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写作过程指导的审题立意教学思考

2022-05-24 02:58方小凤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2年5期
关键词:审题立意作文教学

方小凤

关键词 写作过程 作文教学 审题立意

作文教学历来是教师教学的难点,又没有成系统的写作教材借鉴,因而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纵然有心教学但也显得捉襟见肘。在中学语文教学课堂中,阅读教学占据了绝大部分时间,而在作文教学的挖掘上至今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开发。近些年来,关于语文写作教学的研究,理论上有一定程度的突破,从过去重文章作品分析到重过程体验的作者分析再到如今交际语境写作的读者分析研究,但作文教学的实践开发远远没跟上理论的研究步伐,在一线教师群体中大多还是盛行以学生与名家名作为中心的作品分析为主,关注写作过程与交际语境写作的指导少。这其中的原因比较复杂,其中两方面的因素比较突出:一方面,理论研究的实践化还需要一个过程。理论的研制先要进行传播推广,要真正得以推广还需要将理论运用来实践过程中来,这就需要一线教师的用心体会与实践运用,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活化写作理论,在一线教师运用的过程中,还需理论专家的有效跟进,进而观察理论的运用效果,从而用实践性知识来检验理论优化理论。另一方面,以作品进行分析的作文教学是一贯以来的传统作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关注写作过程的指导没有现成的写作知识可以拿来直接使用,需要教师针对写作的要素进行具体的分析,从而理出训练的写作步骤,这一点对大多数一线教师来说,实属很大的挑战。因为影响作文教学过程化探索进展的主要障碍在于实践层面,即如何落实作文的过程指导。如果不能设计出能够覆盖中学生主要写作活动且体现过程指导特点的系列教学思路,那么实现作文教学过程化仍然是一句空话。

关注写作过程,充分重视写作过程的指导,促使课堂教学向作者写作角度转变,探索写作的理路,帮助学生进入写作情境,挖掘写作过程的要素,分析要素的训练步骤,进行拆解体验的过程,再进行整合感受,综合表达,对命题作文之审题立意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进入情境:了解学生对审题立意的认识

学情是教学开展的第一个环节。“将学习者放在教学的首要位置”不能是一句空话。没有对学情的充分重视与了解,你所开展的教学内容,学生恐怕是不会有深刻印象的,因此也就记不住教师到底讲了些什么内容。教学的开展,关键在于学生怎么学,而不是教师怎么教。教师在了解学生现有基础上,从而抛弃掉原来的想法,更新教学内容,融通学生写作经验,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与重建写作知识。有人将学生的学习比喻成“魔术贴学习”,“魔术贴若只有一面,是粘不了东西的,必须有另一面才能的挥作用。同样地,对于孤立教授的东西,学生们是记不住的,必须要由教学过程和教学情境构成‘魔术贴’的另一面。经验告诉我们,当教师亮出‘魔术贴’的两面时,学生就更能记住教学内容”,很好地诠释了了解学生情况的重要性,教师准备教授的内容,必须转化成过程,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过程的探索一定与学生的现有经验发生联系。

那么,关于中考命题作文“审题立意”的教学,怎么抓住学生的写作前经验,学生在审题立意上有什么困难,一般来说,有两种方式,课堂提问了解或课前问卷调查或提问。通过现场发问,以“大家觉得在写作中你最怕的是什么”“在同学们的认识,你认为最基础却又最核心的写作环节是哪一步?”或者在教学之前,进行问卷调查,获知学生在审题立意上的难点,通过统计获知学生审题立意上的认知分布情况,从而着手下一步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施。某学校某老师在初三年级问卷调查中发现,提心考场作文写偏题,立意不够深刻的人数占到80%以上,可见审题立意方面需就“审题如何切题、立意如何深刻新颖”方面做足文章。

二、挖掘要素:明確审题立意概念内涵

在确定学生关于审题立意方面的写作困难之后,需要明确审题立意的概念内涵。

那么,什么是审题立意?我们通常的认识,审题是审查题目,明确题目的内涵,立意,就是确立文章最主要的思想内容。如此告知式的教学知识,于学生是隔膜的,诸如此类的陈述性知识的介绍,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方面,其效度很有限。学生不会因为你教了这些写作知识,他就会运用,就会领会,那么写作技能提升的任务就无法落实。

可以审案为例,审案时要刨根究底,见到案件现场的结果以后,就要沿着案件现场的蛛丝马迹进行寻根问底,什么是偷盗,什么是抢夺,什么是抢劫,法官在断案之前分得清清楚楚,不能有丝毫的偏差。因而,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审题,什么是立意,恐怕须得从文字上入手。比如,审题之审,在《说文解字》中解:“悉也。”悉者,“详尽也。从心从采。”因此推知,“审”之含义是详尽考察。《荀子﹒非相》云:“审,谓详观其道也。”审题亦即对题目的每一个字词都应进行细致的推敲,辩认,联想等,确认准确的信息。在此基础上,选择题目信息所透露的内容进行加工,从而确认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即立意。

三、打开思路:针对作文题目展开“头脑风暴”

“头脑风暴”又被称为“思维风暴”,是指进行无限制的自由联想与想象并进行讨论,其意在激发新观念与新创意的诞生。它有利于拓展思维,开阔思路,激发灵感,促进创造,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一般情况下,会将成员分成小组,通过小组会议的组织形式,创设一种自由愉快与畅所欲言的轻松氛围,小组成员之间自由地交流看法观点,相互激发,促进参与者的灵感,从而产生更多的创新观点。

仔细考察命题作文之《翻过那座山》,让同学们思考,同学们生活中有没有过翻山的经历,请大家谈谈。那么,这个作文题目是指我们同学们所谈到的翻山吗?再通读题目你读到了什么信息?什么叫翻过,什么叫那座,什么叫山?有没有发现什么内涵?接下来,围绕这三个词语进行头脑风暴,丰富同学对山的理解。将所有同学谈到的相关内容进行板书。比如认为翻过是挑战成功,超越克服,战胜,克制,渡过,那座是心理上的疏远,害怕,山可以是目前难以克服的困难,学习上的高目标,性格上的胆怯懒惰等,表现上的缺点,心理上的心结,隔阂,刻板印象,思想上的偏见、短视、消极暗示等,进而上升到山有客观的山与主观的山,客观的山是指真实存在的困难,缺点等,而主观上的山则指人们的心理如消极暗示,偏见等。经此头脑风暴,学生头脑中呈现了丰富多样的山。思维得到了拓展与延伸,写作视野借此得以打开。

四、联通认知:析解审题立意写作步骤

仍以《翻过那座山为例》,通过上述头脑风暴后,明确了“翻过”“那座”“山”的各自的具体含义,可以得出审题的第一步应是切分字词,将作文题目分解成独字独词,第二步应为辨析字词,明确关键词,从而挖掘出关键词的深层含义,第三步将所有的信息整合,梳理成一段话,陈述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第四步,对这些思想内容进行细致辨别,明确思想内容之间的区别,第五步,如何确立新颖别致、深刻性的思想内容。第六步,归纳概括新颖深刻的立意选择方法。

学生将外部信息转化成内部信息,从而产生认知意义的过程不是教师的强行输入可以达到的,写作步骤的确定往往需要遵循认知心理学的规律。 “认知心理学强调人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的组织结构对人的行为和当前的认知活动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认为人们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是识别和确定刺激符号的特征、功能和意义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实现既依赖于来自环境的外部信息,又依赖于来自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已有知识),而且,只有在外部信息与已有知识形成一定联系的时候,才能产生意义。”在作文教学中,教授基本的作文相关知识要素时,应考虑到学生已有知识,从他们对生活经验的翻山经验谈起,引申到题目里的隐含信息的思考,促使学生进行头脑风暴,联想它的隐含意义。那么,从整个审题立意的步骤归纳来看,它遵循了心理学的认知规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五、助推思考:适时提供必要写作支架

在学生的审题立意上毫无章法可言,苦于方向可转的时候,教师要在写作过程的引导中适时推出写作支架。写作支架是整合、嵌入写作知识和技巧的显性的学习支持系统,是在学生的现有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搭建的“脚手架”,有提示、建议、触发、指导写作的功能,帮助学生完成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写作任务。支架有很多种类,有范文支架,概念支架、情境支架等。支架的作用主要是在学生無法独立完成写作推进任务的前提下,及时地帮助学生,促使学生在“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情景下,经此支架的帮助,到达“柳暗花明又一村”。

审题立意的过程中,需要依托写作支架吗?答案不言自明。学生审题“翻过那座山”时,如果只能想到克服困难,达到学习上的高目标时,应该提供打开思路的支架。甚至头脑风暴的时候,大多同学只能想到直觉与表层记忆的内容,无法激发学生思维,得出富有思考深度的创意来,那么也需要教师有学会分类的能力,比如“除了客观存在如物理学科难等的大山外,我们也有主观认识上难以逾越的大山”,从而推进学生进一步的思考。

对立意如何新颖,学生无法理解,不知道如何才能立意新颖,那么要提供些写作知识支架,如反弹琵琶,“反弹琵琶俗称反向思考,即走与正常思路相反的方向思考定位选择内容,另辟蹊径。运用这种方法可以打破常规,提出与一般立意不同的观点,使文章变得新颖。此种立意方向一般有两种思路:一是变肯定为否定,或变否定为肯定。二是运用反义,从事物的对立面思考,探究立意。”那么,在适当时候提供的写作支架,就将原来的陈述性知识变成了程序性知识,成为大多数学生切实合用的“脚手架”。

教师带领学生经历完整的审题立意思维过程,对审题立意过程的细化指导,引领学生切实体会审题立意,有利于学生获得写作技巧,训练写作思维,从而有效提高审题立意的能力。

猜你喜欢
审题立意作文教学
浅谈议论文中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三步作文法”初探
浅谈初中生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指导
研究高考作文 提升高中生审题拟题能力
高中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初探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快乐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探索多媒体在情趣作文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