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创原:“两链”融合的理论思考与实践

2022-05-30 23:14于洋卢娜
新西部 2022年7期
关键词:产业链融合企业

于洋 卢娜

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实施以来,陕西省一盘棋,全面统筹,凝聚合力,充分调动全省科技存量资源、制造资源以及资本资源等,无缝对接科技创新与产业需求,不断推动产业链創新链“两链”融合。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首次指出,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陕西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指示重要讲话,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启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将产业链创新链“两链”融合作为秦创原三大目标之一。本文就产业链创新链“两链”融合作以理论梳理和实践探讨,提出相关思路建议和经验借鉴供以参考。

“两链”融合的发展规律

从制造过程来看,产业链是在最初形态的原材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等一系列生产的分工环节中所形成的产业联系。创新链是由基础研究、中试应用、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等一系列创新活动中能够造成“生产函数变动”的内生因素集合。产业链创新链天然地紧密结合在一起,创新链能够持续促进产业链水平提升,产业链也为创新链提供源源不断的要素支持,产业链创新链“拧成一股绳”,共同演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产业链创新链的核心主体是企业,特别是处于产业链创新链关键环节,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较高主导地位的“链主”企业;专注于产业链创新链细分领域,聚焦主业、专业性强的“专精特新”企业;致力于探索产业链创新链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科创“独角兽”企业,因此,不断培育壮大产业链创新链企业,才能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更有效地融合。

产业链创新链“两链”融合的首要表现是均衡稳定,若是创新链跟不上产业链的发展,或是产业链支撑不了创新链的需要,不可避免地,产业链创新链会出现断点、短板和缺项,在外部冲击下,产业链创新链很大程度上存在“断链”风险。根据工信部调研结果,我国32%的关键材料仍为空白,52%依赖进口,95%的高端专用芯片、70%以上智能终端处理器以及绝大多数存储芯片依赖进口,高档数控机床、高档装备仪器、运载火箭、大飞机、航空发动机、汽车等关键部件精加工生产线上逾95%制造及检测设备依赖进口,这些都需要大力推动“两链”融合加以解决。

“两链”融合的陕西实践

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实施以来,全省一盘棋,全面统筹,凝聚合力,充分调动全省科技存量资源、制造资源以及资本资源等,无缝对接科技创新与产业需求,不断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两链”融合,总结出以下三条主要路径:

(一)“链长制”作为秦创原建设“两链”融合的总抓手

2021年,陕西推行实施“链长制”,明确数控机床、光子、航空、重卡、生物医药、钛及钛合金、新型显示、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乘用车(新能源)、太阳能光伏、输变电、乳制品、物联网、民用无人机、氢能、增材制造、钢铁深加工、富硒食品、煤制烯烃(芳烃)深加工、铝镁深加工、陶瓷基复合材料、智能终端、传感器等23条省级重点产业链,从省委、省政府层面成立重点产业链提升工作领导小组,9名省级领导同志、7名省级部门领导同志分别担任13条和10条重点产业链“链长”,每条产业链统一“5+N”工作机制,全面推动链式发展、链式创新、链式招商、链式服务、链式机制取得新突破。

在实施链式创新方面,一是注重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聚焦产业链条短板弱项,探索“揭榜挂帅”等新机制,充分调动产学研用各方积极性,努力攻克一批“卡脖子”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形成一批产业化成果。二是着力提升工业基础能力。围绕落实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聚焦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四基”“卡脖子”等重点领域,强化基础产品和技术攻关、工程化和市场应用,切实增强产业配套能力,稳固产业链发展根基。三是构建共性技术供给平台。持续布局建设一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通过整合上下游创新资源,加快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成果的研发及转化应用。

2021年,陕西省工信厅组织开展首批制造业企业研发奖补工作,安排8396万元奖补383家制造业企业,撬动研发投入增量22.91亿元。遴选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项目组织企业“揭榜挂帅”,面向全社会征集梳理产业链“卡脖子”关键技术清单343项,安排3000万元资金支持首批11个已揭榜项目建设,第二批遴选出40个“揭榜挂帅”拟支持项目。

截至2021年末,全省累计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2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5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82家。建成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1家,筹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4家,认定16家,培育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38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家。建立完善314家隐形冠军企业培育库,列支4175万元支持42个首批隐形冠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项目建设。

增材制造产业链组建了由“首席顾问(卢秉恒院士)+领衔专家+金融专家”构成的产业链专家团队;物联网产业链组建了由“院士顾问+技术专家+投资金融专家”组成的22人专家团队等。数控锥齿轮磨齿机、高速数控车削中心、3000kN/7500kNm大型锻造操作机等一批达到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的主机新产品打破了国外垄断,实现了进口替代。高强高韧钛合金棒材、3D打印用合金粉末等十多个产品进入国家工信部首批次推广应用目录,实现了国内“领跑”。

(二)省属国企作为秦创原建设“两链”融合的先行军

与浙江、广东等沿海省份地区的“块状经济”相比,陕西的产业链发展情况有所不同,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主要是围绕国有企业、重大项目布局建立起来的,多是在一个总装配工厂中由多个组件和部件汇聚成产品的“蛛网”结构。因此,在推动“两链”融合过程中,需要考虑突出国有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重点建设秦创原国有企业创新中心。

省国资委按照“应进尽进”原则,指导省属企业积极参与秦创原建设,16家工业类企业进驻西咸新区组建秦创原国企创新中心,其中,2家世界500强、4家营收过千亿企业。16家进驻企业资产总额、营收、利润分别达2.59万亿元、1.45万亿元和616.2亿元。2021年省属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1008.84亿元,同比增长14.1%,省属工业类企业研发强度为2.35%,同比增长13.5%。

国企创新中心各平台深入探索协同创新,与西安交大、西北工业大学等11所省内高校开展研发项目77个,规划总投资18.24亿元。陕西有色金属集团在沣西布局高端实验室和产业化中试基地;引汉济渭与西安交大张锦英教授团队合作开展氢动力无人机研发,实现引汉济渭工程巡检全程覆盖;陕药集团与西北大学郑晓晖教授合作研制IDHP创新药,用于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国企创新中心各平台深入挖掘高校技术成果,成立公司就地转化。延长石油、陕投集团等10家企业新设立技术转化孵化公司11家,研发投入3.35亿元,预计年产值达7.06亿元,贡献税收达1.37亿元。延长托普索催化剂公司可年产500立方米特种甲醇合成催化剂;陕西有色金属集团建成全球首台产业级全自动干湿法空气捕集二氧化碳设备;陕西电子电磁炮灭火消防车已完成样车试制;陕西水务年产5万块智能远传水表生产线正式投产。

(三)“两链”融合科技行动是秦创原建设的动力源

陕西发挥重大国家创新平台、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等作用,承接国家重点计划40余项,首次与科技部联合组织实施2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部省联动专项。省科技厅梳理凝练29个重点领域2662项关键核心技术需求,部署实施8个科技重大专项和272个重点产业链创新项目,由领军人才担任技术总师实施9个“两链”融合重点专项,发布19个“揭榜挂帅”重点攻关课题。

加快建设一批产业创新平台。2021年,陕西新建2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7个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9个创新联合体;在空天动力领域启动建设陕西实验室,国家超算西安中心获批建设;建设19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0余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84个“四主体一联合”新型研发平台;加强高水平研究基地布局建設,加快建设先进阿秒激光、Z箍缩创新技术集成验证装置等新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两链”融合的西咸案例

西咸新区作为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总窗口,提出要率先打造“两链”融合示范区,推进自动驾驶、大健康等14条产业链发展。为创新“两链”融合发展工作举措,探索绘制“两链”融合图谱,通过“一张图”实现“两链”融合工作一体部署、协同推进。

以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为例,“两链”融合图谱初步确定“三横六纵”的矩阵图框架,横列表示产业和创新联系维度,主要包括产业链上、中、下游三大组成以及产业链各环节对应的技术领域;纵列表示从创新研发、成果转化到产业化过程所需的各类要素,主要包括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等创新主体,可组建的创新联合体,可落地的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项目,可招商引资企业及园区载体等。

按照国家对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上、中、下游细分领域划分标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由上游的感知、决策、执行三大系统,中游的整车制造及系统集成两大组成,下游的应用服务构成。按照国家对智能网联汽车“三横两纵”技术架构和技术体系总体设计,智能网联汽车创新链由车辆、信息交互、基础支撑3大类13中类关键技术组成。这13中类技术分别对应产业链上游的环境感知技术、V2X通信技术、高精度地图和定位技术、智能决策技术、控制执行技术等5类;对应产业链中游的系统设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功能/预期功能安全技术、测试评价技术、标准法规等6类;对应产业链下游的云平台与大数据技术、车路协同技术等2类。

参考文献

[1]史丹,许明,李晓华.产业链与创新链如何有效融合[J].中国中小企业,2022(02):70-71.

[2]张其仔,许明.实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导向型产业政策的目标指向与重要举措[J/OL].改革:1-12[2022-06-27].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012.F.20220606.1816.003.html.

[3]高洪玮.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理论内涵、现实进展与对策建议[J].当代经济管理,2022,44(05):73-80.DOI:10.13253/j.cnki.ddjjgl.2022.05.010.

[4]王一鸣.适应变革趋势提升产业链水平[N].北京日报,2019-07-08(014).DOI:10.28033/n.cnki.nbjrb.2019.003681.

[5]黄群慧.以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0(06):38-42.DOI:10.15894/j.cnki.cn11-3040/a.2020.06.015.

[6]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介绍“改革创新、再接再厉,加速推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有关情况,“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DB/OL].http://www.shaanxi.gov.cn/szf/xwfbh/202204/t20220413_2217245_wap.html,2022-04-13.

作者简介

于 洋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

卢 娜 中煤航测遥感集团党群工作部,集团团委书记、工会副主席

猜你喜欢
产业链融合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融合》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