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驱动的《组织行为学》课程思政教学创新研究

2022-03-17 22:31陈松林连瑞瑞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教学内容思政

陈松林,连瑞瑞

(安徽建筑大学,安徽 合肥 230022)

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要求,专业课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组织行为学》是管理类专业课,各高校经管学院、公管学院等教学单位正在积极推动这门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创新,由于缺乏经验和认识程度不足,在课程思政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方面缺乏系统性思考和科学性安排,导致教学效果不太理想。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选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从个体、群体和组织三个层面研究人在组织中的工作行为,分析影响生产率、缺勤率、离职率、工作满意度和组织公民行为等因变量的自变量,目的是创造高绩效组织和提高员工幸福感,该课程的思政元素多,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比重大、教学资源丰富,具备良好的课程思政教学客观条件。面向00后学生,“满堂灌”的知识传授教学模式效果堪忧,结合《组织行为学》课程实践性、应用性强的特点,课程思政教学创新的思路是:教学观念是源动力,教师只有正确认识《组织行为学》课程思政教学的目的、意义,才能心甘情愿地在课程思政教学上动脑筋、想办法;教学目标是驱动力,只有以课程思政教学要达成的理想结果为指南,才能有的放矢地深入挖掘育人元素,整合教学资源,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创新,从而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一、《组织行为学》课程思政教学观念创新

(一)用人间正道立德树人是《组织行为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根本目的

《组织行为学》课程思政教学的目的不是在教材章节里牵强附会地加入思政内容,应付教学检查,而是在教学内容中自然地加入思政元素,以道驭术,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即人间正道武装学生的头脑,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例如,在讲解领导特质理论时,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岁月中“过五关”的故事作为案例,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经过艰难磨砺形成的崇高初心和使命是优秀领导者的重要特质。

(二)用情理交融感染学生积极行动是《组织行为学》课程思政教学的现实意义

《组织行为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意义不是无病呻吟,板起面孔做“教师爷”,给学生讲一通大道理,而是在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使其发自内心地愿意提升心灵品质,积极进取地面对人生。例如,在讲解群体凝聚力时,播放优秀班级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先进事迹视频,让学生意识到本班学风、班风建设存在的不足,引导学生讨论提出改进对策并付诸行动。

二、《组织行为学》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设计

(一)制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两种思路

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任课老师有两种制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思路,一是自下而上,从《组织行为学》各章节教学内容出发,挖掘思政元素,制定各章节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汇总形成整体教学目标。李南提出,《组织行为学》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是在每一章节中围绕相关行为展开,主要是对学生的价值观念进行引领,让学生可以正确评判相关问题,还应包含对党的方针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意识等的正确认知。[1]二是自上而下,从专业课程思政的一般性教学目标出发,确定《组织行为学》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冉敏提出,《组织行为学》课程思政要以“国家意识、人文情怀、科学精神、专业素养、国际视野”为总体教学目标,具体表现为通过传递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健全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文情怀;通过各知识点形成的讲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通过专业方法的训练,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通过中外对比分析,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2]

(二)创新设计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整合思路

综合以上两种思路,笔者采用“总—分—总”的教学目标设计思路。首先,按照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从整体上确立《组织行为学》课程思政教学的三大目标,一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器分析评价西方组织行为学观点,树立正确的思维方式;二是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分析中国组织行为实践,培养正确的价值取向;三是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解释和引导中国组织行为,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其次,根据教材的内容编排,从相关的课程思政素材出发,在各章节上具体分解三大教学目标,例如,绪论部分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可具体描述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辩证分析人的属性、人的能动性、人的本质和人的需要,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最后,在编写教学大纲时,把课程思政总体教学目标和各章节教学目标进行对照,注意内在一致性,确保各章节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能够支撑总目标。

三、目标驱动的《组织行为学》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创新

以立德树人、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为目的,围绕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组织行为学》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创新必须坚持“学生成长要什么,课程安排教什么”,而不是“教材内容有什么,就让学生学什么”,着力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整合课程思政资源,形成能够打动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精彩教学内容。

(一)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夏建文提出,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不是在专业课程中“嵌入”或“融入”思政元素,而是“挖掘”其蕴含的“思政元素”,“融入论”和“嵌入论”在很大程度是“思政补丁”。[3]刘莉芳提出,从西方理论与本国组织管理实践相结合、课程理论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介绍分析国际热点事件、贯彻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四方面,挖掘《组织行为学》课程思政教育素材。[4]综合上述方法,笔者从《组织行为学》课程思政教学的三大目标出发,挖掘了人际关系理论、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知觉、归因、决策、价值观、态度、人格、情绪、压力、激励、群体本位文化、群体凝聚力、群体中的角色、群体行为特征、群体冲突与管理、团队、领导、沟通、组织文化、个人与组织的关系等30多个课程思政元素。

(二)整合课程思政资源

找到课程思政元素后,寻找和整合课程思政资源是形成精彩教学内容的基础。例如,讲解态度ABC理论时,以机关服务态度差和商家服务态度好的对比为例,把某机关改进“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新闻报道和海底捞的贴心服务故事作为教学资源,形象生动地解释了认知影响情感,从而决定行为意向的态度结构理论,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理解和认同树立正确人生态度的重要性。

(三)目标驱动的《组织行为学》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创新设计

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取要保证切实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而不是刻意拼凑。笔者在明确《组织行为学》课程思政总体教学目标后,分解各章节教学目标,综合课程思政元素和资源,确定具体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实际上教学目标已经涵盖了高度概括的教学内容。例如,第一章个体心理与行为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意识层面分析知觉、归因与决策,提高认知水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价值观,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应的教学内容是存在与意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个体认知的指导意义;中国传统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四、目标驱动的《组织行为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创新

为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组织行为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创新必须结合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有效地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真正地入耳入脑入心。

(一)丰富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在丰富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方面,已有很多研究成果。冉敏提出,以学生为主体,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课程作业除了传统的习题、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外,可增加课程论文、课外实践调查报告等多样化的形式,重点是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动脑动笔实现知识的稳固。[2]张文燕提出,教师应积极采用探究式、参与式教学方式,使用翻转课堂、对分课堂、慕课、智慧课堂等模式进行教学。[5]房宏君、郭秀晶提出,开展学生课程思政讲坛,请部分同学制作体现思政教育内容的PPT,并进行课堂演讲,探讨如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开展个体、群体及组织管理。[6]

(二)目标驱动的《组织行为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创新设计

综合上述方法,为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笔者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为切入点,通过动脑、动笔、动口的教学方法设计,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和探究学习。例如,在社会知觉部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价值取向。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有五伦关系,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有爱、朋友有信是处理五伦关系的准则。笔者分三步讲解:一是导入:老师设问——播放视频——学生观看视频并做记录——学生回答提问。为把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运用情境体验法,让学生在观看公益广告《筷子篇》视频过程中,结合个人亲身经历,带入春节生活场景,边看边做记录,思考片中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观看结束后,请学生回答问题:在广告片中知觉到了什么?二是解析:老师总结——分析知觉的概念和特征——介绍中华文化中的五伦关系——学生分享春节习俗。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引出知觉的概念,分析知觉的四个特征,并从视频素材出发,介绍五伦关系,进一步解读广告片反映的社会关系处理准则,并请学生分享家乡的春节习俗,从中发现涉及的五伦关系。三是应用:老师设问——学生回答问题——老师总结——分析社会知觉的概念及其在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工作中的应用场景。老师结合社会知觉的概念,说明社会知觉在招聘面试、绩效评估、指导下属、管理决策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以学生最熟悉的同学关系处理为例,模拟请客的场景,请同学回答如何做好宴会主人的角色。

五、目标驱动的《组织行为学》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创新

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是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依据。以教学目标为指引,实时评价每个课程思政教学知识点的教学效果,是不断改进教学效果的重要工作。

(一)衡量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方法

部分学者在效果评价领域开展了研究。陈奕奕提出,分析《组织行为学》课程思政培养家国情怀的效果评价时,人文评价需掌握学生自身成长成才情况,进而审视课程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结合程度。[7]鞠晓红提出,利用信息化手段同步开展课堂满意度和课堂育人效果的调查分析工作,考察学生的思想意识状态和对课程思政的认可度,在此基础上分析课程思政改革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8]

(二)目标驱动的《组织行为学》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创新设计

综合以上学术观点,从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出发,笔者分三个层面评价教学效果。一是课堂反应评价,教师通过观察法,看学生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情况;二是知识掌握评价,教师通过提问法,看学生回答问题和讨论总结汇报时对课程思政知识点的记忆、理解和认同程度;三是知识运用评价,教师通过访谈法或问卷调查法,看学生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上受课程思政教学活动影响的程度。

猜你喜欢
组织行为学教学内容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及考核改革模式探讨
组织行为学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研究
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