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内容及其教学研究

2022-07-01 01:30钱苹
民族文汇 2022年37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教学研究小学语文

钱苹

摘 要:在学校语文课程中进行民俗知识,是培育中小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素质的有效举措,是提高中小学生文化基础素质的有力保证。本文以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目的,并立足于民俗文化的重要性,从知识挖掘运用、课堂教学、课外应用等角度,提出了运用民俗文化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新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民俗文化;教学研究

语文课是中国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项基本教学,意在发展中小学生的语文教育核心素质。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背景下的全面开展,小学语文课必须贯彻基础教育与文化教育”两手抓”,共同培育中小学生的语文教育基础与文化素质,使中小学生的整体综合文化素养发展。所以,将民俗文化纳入小学语文课课程中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在贯彻素质教育和新课改背景下的有效举措,是发展中小学生综合语文教育核心素质的必要渠道。

一、中国民俗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意义

(一)提升学生文化素质

民俗文化是指一个国家、一种族群、一个地方,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所沉淀下来的民俗文化。它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结晶,它也是对民间风俗文化的综合提炼,反映着民俗的风土人情。在学校语文课程中教授民俗文化,使学生可以从小就接触不同的民俗,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培育学生的民俗意识,提高学生对民俗的认同感与理解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素质。

(二)發挥语文课程价值

语文课本由众多的优美作品构成,而作品主要反映作家对人生、思想的感受与体验。不少作家用文字描述人生事件、抒发感悟,一定程度地表现出特定地域的民俗风俗。由此可见,小说是中国民俗文化的一种表现载体,学校语文含有民间风俗的小说比比皆是。例如,《难忘的泼水节》描写了傣族节日,《女娲补天》《夸父追日》介绍了民间故事。研究我国小语文课程的民俗文化,应该挖掘出课程中含有民间风俗的小说,充分发挥语文的教育意义。

(三)扩充学生认知结构

小学生知识经历少,认知结构不健全。民俗的内涵丰富而多彩,包括了社会、文化、技术、科学等许多领域。在学校的语文课程中民俗,将有助于孩子们认识更多日常生活中所无法触及的东西,如关于民俗的故事、文化风俗、谚语、社会俗语等,同时也将有助于他们累积科学知识,从而拓展认知结构。

二、在小学语文课程中民俗文化的意义

(一)挖掘民俗文化资源

课程是课堂的基石。所以,老师需要通过课程,发现课本中的民俗,通过综合加工,建立丰富的民俗资源。课本中的民俗散落于不同时段,老师需要通过课程与课文之间的联系加以纵向发现,同时需要关注各民俗背后的情感联系。老师统筹阅读分析课文,全面把控每个篇章,对整本课的内涵有个整体把握,站在整个视野上发现课本中的民俗资源。另外,教材不应该拘泥于语文课本,而应该拓展到《道德与法治》《音乐》《美术》等专业课程,实现跨学科的挖掘运用,将各个专业课程中的民俗资源整合出来,进行民俗资料的横向发掘,开展丰富多元的民俗知识,为教学民俗文化提供资料依据。

(二)课堂教学中民俗文化

课堂是语言教学的主要场所,因此老师们必须立足于语言课堂教学,并刻意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将语言民俗文化运用于每一课堂教学中,以打造语言知识教学与民俗文化相结合的统一体。

1.课堂中趣味的民俗文化。开门见山、直奔问题的课堂引导方法虽然节约课堂时间,但会使孩子觉得乏味、无趣,对他们的吸引力较差。所以,课堂一开始,老师应该直接介绍和课文有关的民俗,包括当地民俗等。或者,设置3-5分钟的研讨时间,让孩子自己探究日常生活中的民俗,以提高课堂的兴趣。

比如,在讲授《北京的春节》时,老师先让学员们自由谈论自己老家的春节风俗,再提出关于北京春节、南北方的春节差异等具体内容。这样的课堂导入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切身感受,既吸引課文内容,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借品读由文本理解民俗文化。汉语言表达方式的多样化,引导学生掌握并学习运用不同样式的语言表达方法,是现代学校语文教育的主要目的所在。所以在语文课堂上,老师讲解每一段课文时都要仔细理解文本的语言表现方法。在讲解时,老师将语言表现方法的介绍与民俗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并根据重点词语仔细品读民俗的口语表达方法,从而指导学生学会利用语言技能表现民俗。

比如,在讲述《姥姥的剪纸》时,在文中反复地用比喻方法说明了姥姥的剪纸技术,如”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等。教师们一边引导学生品读这些词句,一边讲解比喻词式,一边科普中国剪纸美术常识。既使中小学生熟悉了比喻词语,也增进了学习者对中国剪纸美术及传统文化的认识。

(三)实践活动中民俗文化

课外是教学内容的补充和丰富,民俗文化不应该仅限于课堂教学。所以,教师要将民俗文化扩展到课外,并利用下午自习课、放学后及假期等时机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验活动,使学生以小组学习方式在具体的实际教学活动中亲自体验民俗,并以此提高学生对民俗的接受能力。

第一,举办语文学习交流会。由班主任每年在学校内举办一场语文学习交流会,用各种活动促进班级的互动与探讨,并促进他们相互交流心得,共同受益。交流会中,老师设置”民俗文化”话题,要求学生讲一讲自己感兴趣的民俗文化文化节日、风俗等,用图文方式展示出来。利用此类话题交流会鼓励学生调查掌握民俗文化文化,既能民俗文化文化历史文化,也可提高其书写能力。

第二,学生布置创意作业。在假日时间,老师给学生布置创意作业。因此,在端午节期间,学校教师布置了一项社区调研实验活动——研究县城附近乡村地域的端午节民俗。该活动力求加深学生对当下乡村风俗和端午节民俗的认识,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田园生活的美妙和端午节的人文含义。

总结

小学语文课程的民俗,对于中国民间先进文明的继承和开发、学校语言教学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以及中小学生的综合素养成长,都具有着难以忽视的推动功能。所以,学校语文老师们必须进一步提高学生民俗知识的学习水平,并做好对民俗教学资源的发掘,以进行其再利用功能,让中国民俗在学校语文课程中运用更加有效,以便于真正推动中小学生的综合素养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周筱,马进.汉字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现实境遇与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12):39-43.

[2]王冰,刘树仁.小学语文经典诵读开展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03):26-28.

[3]吴湘.习作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体验与表达[J].教学与管理,2020(23):32-33.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教学研究小学语文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生物学概念教学研究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