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背景下退役运动员安置路径选择与机制创新

2022-03-24 02:17代永胜
湖北体育科技 2022年2期
关键词:体教教练员教练

代永胜,李 聪,魏 鑫

(1.湖北工业大学 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8;2.湖北工业大学 底特律绿色工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8)

体教融合的本质是将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融合到国民教育体系之中[1],增强体教融合不仅能使青少年身体健康素质得到极大改善,也能为体育强国建设积蓄更多力量。调查显示,截至2019年,全国各级各类体校2 037所,在训青少年46万余人;截至2017年,我国现役优秀运动员25 563人,教练员24 912人[2]。

一方面,退役运动员安置问题,体现的是国家对于体育事业的重视程度,想要吸引更多人投身竞技体育事业,不仅是眼前的成绩,更要给运动员更多的保障。退役运动员的安置不仅解决了运动员个人收入问题,也给社会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在《意见》的推动下,结合教育部的“双减”政策,体育市场得到扩充,前景明了。另一方面,大中小学均需要大量的体育专业人才。2020年8月31日国家体育总局正式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要制定优秀退役运动员进校园担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制度,畅通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进入学校兼任、担任体育教师的渠道,同时建议大中小学校设置学校代表队参与联赛,也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支持社会力量进入学校。”[3]对于教育文化事业来说,退役运动员进入大中小学成为教师,是对现有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也是对专业体育教师的补充,使学校体育教育从广泛式普及型转化为专业型。在秉持“教会、勤练、常赛”这一学校体育工作指导原则前提下,推动学校体育与教育事业发展相适应,培养文化程度高、竞技能力强的新时代体育人才。

推进退役运动员安置路径、体制机制创新,为大中小学提供更多的体育专业人才,寻求以上二者的交集成为了当务之急。

1 体教融合背景下退役运动员安置路径选择

根据《意见》要求,在大力推进体教融合的背景下,退役运动员有3类安置和转型路径:其一,成为专业教练,继续培养青年运动员;其二,成为专职或兼职体育教师,进入校园发展学校体育;其三,自主创业,以体育类培训机构为主。

1.1 成为专业教练,培养运动员

优秀退役运动员转型成为专业教练并不少见,郎平、刘国梁等人更是其中的突出者。但在退役后想在国家队或省队任教,对于职业生涯期间的运动成绩要求极高,并不是所有运动员都能符合这样的要求。《意见》的颁布给了这部分运动员更大的空间,他们可以成为校园教练,培养学生运动员。此时,学校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培养校内教师成为专项教练,二则是直接聘用优秀退役运动员成为教练。

无论是中小学现有的体育教师,还是高校中的体育老师,在某一专项技能上可能都无法达到专业教练的水平。以足球项目为例,足球教练等级共分为六级,相关人员需要从E级开始逐级考核,D级需要经历一周的培训和考试,考取D级后需要有一年的带队经验,才有资格报考C级,而C级才是国际足联认可的业余级别的教练员,若想再继续向上考核,所要求的培训时常和带队时常也会相应提高,并且在考核中对于专项技能的实操也相对较难。目前,对于大中小学运动队教练员没有明确的级别要求,我们假设以C级为门槛,一个普通体育教师至少也需要2年的时间才能达到。考证难度较大,时间跨度较长。

而优秀退役运动员的优势在于,他们经历过运动技术从无到有、运动水平从低到高的过程,对于年轻运动员的成长轨迹和发展需求非常了解,可以从运动技术、竞赛经验和运动心理多方面进行指导[4]。对于暂无教师资格证、教练员证的退役运动员,体育总局和教育部也明确表示,鼓励先上岗后考证,在此期间,可让退役运动员与学校现有体育教师共同带队,退役运动员发挥自身专业优势,负责专项技术指导,体育教师负责统筹教学计划、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两者相结合达到互促互补的效果。

1.2 受聘学校体育教师,大力发展学校体育

《意见》指出,要落实《学校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制定优秀退役运动员进校园担任体育教师制度,为优秀退役运动员兼任、担任体育教师畅通渠道,为退役运动员转型安置提供了新路径。这里的体育教师与上述的专业教练不同,他需要承担课程教学、学术科研等任务,并不主攻某一项运动,而是配合学校体育发展需要,全方位地进行体育教学活动。

表1 优秀退役运动员转型高校教师部分案例

如上表所示,优秀退役运动员担任体育教师一直以来都是国家安置的一种手段,按照过往事实,退役运动员转型体育教师存在两大困境:第一,大多数的运动员,无法以运动成绩直接入职学校,参加社会招考,受限于基础文化教育,又无法顺利通过考试;第二,绝大多数退役运动员选择进入高校,而普通中小学同样需要这样的人才。《意见》的发布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它既鼓励优秀退役运动员进入中小学,又为他们畅通渠道,允许先入职后考证,并且在国家大力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背景下,退役运动员受聘体育教师,发展学校体育也会成为大多数运动员的首选。

表2 退役运动员创业扶持文件

1.3 鼓励自主创业,开设体育类培训机构

鼓励退役运动员进行自主创业,一方面能有效解决退役运动员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对体育产业,甚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推动作用,所以国家一直大力支持[5]。《意见》虽未明确提出鼓励退役运动员创业,但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支持社会力量进入学校,同时鼓励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落实相关税收政策,在场地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这为退役运动员创办体育技能培训类型的公司提供了支持、扩大了市场。

如上表所示,从2009年起国家对于退役运动员创业就给予了政策上的支持,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提供资金支持,国家体育总局进行政策扶持。但运动员创业同样需要一定的基础,包含了运动成绩、个人魅力等因素,因此,退役运动员创业成功案例并不多。《意见》的出台,给退役运动员创业提供了新思路,配合国家“双减”政策,会有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走向运动场,创办体育类培训机构,市场广阔、前景明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运动成绩突出,本身就有一定知名度的退役运动员可以利用自身名气,进行引流,配合自身优秀的专业技巧,容易获得家长和学生的认可,但对于更多普通退役运动员来说,在创业初期需要得到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2 体教融合背景下退役运动员安置机制创新

根据《意见》要求,结合上述3种路径选择,退役运动员安置机制可从3个方面创新:第一,设置专岗,入编取酬;第二,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将退役运动员创业机构引入校园;第三,新设机构部门,整合资源,进行体育社会公益活动。

2.1 设置专岗,专项招聘入编取酬

目前,优秀退役运动员进入学校大多数选择了高校,不仅是因为高校运动联赛发展相对较好,对于此类人才的需求较大,并且高校能够提供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比普通中小学要高。为此,《意见》明确提出“要制定优秀退役运动员进校园担任体育教师制度,为优秀退役运动员兼任、担任体育教师畅通渠道。”[3]运动员进入中小学当教师,若想进入编制体制,则需要通过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难度较大。但若按《意见》要求,设置专门的教练员岗位,进行专项招聘,对于报考要求进行特殊的设置,则会吸引大量运动员报考,竞争也仅存在于运动员间。湖北、山东、福建、浙江等省市近年来也不断在增加专项招聘退役运动员的岗位和人数,增加了退役运动员入编取酬的机会。

除了专职教练员,各类学校还可设置兼职教练员岗位,运动员可以同时在几所学校兼职,工作时间相对自由宽松,但工作内容固定,收入也可得到保障。目前,包括武汉地区在内的很多中小学实行教师流动制,可以很好地促进学校之间的交流和教育公平。而兼职教练员的设立,同样可以促进各类学校的体育交流,便于体育竞赛的开展,和体育人才的挖掘。

同时,教育和体育部门可做好宏观政策的统筹和细节执行的管理,不断推进落实教练员在职称评定、继续教育等方便享受与普通教师同等待遇、同工同酬,使退役运动员与中小学畅通合作,互惠互利[6]。

2.2 政府购买服务,为创业退役运动员提供市场

《意见》指出,为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可由相关部门统筹,以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支持社会力量进入学校,提供体育教学和教练服务,丰富学校体育活动。同时,要尽快落实相关税收政策,鼓励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将合作俱乐部选择权交由学校自主判断。这一系列政策的落地,为退役运动员创业开辟了广阔空间,结合现有的鼓励退役运动员创业的相关政策,从公司创办到运营提供了极大便利。结合教育部的“双减”政策,退役运动员创办体育俱乐部,在课后辅导阶段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进入中小学,既可以获得稳定收入,还可通过课后兴趣辅导为日常运营的体育培训争取一定量的客户,形成良好的营销链条。同时,配合《意见》中提出的完善大中小学各类运动联赛的要求,俱乐部可以主办或承办联赛,通过赛事运营来赚取收入。

2.3 整合资源,进行体育社会公益活动

按照《体育强国建设纲要》要求,为更好地配合体育强国建设,退役运动员庞大的人群资源可以加以利用。结合我国国情,建立由劳动行政部门统一管理的纵向就业服务体系,形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同时,增加劳动和人事部门的联席会议,形成常态化的协调机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7]。各地可设立专门部门,整合退役运动员资源,组织他们开展社会公益活动,无论是上述提到的退役运动员进学校当老师、教练,还是自主创业成立体育俱乐部,都需要一个部门来进行整合。

目前,各省市体育局仅设有退役运动员管理部门,但这些部门更多的是服务刚退役的运动员进行手续的办理,后续几乎没有其他作用,甚至对这些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去向都不甚了解。调整部门职责或成立专门部门,对这些退役运动员进行统一管理,利用他们的专业优势开展体育社会公益活动,一方面可以给过渡期退役运动员提供一定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的增强本地区的体育文化氛围,促进体育强国建设。

3 总结与思考

对于目前存在的退役运动员安置政策宣传不到位、运动员非专业技能培训不到位和安置路径单一等困境,体育主管部门应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拓宽宣传手段,提供一系列技能培训,帮助运动员进行生涯规划。各级各类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应通力配合,为退役运动员提供更多就业渠道和机会,增加退役运动员安置路径选择。

随着《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和“双减”政策的落地,体育市场前景广阔。但退役运动员依然要加强自身文化知识学习,《意见》虽然提出可以先上岗后培训考核,但教师门槛不会降低,就算是自主创业,也要额外学习经营管理类知识,这对运动员本身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更好地在职业生涯进行阶段就对运动员开展此类培训,是下一步研究的重要方向。

猜你喜欢
体教教练员教练
Coach,Where Are You?教练,你在哪儿?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中国体教融合推进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
犀利的机器人教练
贪玩教练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体育教练员面临的新挑战
加油
教练员的执教艺术
体育运动学校如何落实体教结合办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