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让学生在“动”中学、在“乐”中悟

2022-05-30 19:24李海燕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激发兴趣

李海燕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活动应关注学生的主体性。而体现学生主体性必须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在“动”中去思维、去体验,在“动”中获真知。教学中积极创设“活”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究、合作交流获取知识,锻炼思维、学会学习。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体验到快乐,寓教于乐,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使数学课堂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成为学生乐说、乐做、乐演、乐想的“舞台”。

关键词:激发兴趣;合作操作;体验思考

小學中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中的认知、情感发展特点是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的更能学好。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发展学生的主动性,要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使他们的所有感官(眼、耳、口、脑、手)都充分发挥作用,使学习的各个环节都得到优化,训练处处到位。只有通过自己亲身体验,儿童才会增强自信心,才会感到自己的力量,才能得到成功的体验。尊重学生属于自己的体验,让他们走进自己的生活世界,体验生活、体验社会,即使是失败,也是他们亲身努力的结果,也是他们的一种收获,会令他们终身不忘。让学生充分地锻炼,才真正有机会让他们不断地去发现、不断探索、不断得到教师和同学的鼓励,从而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这往往可能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无穷财富。就像每个人需要摄取不同的营养一样,酸甜苦辣都有营养,缺一不可;成功失败都是收获,少一不行。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动起来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笔者在数学课堂尽量创造条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动起来积极参与课堂的兴趣。如在教学第五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这一课的难点是理解周长的概念及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为了突破难点,笔者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小兔子想要山羊伯伯送给他一些菜籽,山羊伯伯说,你必须算出下面的问题才能打开放种子的大门。一个长方形的地,伯伯要沿着四周种白菜,这块地的相邻两条边分别是8m和6m,请问伯伯种白菜要走多少路?同学们,小兔子听着傻眼了,你们想帮助小白兔吗?今天学了这节知识就能帮助他了。

笔者首先在钉子板上用绳子围出图形,让学生上台标出山羊伯伯这块地各条边的长度,算算这个长方形各条边长的总和,建立周长的概念。然后笔者问:同学们,现在你能帮助小兔子吗?接下来,笔者进一步提出要求:你们想不想知道身边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兴趣一来,学生都动起来了,他们从书包里、教室里找到一些长方形、正方形,兴趣盎然地围一围,量一量,算一算,通过学生手动、脑想、眼看,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中进一步积累对周长概念的感性认识。笔者再让学生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计算,看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教师是他们的合作者,和他们一起摆弄,当学生问“对不对”时,笔者没有过早地下结论,只是报以微笑:“再试试好吗?”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探索,自己得出结论,从而归纳出最佳的方法,推导出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方法。

二、大胆放手,让学生愿意动起来

小学生具有好奇、好问的探究心理,好新、好胜的思维特点。笔者在数学教学中给学生创造一些条件,让他自己去选择,自己尝试摸着石头去过河。故意给学生创设一些易“犯错”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动手、动脑、动口,自觉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在探索的过程中自主发挥智慧和潜能,得到不断的发展。如三年级第五册学习“毫米、分米的认识”时,笔者让学生用手势分别表示1mm、1cm、1dm的长度,当学生已经学会测量课本上所列的物体长度后,笔者问:你们想不想知道我们身边的物体长度呢?笔者放开手,当堂让学生自己在教室四周找实物测量。有的量自己作业本的厚度、书本的长度宽度;有的量粉笔的长度;有的量桌子的高度;有的趴在地上量凳子的高度;有的想量黑板的长度、教室门的高度,却遇到尺太短的困难,于是几个同学一起来,短尺一把一把接过来量;还有的同学竟然想出解下红领巾,先用尺子量红领巾,再用红领巾量的办法。这时笔者将黑板和讲台也大胆地交给学生,让他们像教师一样到黑板上演示量长度,小组派代表到讲台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多种感官互相协调配合,使学生对毫米、分米等长度单位有了感性认识。看到学生兴致勃勃的样子,笔者内心的激动不言而喻。事实证明,让学生在自己动手、自己活动的天地里自主地参与数学实践,不但激发了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得到培养,而且让学生体验到了尝试动手的乐趣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自豪感。成功失败都是他们自己亲自做出来的,都是他们自己的收获。

三、小组合作,动中学、乐中悟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思维是由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积极创造条件,让他们动手操作学具,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思考,使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在小组中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促使其顺利达到认知的彼岸。例如教第五册“多位数的除法”时,教学生判断商是几位数。笔者一共安排了三次操作,先让学生分小棒,20根小棒摆2堆,再用20根小棒摆5堆,每堆是几?目的是让学生在操作中初步学会观察被除数和除数以及商和被除数位数的关系,发现商分别是两位数和一位数。第二次操作:大家一起摆小棒,每组合起来240根,先摆2堆,再用240根摆3堆、4堆,观察每堆是多少,分的份数和被除数最高位有什么关系。通过操作引导学生想想被除数和除数的位数有什么关系?以便得出“判断商有几位数,关键看被除数的最高位,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大,商的位数就和被除数同样多,反之,就比被除数的位数少一位”的结论。第三次操作:玩玩积木,快速说出商有几位数。笔者将事先制作好的正方体积木发放给小组(每组一个),六面都写有多位数除法算式。让四人小组集体玩积木,快速判断商有几位,比赛看谁的得分高。学生跃跃欲试,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亲自操作和游戏中,有的学生得分很少,失败多次,但是,他们也有了更多的收获,为下回练习减少了错的可能。更多的学生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学生在游戏中学,在乐中悟,很快就掌握了快速判断多位数除法商的位数的方法。这种合作学习弥补了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达到个个参与,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让师生在轻松愉快的玩中掌握了新知,突破了教学难点。

四、结语

实践证明,减少一些“干涉”,减少一些“过早的结论”,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自己去获取结论,这样的教学效果往往比教师单调说教强。如果因为怕学生犯错,不敢让他们亲自尝试、体验,而在教学中“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让教师代替了学生的实践,就剥夺了学生探索的乐趣和尝试失败后内疚与挫折的情感体验。结果只会使学生束手束脚,怯于尝试,害怕失败。数学课堂中只有大胆地让学生动起来,不管是酸是甜,是苦是辣,都是营养,是成功是失败都让学生有收获。

参考文献:

[1]彭艳伟. 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玩中学,乐中悟”[J]. 神州,2013(18):190.

[2]程文红. 如何让学生成为初中数学课堂的主人[J]. 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7(07):36.

(责任编辑:罗  欣)

猜你喜欢
激发兴趣
“少教多学”在中职计算机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创新教学模式 培养学习兴趣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关注生活实践 优化作业设计
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方法探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趣味融入数学课堂教学
浅谈如何让学生“乐学”“会学”初中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