、方法和运行体系等多个方面。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治理体系的构建应以对劳动教育治理本质的深刻认识为基础,而对劳动教育治理本质的深刻认识则体现在劳动教育治理的顶层设计中。职业院校要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治理体系,就必须遵循劳动教育规律,以治理思维来谋划劳动教育的整体推进,即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指导下,加强劳动教育治理的顶层设计,为劳动教育治理体系构建奠定坚实基础。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治理的顶层设计应强化和突出以下两个方面。

(一)突出以党的领导为核心,构建多方协同参与治理的主体格局

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劳动教育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理应坚持党在劳动教育治理顶层设计中的领导核心地位,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加强党对劳动教育治理的全面领导。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十分重要,但并非职业院校独立可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劳动教育参与主体的广泛性。因此,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应该完善以党的领导为核心、协调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的治理主体结构,形成在党领导下的,政府指导、院校为主、社会(尤其是行业企业)支持、内外联动、各方协同的主体格局[3]。从资源供给的视角看,职业院校拥有丰富的、潜在的劳动教育外部资源,但利用好这一资源也并非易事。因此,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治理的顶层设计应着重考虑如何激发政府相关部门、家庭以及社会相关组织(尤其是行业企业)等多方主体力量参与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各参与主体各尽其能,形成多方力量参与劳动教育的格局。

(二)着力加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治理举措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劳动教育作为职业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学校治理体系的方方面面,所涉及的各个要素之间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衡,从而构成一个结构复杂、关联紧密的学校教育子系统。因此,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治理需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协同配合,才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为此,构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治理体系,首先要将整体性和系统性治理思维贯穿于职业院校劳动教育顶层设计的全过程,体现在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治理的各个方面。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类型特色,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治理更应强调着眼于劳动教育整个有机系统的终极目标,即学生(未来劳动者)的全面发展,既要在劳动教育治理的顶层设计与“谋篇布局”上突出治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也要在劳动教育治理的手段选择、主体建构与方式运用上,突出治理的综合性与协同性。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每个要素处于不同地位,具有不同功能,因此,在制定每一项重要举措时,不仅要考虑其自身的特殊性,也要考虑与其他举措的关联性,使各项措施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二、以激活动力为重点,构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治理的内驱体系

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治理体系以不断推进劳动教育治理现代化为目标指向。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现代化紧密相连,意即通过系统的制度安排和周密的顶层设计,统筹处理相关治理主体的关系,使治理体系日渐完善、治理制度日趋规范、治理结构日趋合理、运行节奏愈加顺畅有效,最终实现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这既是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治理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过程,也是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过程。而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治理体系构建和治理现代化归根到底要依靠人的主体力量,也最终要落到实现人的现代化(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上[3]。因此,职业院校构建劳动教育治理体系,推进其治理现代化,需要着眼于劳动教育工作中的主体力量,激活其内在动力,构建持续发挥作用的劳动教育治理内驱体系。

(一)增强劳育工作者参与劳动教育治理的意识和能力

劳动教育实施途径的广泛性,决定了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工作队伍(群体)的广泛性。当前,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工作队伍包括劳动教育课专任教师、实施“课程劳育”①的教师,还有指导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的其他教师和工作人员。职业院校劳育工作队伍的质量决定了劳动教育工作是否能够持续稳定有效地开展,劳育工作队伍中每个成员的劳动育人意识、能力及其自身的专业素养影响着劳动教育的开展及效果。因此,要增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工作者参与劳动教育治理的意识和能力,首先就要针对劳动教育工作队伍中三类不同群体的工作需要,分类开展劳动育人的专项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劳动教育的特点及规律,学会劳动教育的技巧和方法,增强其劳动育人的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尤其要帮助他们着力解决劳动教育实施中的具体问题,协调其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培养其热爱劳动教育、始终能与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实践工作同频共振的劳动教育情怀,为有效推进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治理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

(二)激发学生参与劳动教育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不仅是学校服务的对象,更是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现代教育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和谐地发展。而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需要民主、平等的和谐环境。因此,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治理体系及其现代化更应聚焦培养以技能报国为理想的时代新人(高素质的劳动者),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职业教育就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教育,劳动是辛苦的,亦是伟大的,从本质上讲,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劳动教育不是说教,而是劳动中的教育,是教育中的劳动,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活动。劳动教育不仅是让学生出力流汗,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领和塑造[4]。职业院校要激发学生参与劳动教育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承认并尊重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独立人格,相信学生能够通过劳动进行自我创造与自我发展,并通过科学规范、合理明晰的治理規章,有效激发其积极的劳动体验,提升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动力和水平,为推进劳动教育治理现代化增添新动能。

三、以实施途径为依托,构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治理的资源体系

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治理的现代化不仅需要完备的制度体系,更需要充足的教育资源作保障。劳动教育资源是实施劳动教育治理、推动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解决劳动教育“用什么载体来推进”的问题。新时代,职业院校构建劳动教育治理体系必须着眼于劳动教育工作的全局和整体,统筹考虑,科学规划,合理调配丰富多样的劳动教育资源,以保障资源储备的丰富性、资源利用的高效性,以及资源交互所产生影响的正相关性,为最大程度地推进劳动教育治理提供物质基础。

(一)聚焦必修课和渗透课,合理配置校内资源

劳动教育必修课是指独立课程形态的劳动教育;渗透课是指渗透(融入)课程形态的劳动教育,亦称“课程劳育”[5]。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治理体系建设及其现代化,必须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核心目标,以明确的目标指向与价值追求凝聚劳动教育治理的共识与信念,统筹劳动教育治理的各项资源,并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劳动教育治理实效。实现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治理核心目标,构建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治理体系,需要发挥学校强大的资源动员能力,统筹校内资源配置。首先,职业院校要围绕劳动教育必修课集聚资源,推进劳动教育“金课”建设,编写劳育课教材或专题读本,遴选劳动教育典型案例,收集和整理反映劳动先进人物和精神的影视资料,建设分阶段、分专题的课程资源包,建好配齐劳动实践教室、实训基地,提供劳动教育的专项经费,为劳动教育必修课提供保障。其次,职业院校应围绕“课程劳育”挖掘资源,把劳动教育与“金课”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和专业建设相结合,深入挖掘课程劳动教育资源和专业劳动教育资源,建立课程或专业劳动教育资源体系,为推进全课程劳动教育奠定基础。

(二)围绕拓展课充分开发和利用社会各方资源

劳动教育拓展课是指拓展课程形态的劳动教育,亦称社会实践活动或以劳动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学校是实施劳动教育的主体,在劳动教育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资源有限,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劳动实践的需求。学校劳动教育作为开放的教育,必须发挥社会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大力拓展劳动实践场所,为劳动教育提供必要的保障。为此,职业院校应在各级政府部门的积极协调和引导下,与企业公司、工厂农场等组织共建开放性劳动实践场所,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工农业生产劳动和新型服务性劳动,使学生与普通劳动者一起经历劳动过程;主动争取高新企业支持,为学生体验现代科技条件下的劳动实践新形态、新方式创造条件;与学校所在地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以及各类公益基金会、社会福利组织合作,搭建稳定的劳动实践活动平台,组织学生深入城乡社区、福利院和公共场所等,利用自己所学所长参加志愿服务,开展公益劳动,参与社区治理。

四、以机制体制为支撑,构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治理的运行体系

“机制”重在事物内部各部分的机理即相互关系,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体制”指的是有关组织形式的制度,限于上下之间有层级关系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6]体制与机制具有相互作用的关系。体制决定着机制,体制是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一定的体制只有依赖与之相适应的运行机制才能实现。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治理体系是与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相关的各种因素所组成的复杂的综合性系统,要保障其各子系统之间的有效沟通和高效协同,须着力构建协同联动的体制机制,以保障各治理主体及育人力量之间的沟通协作,从而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全面、整体提升育人质量和治理水平。

(一)健全校内育人主体协同推进的体制机制

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治理涉及学院党委宣传部、学工部、团委、教务处、人事处、后勤等党群和行政管理部门以及二级教学单位,是一项复杂的、全方位的、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三全育人”工作。其“三全育人”的“全”不仅意味着要把零散的要素合理地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整体,更意味着要将各个部门、各种载体和途径要素加以协调,按照全员参与、全时贯穿、全域协同的育人机制驱动运行。当前,随着全员育人理念的深化,校内劳动教育治理的参与主体渐趋丰富,包括劳育课专任教师、劳动教育兼职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学工和党务干部、机关管理干部及后勤服务人员等若干群体。职业院校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治理体系,需要按照系统化思维,结合学校传统和时代要求,明确各部门及其人员的劳动育人职责,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实现劳动育人力量的高效协同,推动劳动育人的空间延伸、队伍融合、资源互动、功能重构,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二)完善校内育人系统协同配合的体制机制

在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治理体系的主体架构中,各个育人系统虽结构和功能各异,但育人目标相同。新时代,随着外部环境、教育对象、方法手段等的深刻变化,党和国家对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提出了新要求,而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传统理念和经验办法日显乏力,过去因职责不清、分工不明、教育内容趋同、教育形式单一等原因造成的协同不足的负面效应日益突出。因此,再靠单一力量、单一手段的劳动教育已无法适应新时代党和国家对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新要求。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治理体系,职业院校需要加快建设包括理论武装体系、教育教学体系、管理服务体系、队伍建设体系及评估督导体系等在内的劳动教育工作体系,推进内部系统以及内外系统之间的协同配合,突出各育人系统之间的共同作用,着力完善各育人系统协同攻关、联动协作、合力育人的体制机制,强化正向牵引,减少互斥损耗,保持步调统一,充分发挥协同效应,形成有序的组织结构,朝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共同目标合力前进,推动劳动教育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治理能力不断增强、劳动育人质量整体提升。

五、以诊断与改进为抓手,构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治理的质量评价体系

劳动教育质量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内容。所谓教育评价,是指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依据确立的教育目标,通过使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对所实施的各种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效果)进行科学判定的过程[7]。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治理是一个循环往复、持续推进的过程,构建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治理体系,要以持续性、动态性、反思性的视角全面审视整个体系架构及其运行过程,充分发挥质量评价的激励(任务导向)和反思(问题导向)功能,以不断完善质量评价体系,加强对劳动教育治理的诊断与改进,提升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治理水平。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劳动教育质量评价作为对劳动教育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是劳动教育实践工作的标尺和指引。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离不开科学有效的质量评价,而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工作体系是影响质量评价的两个重要因素。教育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是将评价所依据的有关教育目标逐步分解成各级指标而形成的一个系统化的、具有相互联系的指标群。是否具有一个简明、科学、有效的指标系统,将直接影响着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治理体系中的质量评价就是要通过确立科学的评价目标、制定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等评估劳动教育治理工作,充分展现和检验治理活动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不断推进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二)持续不断推动劳动教育瓶颈问题的有效解决

教育质量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教育工作的改进和教育质量的提高,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和提高。教育质量评价具有导向、监督、鉴定、管理、诊断和激励功能。作为运用治理理念和方式评估与判断劳动教育状况的活动,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治理体系中的质量评价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而是要以持续的质量评价,实现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不断满足新时代党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以及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教育质量评价是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治理体系建构的关键环节,通过教育质量评价,既可掌握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治理的基本情况,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推动治理体系的健全和完善,又能以评价的指挥棒引领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治理的發展方向。教育质量评价工作的完善和发展,也将促进职业院校进一步反思劳动教育治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其创新发展提供问题导向,进而推进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进程。

注释:

① “课程劳育”是指通过主动挖掘各类课程的劳动教育元素,采取融入、渗透形式,对学生进行劳动价值观的熏陶和引导的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Z].2020-03-20.

[2]雷世平,姜群英.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及衡量标准[J].职教论坛,2015(31):41-45.

[3]冯刚.构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N].中国教育报,2021-09-13(6).

[4]雷世平,乐乐.高职院校“课程劳育”的内涵、价值意蕴及实施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0(10):13-17.

[5]雷世平.“三位一体”劳动教育课程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20(19):1.

[6]百度百科.体制机制[EB/OL].[2021-09-10].https://baike. baidu.com/item/%E4%BD%93%E5%88%B6/241306 22?fr=Aladdin.

[7]百度百科.教育评价[EB/OL]. [2021-09-10] .https://baike. baidu.com/item/%E6%95%99%E8%82%B2%E8%AF%84%E4%BB %B7/2944791.

[责任编辑   贺文瑾]

猜你喜欢
治理体系劳动教育职业院校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新加坡法治反腐的实践经验及启示
大数据视角下的国家治理现代化
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探究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问题现状研究及对策初探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