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育人视角下英语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2022-06-07 16:08张宏丽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22年5期
关键词:课程育人义务教育课程内容

张宏丽

【摘   要】《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由主题、语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六个要素构成课程内容,每个要素既有独特的位置和功能,又相互关联,有机统一。其中,课程内容以主题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整合性地运用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渗透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共同构成核心素养发展的内容基础。英语课程的实施通过三类学习活动合理组织课程内容、开展单元整体教学和推动“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设计来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关键词】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育人

为更好地适应当前教育改革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新挑战,2022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版课程标准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础上作了较大修订,旨在贯彻“素养为纲,育人为本”的理念,以课程核心素养为主线,对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内容结构、课程实施等进行统整,突出正确的政治方向性、科学性、时代性,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课程内容作为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学生课程核心素养的内容基础,反映的是课程的价值观和结构观。六要素整合的英语课程内容是课程标准修订的重点。

一、背景

课程内容的繁、难、偏、旧,对书本知识的过于注重,育人价值不高等现状阻碍了课程改革的进程。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革,需要系统地探讨课程内容的构成要素、组织原则及其结构形式,以揭示“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的机理。[1]《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课程内容的修订聚焦基础性和现代性,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创新导向。

就目标导向而言,英语课程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使命担当。为此,《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遵循培根铸魂、启智增慧”作为精选英语课程内容的原则,强调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聚焦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三大主题范畴,突出时代性特征,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反映社会新发展、科技新成果。

就问题导向而言,当前英语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知识本位,即片面注重知识教学,忽视素养培育。王蔷指出,英语教学多年来只关注了语言的形式和对信息提取技巧的训练,忽略了语篇的主题和其所承载的文化,这必然使教学停留在知识获取、表层理解和策略技巧的训练层面,忽略主题语境和语篇意义。[2]课程育人的标签化口号,以简单、肤浅的“告诉”替代深刻的课程体验,短时、高效、速成的背后是短视和低效。《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以课程素养为本位,突出主题引领,教学聚焦主题意义探究,将育人目标融入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之中。

就创新导向而言,以“碎片化”活动为导向的教学致使课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缺乏从整体、全局的视角把握教学本质的眼光。近年来,语言教育领域的实践证明,语境、语篇和语用对语言学习具有重要意义,有必要在课程内容上改变脱离语境的真空状态下的知识学习现状,将语言知识学习与语言技能发展融入主题、语境、语篇和语用之中,改变碎片化、表层化的做法,使课程走向整合、关联和发展。《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课程内容的组织以单元为单位,围绕主题、依托语篇,融入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等学习要求,并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三类学习活动加以实施。

二、义务教育英语课程内容的定位和特点

(一)定位:课程内容是核心素养发展的内容基础

《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由主题、语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六个要素构成课程内容,每个要素既有独特的位置和功能,又相互关联,有机统一。课程内容以主题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整合性地运用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渗透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共同构成核心素养发展的内容基础。

1.主题和语篇协同发挥统领作用,主题反映立德树人价值导向,语篇承载特定主题意义。张强认为,主题为语言学习提供范围或语境,能在语言学习中发挥纲举目张的功效,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的重要媒介。[3]大到主题范畴,小到十个主题群下的若干子主题,均依托语篇所承载的语言和文化知识中蕴含的主题意义,反映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以多样化文体素材呈现的语篇可以按照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进行划分,也可以按照口语和书面语进行划分,还可以按照文字、音视频、数码等进行划分。具备特有的文体结构、内容组织形式和语言的语篇不仅传递具体信息和文化知识,还承载特定的主题意义,即文化内涵、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主题和语篇共同发挥统领和载体的作用,将教学重心从词汇和语法知识的传授转向对语篇主题意义的探究。

2.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相互关联,其中语言知识是构成语篇的语言要素,文化知识提供反映语篇主题意义的内容资源。语言知识为语篇的构成和意义的表达提供语言要素,同时,它也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语音、词汇、语法、语篇和语用知识共同构成语言知识。为避免脱离语境的机械记忆与操练,语言知识的学习应通过听、说、读、看、写等途径进行,借助丰富的语境,采取体验、感知、理解、模仿、应用等活动方式让学生逐步习得。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不仅仅在于掌握语言知识本身,更在于能够运用所学语言知识了解外国的优秀人文和科学知识,理解文化意涵,比较文化差异,汲取文化精华,形成文化意识,坚定文化自信,并于潜移默化中将文化知识内化为价值观,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可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知识依托语篇,与文化知识如影随形,密不可分,相互转化,互相促进。

3.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作为重要的学习途径和有效的学习手段,协同发力,共同作用于信息获取、知识建构、思想表达、情感交流、文化浸润、品格形成。其中,语言技能是学生从语篇中获得语言和文化知识,理解和表达意义、意图、情感和观点,涵养文化品格,发展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即基于对语篇知识的了解,在语篇层面对主题意义的理解和表达,具体包括听、说、读、看、写五项技能以及对这几项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学习策略是学生为有效学习和使用英语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以及指导这些行动和步骤的信念,主要包括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交际策略、情感管理策略等。学习策略的有效使用旨在逐步减少学生学习的盲目性,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自主性,为终身学习创造条件。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既是语言学习的目标,也是语言和文化知识学习的手段,二者盘活了主題和语篇所承载的语言和文化知识。2B811DBF-4453-480E-A6D3-CB484CA37A31

(二)特点:课程内容通过三类活动,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持续发展

施良方指出,课程内容不仅包括学生需要学习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或观念,也包括学科知识的处理方式,即这些事实、原理和问题等是如何组织并实现学习的。[4]也就是说,课程内容既包含教什么、学什么的陈述性知识,又包含如何教、如何学的程序性知识。为此,英语课程内容的学习以单元为组织形式,聚焦单元学习后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表现,围绕课程内容六要素,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这三类关联递进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迁移中创新,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知识建构、思维发展和文化意识的形成,推动其核心素养在义务教育全程中的持续发展(如图1)。

1.学习理解:基于语篇的学习活动。学生通过感知与注意活动进入教师创设或语篇本身具有的主题情境,基于被激活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以主题意义探究和问题解决为目的,依托语篇,学习和运用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开展包含信息提取、信息整理等在内的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类学习活动,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2.应用实践:深入语篇的学习活动。學生通过描述与阐释、分析与判断等实践活动,如听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借助信息结构图转述课文大意等活动内化语言和文化知识,加深对文化意涵的理解,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从学习理解类活动到应用实践类活动的进阶既可以一次性完成,也可以依据学情,采取多次分层循环的方式逐步完成。

3.迁移创新:超越语篇的学习活动。借助从信息图中提炼出的结构化知识,学生继续围绕主题,依托原有语篇,转换角色和视角开展推理与论证、批判与评价等创新活动,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而超越现有语篇,将所学语言和文化知识以及思想观点和方法等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新观点和新方法,实现迁移创新,促进能力向素养的转化。

单元学习结束之际,学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新的情境,尝试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并在此过程中根据需要进一步学习新的语言和文化知识,丰富现有的知识结构,实现知识向能力和素养的再次转化。

三、小学阶段课程内容的重要突破与具体变化

相较于《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内容部分改动较大,发生了质的变化,体现了课程鲜明的价值导向。义务教育小学阶段课程内容的重要突破和具体变化如下。

(一)课程内容的重要突破

修订后的《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内容选择和组织上对《课程标准(2011年版)》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具体表现在为促进核心素养的培育在课堂上真实落地,课程内容力求整合性地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包含陈述性和程序性的知识,确保在精选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做好对这两种知识的组织与实施。《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课程标准(2011年版)》包含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要素进行了增删和调整,形成了由主题、语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六要素整合的课程内容,且加强了各要素间的联系,旨在改变《课程标准(2011年版)》五要素之间缺乏紧密关联,且无法形成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合力的弊端。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融合内置于主题和语篇之间,并由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这两翼护佑,既表明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密不可分的关系,又表明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学习需要围绕主题,依托语篇,还表明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盘活需要借助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课程内容还以教学提示的方式,提出实施时的注意事项,明确六要素整合的课程内容不仅作用于知识的掌握、文化的涵养、技能的发展、策略的运用,更作用于对语篇主题的理解,以及运用所学所获表达个人对主题的认知、态度、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总之,上述变化是对当前课程内容割裂而导致的碎片化教学的一种强力纠偏。

(二)课程内容的具体变化

为更好地满足不同学段和年级学生的起点和发展需求,《课程标准(2022年版)》与《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设置上虽然都采用了分级的方式,但为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原先设置为五个级别的课程体系调整为三个基本级别和三个级别+,并兼顾小学因课程开设起始年级的区域差异而设置了预备级,分别对应小学一至二年级、三至四年级、五至六年级和初中七至九年级。限于篇幅,本文仅就小学阶段一级和二级课程内容的具体变化加以介绍。

1.将《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内容中的话题改为主题,凸显了课程内容的育人功能。《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小学阶段涉及包含个人情况、家庭朋友、身体健康等在内的十一个话题。然而,话题作为谈话的题目,本身与主题、主题意义存在较大差异。主题指语篇所传递的意义和价值观念。对主题意义的探究是学生语言学习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其语篇理解程度、思维发展水平和语言学习成效。《课程标准(2022年版)》围绕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三大范畴,分别设置了“生活与学习”“做人与做事”“社会服务与人际沟通”“文学、艺术与体育”“历史、社会与文化”“科学与技术”“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灾害防范”和“宇宙探索”等主题群,并提供了多个可供选择的子主题内容。两个级别的子主题在内容设置上充分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活经历、感兴趣的主题和应涉猎的主题,做到内容丰富,且既有关联又有梯度,特别是主题本身就具有教育意义,体现小学生应具备的素养。例如,一级的主题内容中不仅包含班级与学校规则,更包含学习这个主题以培养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内涵。

2.《课程标准(2022年版)》增加了语篇类型内容要求,突出了语言的整体性特征,提供了服务于主题意义,探究承载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多种类型的语篇形式,找到了课程育人的载体。一级和二级课程内容对应的三至四年级和五至六年级的学生处在认知发展的不同阶段,其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各不相同,所喜欢的语篇形式和所能接受的语量也存在差异,因此对语篇类型的选择各有侧重。一级的语篇类型多为图文并茂的歌谣、韵文、日常短对话、配图故事等。随着年级的增高,课程内容增加了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等类型的语篇,便于小学生把握不同类型语篇的特定文体结构、特征和表达方式,加深其对主题意义的理解,提升其使用不同类型的语篇进行有效表达的能力。2B811DBF-4453-480E-A6D3-CB484CA37A31

3.《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内容中的语言知识部分变化较大,除去保留原有的属于语言结构性知识的语音、词汇、语法等项目外,删除了功能和话题,增加了属于语言应用性知识的语篇和语用两个项目,指明了课程育人的途径。“删”与“增”主要考虑到只有把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放到语篇中或在语境中运用这些知识建构语篇,传递意义、表达观点、态度,才能帮助学生用语言进行交流。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的内容要求分别强调在语境中感知简单的拼读规则、理解词汇含义和语法现象。值得一提的是,语法知识的内容要求不同于《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列出的具体的语法项目,而是突出了语法的功能,如一级语法知识内容要求提到“围绕相关主题,在语境中运用所学语法知识描述人和物,进行简单交流”。再如二级语法知识内容要求提到“在语境中运用所学语法知识描述、比较人和物,描述具体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描述时间、地点和方位等”。上述表述旨在使教师充分认识到语法知识是“形式—意义—使用”的统一整体。新增加的语篇知识是关于语篇如何构成、如何表达意义以及如何使用的知识。例如,一级语篇知识的内容要求里提到“体会语篇中图片与文字之间的关系”。二级语篇知识内容要求里有“判断故事类语篇的开头、中间和结尾,辨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等”的表述。新增加的语用知识能帮助学生根据交际的需要,选择适切的语言形式,得体且恰当地与他人沟通和交流,达到交际目的。例如一级语用知识的内容要求中有“使用简单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与他人进行得体的交流”的表述,二级语用知识的内容要求中有“对他人的邀请、祝愿、请求与帮助等作出恰当的回应”的表述。

4.《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出现的文化意识调整为文化知识,与语言知识并列,突出了课程育人的使命。文化知识的内容要求不仅仅停留在对文化知识点的记忆上,更突出了学习文化知识的目的,即理解文化意涵,比较文化差异,发现、判断文化知识背后的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涵养文化品格,实现知行合一。两个级别文化知识的内容要求相互关联且层层递进。例如一级文化知识的内容要求中有“不同国家或文化背景下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饮食习惯等的异同”的表述,二级的要求中有“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行为举止、生活习俗、饮食习惯、待人接物的礼仪,应当规避的谈话内容,体现出礼貌与得体”的表述。

5.《課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内容中的语言技能,根据理解多模态语篇的需要,除去原先的四项技能外,还增加了“看”这一技能,并将听、读、看归为理解性技能,说、写、看归为表达性技能,丰富了课程育人的方式。听、说、读、看、写五项技能对应一级和二级,要求随级别的增加而相应提高。以“听”为例,一级在关于“听”的技能要求中提到“根据图片和标题,推测语篇的主题、语境及主要信息”。二级在关于“听”的技能要求中提到“借助图片、图像等,理解常见主题的语篇,提取、梳理、归纳主要信息”。此外,语言技能要求中均列出了“级别+”要求,为参加过预备级学习或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选择。

6.《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内容将学习策略明确划分为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交际策略和情感管理策略,确保课程育人落到实处。其中,元认知策略由原先的调控策略和资源策略整合而成,强调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规划,并根据监控发现的情况调整教学进度或教学内容。例如一级规定了“在教师指导下制订简单的学习计划,并付诸行动”,二级规定了“在教师指导下制订简单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认知策略较《课程标准(2011年版)》虽然在名称上没有变化,但具体内容要求有所增加。例如,二级增加了“在学习内容与个人经历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联系”,丰富了认知策略的内涵。学习策略中还增加了情感管理策略,旨在运用该策略使学生学会调控学习情绪、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四、小学阶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途径和方法

在小学阶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教师教什么以及为什么这样教,即英语课程的性质是什么,什么样的课程内容是最有价值的;二是学生想学什么,能学什么,即充分了解学情,摸清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学习兴趣点、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语言水平、以及学习风格和学习优势;三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和学到什么程度,即如何设计关联递进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在体验、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准则,做到知行合一;四是如何评价学生学得怎样,即设计什么样的评价任务检测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表现。为此,有必要以主题为引领,通过精选并合理组织课程内容、开展单元整体教学和推动“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设计来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一)以主题为引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

小学阶段的英语课程本着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原则,围绕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三大主题范畴,紧密联系现实生活,体现时代特征,反映社会新发展、科技新成果,选择课程内容。例如围绕主题进行语篇的选择,要理解“文以载道、诗以言情、歌以咏志”的道理,认同不同类型的语篇都是生活的折射、思想的源头和情感的提炼。好的语篇一定言之有物,承载主题意义。内容的组织应以主题为引领,以不同类型的语篇为依托,融入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以单元的形式呈现。

(二)以主题为引领,开展单元整体教学

小学阶段英语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增强单元整体教学意识。首先,教师在进行单元设计时,要以主题意义探究为中心,明确单元教学目标。然后,教师根据单元教学目标重新梳理与整合单元教学内容,说明取舍与调整不同语篇教学内容的依据,并在单元主题意义的引领下,建构各语篇子主题之间逻辑清晰、关联递进的单元主题意义探究主线。接下来,教师应围绕主题意义,并基于单元教学目标细化每课时的教学目标,明确每课时教学对于完整的单元主题意义建构的支持与贡献。最后,在开展单元整体教学时,教师应聚焦主题意义,在获取语篇信息的基础上,逐层建构语篇主题意义探究支架,并引导学生利用支架加强对语篇所蕴含的主题意义的感知、理解、内化、拓展与评判,丰富学生对单元主题意义的理解,实现语篇教学的价值。教师还应强化以主题意义串联的单元整体语言学习,让学生运用语言围绕单元主题意义进行观点表达,实现创造性语言输出。[6]2B811DBF-4453-480E-A6D3-CB484CA37A31

(三)以主题为引领,推动“教—学—评”一体化设计

在聚焦主题意义的单元整体教学备课阶段,教师要将教学目标和对学生的学习期待,即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表现整合到评价任务和课堂活动中,实现“教—学—评”一体化设计。教师应以学生为出发点,以学生能做什么为核心,围绕主题意义进行思考,深入研读语篇,考虑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这三类活动,设计融语言、文化和思维发展于一体的教学目标。基于教学目标,教师须设计服务于目标达成的教学步骤和方法、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监控学生学习表现和学习成效的具体措施。在上课阶段,教师可以通过观察、提问等方式,及时获取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并根据学生的需要提供必要的支架或调整教学形式,以帮助学生达成既定的教學目标,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有效避免课程育人“走过场”的现象。

五、展望

《课程标准(2022年版)》刚刚颁布,未来十年,小学英语课程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作为课程的着力点,以学生为中心,精选并通过三类学习活动组织课程内容,实施单元整体教学,推动“教—学—评”一体化,发展学生英语核心素养,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其终身学习、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孙泽文,叶敏.课程内容的构成要素、组织原则及其结构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60-63.

[2]王蔷.《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六大变化之解析[J].中国外语教育,2018(2):11-19,84.

[3]张强.英语课程内容中主题语境的研究[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20(6):7-11.

[4]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6.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8.

[6]王勇.围绕主题意义探究开展高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21(5):59-64.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300191)2B811DBF-4453-480E-A6D3-CB484CA37A31

猜你喜欢
课程育人义务教育课程内容
日本中学家政课中的劳动教育——基于“技术·家庭”课程内容分析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新生态学校如何诠释课程内容
五项教育,推进中职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育人
生态育人之初探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教师资源配置研究的三重解读
信息技术走进山区教育,揭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篇章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幼儿园艺术课程内容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