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养成,重在细节

2022-03-21 15:27张玉兰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行为习惯小学生家长

张玉兰

摘 要:好的习惯对个体而言是终身受益的,个体具备良好的习惯,在生活和学习中,为人处世过程中都会对个体的行为产生无形的导向作用,促使个体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在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中,素质教育要求个体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同时也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本文主要研究在农村地区的小学中,教师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农村地区 小学生 行为习惯 养成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4.040

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小学生受自身认知水平的限制,又加之小学时期属于个体身心发展的初始时期,各种习惯尚未形成,自制力较差、好动,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习气的影响,如果没有及时纠正,就会对学生个体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尤其是在农村地区,部分家长更关注学生的学习,以至于忽视了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因而在农村小学教育中,必须要对学生个体的行为习惯加以规范和引导,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从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入手,强化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一、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

从学生的行为习惯方面进行划分,可以分为五种。在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的表现上,首先是生活习惯上,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主要体现在没有时间观念,如经常性迟到;没有良好的规则意识,如上课乱讲话、左顾右盼等。接着是学习习惯上,表现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学习缺乏钻研精神、不愿意主动学习等等。之后是卫生习惯上,主要表现为部分学生自身卫生习惯差、乱丢垃圾、不注意公共区域的环境卫生等等;文明习惯上,主要表现为礼貌意识差、不爱护公物、遇见教师时不会主动问好等等;最后在劳动习惯上,主要表现为不愿意主动打扫卫生、怕脏怕累、回到家也不会做力所能及的小事。

二、影响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的重要因素

农村小学生在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主要受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即社会、学校、家庭。这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学生个体的行为习惯都是在这些场所中无形之间养成的。

(一)家庭因素

经过相关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整体发展情况和父母的教育以及父母自身的言行有很大的关联。因此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第一要素在于家庭。在农村地区,首先是家长的观念存在问题。很多家长都持错误或者片面的想法,在他们传统的观念中,学生只需要完成小学教育即可,学会认字、写一些简单的字就是他们对孩子的要求。在现阶段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很多农村的孩子到了大城市,自身缺乏专业的知识技能,加之眼界不够开阔,很多都适应不了城市的生活。家长的思想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次是留守儿童现象非常普遍。父母外出务工,将孩子交给家里的老人抚养,老人主要负责孩子的日常吃穿,但是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却无从下手。家庭教育缺失,导致学生在生活中遇到问题不会主动沟通,学习上也采取消极的心态应对;深受家长错误育儿观念的影响。

(二)学校因素

对于小学生而言,学校占据了學生日常活动的一大部分,学生的行为习惯受学校的环境、学生和教师影响。首先是教师方面,小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他们对教师有一种盲目的崇拜心理,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有很大的影响,同样的,教师的评价对学生而言,能够产生巨大的作用。农村的信息不够发达,很多年轻的教师不愿意到农村地区任教,而老教师不具备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师思想落后,对学生的成长也有一定的影响;三是农村地区的教育问题。落后的教育使得学生的教学水平较低,部分学生受家庭因素的影响,自身的性格尚未发育成熟,农村教育在这一方面也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长此以往,影响了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

(三)社会因素

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使得农村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形形色色的信息在发达的网络中传递,对农村小学生的影响非常大。首先是一些低俗的网络信息,带有暴力、色情等内容的书籍或者网页对学生的思想观念造成巨大的冲击,小学生不具备良好的信息筛选能力,辨别是非的观念尚未完全形成,因而在面对这些信息时,很容易受到迷惑,从而产生错误的思想价值观念;二是因为教育的缺乏,农村地区有很多不良青年,他们整天无所事事,经常出入于各大网吧、游戏场所,小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有限,对新事物的好奇心较重,如果接触到这些群体,很容易受到影响;三是农村地区普遍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力度不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没有丰富的活动,且接触到的人也比较固定,自身的自制力、抵制力都不足,如果固定玩伴中一个学生有不良的行为习惯,就会让整个群体有染上这种习惯的可能。并且这样的不良嗜好在短期内是无法改正过来的,长此以往,就会对学生个体产生长远的影响。

三、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路径

(一)明确要求,规范训练

小学生自身不具备良好的自制能力,需要依靠外部力量约束学生的行为,因而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明确的要求,规范学生的言行。在班级生活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需要班主任和代课教师进行引导和督促,同时,教师通过对学生行为的指导,使学生之间形成良性的竞争,进而相互影响、相互提醒。因此教师可以在开学时,制定班级的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同时成立班级监督小组,在班级内轮流循环,监督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

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农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班级的整体情况,制定行为规范:1.按时上下学;2.上课认真听讲,举手回答问题;3.爱护班级卫生;4.有礼貌、讲文明;5.诚实守信、遵守规章制度;6.讲究个人卫生;7.遵守秩序。通过制定具体的规章制度,抓住每一个细节,对学生开展行为习惯的教育活动,与此同时,还应该将这些规章制度落实到日常的生活中,强化学生行为习惯的训练。例如在课间玩耍时,注意不能大声喧闹,上下楼梯要有秩序等等。教师通过对这些规则的讲解,让学生认识到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个体的影响作用,同时对学生加强监督,促使学生更好地养成行为习惯。

(二)发挥榜样作用,做好示范

1.教师发挥引领作用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认为榜样对儿童的影响是其他东西无法代替的。教师作为学生生活学习的引导者,其自然而然也需要发挥榜样作用,为学生做好示范,言传身教,这样学生才能模仿教师的行为。长此以往,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正向的作用。教师是学生除了家长之外最先模仿的对象,教师个人的言语、行为、道德修养和个人素质都对学生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教师自身的表率往往比刻意地说教更能发挥出作用。因此教师必须要改变自身固有的思想观念,对学生提出的要求,首先自身要能做到。学生看到教师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做好应该做的事情,客观对待学生的各种问题,公正公开,那么自己也会进行模仿。例如教师想要培养学生不迟到不早退,按时上下学的时间观念,首先自己就应该以行动来影响学生。学生每天早上到教室时,教师已经站在了讲台上,中午组织学生吃饭、休息后,教师仍旧在教室陪着学生,下午放学后,教师可以将学生送出了校门,每天都是如此,长此以往,学生受到教师的影响,也改变了迟到的坏习惯,养成了良好的时间观念。久而久之,班级中迟到的学生越来越少,最终让每个学生都能按时到校。

2.同伴之间相互影响

如果说教师发挥榜样作用,使学生产生模仿的心理,那么同伴之间的榜样作用,就是让学生互相追赶,良性竞争。同伴之间的榜样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伴之间互相合作分享,共同追赶。正如萧伯纳曾经所言,两个苹果相互交换,彼此只能得到一个苹果,但是两种思想交换,彼此能得到两种思想。如果学生相互合作,互相影响,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进取,那么对于他们个体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很大的作用。二是学生之间相互竞争,采取正确的方法,你追我赶,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会更加认真。如某一个学生字写得很好,经常在班级上受到教师的表扬,其他学生就会产生超越的心理,部分学生会勤加练习书法,力图在练字上超越这位学生;还有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写的字无法与之相比,但是体育比这位学生好,于是就会从这一方面入手,将他远远超越。这就是一种良性的竞争,对学生而言,良性的竞争更能激起学生的奋斗欲望,故而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教师应该及时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促使班集体形成良好的风气,为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家校合作,全方位培养

实施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学校必须要联合家庭教育,充分发挥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不给教育留死角,以此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共同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学校是养成教育的重要场所,主要负责学生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家庭是养成教育的主要课堂,父母需要通过自己的言行对孩子产生影响,使孩子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家校合作是近几年提出的非常重要的一种教育模式,通过家校合作,加强了学校和家长之间的联系,教育更加全面。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可以利用家长进校日、家长会等活动,和家长沟通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与此同时,给家长讲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使家长从思想观念上重视孩子的教育工作,积极配合学校的各项活动。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走访、电联等形式和家长加强联系,强化教育效果。由于农村地区很多家长对学生的要求主要集中在学习上,但是自身却缺乏专业的知识,导致学生的家庭教育比较薄弱,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在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教师要想强化教育效果,就需要从多个方面、多个渠道入手,深化家长对养成教育的认识,学校联合家庭形成合力,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四)在日常教学中融合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不仅仅是在日常的班级事物和生活中,同时还应该在教学之中形成系统化的专业性教育活动。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方面,将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融合学科教学之中,任课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将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渗透在教学中,从小事入手,从细节入手,对学生产生正向的影响。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正确书写方式、正确的坐姿进行教育,在教学中,发挥学生写字时,笔顺存在问题时,就这一问题开展教育;在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发挥部分学生的书桌上出现划痕,于是就此开展教学……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设置专门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课程,将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纳入完整的教学体系中,对学生开展系统、专业的教学活动,从思想上影响学生个体的行为习惯,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五)考核评价,形成规范

在小学教师的评价和榜样作用同等重要,所有的学生都希望能够得到教师的表扬和鼓励。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评价。例如言语评价,教师发现学生将书桌整理得特别干净整洁,个人卫生做得特别好时,就可以对学生进行言语上的表扬;但是当学生某一方面做得不好时,教师不要急于批评,而是可以多鼓励,如:“没关系,再来一次,教师相信你可以做得更好!”除此之外,还可以给予物质上的表扬,如学生在获得二十颗小红花时,就可以寻找教师兑换“奖品”。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监督、评价。通过学生之间的检查和反馈,了解学生在哪些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进而针对这一方面进行教育。在班级设置“评比栏”,即对学生的学习、卫生等方面进行评比,发现问题时,及时指出并指导学生纠正,定期进行评比活动,深化评价过程。通过这样的评价活动,使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学生既能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同时又可以监督其他学生的行为习惯,按照规章制度来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更加的规范,这也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

(六)开展活动教育,落实养成教育

针对小学生自身的特点,教师可以开展多样的活动,在活动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到敬老院陪老人说话,打扫卫生等等;母亲节开展为妈妈做一件小事的活动等等。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行动中强化自身的情感体验,进而从行为习惯上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总之,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是长时间的,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教育观念、教育资源等各个方面和城市地区差距较大,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就更为困难。但是教师需要仔细研究,认真分析当前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差的原因,深入挖掘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方式方法,學校联合家庭,从日常生活到课堂学习对学生开展全方位的养成教育,从细节入手,在系统的教育体系下,规范学生的行为,约束学生的言语,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 王春冬《知行统一,评督合力——浅谈农村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华夏教师》2015年第5期。

[2] 李洪《习惯养成,重在细节——农村小学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谈》,《求知导刊》2016年第1期。

[3] 廖茂盛《乡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策略研究》,《下一代》2020年第5期。

[4] 郭长忠《少成若天性 习惯如自然——一所乡村小学的养成教育实践》,《华人时刊(校长版)》2020年第1期。

[5] 徐彩云《凝心聚力实施励志教育,促进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科学咨询》2020年第34期。

3481500589281

猜你喜欢
行为习惯小学生家长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我心中的好家长
家长请吃药Ⅱ
我是小学生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