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最近发展区,精准厘定教学起点

2022-03-31 02:19陈晓兰
江西教育C 2022年2期
关键词:最近发展区

陈晓兰

摘   要:学生在走进课堂之前已经不是一张“白纸”,原始的生活经验、已经习得的学习能力,都决定了语文教学要厘清学生的起点。起点过高,学生望而却步;起点过低,学生索然无趣。这就需要教师紧扣教材设置的层级要求,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本文提出,教师要依托教材定目标,贯彻编者用意;依托预学制内容,遴选教学资源;顺应规律搭支架,引领能力生长。

关键词:最近发展区  教学起点  搭建支架

学生在走进课堂之前已经不是一张“白纸”,原始的生活经验、已经习得的学习能力,都决定了语文教学要厘清学生的起点。起点过高,学生望而却步;起点过低,学生索然无趣。这就需要教师紧扣教材设置的层级要求,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思考。

一、依托教材定目标,贯彻编者用意

统编版教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篇课文、每个栏目都是这一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不仅承载着单元中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更承载着编者的意图。教师要在精准、深入、全面解读教材的基础上,明晰单篇课文在单元和整套统编版教材中的作用,综合考量学生的知识储备,多维联系编者设置的导读提示、课后习题、文旁批注等助学系统,从而将课文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机结合起来。

以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桥》一文的教学为例,编者在课后练习中设置了这样一道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短句子。看似简单的要求,不仅指出了课文学习的目标,更铺设了学生深入学习的路径。这篇小说情感丰富而真挚,非朗读不能深入理解。为了凸显情节发展的迅捷和紧张的氛围,作者有意识地使用了大量的短句子,刻画了一个果敢、沉稳而尽责的书记形象,这就需要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危急氛围的基础上,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一方面感受老支书的形象特点;另一方面感受短句子的表达作用。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之所以能精准地制定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目标,主要就在于准确地解读了教材的编写意图,避免了课堂教学由于目标过高或过低而产生教学效果的偏差。

二、依托预学制内容,遴选教学资源

进入小学中高年级之后,预习成为学习课文的必要环节。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助学系统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是学生自主预习课文的重要推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可以促使学生对课文中的写作方法、主题思想、情感内涵形成独特的认知和思考。这就表明,对于教学内容的研制,教师需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明晰课文教学的起点,为学生遴选出最适切、最精准的教学资源。

还以《桥》一文为例,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这篇小说故事简短,情节也相对简单,学生一读就能明白。教师在引导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和人物关系时,没有将教学停留在固有的套路上,而是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阅读了课文,请结合自己了解的信息,描述这位老支书。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大开脑洞”,从不同维度展开思考和表达。细加考量就会发现,这样的方式尊重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但并没有停留在机械认知的层面上,而是鼓励学生在语言描述的过程中,学会对自己获得的信息进行整合、加工,在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深化理解,达成表达和阅读之间的相互融合。这样的教学内容,才能更加精准地对接动态形成的教学资源,从而将教学起点设定在学生的基础认知上。

著名文学家、语文教育专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自己想得通的,能够明白的,自然无须多教。”因此,教学起点的定位更加有助于教师研制最适宜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学会正视学生预习之后的学情,紧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合理地研制教学内容,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顺应规律搭支架,引领能力生长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实”。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或其他学习资源不可能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这就需要教师找准教材和学生现有认知和能力之间的差异,搭建学生向文本“攀爬”的支架。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是一个典型的想象性单元,旨在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考查最后的单元学习效果,笔者发现,很多学生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为了追求所谓的神奇,故意标新立异,导致想象最终被动地陷入生硬、机械的认知“死胡同”中。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教师需要紧扣课文中呈现出来的想象策略:精读课文《我变成了一棵树》描写了自己变成一棵树后,与树相关的一系列变化,展现了典型的“相关想象”的支架;习作例文《铅笔的梦想》则根据铅笔细长、瘦削的特点,将铅笔的梦想想象成一系列与铅笔相关的事物,展现出鲜明的“相似想象”的支架;习作例文《尾巴有只猫》则是运用逆向思维的特征,创造性地表现了尾巴与猫之间的关系,展现出鲜明的“逆向支架”的特点。由此可以看出,例文中的想象内容丰富而细腻,却没有给人繁杂之感,这是因为这些文章中的所有想象都有着一个明确的支架,文章是围绕着这样的支架展开的。

鉴于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时,既要从文本内容的角度,帮助学生提炼出作者的想象支架,也要搭建随文练笔的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尝试运用这些支架。例如,在教学《宇宙的另一边》时,在揭示出“镜面想象”这一支架策略之后,教师就可以相机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的想象:既然宇宙的另一边是相反的,那么如果我们来一次“宇宙另一边的一日游”,将会看到怎样的景象呢?在这样的景象中,我们又会有怎样的经历呢?面对这样的实践运用,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就可以相机引导学生从课文走向更广阔的创作世界。

四、拓展适切资源,促进认知扩展

首先,灵活运用编者设置的拓展资源。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设置了多维的资料拓展栏目,如一些重点课文后设置了“阅读链接”栏目,同时每一册教材中都设置了“快乐读书吧”栏目。这些栏目的设置及编选的内容,绝不是编者随心所欲的结果,而是基于学生现有的认知,与教材中的内容有着紧密联系。例如,在教学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的寓言单元时,教师可以紧扣单元中的四篇课文,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文体上,让学生真正认识寓言“借助小故事阐述大道理”的特点。为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紧扣这个单元“快乐读书吧”的内容,结合编者的用意,相继拓展《中国寓言故事》和《克雷洛夫寓言》,紧扣单元学习的方法和收获,展开这两本寓言故事的整本书阅读。再如,在教学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军神》一文时,教师将课文教学的重点聚焦在反衬手法上,着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既然刘伯承是主人公,那么为什么作者不直接描写刘伯承,而是借助沃克医生的视角来描写?在学生有了自己的閱读所得后,再相机拓展课后“阅读链接”中的《丰碑》一文,鼓励学生以统整关联的视角展开深度对比阅读,探寻这两篇文本之间的共性特征,从而更好地推动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其次,积极拓展教材外的资源。语文能力的生长、核心素养的提升,决不能仅依靠课内教材。教师要有丰富的资源储备,找准与教材内容的衔接点,认准学生思维的起点,合理拓展适切的课外资源,从而助推学生语文整体素养的发展。以教学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的《石灰吟》一诗为例,这是一首非常典型的咏物诗,诗人于谦借助石灰抒发自己的志向和情怀。因此,在教学这首诗时,教师要收集资料,促使学生了解石灰是从深山中开凿出来的,经过烈火焚烧,最后将“清白”留在人间,而这与于谦的生平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落实了咏物诗“人即是物,物即是人”的特征。为了进一步夯实学生对咏物诗的认知,巩固咏物诗的阅读方法,教师可以相机拓展其他的咏物诗,组织学生运用课内所学的方法,尝试自主阅读咏物诗,强化对咏物诗的认知。

总之,教师要充分开掘和运用教材中的教学信息和资源,明晰课堂教学的起点,确保高效课堂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张渝.立足单元整组视角,设置简洁语文任务[J].语文天地,2021(2):79-80.

[2]贾亚东.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阅读目标分析[J].教学与管理,2021(5):45-47.◆(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程开甲小学)

猜你喜欢
最近发展区
浅谈“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找准学生最近发展区,提高课堂展示“自信度”
结合一堂考核课试论经典小说的品鉴与赏析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基于“最近发展区”的班级内分层教学研究
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分层教学研究
论促进幼儿“最近发展区”的路径选择
浅析高中数学课堂的提问策略
结合一堂考核课试论经典小说的品鉴与赏析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