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之美

2022-03-13 04:30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高下长句语调

语言的美,不在语言本身,不在字面上所表现的意思,而在语言暗示出多少东西,传达了多大的信息,即让读者感觉、“想见”的情景有多广阔。古人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是有道理的。

国内有一位评论家评论我的作品,说汪曾祺的语言很怪,拆开来每一句都是平平常常的话,放在一起,就有点味道。

我想任何人的语言都是这样,每句话都是警句,那是会叫人受不了的。语言不是一句一句写出来的,“加”在一起的。语言不能像盖房子一样,一块砖一块砖垒起来,那样就会成为“堆砌”。语言的美不在一句一句的话,而在话与话之间的关系。

包世臣论王羲之的字,说单看一个一个的字,并不怎么好看,但是字的各部分,字与字之间“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中国人写字讲究“行气”。语言是处处相通、有内在联系的。语言像树,枝干树叶,汁液流转,一枝动,百枝摇;它是“活”的。

“文气”是中国文论特有的概念。从《文心雕龙》到“桐城派”一直都讲这个东西。我觉得讲得最好、最具体的是韩愈。他说:“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后来的人把他的理论概括成“气盛言宜”四个字。我觉得他提出了三个很重要的观点。他所谓“气盛”,照我的理解,即作者情绪饱满,思想充实。我认为他是第一个提出作者的精神状态和语言的关系的人。一个人精神好的时候往往会才华横溢,妙语如珠;倦疲的时候往往词不达意。他提出一个语言的标准:宜。即合适,准确。

世界上有不少作家都说过“每一句话只有一个最好的说法”,比如福楼拜。他把“宜”具体化为“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语言的奥秘,说穿了不过是长句与短句的搭配。一泻千里,戛然而止,画舫笙歌,骏马收缰,可长则长,能短则短,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中国语言的一个特点是有“四声”。“声之高下”不但造成一种音乐美,而且直接影响到意义。不光写诗,就是写散文,写小说,也要注意语调。语调的构成,和“四声”是很有关系的。

中国人很爱用水来作文章的比喻。苏东坡说“吾文如万斛源泉,不擇地涌出”,“但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流动的水,是语言最好的形象。中国人说“行文”,是很好的说法。语言,是内在地运行着的。缺乏内在的运动,这样的语言就会没有生气,就会呆板。

(节选自汪曾祺《语言》,有删改。题目为编者加)

猜你喜欢
高下长句语调
快乐有没有高下之分
春色无高下一一佛门诗人圆一访谈录
媒体报道语调与公司超额现金持有
英语教学中语调的言语行为
谈歌词语调在歌唱中的重要性
吼唱在关中大地上的“秦腔”——论小说《白鹿原》中长句和排比句的秦腔韵味
申请科研项目,不应以职称论高下
英语的韵律研究和语调标注问题探讨
极限波高下人工沙坝的动力调整研究
英语长句译法新探
——意群—动态对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