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资助育人工作路径研究

2021-12-27 16:34刘永旭
科学咨询 2021年49期
关键词:贫困学生三全育人资助

刘永旭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处 广东广州 510430)

2017年,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将资助育人纳入“十大育人体系”,明确要求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实现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的有机融合,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1]。这是对资助育人工作提出的总要求,也是资助育人工作的方向指引。本文立足高职学校场域,结合“三全育人”理念,就如何进一步加强资助育人工作,提升育人实效,提出工作提升路径。

一、“三全育人”理念对高职资助育人工作的意义

三全育人是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2]。在高职学校资助育人领域,“三全育人”理念具体可体现在全员参与资助育人,全过程开展资助育人,结合学生需求全方位推进资助育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成才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思想价值引领,还需要经济资助、物质帮扶托底,更需要学业与就业指导,为其未来发展托举,还需要心理疏导和情感关心的人文关怀。落实“三全育人”理念,有利于将资助工作从“扁平化”的单一战线到“立体化”多维体系,对于帮扶学生成长成才,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高职资助育人工作的现状

(一)资助主体单薄,未形成合力

当前,高职学校具体负责资助工作的老师主要为辅导员,力量单薄,其他教职工参与不多。现实中,辅导员们工作事务繁忙,资助工作只是其众多工作的一部分,其落实国家资助政策得力,处理日常事务耐心细致,但将资助和育人有效结合不够。而学校在联结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个体等资助主体共同发挥作用方面和构建资助育人合力机制方面有所欠缺。

(二)资助业务集中,未凸显育人

高职学校的资助主要集中在每学年的第一个学期,要求落实的资助政策比较密集,国家奖助学金、贫困认定、建档立卡学费减免、退役士兵教育资助等都要求在本时段完成,资助业务工作应接不暇,育人工作关涉较少。至每学年的第二学期,资助业务工作相对减少,育人工作提上日程,开展主题性资助育人活动,资助业务和育人工作没有得到很好结合。

(三)资助内容单一,未形成体系

资助工作更多在于落实各项资助政策,内容主要在于落实国家奖助学金、建档立卡减免、退役士兵教育资助、学校各类奖助如勤工助学、临时困难资助等,资助项目多,涉及人员多,资助金额大,但主要在于经济资助和物质帮扶。其他内容的资助较为零散,多为活动式,未能形成体系。

三、“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资助育人工作路径

(一)构建资助育人全员参与协同模式

资助育人工作亟需发挥主体作用,在大思政格局下,学校的所有教职工都是资助育人主体。“全员育人”是“三全育人”理念的实施,主要由学校、家庭、社会、学生四个层面组成,四维一体共同发挥资助育人协同效应。学校是资助政策的制定者与执行者。学校层面的“全员”主要包括学校领导干部、学生工作部(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务处、宣传部、招生就业处、后勤处等职能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课教师等。宣传国家资助政策的目的,让学生和家长真切感受到了学校贴心的关爱,深化家校合作育人体系建设。在社会层面,企业和社会爱心人士捐资设立的各种社会奖助学金已经成为高校资助资金的一个重要来源。从学生个体层面,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发挥“朋辈帮扶”和榜样引领作用,充分调动和激发受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3]。

1.发挥辅导员、班主任的主导作用

作为与学生接触密切的辅导员、班主任,首当其冲,应担当资助育人的主导作用。从工作实际来看,辅导员、班主任影响覆盖面以及有效率较高,学生也比较愿意接受辅导员、班主任的教育引导。从识别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关怀关心贫困学生、落实经济资助,再到帮扶学生学业进步、技能培养、进行诚信、感恩、责任感教育,开展就业指导等,辅导员、班主任责无旁贷。

2.发挥其他教职工的积极作用

充分发挥其他教职员工在协同育人方面的积极作用。专业老师在学业方面指导,树立其学习信心,鼓励其自立自强,提升职业技能,为未来职业工作打好基础;各勤工助学指导老师发挥工作指导,在校内勤工助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诸如办公软件运用、办公设备使用等工作技能,树立爱岗敬业意识,在人际关系处理、沟通交流等方面为未来融入工作社会做好铺垫。从第一课堂的专业知识、技能学习,到第二课堂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再到学生生活的校园环境,学校的每个教职工都有可能对贫困学生产生积极影响,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发展。

3.家校密切联合,情感育人

家校密切合作,通过平时家校联系和实地家访,学校及时反馈学生在校表现、思想状况等,将学生在校情况和家庭情况结合起来,将国家资助政策宣传落实到位,让学生及家长感受到国家、学校的关怀关心,坚定认真求学、积极向上的意愿,增强努力奋斗改变本人及家庭境况的决心和勇气。同时也引导学生增强对老师、对学校的感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情感育人,关爱学生,家校协力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4.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对于贫困学生及其家庭而言,优质就业是阻断贫困代际的最好方式。为贫困学生提供较好的就业机会是对其未来发展的托举。学校要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开展企业文化进校园,引导学生学习领会认同企业文化,并对标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提高与意向岗位的适配度,增强求职应聘的成功率。学校也要积极推荐品学兼优的学生就业,教育引导学生感恩诚信,为企业发展尽心尽力,在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

5.榜样引领,激励成长

优选先进个人作为榜样,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定期举办校友和在校生励志典型选拔,通过评选促进创先争优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开展优秀榜样宣讲活动,探索建立“一对一”榜样结对帮扶模式,为贫困学生提供与励志典型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以优秀榜样励志事迹激励贫困学生努力奋斗,开拓人生发展新机会,改变家庭境况。

6.内化自育,不断提升

资助育人工作不仅仅是给予资助的工作,更多应在于要激发受助对象的潜力,激发其内生原动力,不断改进完善自身,实现较好的人生跨越。给予其经济资助,目的在于帮助其免除经济“窘迫”,建立自信;给予其勤工助学等有偿资助,是帮助其自给自足,实现自立;引导其加强专业学习和扎实技能提升,是帮助其拥有一技之长,自强拓展。通过这些方式,将“扶贫”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最终引导学生将外在要求、期望内化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激活进步动力,并融入自己的行动中,实现自我教育,激发主观能动性,不断实现提升。

(二)构建“两线一点”全过程资助育人机制

立足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点,循着两条线构建全过程资助育人机制。

一是宏观上,贯穿学制并前、后延伸,从入学前介入、在学时关注、毕业后延伸的全程化资助育人。入学前通过资助政策下乡行活动,针对生源地较多的地区有针对性地开展国家资助政策下乡行,宣传资助政策。随通知书给每位新生寄送资助政策相关宣传册页,以及申请贫困认定的相关材料等,同时还开通资助政策咨询群和咨询电话,线上开展咨询服务,让学生在入学前不因经济困难而发愁。学生入校时开设绿色通道,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入学后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落实各项资助政策,确保学生安心向学,指导其顺利就业。学生毕业后,再跟踪其发展情况,提供相关资助服务,比如助学贷款还款相关政策的指引等,做到“扶上马,送一程”。

二是从微观来看,关注每一位贫困生的发展,建立个人成长档案,构建围绕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全程化资助育人。将学生的个体情况整体梳理,建立其个人档案,定期更新,实时记录和监控资助政策落实在个体发展的表现与绩效,致力于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成才,也关注学生毕业后的发展表现,并通过“校友回访母校”的方式引领和带动在校学生向优秀励志典型看齐。

由此,宏观指导微观,微观促进宏观,围绕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点,构建全过程资助育人机制。

(三)构建结合学生需求全方位推进资助育人系统工程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学生需求调查,构建德智体美劳全方位资助育人系统工程。

第一,德育为先,培育努力上进的“向阳”青年。帮扶贫困生树立自信、自立与自强意识,在思想方面,积极推进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教育,让学生知晓国家对贫困生进行资助的深层意义,明确个人奋斗的价值,自觉将个人发展和国家前途命运结合在一起,以实际行动回应国家的期望。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思想品德教育,通过思政课、讲座、班会等形式,对贫困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主动将个人定位调整到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上[4]。

第二,智育为主,培育掌握过硬技能的“担当”青年。帮扶贫困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改进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效果。班主任、辅导员和专业老师密切合作,关注贫困生的学习情况,关心其学习的难点问题,帮助其解决提升,促进其学业进步,争取优秀等级,在创先争优的过程中,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荣誉感和成就感,帮助学生提升专业知识,锤炼专业技能,为未来发展积蓄力量。在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方面给予及时充分指导,指导学生通过专业所学拥有一技之长,获得更高质量就业,阻隔贫困的代际传递,这是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落脚点。

第三,体能锻炼,培育身强体健的“壮硕”青年。“文明其思想,野蛮其体魄”,指导贫困学生坚持锻炼,增强体质,积极参加各种体育赛事活动,引导学生培养一项体育项目特长,树立终身锻炼意识,为学习和未来工作准备“本钱”。

第四,美育悦心,培育善于发现美感受美的“美丽”青年。引导贫困学生捕捉生活之美、学习之美、运动之美、技能之美、工作之美等,激发其对生活的热爱,疏解现实生活的压力,融洽与外在世界的关系,用心感受,悦纳自我。鼓励学生学习美育课程,培养一项兴趣爱好特长,丰富课余生活,助力学生树立自信、健康的心态。

第五,劳动强能,培育热爱劳动,潜心锤炼技能的“匠心”青年。高职教育的显著特点在于其职业性,其中劳动属性最为突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引导学生树立通过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意识,通过校内的勤工助学实践、校外社会兼职实践等,实现劳动创造价值;通过专业实习实训,扎实专业技能,提升专业水平和能力;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感恩回馈、奉献意识,助人为乐精神。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每个个体都有不同的特点。做好资助育人工作的前提是要了解受助对象基本情况和需求,对每一个个体给予充分的理解、尊重和关爱。在开展工作中要尤其注意方式方法,对受助对象既要关心爱护,也要严格要求,在确保其经济资助、后顾无忧的同时,引领其向上向善,感恩回馈,自觉将个人理想追求与社会、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通过努力学习,不断实践,掌握一技之长,实现较好质量的就业,担当家庭、学校和国家的期待;自觉锻炼体能,强健体魄,为未来准备“本钱”;学会发现、捕捉学习、生活之美,树立信心,增强幸福感受;通过加强劳动实践与当前学习、未来职业的链接,夯实技能成才路径;通过加强志愿服务,感受助人之乐,奉献之美。

通过构建资助育人学校、家庭、社会、学生全员参与协同模式、围绕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从宏观整体和学生个体方面构建“两线一点”全过程机制、结合学生需求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全方位推进系统工程,提升资助育人成效。

猜你喜欢
贫困学生三全育人资助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陕西全省教师结对帮扶贫困学生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遭车祸仍信守资助承诺
筹资百万救助贫困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