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抑郁症非药物治疗进展

2022-04-05 01:38朱晓茜
大众科技 2022年10期
关键词:心理治疗青少年家庭

朱晓茜

儿童青少年抑郁症非药物治疗进展

朱晓茜

(南宁市第五人民医院,广西 南宁 530001)

青少年健康问题在世界各国都备受重视,抑郁症成为了普遍关注的焦点。国内外研究表明,目前抑郁症发病特征出现了变化,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在我国同样如此。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社会与经济出现了巨大改变,但同时也造成许多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儿童和青少年是生长过程中的重要时期,身心都处于快速发展状态,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这也是他们抑郁症高患病率的主要原因,加之该疾病的高死亡率将会对其本身和家庭造成巨大伤害。如果能够及时发现他们的异常,进行有效和快速的治疗,那么会将危害降到最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文章归纳国内外的学术成果,总结治疗儿童和青少年抑郁症的有效方法,目的是为了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治疗

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许多心理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其中包括抑郁症。世卫组织的官方统计结果显示,该疾病的患病率在近些年逐渐上升。一项202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抑郁症成为了人类致残致死的第二大原因,发展中国家可能更为严重[1],在儿童青少年的健康问题当中,抑郁症是其中最突出的。国内外研究表明,目前抑郁症呈现年轻化趋势,相对于以往的发病特征出现了变化。统计显示儿童和青少年的患病率明显增高,在青春期最高比例达到8%[2];整体患病率最高6%[3],到青春期晚期,终身患病率最高20%[4]。女孩的患病率是男孩的两倍,在有大量心理社会风险的年轻人中发现更高的症状负荷[5]。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特点还体现在五年复发率方面,目前显示仍存在逐年增高的态势,最新统计显示可达40%[6]。国家的发展带给人们巨大的改变,在享受这一红利的同时也要面对许多社会问题,如城市化速度加快、环境污染、生存竞争加剧、学习和生活压力日趋递增、人口大规模流动、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不完善、儿童入学入托困难、贫富差距加大、家庭结构改变、地缘文化冲突等使儿童青少年发生以情绪障碍为主的心理行为问题日益突出[7,8]。儿童和青少年是生长过程中的重要时期,身心都处于快速发展状态,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这也是他们抑郁症高患病率的主要原因,加之该疾病的高死亡率将会对其本身和家庭造成巨大伤害。

1 儿童和青少年抑郁症发生的影响因素

1.1 生物学因素

导致儿童和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的因素众多,其中包括生物学因素。根据目前的研究显示,该疾病的发病有可能与患者体内去甲肾上腺素(NA)和5-羟色胺(5-HT)神经递质失调密切相关。当某些刺激因素作用于机体时,5-HT会迅速发生变化,出现代谢异常,该激素和人的情绪密切相关,也会受心境变化的影响。有学者针对于抑郁症患者进行研究,发现这一激素在治疗好转的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整体下降程度减轻,同时也会出现行为变化,如自杀等。而NA水平的降低也与抑郁症密切相关,可能导致疾病发生。

1.2 家庭环境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首先要面对的环境,接触时间也最长久,因此家庭成员对儿童青少年的影响也最大,他们彼此的相处方式及交流习惯会直接关系着孩子们的心理发育,一些行为特点会起到关键性作用。有学者对此进行研究,认为家庭环境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其相关性不言而喻,在以下环境中会出现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生率增加,比如:家庭成员之间缺少语言或者非语言沟通、家庭成员之间缺少必要的情感交流以及家庭中存在矛盾或者激烈的冲突。如果家庭成员中有人患有抑郁症那么孩子们也容易出现此类倾向,另外单亲家庭中的儿童青少年也更易发病,究其原因,在患病家庭或者单亲家庭中的未成年儿童少年在生活上缺少独立性,由于焦虑、自卑,他们的适应能力可能会比较差,过重的心理负担也是重要的因素,引起疾病的发生。

1.3 人格特征

人格的发展更多依赖儿童青少年时期,它由多种因素共同构成,“黄金阶段”有可能对终身产生影响。有学者针对于人格特征进行研究,认为其中一些因素与抑郁症的发生密切相关,而高神经质和高精神特质已经得到证实。另外一些学者针对于抑郁症进行研究,发现症状严重者神经质内向性分量表评分较高,二者具有明显正相关,由此提示这一特质是有可能导致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发生,作为重要因素在其中发挥作用。

1.4 社会支持

国外有一项针对于青少年的研究,共纳入了7757例对象,探讨影响他们抑郁症发生率的主要因素,发现社会支持中的差异性与之具有明显负相关,所获支持较差者更容易发病,甚至达到正常者的三倍。缺乏了家庭支持,会让个体出现强烈的无助感,而这种无望无助感即属于抑郁症的核心症状。许多学者针对于不同人群进行研究,探讨导致抑郁症发生率增加的因素,如处于震后灾区的人群患病率相对较高,而良好的社会经济支持可以减少患病率,同时后者能够帮助患者建立积极应对方式,改善其身心健康状态,促进其进一步恢复。

2 抑郁症的心理治疗

多种因素对抑郁症的发生产生影响,因此临床治疗也需要针对他们入手,以心理、物理及药物治疗为主要方向。心理治疗如下。

2.1 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CBT)

认知行为治疗是目前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在我国国内的儿童青少年抑郁症中较为多见,研究成果也相对较多。儿童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其生活经历将会对整个人生造成较大影响,与思想文化认知的形成密切相关,同时关系着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故而受到广泛重视,成为心理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阶段。鉴于上述原因,在此阶段进行认知行为的干预至关重要。纵观患有癔症的儿童青少年,本身的认知处于消极状态,存在非理性信念,有低自尊和自卑现象,可能出现厌学逃避等行为,问题相对较多,因此要针对于非功能性认知问题制定治疗方案,而认知行为治疗成为首要选择,帮助其改变自身,重新形成正确的对人对事看法,从而有效的解决心理问题。认知行为治疗本身具有针对性,随着以上情况的改善治疗效果也逐渐凸显出来。

2.2 人际心理治疗(Interpersonal Psychological Theory,IPT)

传统的人际心理学派创始人主要有美国的杰拉尔德、克勒曼、阿道夫米耶尔和萨利文等人,这一理论假设的核心在于多种情绪障碍有可能受到个体与重要他人间人际关系的影响,导致其发生发展,也有可能出现抑郁症,而各种情绪症状的缓解也可以通过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和技能解决,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合理的解决人机事件与危机,使得个体的社会功能可以提升,从而达到上述结果。

2.3 家庭治疗(Family Therapy)

儿童青少年最常接触的环境就是家庭,而成员间的交往与习惯将会对其产生重要影响,直接关系着其身心发展。有学者针对于儿童青少年抑郁症进行研究,发现家庭环境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使与之相关的关键因素。如果其所处的家庭环境中成员之间沟通欠缺,没有必要的情感交流,甚至会有矛盾和冲突出现,那么将会增加他们的患病率。家庭治疗技术的应用也在于此,通过各个成员的主动积极参与改善彼此之间的交流,消除原有的障碍,增强个体家庭支持,必然会有助于疾病的治疗,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与他们所处的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家庭治疗技术也可以从此处入手,鼓励所有成员参与其中,发挥主动作用,消除原有的障碍,改变以往的交流模式,增强个体家庭支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有效的避免矛盾冲突,这样将会大大提高抑郁症的治疗效果,对于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是有益的。国外有学者针对此进行研究,发现多种因素与儿童青少年抑郁密切相关,除家庭环境之外还要关注于亲子关系和家庭压力等[9,10],而这些因素也会影响到疾病的治疗效果[11]。国内的研究也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亲子关系都与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生有关[12,13]。这些也提示了需要干预时,应该尽量在治疗早期将患者的父母或者养育者纳入过程之中。

儿童青少年处于抑郁状态的情况较为多见,研究显示最高可达15%。在9岁~17岁的青少年中,有5%的人符合重度抑郁障碍的标准[14],3%的青少年患有心境恶劣障碍[15]。到14岁时,女孩中的抑郁症明显占比较高,发病率超过了男生的两倍,这可能是由于青春期应对方式的差异或激素的变化[16]。青少年抑郁症有可能有多种表现,可以处于慢性、消退和衰退等阶段,有可能一直迁延难以完全治愈,最终进入成年阶段,但此时的患病风险也明显较高,与正常人相比最高可达4倍。抑郁症影响生长发育、学校表现、同龄人或家庭关系。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发生有可能带来严重后果,也是这一阶段导致致残的一种主要原因。百分之七十以上有抑郁障碍或其他严重情绪障碍的儿童和青少年得不到适当的诊断和治疗[17]。可能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疾病带来的耻辱、症状的不典型、专业人员缺乏儿童心理健康培训、儿童精神病医生人数不足。

在临床上,许多孩子有早期抑郁症状时并没有及时就医,有的孩子认为自己可以解决问题,有的孩子害怕家长生气而隐瞒,有的孩子鼓起勇气跟家长诉说了自己的情况后得不到家长的重视,甚至是嘲笑、压制,继而延误治疗时机,导致病情加重。由于亲子关系的问题存在,孩子和家长的沟通不顺畅,孩子不告知家长自己患病的情况,家长也无法及时发现孩子的变化,经常等到症状拖到严重的时候,甚至孩子出现厌学、自杀、自伤等情形后才仓促就医。

因此,在临床诊疗和科研工作中,应该设计一些亲子关系课题,以进一步研究好的诊疗方案。同时也要增加与患者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教育,并且能够维持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学校适应力和升学率,以及以后在社会的适应能力。

2.4 艺术治疗(Art Therapy)

艺术治疗的特征体现在表达性艺术活动的这一治疗手段,这也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通过上述方式以达到治疗目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从音乐到绘画,从沙盘游戏到心理戏剧等都被广泛应用,本身属于广义的心理治疗。这种治疗方法相比传统方式更具有特色,其所用的载体并不单一,因此效果也会有所不同,本身具备有趣味性和娱乐性的特征,可以有效的为治疗者提供轻松氛围,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因此接受度也相对较高,这些治疗形式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治疗效果。

2.5 其他心理治疗:团体心理治疗、精神分析疗法等

团体心理治疗(Group Psychotherapy)是一种集体治疗的形式,在这种治疗中,有相同或不同问题的几个成员(一般为8~15个成员)一起治疗,优势:在团体中的患者,通过持续接触团体中与自己有相似境况的个人,能够更好地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了解问题的普遍性,从而让自己相信有病情恢复的希望;在互相学习过程中充当利他主义者;从团体治疗的其他成员那里获得更多积极的信息、支持和归属感,从而有效的改善抑郁症,因此,它也适用于对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干预。这种治疗形式须要符合一定条件的患者参与,如:对人际关系敏感者。

此外,精神分析在临床心理干预中运用越来越广泛,儿童青少年本身是特殊的个体,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家庭氛围带来的影响,要将现有的治疗与家庭和团体治疗有效的结合起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往往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精神分析疗法在治疗上也须要一些门槛,治疗的疗程比较长,通常须要一年以上,效果较为缓慢,因此影响了治疗的广泛性,因此较少针对于儿童青少年抑郁症者进行研究,所获取的成果较为有限,未来可以考虑针对于年龄较大、悟性较高的青少年应用,尤其对人格障碍突出者可以进行初步尝试。

3 抑郁症的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就是利用自然或人工物理因素的治疗方法,有可能会涉及到电、光、磁等元素,结合人体的生理学原理进行,能够有效的治疗人体的功能障碍或器质性病变,以非物理治疗和无创治疗为主,进生理功能的恢复。物理治疗涉及到多种治疗方法,在精神科的治疗方案中,它属于“三驾马车”之一,与药物和心理治疗并行,成为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治疗中的重要一环,为非药物治疗组成部分。对于儿童青少年用药要十分慎重,可以选择的品种较少,因此非药物治疗教授欢迎,治疗能发挥的作用相对更大。从目前所应用的情况来看,主要包括如下三种。

3.1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

RTMS是一种神经电生理技术,主要在大脑皮层进行高频或低频磁刺激,从而使局部的神经细胞电生理活动发生变化,导致大脑的血液供应和代谢受到影响,消除原有的病理状态,而这一过程需要通过特殊的磁能装置完成。目前已经证实该技术能够用于成人抑郁症的治疗当中,并且在美国已获得批准,但是在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治疗当中目前仍没有相关指南给予支持。之所以出现此种情况,与其可能引发癫痫密切相关,另外学者们考虑磁场有可能会影响大脑发育,因而不适用于儿童青少年的治疗当中。

3.2 针灸疗法(Acupuncture treatment)

针灸是我国传统医学中的一种特殊治疗方法,历史悠久。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针灸开始逐渐应用到治疗精神类疾病。此后针灸疗法逐渐发展,后期出现了利用微电流取代传统手法的方式,使得治疗效果明显增强。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是否可以通过该种方法进行治疗目前研究有限,所取得的成果较少。李琳等[18]曾将该方法应用于考前青少年当中,目的是为了有效缓解他们的焦虑和抑郁症状,同时还结合了放松功疗法和心理治疗,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另外也有学者针对于重度衰弱的青少年进行研究,将针灸疗法引入其中,发现他们的记忆力和注意力皆有所恢复,焦虑失眠状态明显改善,治疗获得了较好的效果。针灸疗法大多不会单独使用,常常与药物和心理治疗结合在一起,从目前应用情况来看在改善情绪障碍方面效果较好。

3.3 光线治疗(Light Therapy)

秋冬季是季节性抑郁的长发季节,往往和日照时间与光线密切相关,他们与疾病的发病率具有负相关。季节性抑郁的产生机制可能与褪黑素等神经内分泌过程有关,而光照往往能够影响大脑内的松果体分泌褪黑色激。间接性抑郁有可能有多种临床表现,以季节性疲劳和嗜睡为主,患者会自觉,精神力下降,出现情绪低落等表现,多发于秋冬季,而其他季节会自然缓解。针对于该种疾病光线疗法得到了肯定,在美国成为了首选的治疗方法[19]。该疗法的核心就是人工补充光照,通过这种方式改善他们的负面情绪。患者在接受治疗时会在光照装置面前接受照射,一般每天需要0.5 h~2 h,大部分的患者都可以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统计显示可高达80%。针对于该种治疗的机理进行研究,认为其抗抑郁作用主要是由于光照可以引起昼夜节律提前所致,研究显示早上接受光照的治疗效果更好,相比于晚上治疗者更为理想,而且在冬季使用光线治疗的好转率低于夏季。

4 结论

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多种因素会对其产生影响,尤其是家庭生活的作用不容忽视,一旦发病有可能使其身心健康遭受损害,社会功能明显下降,因此早发现早诊断至关重要,这也是尽早治疗的关键所在。儿童青少年是人生的特殊时期,因此要充分考虑各方因素,满足个性化要求,制定适合的综合治疗方案。在临床上,作为无创性治疗心理治疗往往更容易被接受,它不会产生如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非药物治疗方法的方案也相对较多,因此有更宽的选择面,对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来说,非药物治疗有其独特的优势,因此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导致儿童青少年抑郁的主要原因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因此治疗上也需要从此处入手。有效的防治疾病至关重要,应该系统地了解针对个体可能患病的各种因素,寻找最佳的心理干预方案,以期能够达到个性化需求,从而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能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他们往往与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中首先为家庭因素,后者的复杂性不言而喻,传统父母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因此往往会不自信,多用命令、强制及缺乏情感、缺少有效沟通的方式与子女相处。因此治疗上需要针对上述情况入手,促进家庭成员参与其中,进行有效沟通,抛弃以往的教育模式,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改善家庭心理环境,让其在心理干预中发挥作用。心理治疗和教育指导中将家庭因素引入其中,有利于儿童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所产生的影响显而易见。

[1] Kessler R C,郭万军,曾卓谦,等. 世界精神卫生调查行动及其对中国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研究的提示[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0,12(7): 385-388.

[2] 苏朝霞,康妍,李建明. 青少年抑郁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5): 629-631.

[3] Ravens-Sieberer U, Wille N, Erhart M, et al. Prevalence of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Germany: Results of the BELLA study within the National Health Interview and Examination Survey[J]. European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2008, 17(1): 22-33.

[4] Birmaher B, Brent D, Bernet W, et al. Practice parameter for the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of children andadolescents with depressive disorder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2007, 46(11): 1503-1526.

[5] Bettge S, Wille N, Barkmann C, et al. Depressive symptoms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a German representative sample[J]. European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2008, 7(1): 71-81.

[6] Harrington R, Fudge H, Rutter M, et al. Adult outcomes of childhood and adolescent depression[J].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1990;47: 465-473.

[7] 静进. 我国儿童青少年面临的主要心理卫生问题及对策[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5): 321-324.

[8] 闫淑娟,陈欣欣,段建华,等. 北京市 5岁以下流动儿童保健状况与需求分析[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16(5): 542-543.

[9] Sheeber L. Family processes in adolescent depression[J]. Clinical Child and Family Psychology Review, 2001, 4(1): 936-946.

[10] Jewell J D. Comparing the family environments of adolescents with conduct disorder or depression[J].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2003, 12(1): 77-89.

[11] Probst B. Issues in portability of evidence-based treatment for adolescent depression[J]. Child and Adolescent Social Work Journal, 2008, 25: 111-123.

[12] 吴艳茹. 首发青少年抑郁症与父母养育方式和自我接纳的关系研究[J]. 上海精神医学,2006,18(6): 323-325.

[13] 程文红,王祖承. 青少年抑郁发病家庭因素研究[J]. 上海精神医学,2005,17(1): 50-52.

[14] Birmaher B, Ryan N D, Williamson D E, et al. Childhood and adolescent depression: A review of the past 10 year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1996, 35: 1427-1439.

[15] Garrison C Z, Waller J L, Cuffe S P, et al. Incidence of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and dysthymia in young adolescent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1997, 36: 458-465.

[16] Angold A, Costello E J, Erkanli A, et al. Pubertal changes in hormone levels and depression in girls[J]. Psychological Medicine, 1999, 29: 1043-1053.

[17]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Blueprint for change: research on child and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EB/OL]. http://www.nimh.nih.gov/publicat/nimhblueprint.pdf, 2006-9-21.

[18] 李琳,王黎. 针灸、放松功配合心理调适治疗中学生高考前焦虑、抑郁情绪31例[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7,29(5): 44-45.

[19] Compton M T, Nemeroff C B. The treatment of bipolar depression[J].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2000, 61(Suppl9): 57-67.

Progress in Non-Drug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dolescent health is a major concern in many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and depression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widespread concern. Studies at home and abroad show that at presen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pression have changed, and the trend of younger peopl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obvious, which is the same in China.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society and economy, but at the same time, many unavoidable social problems have been caused.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re in an important period in the growth process. They are in a state of rapid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and are vulnerable to the influence of external factors, which is also the main reason for their high prevalence of depression. In addition, the high mortality of this disease will cause great harm to themselves and their families. If the abnormality can be found in time and effective and rapid treatment can be carried out, the harm will be minimized, which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summarizes domestic and foreign academic achievements, summarizes effective methods for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order to provide a basis for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nd better solve the above problems.

children; adolescents; depression; treatment

R749

A

1008-1151(2022)10-0105-04

2022-05-06

朱晓茜(1982-),女,南宁市第五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从事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疾病的诊治和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心理治疗青少年家庭
青少年发明家
心理治疗有七大误区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浅析壮族巫医治病中的心理治疗作用
中老年脑溢血患者采用精神护理与心理治疗干预的效果观察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