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并举助力基础教育质量提升

2022-06-13 09:45马兴伟张旭升
学周刊 2022年19期
关键词:基础教育初中教学核心素养

马兴伟 张旭升

摘 要:教育事业是头等大事,也是面向未来为国家、组织、社会输送高素质可造之才的重要渠道。而初中基础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关键阶段,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但是目前不少地区初中阶段教育仍然沿袭着以往功利化、应试化的教育理念与思维,导致初中阶段基础教育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基于此,本文深入探讨提升初中基础教育质量的实现路径,以期对实际基础教育改革工作和一线的教育相关工作者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初中教学;基础教育;核心素养;生态移民地区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19-0184-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19.062

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初中基础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第二个阶段肩负着衔接小学教育与高中教育的重任,是筑牢学生知识架构、夯实学生知识储备的关键一环。落实初中基础教育改革、提升初中基础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19年6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应加快我国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建设进程,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不断强化组织领导与关键领域的改革工作,切实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努力建成教育强国。这为我国初中阶段基础教育事业指明了改革与发展方向。

一、坚定不移推进教育质量提升工程

(一)完善教学改革顶层设计

各地区学校应当立于依法治学、依法治教的高度,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对于初中阶段基础教育改革的相关政策措施,强化课堂教学管理,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应当高度重视初中阶段各学科课程的构建与实施环节,致力于构筑一套符合学校自身特点、适应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创新课程管理体系;应当不断深化基础课程改革,着力于各基础学科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开展集约化的重难点攻关活动,加快课程校本化的发展进程;强化学校校本课程的科研活动,引导、鼓励各学科任课教师投身学科科研项目与课题中,实现基础教育工作的科研化,强化教师队伍的学术性与专业性,从而有效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灌输式、填鸭式、单一化的教学模式,不断挖掘更多契合初中阶段学生天性、个性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与教学策略;应当着力于推进初中基础教育的信息化发展进程,以信息化的教学理念作为提升初中阶段基础教育质量的切入点,不断创造信息化、数字化的教育新路径,强化基础设备、设施投入,提升各个基础学科授课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丰富网络化、数字化的教学资源与工具,实现建设集线上教学、线上评课、线上反馈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信息教学平台。

(二)落实质量提升行动计划

各地区学校应当立于全局的高度,以校内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实际精神状态为基础,在校内领导层的带领下坚持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在校内营造乐于钻研、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性校园文化;应当以提升初中教育质量为一切教学活动的始发点与落脚点,努力构建一套集教研、科研、师训于一体的基础教学质量提升机制,破解目前我国初中阶段普遍存在的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资源不足、教学成效不高等问题;应当深入研读国家对于提升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的相关政策文件,形成适应学校自身特色与发展方向的质量提升计划,并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引入项目流程管理理念与模式,确保在整个教学流程中有效贯彻、落实质量提升计划;应当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不断优化与提升学科教学环境,弥补各学科教学活动的薄弱环节,建立健全各学科教学活动的实施载体,逐渐形成能够推进师生共同进步与发展的质量提升平台。此外,各地区学校还应当充分验证质量提升行动计划的适用性与可行性,明确质量提升的目标与要求,细化质量提升各项举措,量化绩效考核指标,从而保证质量提升行动计划能够落到实处。

(三)落實教师发展行动方案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业务能力与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初中阶段基础教育事业能否顺利推进。各地区学校应当针对自身教师队伍建设的薄弱环节,完善建设教师学习与发展平台工作,催生出有能力、有素养、有品质的青年骨干教师,为教育事业输送新鲜血液;应当积极参与城乡学校之间的结对帮扶项目,构建以名校为首、各学校协同进步的基础教育发展共同体,积极开展学校与学校、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机制,强化优质教育资源区域化共享的频次与力度,在实现同区域内学校共同发展的同时,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能力与素养。各地区学校还应当根据自身发展方向及教师队伍的发展情况,为每一名教师规划符合其自身特点与专长、能够充分发挥个人能力与潜力的发展路线,帮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进步的良性职业观。

二、构建课程文化建设体系

(一)课程文化建设的着力点

第一,着力于学科整体建设。目前部分地区的学校仍然将教育教学工作的重心放在语文、数学、英语这三门“主科”上,忽视甚至无视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的教学地位。这种传统、刻板的学科定位方式早已无法适应新时代、新形势下高素质、专业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更与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相悖离。各地区学校应当端正学科态度,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深刻认识到实现全学科均衡发展、共同进步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着力于学科整体建设,如此方能补齐目前初中阶段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短板与缺陷,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切实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与能力。第二,着力于建立学科教学模型。近年来,各地区先后发布了初中阶段教育发展与全面提升计划,对初中阶段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整体性、统一性安排与规划,强调应当聚焦学科创新课程建设、构建课程文化体系,在学科建设工作中融入建模思想,为每一门基础学科构建相应的教学模型,将学科课程文化建设落实到课程校本化进程中,在丰富各学科教学资源的同时,不断强化教学实践环节,从而实现学生探索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三,着力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业务能力与专业水平是各项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举措的重要保证,各地区学校应当以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教学能力与课程设计能力为目标,实现各学科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层次化,以教学目标为指引,不断精细化、规范化初中阶段教学任务,从而实现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与素养。只有将教师专业发展工作融入课程文化建设与课程创新研究进程中,才能让教师队伍真正获得成长与进步。96232C72-D499-4716-89FF-6AAA8583A874

(二)课程文化建设的落脚点

第一,转变教育观念。要落实基础教育改革,切实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实现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就要实现教育理念与思想的现代化。而要实现教育强国的发展愿景,提升教育事业人才输出的质量就应当让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努力奋斗的进取精神以及不断求新求变的创新意识。目前我国虽然已经步入社会发展的新时期,但是不少地区学校仍然顽固墨守成规,沿袭以往的教育思维与观念,教师“眼中只有成绩单、心中只有语数外、手上只有教科书”,过度追求应试化、功利化的教学模式导致全校师生都背负沉重的升学压力与心理负担,这种陈腐的教学观念与实现学生核心素养与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的创新教学目标背道而驰。各地区学校在开展课程文化建设工作时应当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与思维,杜绝教学活动的应试化、功利化倾向,将实际教学工作落脚于实现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与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上,兼顾各学科在教学活动中的比重与权重,力促学科全面发展,在丰富课程文化内涵的同时,实现学生素养与能力的全面发展。第二,凝聚文化特色。任何事物都有各自的发展道路与规律,这同样也适用于教育事业。面向初中基础教育的学校应当深入提炼自身的文化基因,凝聚自身的文化特色,探索适合自身长期稳步发展的道路。教师队伍建设既要立于全局的发展高度,实现全体教师业务能力与专业水平的提升,也要重视个体,充分释放每一名教师的专长与潜能;教学实践工作既要“夯实基础、滚动提高”,也要“立足学情、分类指导”,实现全体学生各项素养与能力的全面提升。如此多管齐下、协同发展,形成教育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从而实现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的创新发展。第三,确定发展规划。各地区学校在进行课程文化建设工作时,要在学校发展规划上下力气、用功夫。学校应当高度审视课程文化,反思学校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愿景,聚焦教学活动的实际问题,顺应新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潮流,确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致力构筑初中基础教育的新形态。

三、强化区域联动结对帮扶机制

(一)完善区域内初中结对帮扶机制

各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引导并鼓励区域内优质、名牌初中带头,多学校共同参与结对帮扶工程,鼓励名校校长到教育资源匮乏的学校任职;选拔有温度、有热度、有态度的高素质青年骨干教师到教育资源匮乏的学校任教,不断缩小区域内各学校之间基础教育质量的差距,实现各学校协同发展。

(二)加大城乡初中结对帮扶的准度与力度

各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结对帮扶的准度与力度,要求县城的优质初中、名牌初中必须与两所以上的农村初中形成结对帮扶关系,并列出精细化的帮扶学校名册,保证每一所教育资源匮乏的学校均能与名校之间实现有效帮扶,从而实现先进的教学理念与理论、教育教学方式与手段、教学管理策略与经验、教学设备设施向农村学校倾斜。

(三)完善建设各学科示范课程基地

各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积极开展初中阶段学科示范课程基地建设工作,创新课程推进模式,强化指导与评估学生的学习过程,努力提升学校的整体建设水平,充分释放课程基地实现初中基础教育改革、实现学生核心素养与综合应用能力提升、实现教育事业良性生态构建的积极作用与独特优势。

四、保障正确育人方向的路径

(一)优化校园氛围,增强环境影响力

构建和谐的校园氛围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往学校在布置校园环境方面只重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购进相关教学设备,旨在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而要想优化基础教育效果,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师就不能拘泥于课堂中,同时还要注重构建校园氛围。可以适当组织实践活动或者布置校园的基本环境,让校园优良的环境氛围影响学生的思维、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发展过程中明辨方向,促进基础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夯实师资力量,提升引导成果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和知识的传播者,同时也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因此,要不断夯实师资力量,促进教学成果的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及自身的言行会持续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不断强化自身的综合能力,解决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教师的个人能力会直接影响学校的综合教学实力,影响基础教育、育人的成果,为此学校要不断夯实师资力量。形式的变革会让学生更加高效地理解知识,民主化、高效化的课堂能有效推动学生形成整体能力,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形式学习知识,充分投身于课堂探究知识,健全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可以通过设置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增进学生的理解能力,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推动学生成长,在实践中加深学生的认知,显现基础教学的优势,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紧跟教育政策,科学育人促成长

基于新时期教学改革背景下促进人的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目标,教育界提出和完善了基础教育政策,产生了许多教育教学新理念、新方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落实教育教学策略和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环节,学校、教师要依据教育新政策和新思想,不断改进和调整教学指导计划,这样完善的形式会让学生在发展中明辨方向。教师可以结合目前社会中较流行的新媒体力量完成知识和先进价值理念的教学。比如,利用微课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利用小视频传播正确思想体系等。在如今互联网+教育的时代大背景下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服务,以便在发展中促进育人和教育目标的实现。教育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根基,教师应在特殊阶段为学生铺平成长和学习的道路。当学生学习遇到问题时,教师要予以正确指引。教师要不断增强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规范环境措施,为学生的综合成长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践行多样化策略,提升、夯实实效性和综合性;不断提高质量,加速实现相关目标;优化创新计划和辅导形式,践行正确的沟通平台和教育平台,有助于提升质量和实效性。以此让初中生发展成有效的后备力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让教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根基。

随着各项教育政策与意见的相继发布,基础教育改革工作被提上日程。各地区学校应当积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与思维,积极推进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努力构建课程文化建设体系,不断完善区域联动结对帮扶机制,从而在强化教师队伍业务能力与专业水平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与综合应用能力,从而切实提升初中阶段基础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马兴伟,支爱玲,王春,等.化学STSE教学:指向关键能力的实践活动——以手工醋与勾兑醋的区分实践活动为例[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1(23).

[2] 罗军兵.我国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影响因素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8(9).

作者简介:马兴伟(1978.3— ),男,回族,宁夏吴忠人,中学高级,研究方向:基础教育教学。

张旭升(1979.8— ),男,汉族,宁夏西吉人,副高级,研究方向:师资培养培训。

課题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宁夏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学)规划项目“宁夏生态移民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研究”(课题批准号:21NXJB07)阶段性成果。96232C72-D499-4716-89FF-6AAA8583A874

猜你喜欢
基础教育初中教学核心素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浅谈初中班级高效管理策略
巧用西方文化导入,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