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推动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研究

2021-12-29 01:58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理论课思政高职

高 爽

(辽宁特殊教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 沈阳 110173)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系高校党建的工作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和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可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教育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及学生党员队伍的整体质量。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加强对学生党建工作的正向激励和教育,不仅是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的需要,同时也是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对学生党建工作的推动作用

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1]。深化思政课改革,促进学生在学思践悟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党、了解党,并在此基础上坚信党、加入党。这对于推动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学生党建面临着新形势和新问题:深化思政课改革的现实需要

一是高职院校学生入党动机呈现多元化倾向,其“积极要求入党”背后存在一些盲目性和功利性的需求。一部分学生申请入党,却存在着将党员“标签化”“时尚化”,满足自我虚荣心的现象。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受到老师的鼓励才去入党,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明确为什么加入党组织。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将党员作为未来就业的重要竞争砝码,将其视为一种重要的“能力证书”。这不仅让我们担心,在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他们的思想能否坚定;在举足轻重的关键时刻,他们是否会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他们能否成为我们所期待的人。基于此,思政课教学需要改进和提升,将党的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促进学生党员真正从思想上入党,而不是组织上入党。

二是当前社会上存在各种思潮,一部分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政治立场不坚定,容易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蒙蔽。过去在培养学生党员方面,我们主要依靠党校开展短期培训、集中学习,存在着学习不够深入、理解不够透彻、实践应用不到位的不足。通过深化思政课改革,注重思政课教育教学,让理论学习更加系统,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紧密联系实际。在改造世界观的同时,积极融入价值观教育,使得学生对党、对社会主义真懂、真信。

(二)深化思政课改革:学生党建工作的迫切需求

1.思政课改革为学生党建工作奠定思想政治教育基础

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社会主义大学的目标,高校党建的根本任务亦是如此。学生党建和思政课教学就是这一任务的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和选拔学生党员就有了非常好的基础。因此要通过深化思政课改革,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亲和力。在课程设置方面,开设更多扩展教学的选修课,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课程内容方面,积极融合党史教学内容,使学生从历史的维度更加深刻地了解党。通过不断深化思政课改革来不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2.思政课改革是强化党员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

教育和培养学生党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强化党员发展质量不仅要依托学生党建工作自身的教育载体,还可以把更多的学习和教育建立在思政课基础上。深化思政课改革,可以掌握对党员权利、义务以及党章党规党纪等党的基本知识,加强道德品行、先锋模范作用等党性修养,提升对党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等党的观念的认知和理解。同时深化思政课改革,转变教育教学方法,让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识真正成为有力的思想武器,使学生对于党的大政方针和现实政策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知。

二、深化思政课改革推动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路径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思政课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效果并不显著,其在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中亦未能充分发挥作用。随着《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和《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颁布实施,思政课改革有了根本遵循。

(一)坚持“八个统一”:实施“学生党建+思政课程”育人模式

“八个统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关于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要求,具体包含八个方面,即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2]。

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要坚持以“八个统一”为统领,将学生党建有机融入到思政课的教育教学中。具体说来,可以将党的基本知识、党的基本理论、党的方针政策以及党的百年历史与思政课通过知识点引申、问题讨论、案例讲解、实践拓展等教学环节深入展开;亦可将其作为思政课教学重点,通过展开党的理论、政策以及历史作为知识点的重要佐证和背景阐释,达到加深对党的发展历程的了解。在学理性的讲解中突出党的政治性,在知识性传授中凸显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在弘扬主旋律的前提下坚决抵制和批判错误思潮和影响,将党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开展紧密结合,将情境教学等多样的教学方法贯穿到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自觉学习党、了解党的热情,通过政治引导和知识灌输构筑理想信念。总之,“八个统一”是旗帜、是标杆,能够使思政课的知情意行与学生党建高度统一,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二)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提升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获得感

高职院校学生党建的核心是思想建设,学生党员不仅要在组织上入党,更要在思想上入党。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教材为教学基本遵循,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融会贯通、熟练驾驭、精辟讲解。”通俗来讲,教材体系指的是思政课“教什么”的问题,教学体系指的是“怎么教”的问题[3]。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过程,就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解决课程教学吸引力的问题,提升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获得感,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及意识形态主阵地的作用。

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需要多方面着力。高职院校生源多元,文化基础普遍性偏差,思政课要讲得好,教学内容在现有的课时限制下要有所取舍,重点难点要讲深讲透,政策理论需结合实际讲解,热点问题不回避。教学设计上要注重教学氛围营造、教学案例设计、贯穿主题主线、重视正反对比;注重问题导向,讲清楚思想理论的来龙去脉,讲明白重大事件的前因后果,在“是什么”的基础上,充分讲透“为什么”。教学方法上要在“灌输”的前提下,更多采用启发引导及主动参与式学习,更多采用学理性讲解和分析,更多引入情景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教学话语上要贴近高职学生实际,充分挖掘教学话语的艺术性;教学载体上要注重抖音、快手、微博等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将知识潜移默化传递。另外,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实效性还取决于具体的现实环境,因此在转化的过程中需要真正契合本学校实际,考虑本地实际以及当前的社会实际。

(三)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亲和力

思政课本质是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从这个意义出发,高职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政课的育人目标是一致性的。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活力,相当程度上也是发挥了思政课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意识形态关键课程的作用。

在教学方法上精耕细作,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亲和力。一是着力学理式教学。思政课教师必须吃透知识点,厘清逻辑关系,结合当前最新理论研究成果,专题讲解和深刻阐释。二是推进信息化教学手段。这样可以极大提升课堂互动和活跃度,知识传递愈发变得快捷,教学过程更加科学化和灵活多样。思政课变得更加直观,学生的体验感变得更好。三是实施问题导向教学。高职学生中“00后”已经逐渐成为主体,他们对社会热点问题和各种思想特别关注,要通过正面分析和批判错误观点,在潜移默化中建立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4]。四是加强启发式教学。通过组织学生讨论话题、头脑风暴,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和其指导实践取得的正向成功,从而激发学生内心的真懂、真信。五是开展教师学生双主体教学。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式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六是探索实践教学。通过实地考察、参观学习、活动开展,可以极大丰富思政课的内容和活力,在实践过程中深刻理解和加深所学认知,引发学生的强烈共鸣和高度认同。

(四)探索实践教学模式:巩固党建主阵地、增强思政课实效性

1.创新思政课实践融入学生党建的形式

高职院校学生党支部会组织经常性的组织生活会,定期开展“两学一做”及“三会一课”的学习活动,培养和发展积极分子和党员活动,支部换届及党务知识培训相关活动等。因此完全可以开展思政课内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相关模拟活动;亦可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与学生党支部共同组织集体参观学习和考察样板党支部活动。在模拟实践过程中,促进学生体会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和原则性,不断强化党员意识,增强党的观念和党性修养。在课外实践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党的光辉历程、党的理论创造、党员的英雄事迹、党组织的坚韧领导,从而更加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四个意识”。

2.探索规范完整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

思政课教学部门需要根据教材内容研究设定每门课程的实践教学计划,可以根据教学章节,也可以根据重新整合的教学专题设计实践教学时数和内容;参与学生可以设定为班级小组,亦可以是系部团体;实践教学形式可以丰富多样,组织开展辩论比赛、演讲比赛、读书活动,歌唱比赛,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实践教育基地、各类博物馆和纪念馆等。实践教学要注重理论性、知识性和学术性,同时兼顾趣味性、新颖性和时代性。

(五)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党建育人和思想育人的关键和前提

2020年,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指出: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全日制在校生总数,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已经成为硬核要求,素质优良的专兼职思政课教师是讲好思政课的根本保障,也是开展党建育人的的重要前提。

一是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选聘应着力于理论水准较高、学科背景相关,有一定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同时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基础的教师。重点侧重政治立场坚定、理想信念夯实等方面的考察。在此基础上,可以遴选在岗的优秀学生党务工作者和辅导员老师充实到思政课教师队伍。这无疑将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党建相关内容打下了人才基础,提升党的理论知识的教学效果,吸引高职学生主动向党靠拢。

二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并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5]。这界定了思政课教师的素质要求。思政课教师需要具备较强的政治素养,拥有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囊括宽广的国际知识和历史视野,自觉弘扬主旋律,兼具高尚的人格和深厚的理论功底。优秀的思政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把握党的理论知识,吸引学生靠近和向往党组织。

三是思政课教师要开展有关党的相关知识培训学习和实践,提升教师在党建方面的专业知识、专业情意、专业意识和专业能力。这在高职学生的教育引导、入党启蒙、党员教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思政课教师可以直接融入学生党建,兼职开展党员培养的相关实践,一方面提升了学生党建的工作实效,另一方面更好地开展了学生党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直接解决了学生思想入党的重要问题。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思政高职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