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郫都区深入实施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经验启示

2022-02-03 02:36徐建华
四川劳动保障 2022年3期
关键词:郫都区政策人才

文/徐建华

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人才评价体制机制对创新创业具有重大影响。成都市郫都区作为全国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之一,近年来在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做了一些探索。通过梳理,郫都区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人才新政“揽”人才、人才资金“留”人才、人才安居“安”人才、多元评价“找”人才。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成都市郫都区不仅积累了大量的创新创业人才,同时也发展成为全国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在一系列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下,集聚了一大批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截至目前,全区共有各级各类人才19.6万人,占全区人力资源总量的29.5%。其中,推荐入选四川“天府英才计划”、成都“蓉漂计划”专家和顶尖团队25个,全区聚集国家和省、市人才计划专家等高层次人才113 人,专业技术人才超过4.1万人,吸引全日制本科及以上青年人才和技能人才落户近1.5万人。

短短时间为什么会吸引这么多的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通过对郫都区近年来在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探索历程的梳理,可以看出,郫都区在人才经费投入、项目扶持、人才引进、人才奖励、人才服务等方面不断修正完善、不断加大力度、不断创新突破体制机制,基本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体制机制服务体系。

存在的问题

人才政策覆盖面还不够宽。扶持奖励涉及范围仅为20%左右的中高端人才,对社保税收关系不在郫都区但对产业贡献大的骨干人才扶持奖励措施还较缺乏,某种程度上存在“一刀切”的现象。

人才政策缺乏后续跟踪督查。人才政策涉及到市级多个部门,缺乏市县上下联动,部门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各类人才政策存在一定的“碎片化”现象,集成支持力度不强。

改革成效

初步形成人才政策支撑体系。为加大国家级示范基地人才聚集效应,郫都区先后制定出台了菁蓉镇2.0 人才政策、产业人才政策及N个配套措施(以下简称“2+N”)。“2+N”政策体系较原有政策层级更高、力度更大、惠及面更广、公平性更强。层级更高,即整合升级原有人才政策的很多内容,但之前政策有规定的依然有效,之前政策与新政有重复、交叉的,按照从新、从优、从高的原则执行。力度更大,即新政在财政投入力度、人才安居保障、释放市场活力和发挥用人主体积极性、给各类人才“松绑”、优化人才服务等方面作出了重大突破,力度加强。惠及面更广,即人才新政对从高层次人才到基础人才扶持均有相关规定,特别是对引进海内外团队制定了明确标准。公平性更强,人才新政提升了对国内人才和海外人才实施统一标准,实现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公平性,对基础人才和高级人才的认定采取了“人才+项目”的认定方式,打破了“唯学历、重头衔”的传统人才评价方式,确保引才政策的公平性。

初步构建人才分类体系。以高层次人才集聚为抓手,重点集聚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大力聚集由大学生为主的大众创客群体,初步形成“高层次人才方向引领、科技人才支撑有力、大众创客数量充足”的人才“金字塔”格局。郫都区创新创业人才分为顶尖团队、科技人才(团队)、海外离岸人才、大众创客四大类,同时将“三带”人才分成五小类,按照分类分层原则,对人才实施资助。扩大人才支持政策的范围,由过去人才政策主要聚焦于高层次人才的“特惠制”转向“普惠制”,对不同的人才给予不同的政策,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增强人才的聚集力、吸引力,提高“人才生态链”的运行和人才产出效率,形成合力,给予创新创业工作有力的支撑。

初步构建过程化、市场化、数据化的“人才+项目”评价机制。将人才评价放在人才开发管理的突出位置,着力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初步构建了“市场评价+过程评价”的多元评价体系。一是市场评价。针对创新创业人才,按市场原则,引入行业专家等第三方评价主体,注重人才创新创造业绩贡献、产值、利润、研究成果质量和社会效益,强化人才评价行业标准,不将学历、论文论著等作为限制条件,构建“人才+项目”的市场化评价体系。二是过程评价。采取“人才+项目”的形式,对人才实施分类分层资助。规范创新创业人才资助程序,分阶段(项目签约落地阶段、研发实施阶段或项目投入阶段、成果转化或产业化阶段)、按比例实施资助,突出人才要素与其他要素有效配置,突出“人才+项目”相结合的机制,创新“政府引导资金+专业风险投资”模式,加强产业引导,实现人才、资金、科技、产业方面的有效结合,提高人才招引项目的精准度和成效。

逐步搭建引才平台服务产业的体系。推进校地企合作项目。充分发挥高校优势、企业优势、政府平台作用,与电子科技大学、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等11 所高校院所建立技术战略合作关系,形成“产、学、研”一体的综合模式,合作项目达到35 项。搭建高能级创新平台。与华为成都研究所、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共建省级及以上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重点实验、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创新平台37个。依托青年创新创业“一站式”服务平台,汇聚创新创业孵化载体30个,服务种子期、初创期项目60个。搭建高产出孵化载体。引进孵化器(众创空间)、加速器等创新创业载体75 家,创建国家级创新载体3 家、省级16 家,引育创新创业项目5279个,孵化培育市场主体8440 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33 家。打通产学研途径。采取“企业提需求、高校出岗位、政府给支持”的新型人才引进模式,推动与四川大学合作,依托四川大学招聘博士后到产业研究院等研发平台开展技术研究、项目攻关。搭建创新平台3个,引进博士后4 人、专家2 人、团队4个、高层次人才100余人,带动产业培育人才200余人,初步实现企业科技创新、高校成果转化、地方人才集聚。

下一步措施

郫都区将持续推进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实现产业与人才协调发展,构建可升级人才支撑体系,创建全链条人才服务模式。同时以“科创高地”为战略导向,聚集“第一资源”,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全力打造西部有竞争力的人才栖息地。

持续升级产业扶持政策。立足国家级示范基地人才聚集效应,聚焦电子信息、食品饮料、影视文创、现代服务以及新经济等重点产业,推进“郫都菁英”产业人才计划等政策,对处于“人才生态链”的人才在人才项目、青年人才落户、安家补贴、人才奖励、素质提升等方面给予分层分类精准扶持。以郫都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为载体,以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为契机,依托区内丰富的高校资源和跨区域人力资源协作,与西华大学、四川轻化工大学、宜宾学院等高校积极开展校地合作,开展就业创业培训,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优化补贴政策,促进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培养创新带头人和乡村企业家,健全返乡农民工创业激励机制,降低创业成本。

持续推进人才分类评价体系。按照“实用且最需支持”的原则,打破“唯学历、重头衔”的传统人才评价方式,将人才评审权赋予产业功能区、头部企业、行业部门、第三方市场机构等,激发用人主体内生动力,形成产业功能区、市场、用人单位等人才多元评价体系,分层分类分阶段对各类人才在创新创业、企业引才、人才贡献奖励等方面给予奖励扶持。探索“以赛选才”“按薪定才”等新型人才评价方式,聚焦新兴产业领域和高成长性企业,将人才项目比赛结果、薪酬收入与人才工程选拔和人才服务相衔接。深化“人才+项目”评审制度,实行人才分类认定、分阶段评估资助。

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利用郫都区科教资源富集的优势,全面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对目前已建成的各类专家人才工作站、博士后实践基地、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等平台载体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激励配套机制,充分发挥平台载体的功能效应。完善产业功能区人才工作站服务机制,延伸政府服务功能,有效打通人才供需通道。积极落实“企业提需求、高校出人才、政府给支持”的“引博攻关”模式,进一步整合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等校企协作优质资源,依托校企协作平台打通人才转化通道,构筑“校地企”共促产业发展的绿色生态链,实现产学研“抱团”集聚人才,加快人力资源价值转化。

强化服务,营造良好人才生态环境。持续优化“三问三帮”服务机制,走访慰问专家人才,全面了解掌握优秀人才的思想动态和实际困难。深入实施青年创新创业就业筑梦工程,在已建成的3个市级产业功能区人才服务站和6 家市级企业人才工作站基础上持续发力,完善人才需求库,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开展人才定向培养,密切配合企业做好人才招聘工作,建立高校毕业生见习基地。协调解决人才在安居、子女入学、生活服务等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常态化开展集人才就业指导、政策咨询、校地企合作、项目对接等于一体的“‘郫都菁英’人才夜市”活动,搭建起“人才+企业+高校+人力资源机构”的高效人才资源协同平台。

猜你喜欢
郫都区政策人才
政策
政策
人才云
成都市郫都区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新路径探究
成都市郫都区:为“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贡献人社力量
郫都区北京现代汽车领动购车意向研究
郫都区:工伤预防工作取得良好进展
助企政策
政策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