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微”合一:“微研究”

2022-03-29 23:54尹怡华
新校园 2022年3期
关键词:升华课程研究

尹怡华

“微时代”的到来和网络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强有力地推动着各股“微”潮流的形成,各种“微”事物也钻进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微课程”便是其中之一。起初,“微课程”较多应用在职业教育、考试培训等领域,随着“微时代”的快速发展,其在学校教育教学领域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与研究。“微课程”人人可以做,其制作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研究的过程,研究“微课程”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用的可能性、必要性和优势所在。笔者认为,一名优秀的“微课程”制作教师,除了要充满参与的热情以外,还应具备以下五个基本素养。

一、准确、敏锐的“微眼光”

“微眼光”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身边人们最关心、最棘手的问题,善于捕捉和选择实用性强、价值大的“微课程”素材,能够及时、准确地确定研究主题。“微课程”的开发从寻找问题开始。例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备课《三角形的稳定性》一课时,教师能够很自然地意识到可以将学生身边熟悉的自行车、篮球架、三角架等素材及时拍成照片,制作成简单的微视频让学生观看,认识体会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既实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课程教学要求,又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因此,具备准确、敏锐的“微”眼光,是开展“微课程”研究的前提。

二、深入、可行的“微头脑”

“微头脑”是指教师在“微课程”研究过程中所应进行的各种思考。“微课程”作品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研究者发现的一个个“微问题”。发现了优秀素材,确定了研究主题,接下来并不是立刻去制作,而是先要思考,进行先行设计。怎样组织这些素材,怎样呈现,怎样实现“生”本化、“学”本化,甚至是“师”本化等,所要形成的作品将怎样基于主题内容的特点,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基于教师的实际现状,基于教学组织实施的需求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进行深入的思考,甚至需要开发制作团队的共同研究、论证。例如,在进行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综合主题教育活动中,基于网络的优势,我们可以搜集到很多关于“端午节”习俗的素材,但是哪些素材适合小学生学习观看,哪些素材便于教师的教学实施,各部分内容的难易程度是否适当,甚至该视频作品的页面颜色设计是否与该节日主题的整体色调吻合,文字效果是否恰当,都要有所考虑。作品既要让学生喜欢,还要注意不能分散干扰学生的专注力等等。所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实际问题、了解教育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不是为了“做”而“做”,而是为了“用”而“做”。也就是说,研究者的思考要有深度,要考虑制作方案的可行性,教师在进行“微课程”制作时既要以“学”为本、以“生”为本,同时也要以“师”为本。

三、精湛、实用的“微技能”

“微技能”是指“微课程”作品形成过程中教师所应掌握的各项技能总和。“微课程”研究的核心环节,就是将考虑成熟、可行的方案付诸作品的制作形成。“微课程”作品制作时要尽量追求一个“简”字。“微课程”作品的应用对象是儿童,追求“简单”是必要的,我们必须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坚持“简单”的原则下,更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制作学生喜欢的、精美的、实用的“微课程”作品供学生学习观看,才会取得最佳效果。教师不仅要能够掌握精湛、实用的基本操作技术,还要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特点,制作出实用、受欢迎的作品。例如,科学课微视频《手电筒的秘密》(盛虹作品),如果服务对象是成年人,三言两语就要突出要点,便于理解和思考。但是这节课的服务对象是儿童,小学阶段的儿童思维特点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为辅,如果将“手电筒的秘密”通过动画、声音等形式进行呈现,不仅可以增进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有利于他们理解和认识。如果说“微课程”的研究制作有一定的基本要求和规范,那么“微课程”在学校中的应用则表现为对这种要求和规范的灵活变通与应用。由此可见,“微课程”研究对教师技能的“精湛”和“实用”要求,不仅体现于对技术的掌握,还包括教师对学生、学情的充分了解,教师的技术应该基于“生”本化。

四、适切、发展的“微感应”

“微感应”是指教师对“微课程”作品研究制作、实践应用过程中的各种感应。“微课程”的重要特点是基于一个个问题,层层深入,水到渠成,教师可以通过积极地参与研究和制作进行深入思考,更可以通过实践应用反思研究的价值和作品的效益。这种价值和效益的评判应该是发展性的、适切的,是以教师对作品本身、對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对作品所面对的学习对象的全面认识为基础进行的,而不是仅对某一方面、某一环节、某一瞬间的主观臆断。既不夸大其词,也不谨小慎微,而是以一种客观、长远的眼光和情怀进行体验、评判、反思和应变。例如在学校“争当创建卫生城市小卫士”主题教育中,通过制作系列化的微视频作品,教育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身边的每一个人。这些系列作品,既要有不同,又要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真正促进学生“创卫”意识的形成和“创卫”行动的落实。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微感应”最应该产生作用,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观察、评判,选择并确定后续阶段的努力方向,并随时通过灵活应变提高教育过程的实效。

五、科学、系统的“微升华”

“微升华”指的是一线教师进行“微课程”“草根化”研究后的成果提炼与呈现。深圳市龙岗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刘静波说过:借助“微课程”这一工具,教师们可以将隐性成果显性化,显性成果标准化,研究成果传媒化,科研门槛“草根化”。当然,这种“微升华”的背后,需要的是一线教师寻求各种“微机会”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微学习”,学习“微课程”研究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先进理念,学习“微课程”应用的相关实践经验和优秀案例,学习“草根化”科研的大胆实施和探索创新。只有自己先丰厚了,才能将自身的优秀经验实现科学、系统的“升华”,只有不断地进行这种“微升华”的实践探索,才可能让自己逐步“升华”得丰厚,“升华”得有价值。说到底,“微课程”是一种“基于研究的研究”,一旦自己形成浓厚的研究兴趣,做任何课题就都有了方法与渠道,所谓“捉渔”是为了“常捉到鱼”。

总之,“微课程”研究适用性强,起点较低,只要有网络、有电脑,都可以学习、实践,人人有起点、事事有起点、时时有起点。让我们行动起来,带着自己的“微思考”步入“微学习”的新世界,带着自己的“微行动”迎接“微教育”的新时代!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高新区奥龙小学)

责任编辑:庄 源

猜你喜欢
升华课程研究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回归教材,让探究升华
浅析升华现象成因
在解决“道德冲突”中升华小学生道德品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