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质学与土力学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

2022-03-02 10:01
山西建筑 2022年5期
关键词:土力学土质学时

韩 亮

(华北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院,北京 101601)

0 引言

《土质学与土力学》是华北科技学院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重要的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也是采矿工程、地质工程等专业重要的选修课。本课程以土力学为理论基础,涉及工程地质、材料力学、弹性力学、流体力学等学科领域,内容广泛,综合性强。同时,本课程作为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土力学课程群的核心课程,也是后续学习基础工程学、深基坑工程、地下工程施工等课程,完成对应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的基础。更重要的,本课程还是学生考研的指定专业课之一。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2017年2月,教育部开始推进新工科建设;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明确提出要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2019年10月,教育部发布《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2020年3月,华北科技学院召开“改革创新、转型发展”专题学习教育动员会,全力推动学校转型升级改革发展。

在上述背景下,专业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土质学与土力学》作为核心课程之一,在整个专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更要使其充分认识到当前时代所赋予的责任,引导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因此,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开展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不仅是对课程本身的提升,更为专业后续其他课程提供了可借鉴参考的依据[1-4]。

1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土质学与土力学》理论性强、专业性强、实践性强、概念原理散、理论跨度大、数学推导多,上述特点给课程的教学带来了很大挑战,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学时偏少。本课程主要包括土的物理性质及三相组成、土的渗透特性、土中应力计算、土的压缩变形、土的抗剪强度、土压力、地基承载力和边坡工程等章节。各章节知识点多且零碎,部分章节之间关联性不强,课程体系在实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假设,既有抽象的理论推导,也有具象的工程实践。随着我校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针的推行,教学大纲修订时进一步减少了理论学时。目前,我校2019版培养方案将《土质学与土力学》课程总学时由原来的48学时压缩至40学时,在有限的学时内,课程教学仅仅能够满足土力学基本理论的讲解,根本无法给学生延伸足够的工程案例,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中较难学以致用,以至造成概念、原理掌握程度较差。

2)讲授方式单一。目前,本课程的讲授方式仍是以多媒体及板书的形式展开。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板书教学清晰、系统,二者互为补充。然而,为了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师不得不加快讲授速度,对于课程中概念、原理本质的剖析只能大大缩减,更无暇与学生交流互动。整堂课下来,学生被动地填入大量课程内容,却仍未来得及思考、消化,即便理解也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粗浅、懵懂的掌握,很难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

3)实践环节缺乏。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实践教学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课程内容。丰富的实践环节对于理论学习至关重要。《土质学与土力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大部分理论都是在现场工程、实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实践环节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带领学生进入课程的学习,最终也能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同时,实践环节还是本课程重要的研究手段和学习目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的效果并不明显,很多学生并不了解课程所学内容如何应用于工程。分析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对于实践教学的轻视,实践与理论脱节,学生只重视理论学习,对于实际动手能力并不在意,此外,由于学生人数多、实验设备少,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无法保证所有同学都有足够的时间来操作设备,很多学生,甚至对于实验流程都不甚了解。

4)学习主动性差。教学目标的达成,取决于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化学反应”。对学生而言,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将极大影响学习效果。本课程理论跨度大,数学推导多,在缺乏工程经验的背景下,仅靠单调、乏味的理论授课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前,学生并不清楚学习相关知识的目的和作用,在学习知识点分散、理论性、推导性较强的章节时,往往表现消极,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2 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研究与应用

为了解决《土质学与土力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由笔者牵头,对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创新,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前提,创新教学手段为依托,提升教学效果为目标,探索出一套适用于《土质学与土力学》课程的全新教学模式[5-9]。

2.1 建立工程案例库,以实验作为教学导入口,聚焦学生关注度

教学最大的痛点是“学”与“用”分离,应试教育在大学课程中仍然普遍存在。对于土建行业,学生的固化认知便是艰苦的工地,简陋的板房,以及离家在外的漂泊,却没有意识到我们正承载着一个基建强国的复兴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都不爱,何谈用心。

将课堂延伸进现场,将理论转化为工程。把具象、生动的工程案例介绍给学生,以实验为载体,从实验的设计、操作中复现真实的工程条件,验证诸多原理的正确性[10]。引入思政元素,提升学习使命感。让学生了解工程,热爱专业,在思考中动手,在实践中总结。

为达成上述目标,我校2019版培养方案已将实验学时由原来的6学时增至8学时,根据实验内容还会不同程度开设重复实验,在后续大纲修订时,还将适当提升实验学时的比重。对应实验,笔者团队凝练了相关性较高的工程案例及思政元素,力图从不同维度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聚焦学生的课程关注度,达到启发式教学的目的。表1为收集整理的工程案例、对应实验及思政元素。

表1 工程案例及对应实验和思政元素

2.2 建立作业习题库,以考研作为目标突破口,激发学习主动性

教学应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恰当的、合适的教学目标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着积极意义。教学目标可根据层次归纳为课程目标、课堂目标、成才目标,分别对应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11-12]。《土质学与土力学》不仅是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也是考研专业课,还是今后参加执业资格考试的基础必修课。鉴于此,笔者针对课程学习目标及掌握程度在学生中进行了分析与调研,梳理出一条符合学生预期的目标线,如表2所示。

表2 学生课程学习目标调研结果

从表2中不难看出,在设置了具体的学习目标后,40%的学生选择了通过研究生考试专业课,选择人数最多。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以考研作为教学目标的突破口,通过习题来量化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整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发进入,激发学习主动性。建立作业习题库时,根据调研结果分层次、分难度、分题型的筛选题目,循序渐进,对应不同的学习目标,加强目标达成度。实际教学证明,上述方法对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具有显著作用。

2.3 建立线上微课平台,翻转课堂,大力提升教学效率

教学手段是保证教学目标达成的根本措施,合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总学时压缩、实践内容扩充、教学目标延伸的上述背景下,引入了笔者团队录制完成的线上微课。课程覆盖了大纲所有重难点,具有学时简短、重点突出、成果简化及交互灵活的特点。课前,教师根据大纲要求及课堂讨论内容,给学生布置任务,学生在对知识背景和知识结构有了一定具象了解后,通过线上微课的学习,自行思考,并根据微课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课上,师生由传统的教学关系变为合作关系,采用翻转课堂的模式,共同学习探索,达到以学促教的目的;课后,根据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补充和修正教学内容,实现动态教学。图1为本课程在智慧树平台的运行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在疫情期间,通过线上微课+远程直播的模式,学生的学习并未掉队,从各方反馈结果来看,这种“以学生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的教学方式能够极大提升教学效率。

2.4 制定质量保障措施,确保教学过程不偏航

教学质量是教学模式的成果体现,也是本次教学改革成败的直接反映。制定合理的质量保障措施,能够对教学过程中需要改进的方面做到及时纠偏[13]。

1)教学进度严格化。

在传统教学日历的基础上,列出关键节点,根据课程体系结构细化知识点,重新编排教案,并严格执行。

2)考评测验常态化。

以线上微课为载体,解决问题为目标,培养学生在开放环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习题测验了解学生线上学习的效果,找出薄弱环节;通过交互问答、小组发言等形式了解学生线下学习的效果,动态调整教学,逐渐形成以过程为导向的教学理念。

3)教评反馈及时化。

利用数据信息技术,在完成每一章节内容教学后,通过电子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学生对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实践环节、习题作业等方面的反馈意见。根据教评反馈,扬长避短,确保教学过程不偏航。

3 结语

随着工程技术的日新月异,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构建全新教学理念,对于高等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针对《土质学与土力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理论学时偏少、教授方式单一、实践环节缺乏、学生主动性差等问题,本文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前提,创新教学手段为依托,提升教学效果为目标,探索出一套适用于《土质学与土力学》课程的全新教学模式。从实际应用来看,教学效果理想,在提升学习兴趣、训练创新思维、培养专业人才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猜你喜欢
土力学土质学时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学时发放标准的探索
——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为例
《诗词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垃圾土力学特性及其路基填筑应用研究
土力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探索与实践
厚德载物 教书育人
教学大纲国画(工笔花鸟)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高含铁大比重土质对泥浆配比的影响
公路路基施工中过湿土的施工对策研究
浅谈如何给土木工程专业非岩土地下方向本科生上好土力学的第一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