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的支架式阅读教学方法初探

2022-03-21 03:58张丹丽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不同点杨桃方框

张丹丽

摘 要:双重气泡比较阅读法借助思维导图中的双重气泡图,对两篇文章进行对比阅读,比较两篇文章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的阅读方法,结合关键词和关键图像,促进全脑思维能力的提高。多重因果关系阅读法借助思维导图中的多重因果关系图,用图像化理清故事前后发展、相互影响的因果关系,清晰把握故事结局的阅读方法,可以对故事的前后发展关系进行阅读梳理,促进阅读理解的层层递进和全脑思维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群文阅读 支架式阅读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4.002

閱读策略有多种形式,速度、猜读、跳读等可看作对文本的简单阅读。在整本书阅读中,进行整体梳理的简单阅读后,还要对文本进行深度阅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深度阅读的一种阅读形式可以是群文阅读。

“于泽元教授将群文阅读的实践大体上分为五个层级,第一个层级以课本为主,强调单元整合,以‘单元整组阅读教学为代表,以增加阅读教学的整体性,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一般而言,同一单元内的几篇课文都具有一定的共性,又有相对的自我独立性,对于整体把握教材,单元训练重点没有明示的单元课文,通过群文阅读比较了解彼此的异同,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在进行群文阅读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切实提高阅读力,就需要进行支架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蒋军晶还提出了通过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架,即高效课堂提问来最大限度促进学生的学习。”本文以部编教材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课文为例,提出了两种群文阅读的支架式教学方法。这个单元共有三篇文章,分别是《寓言两则》《画杨桃》《小马过河》,中寓言两则里有两篇寓言《亡羊补牢》《揠苗助长》,相当于用4篇文章进行分析。

一、双重气泡比较阅读法

双重气泡比较阅读法是借助思维导图中的双重气泡图,对两篇文章进行对比阅读,比较两篇文章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的阅读方法。目的是对两篇文章进行对比和归类的阅读梳理,联结关键词和关键图像,促进全脑思维能力的提高。其适用范围是比较两篇文章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双重气泡比较阅读法的基本原则有两点,一是提取关键词填写,语言要简洁。二是左右两边不同点的小气泡要一一对应。

双重气泡比较阅读法可以比较的内容,要结合具体文章,可以从文学体裁、时代、人物、地点、道具系统、文章主题、文化常识、故事结局等各方面进行比较。文学体裁有童话、寓言、小说、诗歌等。道具系统指的是这篇文章围绕一个什么物品来讲述故事内容,可以理解为文章的“物品线索”。文章主题等于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道理。文化常识指哪些文化生活、生活常识是我们早就知道或者通过阅读文章知道的。

绘制双重气泡图,可以电脑软件绘制,也可以动笔手绘。

绘制步骤:

1.在一个页面上,画两个大的圆圈,这个圆圈就像泡泡一样,这是大气泡,在里面写上文章标题。

2.在两个大气泡的中间画几个小的竖排并列的小圆圈,这是小气泡,在里面填写两篇文章的共同点。有几个共同点就画几个小气泡。把大气泡和小气泡像这样用线连接。

3.分别在两个大气泡各侧画小气泡,这是两篇文章的不同点。有几个不同点画几个小气泡。把大气泡和这些小气泡也用线连接。

以部编教材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2课《寓言两则》为例分析如何进行双重气泡比较阅读法。

首先比较两则寓言的共同点是:题目都是成语,都是寓言故事,时代都是古代,主人公都是人,故事内容都是遇到问题要学会想办法解决。

接下来对比两则寓言的不同点。《亡羊补牢》这则寓言的故事结局是好的,主人公补好羊圈,羊再也没丢失。《揠苗助长》故事结局是不好的,主人公往高处拔苗,禾苗枯死。《亡羊补牢》的地点在羊圈,《揠苗助长》的地点在田地。《亡羊补牢》除了主人公,其他配角也就是旁人有邻居,而《揠苗助长》的旁人是主人公的儿子。《亡羊补牢》的道具系统是羊,说明“羊”是这篇文章的物品线索。《揠苗助长》的道具系统是禾苗,说明禾苗是这篇文章的物品线索。《亡羊补牢》的主题是做错事及时改正并不晚。《揠苗助长》的主题是做事情要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亡羊补牢》的生活常识可以是狼会吃羊,狼能从羊圈的破洞钻进来偷羊吃。《揠苗助长》的生活常识是禾苗生长要顺其自然。

部编教材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3课《画杨桃》和第14课《小马过河》两篇文章也可使用双重气泡图进行群文阅读。

两篇文章的共同点是都是故事,都是结局好,都是想办法的主题,都是对话多,都有长辈指导。

不同点是《画杨桃》的人物是人,而《小马过河》的人物是动物。《画杨桃》的旁人有教师和同学们,《小马过河》的旁人有老牛、松鼠和马妈妈。《画杨桃》的道具是杨桃,《小马过河》的道具是河。《画杨桃》的主题是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小马过河》的主题是勇于尝试。《画杨桃》的文化常识在阅读文章时可以知道,原来杨桃在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一样的形状。《小马过河》的文化常识是动物体积的大小:黄牛最大,松鼠最小。

比起传统的阅读方法,用双重气泡比较阅读法能对这四篇文章的主题、道具系统、文化常识等共同点和不同点了然于心,对文章的认识更加充分、深刻。相信不用强调,这个双重气泡图现在已经深深留在你的脑海里。双气泡比较阅读可以让学生把相同点和不同点根据表格自行罗列,这比教师一点点分析,一带而过更能加深印象,同时,不同文章的比较,能让学生有分析比较思维的意思。值得注意的是,在低年段进行群文阅读最好是一一对应,两两比较,而不要三四篇文章同时进行双重气泡比较,要符合学生的思维最近发展区。

二、多重因果关系阅读法

小说带给我们有意义的人生体验或经历,而这样的哲理式体验往往隐藏在小说结构里。小说的共同结构模式都会涉及人物,情节先发展后结束。群文阅读时让学生理清小说情节的因果关系,能对小说结构有较为清晰的理解。

多重因果关系阅读法是借助思维导图中的多重因果关系图(又叫多重流程图),用图像化理清故事前后发展、相互影响的因果关系,清晰把握故事结局的阅读方法。其适用范围是情节生动的故事、小说。用多重关系阅读法进行阅读可以对故事的前后发展关系进行阅读梳理,能够看到文章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结果,促进阅读理解的层层递进和全脑思维能力的提高。

多重因果关系阅读法如何寻找原因和结果,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可以从文章的起因、经过、结果等方面寻找。多问问以下几个问题:

故事的起因是?为什么有这样的起因?

故事的经过是?为什么有这样的经过?

故事的结果是?造成故事的结果的原因是?

多重因果关系阅读法的基本原则有两点。一是提取关键词填写,语言要简洁。二是左边的原因和右边引发的结果要一一对应。

绘制多重因果关系图,可以电脑软件绘制,也可以动笔手绘。

绘制步骤:

1.在一个页面的中间画一个长方形竖方框,这个方框在最中心,叫中心方框,在里面写上文章标题。

2.在中心方框的左边画横向方框,填写事件的原因,在中心方框的右边画横向方框,填写事件的结果。

3.左边方框用指向右边的箭头指向中心方框。再从中心方框用箭头指向右边方框。也就是箭头都向右。我们把这样的一个原因引发一个结果称为一对因果关系。

4.继续在中心方框左右两边画方框。有几对因果关系就用几个方框。

颜色区分:为了区分各自的因果关系,一对因果关系用一种颜色,另一对因果关系再用另一种颜色。颜色的区分可以随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

以部编教材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四篇课文为例分析如何进行多重因果关系阅读法。

首先画出第12课《寓言两则》的中心方框,写上文章标题《亡羊补牢》。再画左右两边的横向方框。《亡羊补牢》按照故事发展,第一对因果关系用了黄色区分,原因是从前有个人的“羊圈破了”,引发的结果是“狼叼走羊”。第二对因果关系用了绿色区分,原因是“邻居劝说那个人修羊圈”,结果是那个人认为“羊已经丢了,不用修羊圈”。第三对因果关系用粉色区分,原因是“狼又叼走羊”,结果是那个人赶紧去“修好羊圈”,故事的最后结果是“羊再也没丢过”。

用多重因果关系阅读法再来学习《揠苗助长》。先画出中心方框,写上文章标题。再画左右两边的横向方框。《揠苗助长》按照故事发展,第一对因果关系用了黄色区分,原因是古时候有个人“巴望禾苗快长”,引发的结果是“禾苗并没有长高”。第二对因果关系用了粉色区分,原因是那个人“十分焦急”,结果是他开始“想办法”。第三对因果关系用紫色区分,原因是他去“拔苗”,结果是回来他“筋疲力尽”。第四对因果关系用绿色区分,原因是他的“儿子不明白怎么回事”,结果是他的儿子去田里一看,“禾苗枯死了”。

接下来看看第13课《画杨桃》的填空,第一对因果关系的原因是作者坐在前排靠边的位置画杨桃,结果是他发现“杨桃这个角度看起来像五个角的什么东西”。第二对因果关系是“他认真画完交上去”,引发的结果是“同学们哈哈大笑”。看第三对因果关系,教师问同学们好不好笑,那么根据故事情节,反推出原因就是“教师到我的座位坐下看杨桃”。第四对因果关系里,原因是“教师请同学们坐到我的座位看杨桃”,得出的结果是“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看最后一对因果关系,教师的教诲让我“终生难忘”。这样分析对故事的前后发展就非常清楚。

比起传统的阅读方法,多重因果关系阅读法通过梳理原因和结果来分析为什么,结果是什么,能对故事的前后发展,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有清晰的理解。

总之,这两种支架式阅读教学方法将课文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维,使课文整体把握更充分与深刻,又在阅读中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一方面提高学生迁移思维的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对课文的系统化、条例化地梳理水平,这对阅读中如何快速处理众多繁杂的信息也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赵清《“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贵州師范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2] 韩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

(本文系2019年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青年专项课题“基于全脑思维能力培养的二年级语文整本书阅读策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911934)

猜你喜欢
不同点杨桃方框
填方框
对比找出共同点与不同点
这类人吃杨桃很危险
方框里的数字
方框里填数
填方框
杨桃:树上结满“小星星”
美国人更喜欢绿色杨桃
第一次吃杨桃
考考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