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入学适应期的数学教学策略

2022-05-30 20:24张霞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零起点幼小衔接教学策略

【摘   要】“幼小衔接”指的是幼儿园向小学平稳过渡的教育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将面临学习成长过程中的一次重大转折。教师可通过“学习空间的新拓展——借助熟悉环境的过程展开数学教学”“教学时间的再分配——保障学生的自主探究时空”“沟通方式的重调整——提升探究性学习的达成度”“零起点教学的再理解——分析教学内容和方式异同”等策略,帮助学生度过一年级入学适应期。

【关键词】幼小衔接;一年级数学;教学策略;“零起点”教学

“幼小衔接”指的是幼儿园向小学平稳过渡的教育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将面临学业成长过程中的一次重大转折。幼儿园在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生活、社会和学习等方面”教育时,一直积极主动地帮助儿童做好衔接准备,作为小学一年级教师,也应从儿童的认知发展、心理特征入手,深入思考如何设计更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有效衔接教学,即由过往的“单向衔接”走向“双向衔接”。

幼儿园和小学在学习环境、授课制度、教学目标、教学方式等方面有诸多不同。当前,如何在“双向衔接”视域下,在“零起点”教学要求下,在其他条件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做好幼小衔接教学,是一线教师面临的挑战。

一、学习空间的新拓展——借助熟悉环境的过程展开数学教学

一年级入学适应期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消除新生对新校园的陌生感和不适应感。学生从幼儿园初入小学,由“小学校”进入“大学校”、由“大教室”转至“小教室”、由“游戏环境”变成“学习环境”、由“两位教师围着转”到“各科教师轮着来”,面临很多需要适应的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校园中的所见之物与他们原来的生活环境进行“量化”比较,借助学生对新校园构建认知的过程,学习数学知识,增强对新学校的亲近感。

比如,各个版本教材在一年级上册中都设置了“数一数、比一比、认位置、认图形”这些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把整个校园作为入学适应期的学习场所。比如让学生“数一数,校园里有几栋教学大楼,操场的一边有几棵大树……”“比一比,哪栋大楼最高,哪棵树的影子最长……”引导在学生“数一数,量一量”的过程中学会用自己的拃、庹、脚长、步长度量。当校园中的物体在学生的努力下被逐步“量化”,环境里就有了他们的情感;当他们用数学的方式表达四周物体的数量、高矮、方位时,学生之间就有了属于彼此的“故事”。这样,他们在看、数、量、说等活动中,既学习了数学知识,又增加了对校园的熟悉感。

二、教学时间的再分配——保障学生的自主探究时空

幼儿园多采用游戏化、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因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所以幼儿园总是允许儿童按照自己的需求有一长段时间的独立时空,甚至允许他们“今日研究不完,明日继续研究”,以保障“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而小学的分科学习方式对每一节课的时长、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等都有明确的规定,这让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感到不适应。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提供时间,以保障学生能够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进行探究性、体验式学习,度过适应期。

(一)以减促增——保障学生课内自主探究的时间

探究性、体验式学习,最需要时间的保证。儿童面对新的学习项目,相当于进入了无人区独立探寻,他们需要用自己的方式、自己的速度从容地观察、思考和体验。所以,在现有限制条件下,教师可以通过精减情境、习题和指导语等内容腾出时间,让学生可以进行思考和探究。如:苏教版教材一年级上册《0的认识》中有三幅主题图,前两幅图中的0表示没有,最后一幅图中的0表示起点。教师可以重点放大最后一幅图(如图1),引導学生对0的两种意义进行探究。

师:看,这是一把尺子。上面的数大家认识吗?你能从中找出一个数,试着说说它表示的意思吗?

生:1表示一个。

师:这儿哪有1个呢?

(学生望着直尺图,一脸疑惑)

师:(指着直尺上的0刻度到1刻度中的一段)从0开始,到1这里正好是一段。

(引导学生用笔尖对着直尺上的刻度线指一指,并说一说1表示的意义,再相互说说其他各数的意义)

师:想一想,0为什么要放在最前面呢?

生:0表示一段也没有。

师:的确是这样的,0表示没有!(板书:没有)

生:0还是1段、2段、3段……的开始呢。

师:真会发现,在这里,0又是每一段的起点。所以,我们说,0还有一个意思,就是表示起点。(板书:起点)

少即是多,通过单一情境的深度挖掘获取多维信息,免去情境切换的干扰,可以省下时间,让学生作更多独立、深度的探究,提升思维品质,拓展思维深度。

(二)灵活调度——依据学情补给课时

小学数学教材在教学内容安排上都留有一定的机动时间,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现实学习状况,每个单元作1~2课时的伸缩。重要的是,教师要放下“超标教学”“盲目追赶进度”的做法,充分尊重儿童的学习好奇心、学习兴趣和认知水平间的差异。

对教学时间进行再分配,根据学生实际,从学生的真实起点出发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度过幼小衔接的适应期,更快地适应小学生活。

三、沟通方式的重调整——提升探究性学习的达成度

群体学习中,良好沟通方式的构建,可以促成生生之间的充分交流、相互启迪、补充体验,提升探究性学习的效果。科学家彭特兰在他的《智慧社会》里记录了沟通模式对于群体智商的影响。他提出人类常见的沟通模式有两种:一种是由个别强者主导的沟通模式,这种模式效率更高,另一种是个体与个体之间平等沟通的模式,更能产生群体智慧。因为在平等沟通的模式中,个体在群体里处于较放松的状态,所以个体的想法、智慧更容易涌现出来,并得以在群体中流动,促成个体与个体不同信息源之间的互补,从而产生群体智慧。

由此反观课堂教学,可以发现传统教学论常常强调“首因效应”,提倡教师先展示正确案例,以期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这种强者主导下的沟通模式,让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忽略的地位,导致学生慢慢地失去主动探究的信心、兴趣,甚至是能力。由低到高的梯度展示教学内容,能卷入更多层面的学生,实现沟通的充分和信息的互补。

正确的答案只有一种,而错误却有千万种,各有各的理由,每一种理由都值得被探寻、辨析、审视。当各种层面的“再创造”被由低到高按序展示时,“它们又成为课堂中的‘趣点和‘思点,学生或为之思考,或为之开怀,或被其点醒,或从中受益”“在这个过程中,低阶思维给予高阶思维观察、反省的机会,高阶思维则给予低阶思维促动、生长的可能”。同时,“同伴间的认知加工通常在对方的最近发展区内”,所以这种由低到高的梯度展示方式,让后面每一层的展示,都恰处于前一层认知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内,方便学生借助逐层展现的台阶顺利实现向上的跨越。这也正是学习者思考路径的一种架构。

四、“零起点”教学的再理解——分析教学内容和方式异同

所谓“零起点”教学,并不意味着把一年级新生的认知水平看作0。事实上,因为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学内容,大部分已经在幼儿园教材中出现过,所以完全把学生的学习起点视作“0”,并不利于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热情的培育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零起点”教学是反对一切形式的超前教育和非常态教学,它反对以部分学生超前掌握的知识水平为起点随意加快教学进度。“零起点”教学,强调尊重儿童现有的学习起点,接纳、包容所有学生,从“零起点”开始托举,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把握“零起点”教学的真正意义,可以帮助教师对一年级数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作有效筛选。

幼儿园和小学的学习内容中有很多看起来相似的部分,但仔细分析会发现其中存在着认知层次要求上的差异。

例如《1~5的认识》,对比《幼儿园渗透式领域课程(数学·大班上)》和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可以发现两者之间的区别。首先是抽象的对象和程度不同。两套教材呈现自然数的认识时,虽然都有“感性具体—感性一般—理性具体”的抽象过程,但它们抽象的对象是不同的。幼儿的活动课程中,大大的西瓜和小小的苹果都画成了一样的大小,是对标准物的抽象,且抽象出的“感性一般”是用与原物同等大小、同等排列密度的圆面来表示的。而小学教材中,1个小男孩、1架手风琴、一朵小花,这些数量为1的对象在物理属性上有着很大的差别,且不管什么大小的物体,都是用一颗小珠子予以抽象。这些不同是由儿童所处的不同认知发展阶段决定的。前一阶段,儿童尚处于前运算阶段,他们的数守恒概念还未形成,数数时容易受到知觉的干扰;进入小学后,儿童的认知由前运算阶段过渡到具体运算阶段,数守恒概念已趋于稳定。所以,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数一数”“10以内数的认识”时,需要给学生提供物理属性差别较大的对象,帮助学生感知到数学的抽象与事物的具体属性无关,从而形成对数概念的真正理解。其次,幼儿园和小学对书写的要求不同。由于幼儿手部的小肌肉尚未成熟,所以,幼儿园的教学是只认不写的,而小学对学生的书写有要求。教师要认识到一年级是儿童书写的起步阶段,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练习,对学生的书写内容既要高要求,又要多鼓励,让其能够从中享受书写之美、进步之乐,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在具体教学方式上,教师既需要学习幼儿园“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性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条件”的理念,又需要在具体实施中适当改变幼儿“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方式,调整“动手操作”和“想想说说”的顺序,即让学生先想想说说,有困难时再让其操作感知,以此帮助学生由知觉性、体验式的学习过渡到简单推理式的学习,培养其“思维运算”的能力。

相比于幼儿园教育的“保教并重”和“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这些特征,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肩负着“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基础”的重任。也就是说幼儿园的教学以引导学生感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而小学的课程对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思维能力的发展都有具体的要求,它是一个上不封顶、下有托底的任务。“托底”的实质是培养独立的学习者。

我国著名的教学论专家江山野先生曾强调:“即使学生处于所谓完全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他们也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的学习能力;而且,只有经过一个让学生相对独立学习的过程,才能达到使学生完全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和能力的目的,即达到完全独立的阶段。”所以,一年级教师需要谨记,我们的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独立的学习者,并以此为目标,根据学生实际多尝试放手与后退,静默观之,非必要不轻言指导,不替代思考,多给予学生正面的肯定和鼓励,通过恰当的教学工具、方法,丰富的情感支持帮助学生度过幼小衔接这一人生重要阶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歲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张霞.用“空框”透视思维暗盒,借“梯度展示”生长知识:例谈“用字母表述数”的教与学[J].小学数学教育,2017(12).

[3]吴红耘,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5]江山野.论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上)[J].教育研究,1983(9).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教师发展中心  226300)

猜你喜欢
零起点幼小衔接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山东、福建严格实施“零起点”教学
零起点汉语听说教学中的交际性研究
简谈大班幼儿跳绳能力的培养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非零起点”下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改革探索与深化创新——以广西外国语学院为例
大学俄语阅读零起点学生与非零起点学生同步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