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初中数学“对分课堂”的有效途径探析

2022-07-04 12:45刘卫芳
成功密码 2022年3期
关键词:对分课堂内化初中生

刘卫芳

数学在初中教学体系当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该科目既有利于培养初中生数字运算、图形建构等专业素养,还有利于塑造初中生严谨、有逻辑的头脑思维。但由于该学科知识有较强的抽象性,因此,导致了初中学生难以轻松将之参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则可以通过构建“对分课堂”的方式进行授课,以“讲授、内化、讨论”的流程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感悟数学内涵,让学生们能轻松、高效地进行学习,以提升初中生学习的效率与效果。

新课改政策的落实与发展,对各学段、各学科的教师提出了更高标准的教育要求,教师们不仅需要重視课堂教学的质量,还要将“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的指导思想,要在教育环节中时刻突出学生的主体位置。也正因此,“对分课堂”的构建成为初中数学教师的不二选择。本文将从初中数学教学的角度出发,简要分析“对分课堂”的概念及构建的作用,探析当前数学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探究构建数学“对分课堂”的具体途径,以供相关教务人员参考借鉴。

一、“对分课堂”的概念及作用

“对分课堂”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教学模式,它主要是指教师将教学环节一分为三,其一由教师支配,进行教材知识的讲解与阐释;其二由学生支配,独立思考课程知识,并践行课后巩固作业;其三或由学生支配,或由师生共同支配,进行知识的二次讲解与升华。这一教学模式的运用,既有利于激发初中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更加自主地进行学习,还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拉近师生距离,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进而实现教师教学质量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效果较大幅度增长。

二、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工作存在问题,是无可避免的事实。初中数学教师要建成高效对分教学课堂,必须选择合理的方法对其进行改善、解决。究其问题,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教学环节单调,学生学习兴趣低下。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部分数学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较为传统,落实教学工作时,惯用于“板书文字”的形式进行讲解,教学方式单调枯燥,久而久之,便影响了初中生的学习效率。

其二,教学格局固化,学生学习能力得不到发展。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同样与教师教育理念相关,部分教师在授课时,过于依赖“师授生从”的模式,学生则处于教育工作的从动位置,被动接受教师所“灌溉”的知识,长此以往,不仅会阻碍初中生学习能力的发展,甚至还会导致初中生产生较强的惰性心理。

其三,巩固模式僵化,学生课后复习效果难以尽如人意。课后巩固是教学工作的最后一环,也是格外重要的一环,但部分教师却难以意识到它的重要性,所以在安排课后作业时,也仅仅只是以“习题演练”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巩固练习,这一问题得不到解决。

三、构建初中数学“对分课堂”的有效途径

(一)细化知识讲解,奠定“对分”教学基础

“讲授”是对分课堂的开始环节,“讲授”质量的高低,则直接关系着对分课堂的开展、落实的效果与质量。对此,教师则可以通过“细化知识讲解”的方式进行授课,通过对数学教材的深度挖掘,对数学元素的联动展示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内涵,并在这一环节当中,逐步提高初中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例如,教师在教学“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这一课程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投影设备来辅助讲解。该课程的重点是让初中生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在生活中的应用。因此,在课前预习阶段,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与“生活”相关的数学视频,并围绕于此,预设应用问题,以此来引发初中生围绕课程知识进行思考,并将学生们零散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之上。课堂教导阶段,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教学PPT,或展示相关的数学公式,以此来帮助初中生们理解课程知识。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创设与生活相关的情景,让初中生们置身当中,以进行模拟演练。待初中生熟悉知识后,教师则可以将学生带回到“课前习题”上,并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时间,让他们独立或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解答。教师联动多媒体设备来细化知识的讲解,既能够为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学习体验,还能够有效提升初中生的学习效果,进而为后续“对分”教学任务的开展奠定基础与前提。

(二)创设思考项目,落实“对分”教学任务

“内化”为对分课堂的核心,它主要是指教师利用课后时间,安排初中生进行探究学习,让他们在思考、分析的过程中,深化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与感悟。为了达成这一教育目的,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思考项目”的方式进行引导,让初中生以项目探究的方式进行研究,并在这一环节当中,逐步深化初中生对课程核心的掌握。

例如,教师围绕“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这一课程布置“内化”任务时,可以创设具体的课后探究项目。比如,项目第一板块,教师可以布置较为基本的一元一次方程习题,让学生独立解答,或使用微课技术,将巩固内容录制成10分钟左右的精简视频,让初中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观看复习;项目第二板块,教师可以将生活元素融入其中,让初中生尝试使用方程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项目第三板块,教师可以安排初中生以知识梳理的形式,总结“内化”学习的得与失,并思考如何实现课业学习的查漏补缺。抑或者教师可以打破传统“个体化”的课后巩固模式,以4人为限,让初中生自行组成互动探究小组,以团队配合的形式进行研究。教师可以为学生拟定一个较为笼统的项目框架,而后,再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行补全项目体系,使其活动内容变得更加“丰满。”最后,在小组配合的过程中,完成“内化”项目。教师选取项目布置的方式落实“内化”任务,既创新了课后巩固作业的表现形式,又锻炼了初中生相对独立的学习技能,进而保障了“对分”教学任务的高效进行。

(三)转变授课位置,增强“对分课堂”教学效果

“讨论”是对分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为关键的环节,该环节落实的根本目的,旨在升华初中生对“一元一次方程”知识的理解与感悟,让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具体地掌握这一知识的应用方法与深层内涵。为了达成这一教育目标,教师则可以通过“转变授课位置”的方式,将学习的主导权交给初中生,让他们在课堂之上进行互动交流,并在这一环节当中,升华对知识内涵的参悟。

例如,教师开展“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这一课程的“讨论”活动时,可以将教学环节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知识温习”,该阶段教师应占据主导位置,带领学生回顾课程全部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二阶段为“互动讨论”,该阶段教师应将学习的主导权再度交给学生,让他们结合对课堂学习的心得、课后巩固的见解,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在交流的过程中,夯实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第三阶段则为“总结升华”,该阶段,教师需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或结合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指导,以此升华学生对知识内涵的感悟。最后,再总结此次对分学习活动的得与失。教师通过转变授课位置的方式落实对分教学活动的最后一环,既有利于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理解水平。

四、初中数学“对分课堂”的评价模式

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体系的最后一环,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环,即便是“对分课堂”也不例外。教师在落实该项教育模式的评价活动时,同样需要对其“形式”进行精心设计,以此来保障评价的有效性与实效性。

例如,教师落实“对分课堂”的评价工作时,可以针对“对分”的三个环节进行评定。如,“讲授”环节,教师应根据学生在三个阶段的表现,予以赞扬、鼓励;“内化”环节,教师应根据初中生的作业、所得的感悟,予以评价(仅可表现为积极评价,该环节旨在提升初中生课后自主学习的自信心);“讨论”环节,教师可以将评价的主导权交给学生,让他们结合此次“对分”学习的收获,为彼此进行评价。教师紧扣“对分课堂”的环节进行评价,既有助于提高对分教学的实际效果,还有助于学生查漏补缺,进而实现了对分课堂评价活动的有效落实。

总而言之,传统固化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初中数学教学活动的需求。初中数学教师选取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构建“对分课堂”,既有助于初中生参悟数学知识,还推动了初中数学现代化教学的发展进程。

猜你喜欢
对分课堂内化初中生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浅谈信息化平台背景下“对分课堂”的教学意义及思考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电影史课程中的应用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
海外华语教材的文化“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