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管师仁任官时间考

2021-12-29 11:40张林杰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建昌宋史墓志铭

张林杰

(宜宾学院 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四川 宜宾 644000)

在中国百家姓中,管姓不算大姓。不过,管姓中还是出了不少知名人士,诸如春秋时期齐国宰相管仲、汉末三国时期著名隐士管宁、三国时期曹魏术士管辂、宋代名臣管师仁、宋代诗人管师复、元代女画家管道昇,以及当代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管谟业(笔名莫言)等等。研究这些管氏知名人士,对研究整个管氏脉络具有非常重要的帮助。浙江龙泉管氏,在管氏中的地位显赫,作家莫言的先祖亦源出龙泉管氏,后迁至山东高密。谈及龙泉管氏,不得不谈到其中的代表性人物管师仁。

管师仁(1045—1109),字元善,浙江处州龙泉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宋史》有其传。不过,《宋史》撰写者在为管师仁作传时并未将其做官任职时间写清楚,而且对其任职叙述并不全面,尚有遗漏,这不得不说是一大遗憾。笔者在查阅了诸多史料之后,对此一问题略有所得,因此试对《宋史·管师仁传》之不足,作一初步地考证补充工作。

在考补之前,笔者先将《宋史》对管师仁的介绍抄录如下:

管师仁,字元善,处州龙泉人。中进士第,为广亲、睦亲宅教授。通判澧州,知建昌军,有善政。擢右正言、左司谏。论苏轼、苏辙深毁熙宁之政,其门下士吏部员外郎晁补之辈不宜在朝廷,逐去之。河北滨、棣诸州岁被水患,民流未复,租赋故在,师仁请悉蠲减,以绥徕之,一方赖其赐。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给事中、工部侍郎。选曹吏多挠法为过,师仁暂摄领,发其奸,抵数人于罪,士论称之。改吏部,进刑部尚书,以枢密直学士知邓州,未行,改扬州,又徙定州。

时承平百余年,边备不整,而辽横使再至,为西人请侵疆。朝廷诏师仁设备,至则下令增陴浚湟,缮葺甲胄。僚吏惧,不知所裁。师仁预为计度,一日而举众十万,转盼迄成,外间无知者。于是日与宾客燕集,以示闲暇,使敌不疑。帝手书诏奖激。召为吏部尚书,俄同知枢密院。才两月,病。拜资政殿学士、佑神观使。卒,年六十五。赠正奉大夫。[1]11112

《宋史》此传虽将管师仁之生平作了介绍,可惜未能写出管氏考中进士时间以及在各地任官时间。笔者现以《宋史·管师仁传》为基础,结合其他史料,对管师仁的考中进士时间及任官时间详加考证。

一、考中进士时间

管师仁是何时考中进士的?南宋学者彭百川所著《太平治迹统类》讲道:

六年正月,知举曾布上合格进士邵刚等。己酉,乃御集英殿策试,遂赐余中、李夷行、陈唐、管师仁、管师渐等四百人及第出身。是年,罢诗赋,赐期集钱三十贯。[2]

这段文字里提到了管师仁。根据引文前面文字可知,此“六年”当指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 由此可知,管师仁考中进士时间为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对于管师仁考中进士时间的记载亦见于其他史料之中。比如《光绪龙泉县志》(清光绪三年刊本)卷之十记载:“管师仁,字元善,登熙宁六年进士。”[3]雍正年间编纂的《浙江通志》卷一百二十四《选举·进士》“熙宁六年癸丑余中榜”[4]中亦收有管师仁之名字。

二、任广亲、睦亲宅教授时间

《宋史》说管师仁考中进士后,担任的第一份职务是广亲、睦亲宅教授。

“教授”一词并非今天所说的教授,它是学官名。《中国官制大辞典》中说:

教授之名,始于宋代。宋太宗为皇侄等置师傅,名为教授。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复诏藩镇立学,其他各州不循此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诏诸路州、军、监各立儒学,以教授为学官,以经术、行义教导诸生,并掌管课试之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诏诸路学官由中书门下选差,至此教授始命于朝廷。……[5]

关于管师仁任广亲、睦亲宅教授的时间,史料鲜有记载。

孙以刚在《江西德兴流口北宋墓》[6]一文中提到《胡夫人墓志铭》。此胡夫人是崇宁二年 (1103)进士、通议大夫董攸之母,德兴海口董莘之妻。从墓志铭内容可知胡夫人是元祐六年(1091)七月病逝,元祐七年(1092)九月下葬。该墓志铭的署名处有如下字样:

左朝散郎充京东转运判官兼提举市舶司轻车都尉赐绯鱼袋 徐君平撰

左朝散大夫知江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事上轻车都尉赐绯鱼袋借紫 叶虞仲书

左承议郎充广亲睦亲北宅大小学教授武骑尉 管师仁篆[6]34

由这些署名文字可知,此墓志铭之篆刻者为管师仁。他的任职是左承议郎充广亲、睦亲宅北宅大小学教授、武骑尉。胡夫人既然是元祐六年七月病逝,元祐七年九月下葬的,那么此墓志铭当是在此期间完成书写、篆刻的。由此可知,管师仁至少在元祐六年(1091)至元祐七年(1092)期间尚担任广亲、睦亲宅教授一职,而且是北宅教授。

管师仁是熙宁六年(1073)考中的进士,假如他考中进士当年即授官的话,至元祐七年(1092)已经有近二十年时间了,在此期间他一直担任广亲、睦亲宅教授,未曾调任其他职务,这不得不让笔者对《宋史》之说法产生怀疑。笔者认为,管师仁在考中进士之后,在任广亲、睦亲宅教授之前,还担任过其他官职的可能性很大。

三、任沧州教授时间

美国犹他州家谱图书馆藏《龙泉县石马岗管氏遗谱》中收录有《宋枢密使卫国公管师仁墓志铭》(下文简称其为《管师仁墓志铭》),该墓志铭为曾当过北宋宰相的白时中所撰。墓志铭中记载:“起家为沧州教授,秩满,诸生挽留,部使者以最上,朝廷从之。改宣德郎,知邵武县,课为闽郡第一。丁内艰,服除,为广亲睦(亲)宅教授。”[7]21b这里说管师仁的第一个任职是沧州教授,后改宣德郎,知邵武县,然后才任广亲睦亲宅教授。这与《宋史》所载有很大的出入。

《(光绪)龙泉县志》(清光绪三年刊本)卷之十也记载说:“初除沧州教授,秩满,诸生挽留,部使者以最上。改宣德郎,知邵武县,课为户部第一。通判澧州。”[3]这里所载与《管师仁墓志铭》所载略同,不同的是,前者说管师仁在知邵武县后便通判澧州,未任广亲、睦亲宅教授,此一说法不足信。

关于管师仁初任沧州教授之记载,亦见于南宋王偁所撰《东都事略》一书,在该书卷一百三《列传》八十六中说管师仁“举进士,为沧州教授,又为广亲、睦亲宅教授”。[8]

由于《管师仁墓志铭》是在管师仁死后不久所撰,其所载之事应该说是比较可信的,而《东都事略》是南宋王偁所撰,从时间上说,对北宋管师仁之记载应该说也是比较可信的。暂且不论《(光绪)龙泉县志》一书之记载,单就《管师仁墓志铭》与《东都事略》所载,我们权且认为管师仁初任职务就是沧州教授。

如果管师仁当过沧州教授,那么查阅沧州当地之方志应该是能找到对他的记载的。笔者查阅了如下几本沧州方志:(1)(明)李梦熊等纂修《(万历)沧州志》,明万历三十一年刊本。(2)(清)庄日荣等纂修,胡淦总修《(乾隆)沧州志》,清乾隆八年刊本。(3)张凤瑞等修,张坪总纂《(民国)沧州志》,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天津文竹斋铅印本。笔者经过一番查找,并未能在这些书中找到有关管师仁之记载。这或许是因为管师仁所任官职较小,沧州地方志未予收录,也或许是因笔者查阅方志过少,而导致此一结果。今后如有其他时期的《沧州志》或《沧县志》,笔者会继续进行查阅。

四、任邵武军知军时间

关于管师仁知邵武军一说,笔者在前文中已经说过,在《管师仁墓志铭》与《(光绪)龙泉县志》中均有“知邵武县”之说。《管师仁墓志铭》说管师仁在任完沧州教授后,改宣德郎,知邵武县,然后任广亲、睦亲宅教授。《(光绪)龙泉县志》说管师仁在任完沧州教授后,改宣德郎,知邵武县,通判澧州。邵武,即今福建省南平市邵武市(县级市)。宋太平兴国四年(979),邵武设军,县为军治,因此说管师仁“知邵武军”更为恰当。两处记载共同之处是均认为管师仁是先任沧州教授,随后即知邵武县(军)。

不过,莫言的大哥管谟贤先生在其所著《大哥说莫言》一书提出不同的说法,他说管师仁“后通判澧州(今湖南澧县),又出知邵武军(今福建邵武),任内政绩卓著,朝廷考核为第一,旋升至(笔者注:“至”应为“知”。)建昌军(今江西),所至力行教化,多有善政。”[9]在他看来,管师仁是在通判澧州后,任邵武军知军,再任建昌军知军。笔者不知管谟贤先生的这一说法所依何据。

尽管任职前后有出入,但三处均认为管师仁曾在邵武任过知军。笔者查阅了几本邵武当地的方志,均无所获。现将所查方志罗列于此:(1)(明)邢址、陈让纂修《(嘉靖)邵武府志》,明嘉靖年间刊本。(2)(清)王琛、徐兆丰等纂《(光绪)重纂邵武府志》,清光绪二十四年刊本。(3)(民国)秦振夫、张灿监修,朱书田等纂《重修邵武县志》,民国二十五年刊本。今后如有其他时期的邵武方志,再作一查阅。从目前所掌握资料来看,对于管师仁任过邵武知军一说,笔者持怀疑态度。

五、任澧州通判时间

《宋史》说管师仁在任完广亲、睦亲宅教授之后担任的是澧州通判。澧州,即今湖南省常德市澧县。笔者查阅了两本澧县的方志:一本为清人何玉芬修,魏式曾、廷桂纂《直隶澧州志》(清同治八年刊本);一本为民国张之觉修,孟庆暄等纂《澧县县志》(民国二十八年刊本)。前一书中无管师仁之记载,后一书的第五卷中在罗列宋代澧州通判时提到了管师仁[10],可惜无具体任职时间。目前所查阅的史料中,尚无关于管师仁任澧州通判的具体时间,此一问题还需进一步查证。不过,我们可以知道的是,管师仁通判澧州的时间必定在任广亲、睦亲宅教授之后,在任建昌军知军之前。因此,如果我们能弄清楚此两处任职时间,那么他任通判澧州的时间就可以顺利得出了。前文已知管师仁至少在元祐六年(1091)至元祐七年(1092)期间尚担任广亲、睦亲宅教授一职,接下来我们需要搞清楚他任建昌军知军的时间。

六、任建昌军知军时间

依《宋史》所载,管师仁在任完澧州通判之后,任建昌军知军。

《元丰九域志·江南路·西路·建昌军》中载:“建昌军,伪唐建武军,皇朝太平兴国四年改建昌。治南城县。”[11]南城,即今江西省抚顺市南城县。

管师仁知建昌军一事,在建昌方志中有记载。在明朝《(正德)建昌府志》卷十二“秩官志”之“纪代题名表”之“知军事”[12]栏中 ,管师仁、张允两人均被置于“绍圣”(即宋哲宗赵煦绍圣年间,1094年四月至1098年五月。)之下,紧临左侧是“元符”(即宋哲宗赵煦元符年间,1098年六月至1100年。)之下空缺。而且,在“绍圣”之下,管师仁排在张允的右边。“管师仁”三字之下再无字,“张允”两字之下有“三年任”小字。

由这些可知管师仁与张允均在绍圣年间任知军,而且管师仁任知军时间要早于张允,是在绍圣初年。康熙十二年刻本《建昌府志》[13]卷十三“官师志”中对管师仁之记载与《(正德)建昌府志》雷同。《(嘉靖)江西通志》卷十七亦说“管师仁、张允,俱绍圣间。”[14]然而,同样是在《(正德)建昌府志》一书中,却出现了不同的说法,该书卷十三“名宦·寓宦”中载:“管师仁,字元善,处州人。元符间知建昌军。”[12]同一本方志,一个说是绍圣年间,一个说是元符年间,这实在让人困惑。

《(同治)建昌府志》(同治十一年刻本)卷六“秩官志·郡官表”中将宋元符时期任知军者写为管师仁,并进一步介绍说管师仁是“缙云进士,元年任知军,有传”[15]; 《(同治)建昌府志》卷六“秩官志·名宦传”又载“管师仁,字元善,处州龙泉进士,元符元年知建昌军”[15]。由这两处记载来看,管师仁知建昌军的时间是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奇怪的是,在该书卷二“建置志·坛庙”中对“管枢密祠”的介绍是:“宋绍圣中,知军事管师仁有善政,民思之,为立生祠于军治之北。”[15]这里又说管师仁知建昌军的时间是宋哲宗绍圣年间。这与《(正德)建昌府志》的情况相类似,也是在同一本书中遇到前后表述时间相矛盾的情况。

关于管师仁任建昌军时间,除了绍圣年间、元符年间外,还有崇宁年间之说与绍兴年间之说。《(嘉靖)浙江通志》(明嘉靖四十年刊本)卷四十认为管师仁是“崇宁中知建昌军”[16]。《(同治)南城县志》(清同治十二年刊本)卷四在介绍“管枢密祠”时说:“在宋军治北。绍兴中知军事。”[17]

管师仁任建昌知军的时间既然有绍圣年间、元符年间、崇宁年间、绍兴年间四种说法,那么究竟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呢?笔者认为,第二种说法正确,其余种说法有误。理由如下:

首先,崇宁年间说与绍兴年间说完全不成立。崇宁时期是1102年至1106年,管师仁在1101年就已经是谏官了,因此不可能是在“崇宁中知建昌军”。绍兴时期是1131年至1162年,属于南宋,而管师仁是北宋人,因此完全不可能是在“绍兴中知军事”。

其次,管师仁1100年尚任建昌军知军。笔者查证得知,管师仁曾给好友李山甫(字明叟,北宋建昌军南城县龙溪保人,皇祐元年进士。)之子李彦回(字进微)撰写过《左待禁虔州都作院进微李君墓志铭》,在署名中写有“朝散郎权知建昌军兼管内劝农功事飞骑尉赐绯鱼袋管师仁撰”[18],从此语可知,管师仁在撰写该墓志铭时担任建昌军知军。而该墓志铭中又载李彦回是在“以元符三年正月三十日葬于龙溪之东湾”[18],元符三年就是1100年,由此可知,管师仁至少在元符三年(1100)还在担任建昌军知军。

最后,管师仁任建昌知军应在张允之后。《(正德)建昌府志》卷十二“秩官志”中说张允是绍圣三年(1096)任建昌知军的,而管师仁排在张允的右边,说明他任知军时间早于张允。如果真是这样,依照宋代地方官的任期为三年,往前推算三年,得管师仁任知军时间应是1093年。宋绍圣时期为1094年四月至1098年五月,不包括1093年,1093年实际上属于元祐时期(1086—1094)。这显然与该书卷十二“秩官志”中表述不符。当然,有可能是管师仁在绍圣元年(1094)任知军,至绍圣三年(1096)未任满便调任他职。但是从时任建昌军知军的管师仁给元符三年(1100)逝世的李彦回撰写墓志铭来看,他不可能在绍圣三年(1096)未任满建昌知军而调任他职后,又返回来再次担任建昌军知军。因此,合理的解释应是,管师仁任建昌知军应在张允之后。 张允绍圣三年(1096)任建昌知军,元符元年1098年去职。由于元符时期为1098年六月至1100年,可知管师仁至少是在元符元年(1098)六月上任建昌军知军。

由于管师仁任澧州通判是在任广亲、睦亲宅教授之后,知建昌军之前,所以他任澧州通判的时间就大致应在1098年之前。

七、任左正言、右司谏时间

《宋史》说管师仁在知建昌军后,“擢右正言、左司谏。”[1]11112

管师仁任右正言的时间可以从《张颉夫人墓志铭》一文中得出。《张颉夫人墓志铭》乃王博闻所撰,徐绩所书,管师仁所篆盖。所谓篆盖,《汉语大词典》中说“古时墓志铭例用石相合,以一石为盖。盖石题死者爵里姓名,习惯用篆书,称‘篆盖’。”[19]该墓志铭所记管师仁的署名全称是“朝奉大夫、行右正言、骁骑尉、赐绯鱼袋管师仁篆盖”[20],由此可知,当时管师仁正担任右正言一职。该墓志铭讲到“宝文阁待制张公颉捐馆舍之十一年,建中靖国元年三月己丑,其室仁和县君范夫人以疾终于武陵,第正寝,享年七十有八。十二月丙申卜吉合葬夫人于宝文公之墓。”[20]由此语可知,张颉与其夫人合葬时间为建中靖国元年(1101)十二月丙申日,因此,管师仁任右正言的时间就是1101年。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晁补之被逐出朝廷的时间来得出管师仁任右正言的时间亦是1101年。依《宋史》所言,管师仁在任谏官期间曾做过奏逐晁补之出朝廷之事:“(管师仁)论苏轼、苏辙,深毁熙宁之政,其门下吏部员外郎晁补之辈不宜在朝廷,逐去之。”[1]11112而《宋史·晁补之传》中说“党论起,为谏官管师仁所论,出知河中府”[1]13111。若能查出晁补之被逐出朝廷的时间,便可知管师仁当时必在谏官任职中。

南宋学者陈均的《皇朝编年纲目备要》卷第二十六“徽宗皇帝·建中靖国元年”讲到“九月,傅楫、晁补之罢”[21],并进一步阐述到:“补之亦自吏部郎中出知河中府。”[21]可知,晃补之被逐出朝廷时间是建中靖国元年(1101)九月,该年,管师仁必在谏官任上。

管师仁担任左司谏的时间是何时呢?我们可从史料中有关管师仁与其同乡吴材之记载中推断出来。

北宋邹浩《道乡集》卷十八收有《管师仁吴材并除谏官制》 一文:

朕于天下之言,虽无所不受,然稽以为决者,惟谏官、御史而已。分任遗补,尤湏得人。以尔就职以来,数有献纳,祛除壅蔽,罄竭精诚,断自朕心,进处东省(吴即云以尔,进繇儒官,休有士望,比尝延见,敷奏可观,断自朕心,擢寘西省)。昔伊尹告其君曰: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朕方操是,以听吾言矣。尔其益务,自信以辅朕之不逮。[22]

这篇制诰标题中的“除谏官制”的“谏官”二字当指左司谏。理由是:首先,文中有“以尔就职以来,数有献纳”,可知管、吴二人在此次任职之前既是谏官,这次只不过是从同属谏官的一个职位调至另一个职位。其次,《宋史·吴材传》中说吴材“擢右正言,迁左司谏”[1]11205,由此可知,吴材与管师仁都是先任右正言,再任左司谏。因此,这篇制诰必定是管、吴二人任左司谏的制诰。

明朝学者陈邦瞻在《宋史纪事本末》卷四十九“蔡京擅国”中讲到:“崇宁元年五月庚申,韩忠彦罢。左司谏吴材等论忠彦变神考之法度,逐神考之人材,遂罢知大名府。”[23]这里提到在崇宁元年(1102)五月时吴材所任官职即是左司谏。由于管师仁与吴材是同时被授予左司谏一职的,因此可知管师仁至少在1102年五月时即已经在任左司谏一职了。

由上所述,我们能够得知:管师仁在1101年任右正言,在1102年转任左司谏。

八、任起居郎、中书舍人、刑部尚书等职时间考补

《宋史》说管师仁在任完左司谏之后,“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给事中、工部侍郎”[1]11112,然后“改吏部”[1]11112。笔者由于手头资料有限,暂未能查到管师仁任这些职务的相关时间,留待以后考证。

管师仁任完吏部侍郎后,晋升为刑部尚书。

清人许松《宋会要辑稿》载:“徽宗崇宁三年十月三十日,命刑部尚书管师仁重修《神宗皇帝玉牒》,及看详《哲宗皇帝玉牒》。”[24]

《宋史全文》卷十四亦载:“(徽宗崇宁三年)冬十月辛丑朔,大雨,雹。己酉,诏翰林承旨张康国撰《景钟铭》。景钟者,魏汉津所铸也。庚午,命刑部尚书管师仁重修《神宗皇帝玉牒》及看详《哲宗皇帝玉牒》。”[25]

由这两处文字可知,管师仁在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在任刑部尚书。笔者在前文中已查得管师仁于1102年在任左司谏,因此,管师仁任起居郎、中书舍人、给事中、工部侍郎、吏部侍郎等官职的时间必定在1102年至1104年期间。他在这些职位上的任职时间都比较短暂。

九、任邓、扬、定三州知州时间考

《宋史》说管师仁在任完刑部尚书之后,“以枢密直学士知邓州,未行,改扬州,又徙定州。”[1]11112

吴廷燮《北宋经抚年表》中说:“(崇宁)四年(1105),新除邓州管师仁知扬州,改定州,张询代。”[26]318从这处记载可知,管师仁知邓州、改扬州、徙定州的时间都是在崇宁四年(1105)。

关于管师仁知扬州之时间亦在《江苏省通志稿·大事志》第十五卷《宋(二)》中提到:

四年十一月,尚书省言:‘私铸当十钱利重不能禁,深虑民间物重钱滥,乞江南东、西、两浙路并改作当五钱,旧当二钱依旧。又虑冒法运入东北,宜以江为界。’从之。

是岁,苏州水,赐乏食者粟。……王汉之知江宁。管师仁知扬州。[27]

经查证,引文中的“四年”即指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

明朝万历年间纂修的《龙泉县石马岗村管氏遗谱》之《管师仁墓志铭》记载管师仁“到扬未旬浃,除定州安抚”[7]22b,“未旬浃”就是指未满十天。这说明管师仁知扬州与知定州的时间间隔尚不满十天。

据《北宋经抚年表》记载,管师仁任定州知州的任期是从崇宁四年(1105)至大观二年(1108)。

在《北宋经抚年表》卷四“(崇宁)五年”条目下有“以辽使丹,再为夏人请命”[26]318之文字。由此可知,《宋史》所说的“辽横使再至,为西人请侵疆”[1]11112一事发生在崇宁五年(1106)。正是在该年,管师仁大力整饬边备,使辽敌不敢犯,受到宋徽宗亲书诏书之嘉奖,书曰:“有臣如斯,朕复何忧?”[7]23a

在《北宋经抚年表》卷二“(崇宁)五年”条目下,有下面一段文字:

《摛文堂集》:《枢密直学士、朝请大夫、知定州管师仁可左朝议大夫,候今任满日,令再任制》:兹守中山,经营保聚,建筑西关,储粮训旅。擢进文阶,宠以再任。[26]148

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知道,管师仁在崇宁五年(1106)任满之后再度留任定州知州。

在《北宋经抚年表》卷二“(大观)二年”条目下列有如下文字:

管师仁 梁子美 《东都事略》:八月丙申,左丞梁子美知定州。[26]148

由这处文字可知,大观二年(1108)八月丙申,管师仁的继任者梁子美接任了他的职务。可见,管师仁当是在该年八月或八月之前结束任期。

十、任试吏部尚书、同知枢密院事等职时间

《宋史》说管师仁在任完定州知职之后,“召为吏部尚书,俄同知枢密院。”[1]11112

《宋史》中记载有管师仁任同知枢密院事的时间,如《宋史·表(三)·宰辅(三)》载:“(大观三年)四月癸巳,管师仁自中大夫、试吏部尚书除同知枢密院事。”[1]5519从这处记载我们知道,管师仁升任同知枢密院事的时间是大观三年(1109)年四月癸巳。由于前面已经得出了管师仁的定州知州卸任时间,因此管师仁任职吏部尚书的时间就是大观二年(1108)八月(或八月之前)至大观三年(1109)四月。

《宋史》接着说:“才两月,病。拜资政殿学士、佑神观使。”[1]11112由此处知,管师仁是大观三年(1109)六月结束了同知枢密院事之任期。

另据《宋史·表(三)·宰辅(三)》载:“(大观三年)六月甲戌,管师仁自同知枢密院事以资政殿学士依前中大夫领佑神观使。”[1]5519可知管师仁是大观三年(1109)六月甲戌(十一日)拜资政殿学士、佑神观使。

管师仁在拜资政殿学士、佑神观使之后不久便病逝了。关于管师仁的逝世,《宋史·管师仁传》以“卒”[1]11112来表示,《宋史·表(三)·宰辅(三)》以“寻卒”[1]5519来表示。至于到底何日逝世,《宋史》并未讲到。但在《管师仁墓志铭》中提到:“无何,公已捐馆舍矣,系大观三年六月十四日也。”[7]23b由此可知管师仁的具体逝世时间为大观三年(1109)六月十四日。幸年六十五岁。

《管师仁墓志铭》又载:“上辍朝,临其丧,赠太师,追封卫国公,谥文简,赙恤加等,恩体甚厚,明年三月十 日勅葬于江宁府下属镇柔信乡之原。”[7]23b这里的“十 日”中间有空格,究竟是十几日,笔者尚难知晓。不管怎样,笔者由此可知,管师仁是在大观四年(1110)三月下葬的,下葬地点为北宋江宁府(今江苏省句容市)下蜀镇(引文中的“下属镇”实为“下蜀镇”之误)柔信乡之原。

十一、结语

笔者通过一番考证,基本弄清了管师仁的任官时间,现在重新回顾一下:

(1)中进士时间为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2)任沧州教授、邵武军知军时间,《宋史》之外史料所说管师仁曾任沧州教授、邵武知军,笔者因未能查到相关史料作佐证,故对其真实性存疑,任职时间尚无从考证。(3)任广亲、睦亲宅北宅教授时间,至少在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至元祐七年(1092)期间尚且在任。(4)任澧州通判时间大致在1093年至1098年左右。(5)知建昌军时间在1098年。(6)任右正言时间在1101年。(7)任左司谏时间在1102年。(8)任起居郎、中书舍人、给事中、工部侍郎、吏部侍郎等官职的时间大致在1103年至1104年期间。(9)任刑部尚书时间至少在崇宁三年(1104)在任。(10)任邓、扬二州知州时间,先知邓州,未行,即改知扬州,时间在崇宁四年(1105)年。(11)任定州知州时间,崇宁四年(1105)上任,大观二年(1108)去职。(12)任吏部尚书时间为大观二年(1108)八月(或八月之前)至大观三年(1109)四月。(13)任同知枢密院事时间为大观三年(1109)四月癸巳至同年六月十日。(14)任资政殿学士、佑神观使时间为大观三年(1109)六月十一日至同年六月十四日。

由于手头资料有限,因此对管师仁某个具体职务任职时间之考证尚有一些不明确的地方。这些不明确的地方,有待查阅更多相关史料之后才能得以明确。目前学术界对管师仁的研究尚属空白,本文通过对管师仁的任职时间进行考证,弥补了这一学术空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同时亦为笔者进一步开展对管师仁的研究工作提供了非常重要的铺垫。

猜你喜欢
建昌宋史墓志铭
窑变刻瓷,工巧合一
稻米氨基酸含量和组分及其调控
十件辽代汉字墓志铭的录文
《尹源墓志铭》考释
墓志铭漫话
“情—理—情”模式与《宋史·苏轼传》文本的形成
墓志铭
Contents and Abstracts
《宋史》中的宋代宗族义庄考
神秘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