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教育经验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启示

2022-02-19 01:28康张阳宋刚福顾北方曹亚茹姚琼琼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2年13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双创导师

康张阳 宋刚福 顾北方 曹亚茹 姚琼琼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简称“双创”教育)的主阵地,也越来越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自此,“双创”教育开始在高校内得到了迅速又广泛的推进与实施。高校逐步在课程体系、教学平台、人才培养机制、师资队伍等方面构建出了完整的“双创”教育体系和育人模式[1]。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高校人力、财力、物力的积极投入下,高校的“双创”教育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成效显著。然而,高校内“双创”教育改革的主要受众是本科生,对研究生“双创”教育的投入不够,力度不足。随着高校不断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为了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需求,研究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当前,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高校需更加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双创”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法、培养内容、培养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塑造有利于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内外部教学和实践环境。

高校虽然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方面取得了培养质量上的长足进步,但是在培养模式、内容和目标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未以市场需求和学生需求为“出口”导向,未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路径”导向,未以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导向等[2]。因此,不少学者提出了针对这些问题的改革方案。比如:东北师范大学的吴晓威等人提出了加强实践性课程体系建设、注重实践平台和实践基地建设、建立科学地评价机制等方法,以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水平的提升[3];华东师范大学的张东海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4],发现影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是课堂教学内容、导师指导和校外实习;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学者吴瑾等人构建了一种适合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5],该体系包括实践过程管理办法、校内校外实践基地培育与建设、实践课程与“双创”精神教育等内容。也有学者从研究如何突出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入手[6]。当前大部分学者都在深入研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基于内部教学环境和外部实践环境的解决办法。但少有学者思考本科“双创”教育取得实效的原因和经验,以及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启示。因此,本文主要分析本科“双创”教育的特点和优势,研究“双创”教育方式在研究生教育中的适应性,探讨如何将本科“双创”教育经验用于推动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机制,最后构建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一、本科“双创” 教育的优势

第一,政府大力支持。随着自主创新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不断深入人心,政府非常重视和支持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激情。为了激励和支持在校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各省教育部门加大了对“双创”教育的投入。优惠政策的出台、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的历练都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政府也在不断地完善和新增各类优惠政策,并加大力度扶持在校学生和毕业生自主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第二,高校高度重视。在“双创”大环境下,高校会投入大量的资金来支持本科生“双创”教育的开展,将创新创业教育引入大学课堂,并要求学生修完一定的创新创业学分后才能完成学业。在“众创”的热潮下,高校依托教育资源优势和人才培养优势,全方位部署创新创业教育,最终目标是保障“双创”教育在未来的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中能够得到有序开展。因此,高校可通过“双创”项目、“双创”孵化园、“双创”竞赛等方式,为校内大学生提供历练的资金和展示的舞台。此外,高校还可审视新的教育环境,立足实际,勇于创新,进一步构建新环境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例如,高校可推出国际实践活动,或基于自身的办学特色推出以红色教育、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为主题的创新实践活动。总之,高校应从教育发展的视角出发,以平台搭建为抓手,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保障。

第三,学生的参与面较大。创新创业教育的规模越来越大,由最开始的院系组织上升到学校整体层面的高度。不仅如此,还从个别高校扩展到了几乎全部高校。在政府及高校的各项政策支持和教师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本科生加大了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热情,“双创”教育在本科教育中已成为一种普遍的教育模式。

第四,学生的主动性强。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知识经济的兴起,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而他们之前大多没有接触过“双创”教育,所以会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想要去学习、挖掘更深层次的内容,从而会主动学习“双创”教育知识。大学生本身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思维比较活跃,理解能力、创新能力较强,且勇于拼搏,勤于思考,因此有能力参加“双创”教育实践活动。高校也会对积极参与“双创”教育的学生进行专业化和系统化的培养,所以本科生参与“双创”教育活动的主动性也越来越强。

二、本科“双创” 教育经验较难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推广的原因

第一,当前高校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仍然不够重视。诸多高校在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和培养目标方面较少设置“双创”教育内容,对研究生的培养以课程教学和科研为主。创新项目研究、参与专业及创业竞赛、开展创业项目培育孵化是强化研究生“双创”实践能力的较好办法。但目前仅有少数高校明确了对研究生创新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的培育和奖励办法。同时,研究生“双创”项目缺乏学校相关政策的资金扶持,所以较难推进。高校虽然拥有大量的重点实验室,但专利转化率不高,科研成果在经过理论研究后很难向市场产品转化。

第二,专业学位研究生参与“双创”的积极性受制于导师。高校导师对研究生教育负主要责任,即导师责任制。而导师一般更倾向于做科研内容,所以在“双创”教育方面会有所忽视。目前研究生导师大多是学术型教师,更期望自己的学生在科研论文方面能有所突破,所以未在“双创”教育方面对学生提出太多的要求。而且很多专业有发表论文的要求,所以研究生在入学之后,花费时间最多的就是完成导师给自己安排的任务和完成科研论文的撰写。

第三,专业学位研究生更加务实。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之后,部分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主动性会逐渐减弱。一些研究生主要为了能够顺利毕业而努力,所以在校期间会将重心放在科研论文和毕业论文上,这两项就已占据他们的大部分时间,所以他们难以锻炼与培养自身的创新实践能力,也没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双创”实践活动。

第四,“双创”教育模式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中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保障机制不健全。这主要体现为学分制度不健全和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修学分依然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的,但是现阶段很多院校还未开设研究生“双创”课程。这就意味着尚未形成完善的“双创”学分考核制度,不利于提升研究生对“双创”教育的重视程度。高校无论是成立创新创业交流指导中心,还是聘请创新创业专业指导人才,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但在现阶段,研究生教育在这方面的资金预算较少,只能满足基本课程教学需要,从而阻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二是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不够完善。虽然有些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立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但多数高校依然将创新创业课程作为选修课程,而且很多研究生培养单位在开设选修课程时缺乏一定的强制措施,导致“双创”教育很难达到提升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效果。三是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而且鲜有高校专门为研究生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导致我国缺乏创新创业专业人才。目前,高校研究生教育体系中缺乏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指导人才,相关教师大多缺乏实践背景,难以对研究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路径

首先,实施政校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第一,研究生各培养单位应当树立开放办学的意识,强化与企业和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以缓解办学的资金压力,进一步提升研究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因此,高校应通过建立政校合作、校企合作等方式积极进行开放式办学,努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第二,高校要通过资源共享的方式加强与其他高校间的合作,进而在节约教学资源的前提下,共同发力,提升研究生的“双创”意识和实践能力。

其次,将课程改革、校内活动、校外实践相融合。在明确创新创业课程内容的基础上,高校应积极以培养研究生的专业能力为基础,从企业用人需求的角度出发,设计、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双创”教育内容,有效调整专业类课程和创新创业类课程之间的比例和内容,开设实践类课程,并设置学分,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为研究生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创新型实践活动。同时,高校也应鼓励各学院的教师集思广益,开发更多有趣、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活动,积极发挥校外实习基地的作用,构建以实习学分为抓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方案,并且要与时俱进,积极建立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需求的校外实习基地。

最后,评选“双创”优秀学生、优秀导师、优秀项目。虽然相比本科生而言,已有的研究生“双创”教育成效较低,但是依然有个别团队在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上获得了较好的成绩。高校可以组织“双创”优秀学生评选活动,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对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这些努力有助于他们实现更好的就业。通过评选“双创”优秀导师,可加深研究生导师对“双创”教育的认识,有利于他们向榜样学习如何在科研实践中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实现科研和“双创”成果的双丰收。此外,利用评选“双创”优秀项目,能够直接展现创新和创业项目对科技创新、社会发展和“双创”教育的贡献,体现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心,实现以项目为牵引,带动“双创”团队建设和“双创”机制体系建设的目标。

总之,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创”教育改革是重要且必要的,高校应把提高研究生的“双创”能力作为重点工作,遵循国家“双创”政策,从“双创”教育角度出发,改革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因此,高校应积极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提高他们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从而为创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供有力支撑,为社会和国家培养更多的高层次人才。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双创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V eraW an g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导师榜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