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红斑痣的皮肤镜特征

2022-07-01 09:48徐婧王兴佳李泓馨高莹胡瑾刘晓雁
关键词:网状红斑血管

徐婧,王兴佳,李泓馨,高莹,胡瑾,刘晓雁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北京 100020)

鲜红斑痣是发生于真皮层的毛细血管扩张畸形,临床发病率0.3%~0.5%,85%发生于面颈部,严重影响颜面部美观[1-2]。随着年龄增长,红斑部分可增厚,颜色加重,导致皮肤生理功能异常[3],给患儿和家属带来巨大精神和心理负担。鲜红斑痣无法自行消退,临床治疗比较棘手。鲜红斑痣病理表现为真皮层群集扩张的毛细血管,目前尚无统一分型方法,临床多以肉眼观察皮损颜色、增生情况判断,不利于指导临床治疗。皮肤镜是观察色素痣、恶性黑色素瘤等色素性疾病,红斑鳞屑等炎症性皮肤病以及非色素性皮肤肿瘤诊断的常用方法[4-5],有操作简便、安全无创优势,在皮肤科中应用广泛,特别适用于儿童皮肤科,可有效减少非必要的损伤性检查。本研究通过皮肤镜观察鲜红斑痣,对图像进行分析归纳,找到鲜红斑痣的皮肤镜特征,希望对疾病的治疗选择帮助。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月1日—2019年7月13日我科门诊接诊的100例鲜红斑痣患儿,男47例,女 53例。年龄 2个月~12岁,平均(4.31±1.06)岁,其中 2个月~3岁 39例,4~6岁 41例,7~12岁 20例;36例为多发型病例,64例为单发型;红斑部位:额头35例,下颌16例,颈部19例,四肢20例,会阴10例(加上多发型的部位总和面积应该超过100 mm2)。纳入标准:①有典型鲜红斑痣临床表现;②既往未接受X线照射、激光、冷冻等治疗;③患儿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血管瘤、肉芽肿等皮肤疾病;②拒绝本研究。本研究获得我院伦理会批准,诊疗过程严格遵循伦理学原则,保障患者隐私和安全。

1.2 方法 VEOS HD2皮肤镜(美国Canfield Scientific公司生产),可放大10倍,连接至数码相机变焦固定为4倍,最终图片放大约40倍。由我科具有多年操作经验医师进行检查,拍片,最终结果由主任医师进行分型判断。

1.3 统计学分析 SPSS 25.0进行数据分析,以率(%)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所有统计均采用双侧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鲜红斑痣临床表现 鲜红斑痣临床表现为边缘清楚而不规则的红斑,按压褪色或不完全褪色。红斑颜色常随气温、情绪等因素而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病灶颜色逐渐加深、增厚,并出现结节样增生。部分严重的病变可伴有软组织,甚至骨组织的增生,导致患部增大变形等。见图1。

图1 鲜红斑痣临床图片

2.2 鲜红斑痣镜下表现 根据皮肤镜图像特征将鲜红斑痣分为以下5型;点状血管分布模式21例,镜下表现红色小点,围绕皮肤红斑处较均一的分布,见图2A;网状血管分布模式23例,表现为皮肤红斑出分布的均一的红色网格样结构,见图2B;点状模式+网状模式29例,表现为皮肤红斑出分布的均一的红色网格样结构,网格中夹杂大小均一的红色小点,见图2C;不规则分支血管模式18例,该模式缺乏对称性以及均匀性。血管粗细不一,多呈树枝状分布,树枝结构近端血管粗大,远端末梢处血管细小,见图2D;均一红色区域模式9例,镜下无明显红色小点、无红色网状结构、无不规则分支血管结构、甚至无明显血管结构,图像呈现随临床红斑分布的模糊均质的红色区域。这种表现往往提示畸形血管病变分布较深,超过了皮肤镜的观察深度,只能成像为红色的模糊影,见图2E。5种模式临床皮疹无明显差异,仅表现为不同形状、不同深浅的红色斑片。而皮疹颜色的深浅在皮肤镜下表现为红色区域的分布密度的差别,分布越稀疏,红斑较浅;分布越紧密,红斑颜色深(图按红斑颜色由浅至深排列)。

图2 鲜红斑痣皮肤镜下表现

2.3 不同年龄鲜红斑痣皮肤镜下表现 不同年龄鲜红斑痣皮肤镜下特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7~12岁组以均一红色区域模式(35.00%)和不规则分支血管模式(35.00%)为主,2个月~3岁组以点状血管分布模式(23.08%)、网状血管分布模式(43.59%)为主,4~6岁组点状模式+网状模式(36.59%)、点状血管分布模式(26.83%)和不规则分支血管模式(21.95%),见表1。

表1 不同年龄鲜红斑痣皮肤镜下特征差异 例(%)

2.4 不同发病类型红斑痣皮肤镜下表现 不同发病类型鲜红斑痣皮肤镜下特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发型以点状模式+网状模式(33.33%)和不规则分支血管模式(30.56%)为主,单发型以点状血管分布模式(21.88%)、网状血管分布模式(28.13%)、点状模式+网状模式(26.56%)居多,见表2。

表2 不同发病类型鲜红斑痣镜皮肤下特征差异 例(%)

3 讨论

鲜红斑痣是儿童比较常见的血管畸形,不能自愈,随着年龄增长皮疹颜色加重,红斑区直径、深度、密度均可出现增加,甚至可以出现结节,创伤后易出血,是比较严重的损容性皮肤病[6-7]。目前临床治疗鲜红斑痣效果并不理想,年龄、皮损类型、治疗次数等是影响临床疗效的主要因素[8-9]。目前尚无鲜红斑痣皮肤镜下特征研究,明确鲜红斑痣皮肤镜下特征有助于诊断和临床治疗策略制定。

皮肤镜主要观察色素深浅、分布对称性以及色素形态(点状、球状、星爆状等),其次是血管的粗细、形态、颜色深浅等,通过对上述特征归纳总结可发现鲜红斑痣发病特点,为临床治疗和疗效评估提供一定参考[10-13]。本研究观察鲜红斑痣皮肤镜下特征并进行总结,认为可分为5类,分别为点状血管分布模式、网状血管分布模式、点状模式+网状模式、不规则分支血管模式和均一红色区域模式。其中前3种模式畸形血管直径较细,病变程度较浅表。点状血管分布可能是对应于皮肤的乳头处的毛细血管畸形,而规则的网状血管分布倾向于是表皮-真皮交界处的毛细血管畸形,对于治疗的反应应该是较好的。不规则分支血管模式,血管深度较深,位于真皮深层或更深,推测对激光治疗反应不佳,可以适当考虑光动力治疗。均一红色区域模式是5种类型中血管分布最深的,超出了皮肤镜的观察范围,推测皮肤激光和皮肤光动力都难以完全达到或者部分达到病变血管,临床上可以考虑试验性治疗,效果难以预判。

为进一步分析年龄、鲜红斑痣发病类型与皮肤镜下特征的关系,结果发现不同年龄鲜红斑痣皮肤镜下特征差异显著。临床多数研究认为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原因为低龄患者畸形血管病变较轻,位置较浅,激光等治疗可作用至病变部位,发挥较好的临床效果[14-15]。本研究显示,2个月~3岁组以点状血管分布模式、网状血管分布模式为主,这与鲜红斑痣形成初期病理特征相符合;而4~6岁组镜下类型较为复杂,表现多样化;7~12岁组以均一红色区域模式和不规则分支血管模式为主,临床治疗棘手。本研究同样发现不同发病类型鲜红斑痣皮肤镜下特征存在明显差异,提示鲜红斑痣多发型患者病变较单发型重,皮损更为明显,临床对于多发型鲜红斑痣应考虑光动力治疗等疗效更为客观的治疗方法。

综上,鲜红斑痣有典型的皮肤镜下特征,不同年龄、发病类型存在不同的皮肤镜下特征,皮肤镜可为鲜红斑痣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参考信息。

猜你喜欢
网状红斑血管
SWRH82B热轧盘条心部异常网状渗碳体组织分析及改善措施
滚筒式网状收纳器
从线性走向网状的课堂教学架构
你是否了解新生儿红斑
血管里的河流
大红斑的特写
少糖多酸护血管
最伤血管的六件事
白色衬衣
你的血管有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