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野下返乡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价值、问题及路径

2021-12-08 04:53王思瑶马秀峰
职教通讯 2021年10期
关键词:职业培训提升路径乡村振兴

王思瑶 马秀峰

摘 要:返乡新生代农民工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对其进行职业培训成为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和文化振兴的有力抓手。当下,返乡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存在着课程内容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适切性不够、创业培训师资较薄弱、心理咨询活动较欠缺以及跟踪教育服务不到位等问题。在今后的发展中,返乡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应着重从合理设置特色课程、采取灵活教学方法、发展创业教师队伍、增强心理咨询服务和完善训后指导体系等方面进行创新实践。

关键词:乡村振兴;职业培训;返乡新生代农民工;价值逻辑;提升路径

作者简介:王思瑶,女,曲阜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职业教育;马秀峰,男,曲阜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现代远程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21)10-0092-08

“新生代农民工”这一提法首次出现于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 《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后”“90后”在外务工经商的农民工群体[1],相较于老一代的农民工而言,他们接受的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都比较高。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急需一批具有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因而“新生代农民工”更加受到国家和党的高度重视。2019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2019—2022年)》明确指出“加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带动农民工队伍技能素质全面提升”[2],这对于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和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价值。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愈加重视,职业培训也逐渐承担起促进返乡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的使命与担当,进而成为助力返乡新生代农民工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然而,目前返乡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却存在着发展不完善、不充分、不平衡等问题。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深入剖析返乡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中存在的问题,继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办法以提高其职业培训的质量与成效,成为改善返乡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重要环节。鉴于此,本文对我国当前返乡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困境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创新性的提升路径,以期为实现返乡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返乡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价值

返乡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培训与我国新型乡村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以及乡村振兴密切相关。尤其是基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职业培训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能够为促进返乡新生代农民工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因此,返乡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生力军,加强其职业培训对于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笔者经研究和梳理,得出如图1所示的乡村振兴视野下返乡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价值逻辑脉络,并基于该图分析了返乡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价值。

(一)强化返乡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技能,促进产业振兴的需要

产业兴则百业兴。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产业的强大支撑,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首要前提[3],只有高质量发展产业才能为全面深入地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物质条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必然离不开高素质创业型人才的支撑,返乡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人力资源,其创业能力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具有毋庸置疑的重要作用。返乡新生代农民工成功创业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获取职业技能,而职业培训则成为他们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获取职业技能、提升创业能力以及实现发展价值的重要途径。职业培训作为面向技能获得的一种职业教育培训类型,具备技术训练和能力储备的功能[4],能够赋予返乡新生代农民工创业的技能资本。所谓“技能资本”是基于“技能”与“资本”的概念演化而来的,即个体通过教育或培训的实践活动,将某种专业技能、知识、经验、态度内化为自身生理、心理或精神的一部分[5]。基于此,本文将返乡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资本界定为其通过职业培训将所获得的技术、知识以及创业能力等资本内化为自身发展的一部分,从而为其“就业”转换为“创业”创造有利条件。概言之,返乡新生代农民工通过职业培训并结合自身已有的技术与经验,可有效提高职业技能、充实技能资本,培养市场开拓精神和创业能力,夯实其成功创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进而助推乡村产业的高质高效优化升级。

(二)增强返乡新生代农民工的动态能力,助力人才振兴的需要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人才是促进乡村振兴的主要力量和支撑其发展的第一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认识到人才振兴与乡村振兴之间是双向良性互动关系,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6]。返乡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生力军,为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充实了人才队伍力量。然而,尽管他们在长期的城市务工期间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技能以及经验等,但都较为零散,尚未形成系统的体系与架构,且随着知识技能的快速更迭,需要持续不断地充实与提升自我,这就要求增强其动态能力。动态能力是指在乡村振兴视域下,返乡新生代农民工能够根据外界变化与客观诉求来调整自身适应的能力和开发新的能力,从而满足乡村人才振兴的客观需求。有研究表明,动态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学习能力与社会能力[7]。职业培训作为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有效途径,可直接作用于返乡新生代农民工能力的提升以适应外界环境变化,具体表现为教授返乡新生代农民工学会如何提高专业、学习以及社会能力,统整并持续更新知识以及高效应用技能,进而强化他们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适应性,激发其参与新型乡村建设的主动性,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

(三)提升返乡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素养,推动文化振兴的需要

“文以载道,成风化人”。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与精神之基,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全过程、全领域。返乡新生代农民工由于曾较长时间参与城镇化发展建设,深受现代化思想的熏陶,其价值观念以及素养等层面均与当代民主、进步、开放、创新、文明等理念相契合,整体素质相较于老一代的农民工而言有大幅度提升,但仍需要继续学习和深化;尤其是在终身学习的潮流中,只有继续提升与筑牢自己的文化素养才能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文化素养在核心素養中居于重要地位,是人们在文化方面所具备的内在且稳定的品格与修养,支配着人们理解的广度和深度,以及人与人的彼此交流、交往的层次和品位[8]。职业培训在着重培养返乡新生代农民工技能运用的同时,也强调其文化素养的形成与提升。通过职业培训,能够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与素养,助其融合优秀城乡文明理念,充分发挥精神引领者的作用,增强新型乡村建设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形成浓厚的乡风文明气氛。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有助于重塑乡村本土文化特色与价值,并将其融入相关文化产业,形成独具匠心的文化品牌,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支撑。

二、返乡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返乡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培训作为乡村振兴的人才供给侧,有助于提高返乡新生代农民工的专业技能和从业本领,改善其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9],进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贯彻落实。然而,返乡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尚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课程内容针对性不强,难以调动其学习热情

返乡新生代农民工同时兼具工人性和农民性两大特征,但由于他们长期进城务工,在生活方式、谋生手段以及工作环境等方面较多地表现出工人性这一特征,对于农业生产与经营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掌握甚少。为更好地适应农村发展所提出的要求,返乡新生代农民工急需获取实践操作性强的技能,以及与返乡创业等相关的前沿知识,以实际需求和解决问题为学习导向;而目前的职业培训对于此点却有所忽略,并且提供的有关农业农村方面的知识偏重于系统性,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具体实践操作技能的相关性。有实证研究表明,目前针对返乡农民工的职业培训课程设置不甚合理且较为滞后,课程内容设计不完善,缺乏针对性、实用性以及关联性,且培训的深度和力度不足[10]。一方面,围绕农产品生产安全、农产品营销、农产品品牌发展等课程内容的培训较为欠缺,尚未有效地引入现代农业产前产后服务的关联性知识。另一方面,当下相关的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还不能针对返乡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作出及时的调整和灵活的应对,难以更好地契合返乡新生代农民工的现实需要,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概言之,随着乡村振兴的深入实施和新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职业培训的主要内容尚不能依据时代发展与实际情况及时更新,譬如生产的专业化、规范化、智能化以及新装备、新技术的应用等新技能都较为欠缺,這无疑成为阻碍返乡新生代农民工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教学方法适切性不够,难以适应其学习特点

教学方法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作为一个特殊的教育对象,返乡新生代农民工具有自身独特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求,如学习的经济动机强,更加偏向于可操作性的训练和灵活性的时间安排,注重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及时更新并采取适切性的教学手段和方式,为其实施针对性的培训。然而,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职业培训大都采取较为单一化的授课方法,教学手段陈旧单一,且倾向于学术性的教学方式[11],有的甚至仍然使用“填鸭式”“注入式”等传统的教学方式,单一的满堂灌占据着主要地位,难以适切返乡新生代农民工学员的特点。此外,由于需要兼顾与平衡工作、家庭以及学习等多方面的关系,他们不能灵活地调整与规化学习时间,一般是利用兼时、短期培训或者碎片化的时间到职业院校或者通过职业远程培训进行相应的学习,而当前职业培训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尚未充分利用返乡新生代农民工的业余时间以及无缝契合他们对于学习时间的安排,不能满足其学习方式的多样化需求,难以为其返乡发展提供强大的外在支持。

(三)创业培训师资较薄弱,难以满足其提升需要

返乡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知识和技能是顺利实现返乡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创新创业知识水平的高低和能力的大小,有赖于教师本身的创新水平和能力。然而,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中创业培训师资较为匮乏,现状有待改善,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创业培训师资来源单一,且师资队伍不稳定。具体表现为:较少引进来自社会相关各行各业的创业专家,难以促使学员通过接受培训掌握一定的技能[12],同时也容易导致返乡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成为脱离实际的象牙塔式一般的存在。此外,即便引入其他专业领域的技术人员参与返乡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技能培训,这些人员也大多是临时抽调充当培训人员,在完成任务之后就会回到自己原先的工作岗位,导致学员在遇到问题时面临着无师可询的难题。另一方面,大部分教师属于理论型教师,欠缺相应的创业知识与技能。目前,针对返乡新生代农民工的教师培训体系尚未形成,这从根本上导致该领域的教师专业素养水平不高。此外,教师对返乡新生代农民工的市场需求不了解,本身缺乏实践经验和创业知识,在返乡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中倾向于从理论层面来讲授相关知识和技能,难以满足他们创业知识和技能提升的需要。

(四)心理咨询活动较欠缺,难以调试其矛盾心理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21世纪健康新概念:“健康指不仅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13]本文涉及的健康是专指返乡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强调其返乡主观适应性,即主观上愿意返乡,达成从“要我返乡”到“我要返乡”的理想状态。这是因为:首先,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前一直生活在城镇之中,深受城镇生活理念的薰染与影响,其形成的一些观念、习惯以及消费方式等都难以适应返乡后的生活,尚存在返乡融入的心理问题,其中包括一些经过多年的体验所持有的理念和想法或许又面临思想冲突[4],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其返乡发展。其次,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即使感觉自己有心理问题,也不愿去进行心理咨询和接受辅导[14],或找不到适当的途径进行咨询,导致其思想上的矛盾冲突以及心理上的落差感得不到有效的解决。此外,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返乡不是出于主观上的意愿,而是由于种种现实困境,迫于无奈才选择返乡发展,其在心理上或思想上并没有对返乡发展形成主观认同感。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而目前的职业培训对于返乡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问题关注较少,开展的相关心理咨询活动也较为匮乏且形式单一,难以有效地解决其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

(五)跟踪教育服务不到位,难以保障持续发展

跟踪教育是指返乡新生代农民工接受并顺利完成专业培训后,仍对其进行持续的指导服务教育。返乡新生代农民工在拥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后开始从事现代农业农村建设的相关工作,但在实践过程中他们会遇到各种突发性和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问题,因而对返乡新生代农民工的长期跟踪培训和扶植有助于了解他们的就业创业情况以及发展状态,使其在不同成长阶段获取最新信息和接受适当的指导服务,实现返乡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常态化和服务精准化。然而,当下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对返乡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尚未形成前后贯通的服务机制,一旦学员完成培训后离开院校和培训机构,二者之间的联系就几乎完全失去了链接;而返乡新生代农民工在职业院校或相关培训机构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也只是进入竞争市场的一个敲门砖,并不能够有效地持续支撑他们游刃有余地穿梭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不能保证返乡新生代农民工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对返乡新生代农民工开展跟踪教育是保障其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也是“以人为本”价值理念的彰显。

三、返乡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提升路径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要对有助于推动乡村发展的职业教育培训加大扶持力度[15]。创建针对性强、适切性强以及服务型的职业培训体系,能有效满足返乡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需求,继而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实施注入重要的人力资本。有鉴于此,笔者基于返乡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返乡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提升路径。

(一)对接需求:合理设置特色课程

返乡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水平较高,对自身的实际需求也有明确的目标,为其提供针对性强的特色培训课程,以精准满足其创业需求,是职业培训的重要责任。首先,要提供创业引导服务课程,畅通信息咨询通道。在国家优惠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返乡新生代农民工具有投入创业的满腔热情。然而,他们了解市场信息的渠道不畅通,难以把握最新的市场变化。为此,职业院校或培训机构应当设立专门的部门为其提供创业指导服务,设置专门的调查小组扎根于返乡新生代农民工的市场之中,通过不断地调查、搜集并及时更新相关市场信息,了解他们的迫切需求,建立信息网站点以畅通信息获取的便捷通道,并与返乡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档案相符合,保证供需的和谐一致。其次,要创设以行动为导向的课程模式。这一课程设计模式是基于情景学习、活动学习以及抛锚式教学等理论架构起来的,强调以能力为本位,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协同发展,从而将实践性与过程性融入课程之中。因此,在有关的专业课程设置上,应围绕乡村产业及特色经济需要开设专业,对接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继而服务农村产业和特色经济的持续壮大[4]。总之,应当在保证理论知识本身逻辑严密完整性和尊重返乡新生代农民工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设计课程体系,以实践为导向来决定理论知识的内容及其组织方式,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最后,根据库伯的经验学习理论(经验学习圈)可知,成人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他们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解决经验冲突以适应外界变化的过程。因此,应当依据返乡新生代农民工已有的经验设置相关特色培训课程,并在后续的过程中不断检测、评价和改善,为其返乡发展提供最优化的课程体系支持。

(二)适配学习: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

瑞典的伦德格伦(U.Lvadgren)持课程和教学一体化论的观点,并指出它们之间存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不能孤立地存在。此外,还有研究者指出课程与教学不只是平面而单向的互相依存的交叉关系,而更为强调一系列的相互作用[16]。因此,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理应成为促进返乡新生代农民工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首先,要创新返乡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教学方法,具体涵盖“教法”和“学法”两大内容,两者具有双向互动的紧密联系。“教法”是站在教师传授的层面而言的,旨在构建一种有效的学习安排;“学法”是站在学员的层面而言的,旨在促进学员高质量、高效率的掌握学习内容。譬如,由于返乡新生代农民工学员的学习时间有限且连续性较差,这就要求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借助新媒体为其提供灵活的远程教学。根据诺尔斯的成人教育学理论可知,成人具备独立的自我概念并有能力进行自主化学习,因而可结合返乡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已有的工作、生活等经验为其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指导书,并对其进行有效的学习监控,使其能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自我导向式学习。其次,创设新的教学方法应当遵循适切性、多样化、整合化以及行动导向性的原则。依据每个项目专业的特点所编写的教学法应当反映专业本身的实际需求和特殊性[17];此外,这种新的教学方法应是为达到教学目的而进行的,旨在通过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整合有效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切实增强培训效果。为此,对返乡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培训理应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并有效地进行合理规划。譬如,在运用项目教学法时,应当考虑到“项目”的安排必须与他们的经营行为有紧密联系,以及学员可独立规划、设计和调整学习计划、进度等条件。

(三)撑持力量:发展创业教师队伍

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组织作为促进返乡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的重要平台,创业型教师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针对当前职业培训中存在的创业师资匮乏和师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方面,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组织应当主动加强与外部市场的合作,大力引進创业型教师并引导他们树立使命感和归属感。此外,针对返乡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需求,可引进乡村的致富带头人、养殖大户或企业专家等创业典范,举办相关的经验分享座谈会,为其提供精准扶植。另一方面,培养校内和机构内部教师的创业精神和创新素质。首先,建立创新创业师资培训网络,加强创业型教师培训建设,为他们提供创新创业学习进修的专业基地,构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创新氛围。其次,在培训期间应以创新素质为主导培训专业教师,助其培养具有变通性、独创性和流畅性的创新思维,提升发展能力。譬如,将创新精神融入到教师培训的各个方面,培养教师的聚合、立体、分析以及反向等思维,深化他们对于创新创业的理解与重视。总之,建成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创新创业型教师队伍,是助推返乡新生代农民工深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四)调整适应:增强心理咨询服务

心理素质是人的心理活动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是个体在生长中构成的较为稳定的心理机能,是心理品质和心理能力的统一体[18]。提升返乡新生代农民工在返乡后的心理调适和适应能力已然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而增强心理咨询服务则是应对这一难题的首要选择。一方面,在举办多样化的心理咨询活动时,不仅要关心他们的返乡适应能力,更要关心其返乡适应过程和方式的伦理性[12],即注重他们返乡的心理适应、文化适应以及生活适应,并对其适应过程给予极大的宽容与关怀,以及采取温和、舒适的方式对其进行指导,使其忘记自己是在进行心理咨询,争取达到一种“心理咨询等于日常交流”的效果,以便帮助他们疏导矛盾心理和负面情绪,使其感受到社会的深切关怀。返乡新生代农民工的负面情绪是一种精神断裂,是城乡之间对比导致的落差感受。为此,应当选派心理咨询专家在一定阶段不定时地开展心理疏导活动,零距离接触他们,在沟通疏导中给予他们心灵上的平等,满足其尊重需求,以便其有的放矢地调整心态和情绪、排除心理障碍,指引其更好地融合城乡观念。另一方面,在与他们的平等对话中,以“望、闻、问、切”的方式调节其心理冲击。“望”强调心理专家应近距离观察返乡新生代农民工的内部心理活动和由此产生的外部行为;“闻”强调应主动感受返乡新生代农民工的心声、情绪等,从而剖析深层次的原因,以便在和风细雨中化解他们的不良情绪;“问”是指应当在与返乡新生代农民工的沟通交流中,了解他们的实际状况,助其有效宣泄压抑情绪和合理调节心理矛盾;“切”强调在以上步骤的基础上,把握整体与具体的症结所在,切中要害疏导不良情绪,消除城乡理念的隔阂,增强其返乡时和返乡后的心理适应性和融入感。

(五)畅通服务:完善训后指导体系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对返乡下乡人员及时开展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19]。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提出“加强训后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20]。基于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乡村振兴的深入实施以及客观环境的快速变化,针对返乡新生代农民工开展的职业培训要逐渐完善训后指导服务,进而促进返乡新生代农民工持续不断地学习和其知识技能的更新。训后指导服务或跟踪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助推返乡新生代农民工的全面协调发展,这就需要多方力量协同参与,共同构筑“横向贯通、纵向延伸”的网络化服务体系。一方面,借助有关部门和机构的指导与支持,搭建一个比较系统的跟踪教育体系,做到“点上持续跟进,面上聚焦发力”,巩固培训教育成果。具体而言,可以为他们建立职业培训记实表,针对其不同发展阶段以及在创业实践进程中遇到的各种困扰,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服务和最畅通的便捷通道,及时为返乡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把脉问诊”,确保他们遇到问题时能够“求助有门”,以实现高质量、高效率。另一方面,由于跟踪教育涉及的时间周期较长、内容以及参与人员多样化(既包括返乡新生代农民工自身,也涵盖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专业教师等),因此需要为开展此项活动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和庞大的网络结构支持,努力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性工程,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网络支撑。

目前,在我国积极推进乡村振兴和鼎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发展返乡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有着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返乡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其返乡发展的水平和程度直接影响着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发展状况,而当下返乡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难以为其返乡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服务。因此,应当不断地发现与解决返乡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返乡新生代农民工的持续健康发展,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贯彻实施。在当前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如何合理改善与革新返乡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同样也需要更多的专业研究者参与其中。

参考文献:

[1]赵雪雁,张红慧.浅析职业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发展[J].老区建设,2013(4):41-43.

[2]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2019—2022年)》的通知[Z].人社部发〔2019〕5号,2019-01-09.

[3]宝滢然,史有莲.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和建议[J]. 时代金融,2019(35):30-31.

[4]瞿连贵,李耀莲.职业教育如何促进社会流动——机理、向度、限度及其进路[J].职教通讯,2021(1):16-25.

[5]王扬,乐晶.“技能资本”:乡村内生发展视域下农村职业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世界农业,2021(7):79-87.

[6]岳凤兰.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N].经济日报,2020-10-27(11).

[7]于伟.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动态职业能力培养[J].科技创业月刊,2014,27(9):145-148.

[8]彭濤.实用新闻编辑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72.

[9]张志增.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J].职业与教育,2011(20):7-10.

[10]王思思.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2016:32.

[11]赵雪雁.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发展的职业教育研究[D].南昌: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3:23.

[12]李彦.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现状分析[J].成人教育,2011,31(7):19-21.

[13]张忠,陈家麟.论道德健康与心理健康——兼议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价值、目标的拓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1):53-56.

[14]张景梅.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脆弱的原因及教育对策探析[J].科教导刊,2011(16):166-189.

[15]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Z].国办发〔2018〕29号,2018-09-26.

[16]胡迎春.职业教育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

[17]王建初,王继平,陈祝林.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内涵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9,30(4):5-8.

[18]叶林菊.心理素质的养成与能力训练[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3.

[19]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Z].国办发〔2016〕84号,2016-11-29.

[20]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Z].国办发〔2021〕7号,2021-02-23.

[责任编辑    曹   稳]

猜你喜欢
职业培训提升路径乡村振兴
九成白领认为职业培训重要
高职院校应如何开展高质量职业培训?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民办高校大学生学习胜任力提升路径研究
创新职业培训工作体制机制?完善职业培训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