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的方法探讨

2022-03-21 03:58吴国丽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课外读物课外阅读小学生

吴国丽

摘 要:随着当前教学中不断推进素质教育教学观念,语文教学也不单单只靠分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倾向于对学生综合学习和应用能力的判断,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课外阅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可拓宽学生视野,提高阅读量,还可使学生通过积累语言、锻炼思维,逐步培养语文核心素养。本文分析了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意义和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活动 优化方法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4.001

一、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在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当前小学生自主阅读情况相对较差。相关研究指出,大部分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都是随意跟风性、浅层次的“放羊式”阅读。小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还需要合理选择阅读书目,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和阅读的持续性。

小学语文教学对小学生课外阅读加强引导是进行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作为一门具有丰富内涵的语文和文化学科,有效的语文教学可使语文学科的魅力充分体现,还能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小学生正处于心智素养形成时期,要求该时期语文教学要侧重“人性化”,即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既要从学习层面对学生加强教导,还要通过语文学习塑造精神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所以,作为补充书本学习的重要材料,课外阅读犹如机体所需的营养,只有做到有效阅读,才能对语文学习起到明显的辅助效果,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二、小学语文教学开展课外阅读的意义

1.与新《课标》要求相符合

阅读是一个搜集信息、探究思考、发现并享受美的过程,语文阅读也是学生和教师、文章的对话。学生可在阅读时仔细思考,结合其情感线,对文章加深感悟和理解及审美体验。分析近几年的语文试题可发现,设计的题目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促使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写作素材挖掘出经历过的生活和情感。因此非常有必要开展课外阅读。

2.与素质教育要求相符合

信息时代,个人阅读能力对自身信息的获得量有直接影响。我国阅读专家指出当前阅读存在的矛盾比较显著,如图书不断增多和阅读时间较少的矛盾;信息量快速膨胀和人们接收信息能力之间的矛盾;不断涌现的新知识和人们有限的阅读理解能力的矛盾。阅读可使学生与世界深入接触,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通过对不同世界的感受逐步提高和完善自我。

3.拓展学生的视野

当前许多教育学家都指出,学生应该加大阅读量,每学期至少要读约80万字。当前在小学教育过程中,学生接触最多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课外读物,这些课外书均能拓展和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三、优化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的策略

1.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在为小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第一,适宜原则。即要选择阅读难度适宜,小学生可以充分理解的课外阅读书,过于浅显的课外读物,无法使学生的知识和阅读能力得到提升和锻炼,太过深奥的课外阅读,会增加学生理解的难度,可能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第二,趣味原则。因为小学生极易受外界趣味事物的影响,想要使学生提高阅读课外读物的兴趣,要增加其趣味性。如符合条件的课外读物有《昆虫记》《格利童话选》《百岁童谣》等,在小学生通过阅读积累了一定基础后,教师便可以顺势把高阶读物如《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鲁滨孙漂流记》等向其推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强化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以此达到优化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目的。

2.推行常态化课外阅读实践,养成阅读习惯

应在小学生课外阅读实践中推行常态化阅读,教师可在班级推行午间在校阅读(20分钟)和晚间在家阅读(30分钟)的课外阅读“2+3”模式。想要进一步落实“2+3”课外阅读模式,教师可按照学生的认知、年龄、心理特征和阅读能力等,编写并印刷包括:“好书推荐书目”“读书评价方法”“日阅读记录”“周阅读记录”“期末收获卷”等内容的《梯度阅读记录册》并发放给学生,可系统引导学生选择什么类型的阅读课外读物,以及适宜的阅读方法。每周一早上收《梯度阅读记录册》,教师及时批阅并发给学生,通过教师的监督学生可及时记录《阅读记录册》,以此培养其在阅读过程中做笔记的习惯。

同时,适时总结和评价阅读效果也是促进学生坚持阅读的重要途径。教师可根据学生日常阅读课外读物的情况,指导家长每日利用《梯度阅读记录册》的“日阅读记录表”评价学生的读书情况,教师在每周末利用其中的“教师评价”,总结学生一周阅读情况;在學期末根据其中的“收获卷”,对学生一学期阅读的课外书目进行回顾并开展总结表彰会,评选班级“读书小能手”“读书小硕士”“读书小博士”等,并颁发奖状肯定学生的成绩,通过大量阅读体会读书带来的收获和乐趣。

3.探索合理的课外阅读模式,进行梯度阅读指导

课外阅读的交流和指导侧重于对整本书的指导,通常可从浅到深分为读前导读、读中推进、读后交流、拓展阅读四步。在“读前导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推理和预测等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封面信息、作者、目录和序言等,大胆猜测读物内容,首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在第二步“读中推进”环节,教师可选择师生共读的“提问和联结”形式,以这种话题提问、交流讨论的方式,与实际生活及作家生活时代相联系,对所读书籍的内涵进行品味。如读《繁星·春水》时,教师可侧重指导学生对冰心小诗的主题尝试品味,通过对这种诗句意境的充分感悟,培养学生写诗读诗的兴趣;在读《小猪变形记》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大胆发挥想象,通过“先猜后读、读演结合”等方法,在游戏的过程中进一步落实语言运用能力;在“读后交流课”一步,教师可利用“联想、评鉴”等策略,指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辨,通过思维导图综合评价作品的结构和人物特点等,并写出书评或读后感。比如:在《爱的教育》阅读分享交流课上,可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并分享汇报阅读心得,通过多种形式汇报激发阅读的兴趣;在“拓展阅读”缓解可选择“综合、检视”等策略,开展自编绘本、设计书封、改编和续写故事、表演课本剧等形式的阅读活动。通过深入探索阅读指导策略,以此寻求有效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教师的教研能力也能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提升。

4.搭建读书论坛,促进学生深度阅读

随着当前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层次的逐步提升,新时期对学生阅读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精读,对作品的人物形象、主题、结构、线索、情节设置和情感深入解读,引导学生学会深度阅读。教师可利用CC Talk或微信读书群等载体,开设年级读书论坛,开展“读写思享会”,导师团要选择年级组解析文本能力较强、资历较深的教师,邀请家长和学生共同参加。导师团首先在读写思享会上全方位、系统地分析整本书的意境和内容。如在赏析《喝月亮的女孩》时,导师团可從书中产生女巫形象的背景入手,带领学生逐步理解“魔法”本质、写作语言特色和主人公的命运等,引导学生以此为基准逐步理解文本。导师团还可以指导学生按照语言、人物设定和故事情节等板块进行交流讨论,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索故事内蕴含的“魔法”的意义,理解那种匠心独运的人物设定,深入体会巧妙的故事情节设置;根据故事提供的线索,对书中蕴含的感情和写作密码深刻感悟和品味,指导学生如何写出更精彩的书评。学生还可以在“读写思享会”活动中,分享自己阅读的真实感受和读书心得,通过这种思维碰撞启迪思想,提高深度阅读能力。

四、分年级课外阅读活动实践分析

之所以提及分年级课外阅读,主要考虑到小学生年龄跨度较大(最大差距5岁左右)。因为年龄差距,学生之间的知识积累量、个人认知能力存在明显差距。最为典型的是,小学一年级从拼音学习,识字量非常有限,阅读需要选择带有拼音的文本。而高年级学生基本都能完成独立阅读,或者借助字典也能完成阅读。因此,我们提倡开展分级阅读活动,以下就此进行简要分析。

1.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一直以来,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布置课外阅读,均采用“一刀切”的模式。教师根据网络推荐,以及个人认知,罗列出一些课外读物目录。但是所选读物具有较强的“同质化”特点,更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甚至都没有考虑到男生、女生之间的性别差异。为此,我们要和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了解学生的喜好。特别是针对低年级学生,还需要从培养阅读兴趣开始,优选学生喜欢的读物,比如说:科幻类、童话类、科普类、军事类。所选目录书籍要符合学生的阅读特点。针对中高年级的学生,则应采取广泛阅读的方法。在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基础上,让学生涉猎更多领域和学科。

我们要摒弃看似“面面俱到”的阅读方法,要注重阅读效果,避免阅读流于形式。同一语文教学组的教师,应该集思广益,罗列出学生喜欢的书目,形成一个小的“数据库”。还可以结合这些数据,为这些书籍写简单的“书评”。通过网络平台发送到家长手中,供学生课余查阅,并最终选择自己喜欢的读本。

2.制定课外阅读方案

开展课外阅读切忌“闭门造车”,不同年级语文教师应该集思广益,分工合作。搜集学生年龄相关的相关指标,比如:阅读兴趣、阅读范围、阅读目标、流行书籍等等。同时,还要搜集学生课外阅读的相关数据,比如:阅读范围、阅读量、阅读效果等等。这些数据最好形成文字材料,并作为阅读指导资料。结合阅读教学效果,我们可以制定一些短期、长期阅读计划,以及朗读比赛、“读书节”、演讲赛等各种活动。需要注意的是,朗读活动应该以低年级、中年级和高年级为界限,划分出三个层次,尽量保证竞争的公平性。

3.开展针对性的评价

为了避免阅读流于形式,还需要做好评价工作。根据评价结果进行相应的调整。当然,我们所说的评价并非以“好”与“坏”来界定。评价活动最好有一个量化指标,比如:识字量、速度数据、字词积累量,还可以将写作成绩作为一个考核指标。之所以这样界定,能够从应用能力(写作)的角度去分析阅读效果。上述评价是一个动态检测过程,而非阶段性的考核。当阅读量大幅飙升之后,就会形成浓浓的书香氛围。我们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蛛丝马迹”入手,寻找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小问题,需要进行细化管理。结合学生的实际问题,选择阅读书籍时,应该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提升阅读难度。

五、课外阅读的评价反馈

开展阅读教学,其见效过程相对漫长。这也是很多学校忽视阅读教学的根源。为此,我们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阅读目标,包括:周目标、月目标、学期目标等等。通过持续不断地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当然,这种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教学进度和其他因素加以调整,比如: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学生们居家学习,学生的自由度相对更大。因此,可以适当增加阅读内容,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考虑到学生无法外出,可以推荐一些网络平台,订阅电子图书或者有声图书。

在每个暑假之后,都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调查。结合调查数据做好评价反馈工作,为制定后续阅读计划提供数据支撑。开展分级阅读时,学校要注意搜集阅读相关的信息,并做好外部交流工作。如果有条件,可以聘请电视台播音员,或者一些演员参加校内辅导。通过“内外兼修”逐步提升小学生的阅读水平。

总之,语文课外阅读可有效补充和拓展课内阅读内容,对学生阅读技能的提升和写作素质的锻炼均起到有效促进作用,也是学生文化素养进一步提升的有效途径,所以教师在学生日常阅读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充分发挥指导作用,让学生学会选择好的课外阅读书目,综合学生的阅读兴趣,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并在相关活动中培养锻炼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姜保明《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优化策略》,《中学生作文指导》2020年第15期。

[2] 王满《用心指导,从“新”开始——浅谈开展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的实践研究》,《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9年第2期。

[3] 周韩林《课内得法,课外运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方法探讨》,《课堂内外(小学教研)》2021年第2期。

[4] 王玉华《新课程改革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有效指导对提高学生读书活动的有效性研究》,《2020年“互联网环境下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研讨会论文集》2020年。

[5] 方明珍、梅吉荣《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的指导方法探讨》,《新课程研究》2020年第18期。

[6] 江丽《浅析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考试周刊》2020年第13期。

[7] 陈征《谈如何更好地发挥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中的作用》,《学周刊》2020年第11期。

[8] 刘红玲《小学语文组织课外拓展阅读的教学策略分析》,《读天下(综合)》2019年第31期。

[9] 沈利娟《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反思探索》,《中华少年》2019年第21期。

猜你喜欢
课外读物课外阅读小学生
近四成家长认为课外读物存在“鱼目混珠,良莠不齐”等问题
教育部:禁止强制学生购买课外读物
确保学生课外阅读有质有量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本期话题:自习课上可不可以看课外读物
我是小学生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