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探究

2022-03-21 15:27王婷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文本文章语文

王婷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度推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完善素质教育是现阶段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在探索的重点问题。然而,在阅读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们却遇到了瓶颈,学生不愿意阅读,或者阅读兴趣低下,导致整体的阅读教学效果无法保证。为了更好地满足当下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提升,教师应该探索培养阅读兴趣的有效教学方法。本文将围绕此话题展开探究,希望可以给教育工作者们带来一些帮助,进一步构建完善的语文阅读课堂。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兴趣 培养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4.005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教师难以培养学生们的阅读兴趣,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也在不断进步。语文教师群体日益和时代精神接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方面,很多语文教师都有自己的心得。文本阅读是语文课程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同时也是语文教师的教学重点。想要提高文本阅读的有效性,教师需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享受文本阅读的乐趣。只有激发学生兴趣,才能有效地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积极性。本文将围绕着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及个人的教学心得展开探讨,希望能够给更多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提供策略指导上的帮助。

一、利用媒体教学设备,创建阅读情境

小学语文是小学教育的主要科目,贯穿小学教育的始终,所以要真正提高小学生的各项能力,就要着重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小学阶段,很多学生之所以不愿意阅读文本,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当前丰富的媒体形式的影响。过去小学生们的课余生活比较单调,很多学生会把读书当成是一种消遣或娱乐活动,而现如今,学生们的课余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不管是通过电子设备玩游戏还是看电视、看短视频都会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极大满足。在这样的背景下,看书似乎就沦为了一个没有吸引力的选项。现如今的小学生从小就开始接触智能电子产品,很难在阅读活动之中感受到乐趣,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应当尽可能贴合学生群体的学习兴趣,用学生喜欢的智能化手段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

例如,阅读《海的女儿》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好班级之中的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一小段动画视频,这个故事已经被翻拍过很多次,其中也有很多细节上的改编,教师可以选择改动较大的那个版本,让学生一边观看,一边对这个故事产生兴趣。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只要是媒体化的内容,都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学生看到教师在课堂上给大家播放视频短片,学生就会被短片的内容吸引。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安静下来:“同学们,教师这节课要给大家分享的是一个特别经典的小故事,相信有些同学之前看过这部电影,教师先给大家播放一小段,大家看看这个电影,和大家之前看过的版本有什么不同?”先用一些简单的问题激发学生的观看兴趣,然后用媒体的形式引用学生认真观看。视频播放到一半的时候,教师就按下暂停。这个时候,学生正看在兴头上,肯定不愿意让教师关闭视频,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堂上的时间有限,教师先把视频放到这里,大家如果特别想知道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情的话,就请大家打开课本,翻到《海的女兒》这一页,好好看看这个故事接下来究竟发生了什么吧!”运用这样的引导方式,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激发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有助于实现高质量的阅读引导。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好多媒体设备,播放一小段轻音乐,引导学生沉浸在文字故事情境之中。比如教师可以在备课时,根据《海的女儿》课文情境为学生录制一段关于海水流动的轻音乐,再课堂之上用多媒体播放出来,让学生在海水背景音乐下进行课文阅读,会增加学生阅读感受和体验。这样更有助于打造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极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阅读兴趣,当学生在课堂上感受过阅读的乐趣之后,学生会被这种精神放松的形式所吸引,只要学生认为阅读是有兴趣的,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就会成为可能。另外,这样的阅读模式也可以拓展到课外和家庭阅读中,教师可以将适合学生阅读的轻音乐发送给学生家长,在学生进行阅读的时候让学生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就可以让学生全方位体会到阅读的魅力,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阅读意识和阅读习惯。

二、适当提出辨析问题,鼓励辩证思考

小学阶段,教师给学生引入的阅读文本往往是故事性的,无论是课内的阅读文本,还是课外的阅读文本,都有极其强烈的故事性特征。长期教育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之所以在阅读的时候感受不到乐趣,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喜欢读故事,而是因为教师引入的故事比较晦涩难懂。有些故事,学生读完之后大概可以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但并不能理解这背后的深刻含义,从而感受不到阅读的乐趣,在这样的背景下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就成为重中之重。

例如,阅读《牛郎织女》这个故事的时候,学生也把这个故事的大概内容读懂了,但是并不能够从文学的角度对这个故事进行赏析,有些学生只能看出牛郎织女之间的感情非常深刻,但并不能理解教师所说的“浪漫主义情怀”是什么意思。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辩证性的思考。比如先从批判的角度,让学生好好想一想,这个故事的描写是否存在什么问题?有些学生在读完以后认为,课本上的文章一定是出色的,但教师想要让学生了解的就是,文学是要在思考与讨论的过程中不断优化的,即便是我们教材上的课文,也不见得一定优秀,也有可能存在缺点,学生可以积极寻找课文中,描写不够精彩的部分。小学生对这样批判性的话题是比较感兴趣的,经过有效的引导,学生们会反复阅读课文中的内容,并且找出自己觉得描写还不够出色的部分,比如文章中的过渡段比较生硬,让人一眼就看出了是过渡段不太符合故事性的描写规则。

再如,文章的结尾部分有些仓促,没有将学生想要看到的结局描画出来。紧接着,教师可以从正面的角度引导学生好好想一想:“刚刚我们已经认真思考了这个故事中存在问题的部分,那大家觉得这个故事中的哪一段写得比较好呢?”研究这样辩证性的问题,先贬后褒,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这个时候学生也可以根据个人的想法进行讨论,比如有些学生认为,文章中对于鹊桥的描写采用了很多优美的词语,再比如,文章中的排比句别具特色,有利于延伸读者的思考,引人遐想。当学生能够说出文章中出彩的部分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重新回顾课堂上教师讲解过的内容:“看来这篇文章中也存在很多亮点,那大家在阅读这些优美的部分时,是不是觉得整篇文章一气呵成,引人遐想的同时,还带有一点浪漫的情怀?其实啊,这就是教师在课上所说的浪漫主义情怀的意思。”经过辩证性的思考和综合性讨论,既有助于完善阅读文本的教学,还可以提高学生重新阅读的兴趣。

三、引导学生趣味思考,提出阅读问题

小学阶段学生群体的阅读兴趣比较薄弱,其实是由很多种原因共同导致的,比如学生在接触阅读难度较大的文本信息时,学生大脑没办法快速处理文字内容,理解不了长篇故事讲解的主要内容,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再如,阅读比较有难度或者稍显晦涩的文本时,仅仅凭借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是很难在文本中找到重点的。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们的学习需求,教师可以采用趣味化的手段,培养阅读兴趣。

例如,阅读某篇文章的时候,如果发现学生的阅读兴趣比较薄弱,教师可以提出几个趣味性的问题,比如引导学生阅读《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会发现,文章本身虽然有一定的文学性,也有很强烈的象征意义,但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难以真正掌握文章精髓,阅读的过程中,更是难以展现出浓厚的兴趣。这个时候最好的引导策略就是给他们提出几个趣味性的问题,比如将故事背景引入到问题之中“圆明园曾经是我国清朝时期皇家的行宫,皇上在紫禁城里住腻了以后,就会到这里住上一段时间,也可以当成是皇家的度假山庄。根据史料记载,清朝为了修建圆明园耗时几十年,几乎将所有的奇珍异宝都放置在这里,很可惜的是,英法联军的时候,一些士兵残暴地在此处进行烧杀抢掠,放火烧毁了圆明园,曾经的奇迹建筑,现在只剩下一片遗迹。读完这篇文章之后,请你谈一谈你对故事中的哪一个段落感触最深刻?”在这样的一个问题中,学生可以对故事本身产生更加深刻的了解问题,不只是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更是结合着文章内容对文本进行背景补充。学生们在读问题的时候,实际上也是在了解圆明园的故事背景,而回答问题的时候,也是要根据文章背景进行思考,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

另外,教师还可以设置连环性的问题,比如阅读比较长的文本时,教师会发现,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刚开始还很高涨,所以这阅读活动的向后开展,他们对阅读任务越来越不耐烦。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群体的阅读兴趣,教师会给学生提出阶段性的问题,比如读完前面这部分文章之后,你能不能回答以下几个问题?然后请学生带着几个问题继续阅读接下来的部分,这样的教学策略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带着任务进行长篇文本的阅读。将文本分成若干个部分,逐次阅读,既有利于减轻学生们的阅读心理压力,也能够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是一种比较合理的语文阅读引导策略。

四、注重及时复习巩固,培养读写习惯

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引导学生将读写相结合是十分有必要的。之所以要将阅读与写作两大问题结合起来,某种程度上是因为当前的语文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语文教师群体的教学压力比较大。教学时间紧张,而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要给学生讲解很多的语文知识,尤其是大阅读引入小学语文教学之后,学生们的阅读时间大大延长。但学生群体的写作能力却没有显著提升,这也给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困惑,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为重要的一個肯定是学生缺乏复习巩固的阅读习惯。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应当转变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定期复习,一是可以及时巩固和回忆阅读内容提高学生阅读实效性;二是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例如,很多学校每个星期至少有2到3节的阅读课,其余的自习课时间,活动课时间,很多学生也会用来大量阅读,但阅读完以后,学生要采用怎样的策略复习其中的重点知识,就成为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小学阶段,学生们喜欢阅读,只是因为故事书里有另外一个小世界,学生可以沉浸在故事环境里随意想象,但教师和家长考虑的问题更为复杂。尤其是身为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引导学生们大量阅读,更希望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对很多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并且在优秀的语文作品中汲取优质语言,将这些内容转化到自己的内容。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会鼓励学生及时复习,每周阅读结束之后,周末应该将本周阅读过的文章整理出来,比如某位学生,过去的一个星期读了12篇文章,学生应该将这12篇文章的名字写在读书笔记本上,并且认真回顾每篇文章,讲述了哪些内容?属于什体裁?文章中有没有描写精彩的部分?可以通过拍照的形式做成电子笔记,也可以直接抄写到笔记本上,统筹整理。

当学生将过去一个星期读过的文章全都整理出来,并且认真回顾的时候,学生会发现,原来自己一个星期就积累了这么多的语言知识,其中很多新颖的语文词汇是学生所没见过的,未来写作文的时候,可以将这些内容应用进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还有利于提升语文试卷的分数。这也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另外,教师还要结合日常的写作习题,引导学生把写作与阅读结合起来,比如教师给学生提出了《我和我的家乡》这样一个写作话题,有些学生的习作写得很出色,但是在辞藻方面仍然有待修饰,有些学生的写作思路比较清晰,但是整体语言太过平实,没有可圈可点的部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总结阅读经验,整理阅读笔记的时候,认真思考,能不能将这些知识引入到自己之前写过的一篇作文之中?经过长期的引导,学生会发现,在这些内容中,值得自己吸收借鉴的部分是很多的,没有目的阅读,就会导致无效的阅读。反之,学生们的阅读会成为未来写作和语文学习的养分,进一步推动学生群体的成长与进步。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文本阅读兴趣的重要任务,只有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入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真正彰显阅读教学指导的价值,全面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学习活动的综合效果,促进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为他们语文阅读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创造理想化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段丽霞《小学中年级语文课堂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研究》,《新课程》2021年第47期。

[2] 李亚斌《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文本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家长》2021年第33期。

[3] 李美玲《以兴趣为帆,让思想远航——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兴趣的培养策略》,《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1年第10期。

[4] 张蕾《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兴趣的培养策略探究》,《当代家庭教育》2021年第22期。

3175500589253

猜你喜欢
文本文章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