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计量经济学”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

2022-06-02 13:24高启杰崔乾慧
关键词:混合教学课程设计教学实践

高启杰 崔乾慧

摘   要:混合教学下的“中级计量经济学”适应了教学对象层次性、教学资源丰富性、教学评价合理性的要求。结合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中级计量经济学”混合课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发展双向互动的教学方式,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并制定科学的教学效果评价标准。探索混合教学在中级计量经济学中的应用方式,对推进教学改革、提高中级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有借鉴价值。

关键词:混合教学;中级计量经济学;课程设计;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5-0023-04

一、引言

“中级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运用经济理论、统计学和数学,并借助计算机技术,从定量角度研究经济现象和规律的经济学课程,是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1]。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有限、实践能力培养不足、师生互动较少等因素,制约了学习效果的有效提升[2]。如何改进当前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应用能力、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并科学评价学习效果,成为“中级计量经济学”教学中面临的重点问题。

混合学习是将传统学习的优势与网络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获得最佳学习效果的一种方式[3]。混合课程通过层次化的教学资源配置,适应了不同学生的教学需求,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提供诸多便利,同时推动了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教学和管理模式的变革。

《教育部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

革的指导意见》指出“不同类型高校应小规模定制在线课程应用、校内校际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4]。混合教学仍处于实践阶段,应用规模较小[5],混合教学适用于哪些课程、应混合哪些因素、具体效果如何等问题仍不明确[6]。本研究总结“中级计量经济学”课程混合教学的设计经验与应用效果,为更好地开展教学改革以及推进“中级计量经济学”教学提供参考。

二、传统教学与混合教学模式下的“中级计量经济学”

传统教学与混合教学在教学模式上存在部分差异,混合教学可以弥补部分传统教学的不足。笔者基于多年的“中级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经验,分析了“中级计量经济学”课程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不足,并基于这些不足之处探讨混合教学模式必要性。

(一)传统教学的局限性

1.课程定位不够准确。“中级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涉及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计量经济学。在“中级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重讲授、轻实践”的现象[7]。而“中级计量经济学”又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涉及的内容和方法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会出现知识理解不足、应用能力欠缺等问题。

2.教学互动交流有限。在傳统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课”为主,教学的主要环境集中在课堂,师生间互动交流的机会较少,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较低。部分学生碍于面子不敢提问,导致长期遗留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答,最终影响学习效果,致使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受到打击。

3.教学评价较为单一。传统教学模式下“中级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评价是以结果为导向的,即以学习成绩作为课程评价标准。这种情况下,教学评价作为筛选与甄别的工具,没有发挥其教育功能,而且容易忽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同时也限制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二)混合教学的必要性

1.适应教学对象层次性特点。混合教学针对学生特点进行全面的教学设计。具体表现为:在课前了解学生背景、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在课中提供充分的学习指导和教学资源支持,有效整合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并实现课程资源在低、中、高难度层面的覆盖;在课后及时了解学习情况,阶段性地收集学生学习数据,预测成绩走向,以保证混合教学顺利开展[8]。已有研究表明,混合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业的成功率高于仅依靠在线学习或面对面的学习方式,并指出混合学习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引发教育系统的变革[9]。

2.促进教学资源整合与创新。混合教学不是简单地以信息技术“替代”或“补充”课堂面授教学[10],而是利用网络的便利性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享受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及时弥补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混合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传授先进的理论与方法,而且要求其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利用信息工具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与利用并实现教学创新[11]。混合课程为教学资源整合创造了良好的平台,基于混合课程平台,校际间建立了很好的联系,拓展了教学资源,促进了资源共享。

3.提供科学的教学评价依据。“中级计量经济学”课程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分析的基本原理、技能和方法,熟悉计量模型的应用方法与技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就要求课程具备更科学的教学评价标准。常见的混合教学评价指标包括:课程通过率、考试成绩、课程参与度、学生与在线内容的互动情况、学习者满意度以及通过课程学习获得的其他收益等。混合教学基于线上教学平台留下学生的学习轨迹,有利于量化学生的学习行为,从而推动纵向的课程建设考核。

三、“中级计量经济学”混合课程模式构建

在一些发达国家,混合教学一直备受关注,且被认为是“高效的教学形式之一”[12]。混合课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双向互动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综合评价学生在课前、课中及课后的学习情况,以此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中级计量经济学”混合课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混合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在于:传统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注重理论基础学习,教学方式相对单一,学生学习的大部分时间集中在课堂上。基于混合教学的“中级计量经济学”课程将“线上”和“线下”教学方式有效整合,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线上线下学习过程中的投入。在线上教学环节,通过混合教学平台上传课程资源,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从而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效果。在线下教学环节,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以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的形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现并解决问题。

(二)双向互动的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促进了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改变教的方式,也是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中级计量经济学”混合课程将学生定位为发展的主体,围绕学生开展教学环节的各项工作。在课前,教师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科背景与学习基础,从而改善教学设计,使不同背景的学生快速融入课堂。同时,混合教学基于线上教学平台发布课程先导片,使学生在开课前对课程有初步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每周课程结束后,教师会在教学平台上传拓展阅读的文献、话题讨论的内容和课程作业,为学生学习提供便利条件,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更加完善的混合模式

混合课程的“小规模”和“专有”特征是开展混合教学的有利条件。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混合教学需要教师在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环节针对学生学习情况设置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资源;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是混合教学的中心,每个学生在混合教学过程中都有一定的参与感。因此,混合教学更适用于非大规模课程[13-15]。基于小规模的课程特点,“中级计量经济学”混合课程通过有效配置线上与线下教学的比例,关注线上、线下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互补性,并安排差异化的教学活动和丰富化的互动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参与机会。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混合课程汲取线上和线下教学的优点,在与传统教学碰撞的过程中逐步融合、補充与完善,形成在实践中具有可行性的教学方法体系[16-17]。“中级计量经济学”混合课程利用混合教学的优势,将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课前、课中及课后。具体措施为:在线下环节,由教师为学生讲授及演示计量经济学软件的操作方法,指导学生使用软件,及时发现学生在理论应用中的不足之处。在线上环节,教师会结合线下教学内容和学生专业背景布置实践作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科研需求。

(五)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标准

现阶段的在线教学实施大多缺乏对课程的动态设计,且缺乏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连续性[18]。实现课前、课中和课后的连贯学习,并量化评估学习行为及学习效果,使混合课程改革成为可能。然而,在实践中发现,科学评价混合教学效果并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成为制约混合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的瓶颈。为改善这一问题,混合教学关注学生在课余时间的努力程度,以课上和课下的学习效果作为考核依据,尽可能地避免学生“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如混合教学将各章节教学课件访问情况、拓展文献阅读量、作业提交情况、讨论区参与度等作为考核指标,分析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情况,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并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扎实度。

四、“中级计量经济学”混合课程实践

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比传统教学更能建立良好的社会化学习网络[19]。为进一步提高“中级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混合教学效果,本研究针对教学情况设计调查问卷,回收并处理数据,从学生角度了解混合教学的实施效果,根据学生对混合教学学习情况的反馈,充分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了解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对混合教学方式和内容加以改进。

在教学预期与实际效果方面,通过课前的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中级计量经济学”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有一定需求,希望通过课程学习了解“中级计量经济学”的应用方法。通过课后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基本认为课程实际效果达到了预期设想。因此,基于混合教学的“中级计量经济学”使得教师对学生的预期设想有了更充分的了解,有利于教师结合学生需求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此外,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理论表明,是否持续推广创新措施,需要考察的重要因素是成员的参与度。本课程学生平均登录次数为41次,登录次数最高为66次,最低为27次,课程作业平均分数为93.33分。从本课程的参与情况看,课程整体参与情况较好,可以进行深度推广与创新。

在理论与实践结合方面,本课程正确处理了理论讲解和EViews软件操作的关系(如表1)。41.67%的学生非常认同“对‘中级计量经济学’基本内容的掌握情况较好”的看法。主要原因在于:第一,混合课程针对学生的教育背景,配置合理的教学资源,适应学生差异化的需求,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第二,混合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与多元互动更加畅通,学生能够及时反馈学习中的不足,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在“中级计量经济学”实际应用方面,33.33%的学生认为对EViews软件掌握程度有待提升,其主要原因是线上与线下的实践教学课时有限,但仍有58.34%和8.33%的学生较为认同和非常认同“对EViews软件掌握的情况较好”的观点。

在能力培养方面,本课程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者的核心素养和思维能力,已经成为世界各个国家课程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和研究命题[20]。本课程的大多数学生认为混合教学通过师生互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混合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在教学环节的参与情况,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发展理念,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差异,由学生对课程价值进行判断,表达自身需求、兴趣和态度,以改进课程、教学和学习。在混合教学过程中,学生占据了学习的主动权,获得了学习的自信心,培养了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的便利性方面,本课程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便利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混合课程的建设是学习形式固定与移动的互补,学习评价结果与过程的兼顾。混合教学多样化的教学环境为学习提供了便利,使教学环境不再局限于教室。有学生表示“混合教学增强了教学资源使用的便利性”“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不足之处,并且与学生之间进行充分交流”“混合课程使得下载和上传作业更加便利”。可见,混合课程结合线上与线下课程的特点,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内化效果,并在线上教学平台中留下了学生的学习轨迹,有利于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

五、总结与思考

研究发现“中级计量经济学”混合教学效果较好,基本得到了选课学生的认同,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某种程度改善了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结合效果,并通过打破空间限制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了教学工作的开展。

在混合课程下一步的建设过程中,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完善:一是坚持与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开课前增设具有一定层次性的习题作为考核内容,以更好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学科基础及背景,开展个性化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发起话题讨论,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感,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课程教学。二是提高教学体系的全面性与合理性。进一步思考线上线下教学的配比,加强线上线下课堂的连贯性;合理分配理论与实践教学时长,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配置更具针对性的教学资源,避免因教学资源的堆积而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

参考文献:

[1]洪永淼.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作用和局限[J].经济研究,2007(5).

[2]高启杰.关于计量经济学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11(4).

[3]罗映红.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探索[J].高教探索,2019(12).

[4]王娜,张敬源,陈娟文.五个转变:破解“以学为中心”课堂教学的困境——兼谈“SPOC+小課堂”混合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8(7).

[5]王晶心,冯雪松.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效果与趋势——基于SSCI和ERIC数据库的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9(10).

[6]李曼丽,詹逸思.混合学习及其支撑因素:利用技术提升教学效果的复杂性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7(4).

[7]张其亮,王爱春.基于“翻转课堂”的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4).

[8]尹合栋.“后MOOC”时期基于泛雅SPOC平台的混合教学模式探索[J].现代教育技术,2015(11).

[9]白雪梅,马红亮,张立国.美国K-12混合学习的实践及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16(2).

[10]冯晓英,孙雨薇,曹洁婷.“互联网+”时代的混合式学习:学习理论与教法学基础[J].中国远程教育,2019(2).

[11]金英善,黄佳双,殷宝法.我国高校混合课程研究现状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8(3).

[12]黄月,韩锡斌,程建钢.混合教学改革的阶段性特征与实施效果偏差分析[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7(5).

[13]王辉,于阳,朱蒙.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管理机制研究与探析[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7(4).

[14]王惠.重构与困惑:混合式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实施与评估[J].现代教育科学,2017(7).

[15]秦园,贾志绚,刘世忠,等.基于“互联网+”的“混合FCM”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7(44).

[16]余胜泉,路秋丽,陈声健.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一种新的教学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5(10).

[17]王少平,司书耀.论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能力培养[J].教育研究,2012(7).

[18]孙众,宋洁,骆力明.混合课程动态设计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7(7).

[19]孙众,宋洁,吴敏华,等.教学干预:提升混合课程质量的关键因素[J].中国电化教育,2017(4).

[20]葛文双,白浩,马红亮.设计思维融入混合课程的设计与教学干预效果[J]. 现代教育技术,2020(7).

猜你喜欢
混合教学课程设计教学实践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大班教学环境下基于SPOC的混合教学设计与效果分析
《高级食品化学》混合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移动环境下高职金融课程混合教学的研究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混合教学”在开放大学教育模式中应用的思考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