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策略

2021-12-23 12:09林丽霞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1年37期
关键词:鉴赏教学高中美术核心素养

林丽霞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脱离了学科核心素养,这不仅会限制对美感的培养,也容易导致学生对美术鉴赏课不够重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科核心素养逐渐受到重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更要努力钻研,将美育的作用最大化。本文对美术鉴赏教学中遇到的挑战及有效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美术;鉴赏教学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37-327

一、高中美术鉴赏课的现存挑战

(一)轻视美术鉴赏课

在美术教学中,许多学生和家长往往认为绘画技巧才是最重要的,而忽视了对美感的培养。还有一些学生认为,在高中阶段,最主要的任务是学好需要考试的几门主科,而对美术鉴赏课完全不重视,从而导致了很多学生美感的缺失。

(二)美术鉴赏课教学方式简单

目前,高中的美术教育仅仅停留在简单的知识传授层次,教师的讲解过于枯燥,学生停留在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很难对美术产生兴趣。这样的教学模式扼杀了美术教育的灵魂,对学生美术素养的提升有巨大的反面作用。

二、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对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意义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当前美术教育的重点是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美术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及学科核心素养。在当前的美术鉴赏课上,不难发现,不少学生会对美术作品中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基于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鉴赏美术作品,并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的美术审美水平得到提高。

高中美术教材收录了许多古今中外的优秀美术作品,这些作品背后的深刻内涵也是学生需要重点理解的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应带领学生进入美术作品背后的世界,体会其中的深刻内涵,让学生在美术鉴赏的同时了解人类文明。从这个角度来看,美术鉴赏课对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教师应该意识到美术教育的重要性,转变传统的美术教育模式,通过美术鉴赏课帮助学生提高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他们的“艺术细胞”。

三、学科核心素养下的美术鉴赏课教学策略

(一)美术基础知识要牢固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学生只有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才能对美术作品背后的内涵进行探究。此外,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个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要由简单到复杂。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学生才能在美术作品的赏析过程中通过艺术语言感悟到作品的真正内涵。

对于高中生来说,美术基础知识有些难以理解,为使学生顺利掌握美术基础知识,教师应该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在进行美术基础知识的教学时,应选取知名度较高的美术作品进行讲解。从知名度较高的美术作品入手,是因为学生对这些内容比较熟悉,容易对这些作品产生兴趣,树立美术鉴赏的自信。这样的教学能够提升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又如,在鉴賞中国画时,教师应首先将有关中国画的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如什么是笔墨、留白,中国画采用的是怎样的线条等,从而为日后的中国画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以中国画中的线条运用为例,教师应告诉学生,线条是形象、准确地刻画事物的手法之一。教师在带领学生了解线条中的趣味时,可以引用《清明上河图》进行理论知识讲解,让学生对《清明上河图》进行仔细观察,并重点关注线条的粗细变化,从而对线条的基础知识有一个具体的了解。

(二)激发学生对美术鉴赏的兴趣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审美能力是培养的重点,其实质是将美术作品与现实相结合,培养学生感悟、鉴赏、评价及表达的能力。教师应改进美术教学模式,将课堂的主体转换为学生,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如果教师一味强调课本理论知识,忽略学生对美术鉴赏的自主探究,就会导致学生丧失对美术鉴赏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以激发学生对美术鉴赏课的兴趣为目的,着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例如,在教学“走进具象艺术”一课时,教师应采用鼓励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以此不断提升美术鉴赏水平。教师可以按照学习小组分配鉴赏任务,如选择《蒙娜丽莎》《开国大典》这两幅作品,让各个学习小组分别收集两幅作品的作者信息及相关的创作背景资料。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对两幅作品的创作手法及艺术内涵进行鉴赏和分析,同时,在分工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并在不断的探讨中碰撞出艺术的火花,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三)通过讨论进行美术鉴赏

学生在进行美术鉴赏时,不应仅仅停留在视觉的欣赏层面,而应对作品背后的艺术价值进行探讨,了解作品的艺术核心价值。教师要在美术鉴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入探究,将作品与文化、生活相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美术鉴赏中,学生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作品,这是因为作者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处于特殊的时代背景,所以作品也有一定的时代意义与历史内涵。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作者的创作背景入手,对历史进行研究,以便在鉴赏的过程中有所突破。教师在进行美术鉴赏教学时,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从而引导学生正确把握美术作品的鉴赏方向。例如,在鉴赏《教皇英诺森十世》这一作品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这是一幅什么主题的作品?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创作手法?表现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其背后的历史意义及表达的民族精神又是什么?”通过具体的问题,学生可以进行自主探究,从而加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

(四)关注美术作品背后的人文背景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艺术作品不只是作者创作技巧的体现,更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表达。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领悟美术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带领学生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提高鉴赏水平。例如,在鉴赏壁画时,教师可以选择最有象征性的敦煌壁画让学生鉴赏,并提供相关资料,让学生感受佛教与壁画结合背后的文化内涵。

总之,美术鉴赏课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具有极高的美育价值,是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中,除了理论知识的教学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教师要创新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方式,进行多元化的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及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4]孔令伟.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挑战与策略[J].江西教育,2021(12):20-21.

[5]褚维洋.论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对学生审美心理的影响[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1(06):100-101.

[6]葛萍.比较法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21(05):148-149.

猜你喜欢
鉴赏教学高中美术核心素养
新课标下高中古代诗歌教学的策略
新课改后的高中美术教学反思
谈高中美术鉴赏教育中审美价值的研究
民间剪纸在高中美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中学美术鉴赏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