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视域下问题驱动式科学活动设计

2022-07-17 15:48沈丹
江苏教育研究 2022年17期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科学活动

摘要:通过设计PBL视域下的问题驱动式科学活动,明确教学目标、激发主动学习、培养实践能力。在强化问题驱动过程中,注重问题的情境性、学生的主体性、思维的逆向性,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关键词:PBL;问题驱动式;科学活动;小学科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2)06B-0049-03

小学科学教学的总目标是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随着《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出台,科学核心素养有了更明确的定义,课程目标也不断完善,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科学本质,还要求学生形成思维、探究、实践等能力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项目式学习即PBL的学习方式,主张设计驱动性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在已有认知和经验的基础上自主学习、解决问题。项目式学习在改变学习方式的同时,还能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有机融合,是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问题导向:明确教学目标

“导”即为“引”,问题导向,就是以问题为指引,基于目标设计问题,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思考的方向与工具的选择等都与“问题”本身的指向息息相关,任务非常明确,教学在重难点突出的同时,也避免了浪费时间。

以“形状与结构”的科学活动设计方案为例,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利用一张A4白纸,你有办法让它承受一本书的重量,并且让书离桌面15厘米以上吗?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各种方法,并且一一验证,发现只要将纸卷成筒状或柱状,就能承受一本书。也就是改变了纸的形状,增加了承受力。那么怎样的纸筒能承受更多的重量呢?学生很明确,要卷不同形状的纸筒进行对比,在对比中发现为了公平,除了形状,其余因素都需保持一致,形成控制变量的思想。一个指向性非常明确的问题就足以成为引线,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制定方案—探究实践—解决问题”的过程,激活原有认知,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的建构与转化,完善概念。

二、问题驱动:激发主动学习

问题驱动学习[1],学习就是从问题开始的。什么样的问题能成为驱动性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呢?笔者认为需要满足以下要求:

(一)注重问题的情境性

情境指具体场合的情况、环境、事件等,具有很强的具体性和场域感。在问题设计中融入生活情境,能引起学生情感、兴趣、精神等方面的共鸣,让“情”与“景”有机融合,对调动积极性、活跃思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在探究水的导电性项目中,设计这样两个问题:1.水会导电吗?2.有这样一则社会新闻:海南突降暴雨,一学生在蹚水的时候路过电线杆,突然触电倒地,幸好经抢救后脱离生命危险。新闻中的学生为何会在水中触电?作为驱动式问题,这两个问题哪个更合适?很显然是第二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指向性比较单一,学生的答案基于其已有认知,且指向比较单一。第二个问题利用真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能吸引学生注意,还能让学生启迪思维,思考多种可能性。丰富生动的情境问题,引发学生情感共鸣,让学生先感受后表达,挖掘大脑的潜在能量,可以获得比传统教学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在问题驱动式科学活动设计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只有激发内部驱动,想要探究,才能发挥主动性与能动性,我们的问题设计就需要能“吊出”学生的好奇心,当然,问题的解决也要符合学生能力水平。

以小学科学“冷热与温度”的方案设计为例,首先“冷”“热”本身是自然中对热量的传递过程所体现的一种衡量方式。对学生而言,“冷”与“热”本身并无太大的趣味性,也缺乏对其进一步认识的动力,如果换成这样的问题就不一样:当你发烧时,为什么忽冷忽热?冷的时候体温高,还是热的时候体温高呢?体温的变化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冷热感知方式,同时也是已知的一种科学尝试,所有人都有发烧的经历,但却没有思考过这样的問题,肯定好奇,想一探究竟。以“体温”的变化入手探究问题,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也符合学生的基本知识能力。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就必须联系学生在现实中的生活经验,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并从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方向着手,加强科学活动设计方案的“驱动力”。

(三)注重思维的进阶性

思维是人类大脑在解决问题中运用分析、综合等方式的一种心理活动,低阶思维强调知识的记忆、描述,对问题的把握是定式的,缺乏发散性和批判意识。高阶思维强调分析、综合、评价等认知能力,驱动性问题的设计要引导学生从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发展,即思维进阶。

以“空气中有什么”科学活动设计为例。根据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后提问: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这是什么气体?阅读资料,说一说空气主要由哪几种气体组成?每种气体的比例及性质是怎样的?很明显,以上问题都是能直接找到答案的事实性问题,只要学生去观察、阅读就行,没有思维的发展和进阶。如果设计这样的问题:某品牌薯片,厂家为保证安全性,没有放入防腐剂,而是在袋中充入了某种气体,同样可以达到延长薯片保质期的目的,请问可能是哪种气体?为什么?这个问题就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它不仅需要学生查阅资料,寻找信息,还需要提出观点、对比分析、推理论证。

前一个事实性问题是后一个开放性问题的基础,要解决这个开放性问题,仅仅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及性质还不够,还需要考虑食物变质的原因,影响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因素以及食品安全、经济效益等。好的驱动性问题能在激发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的同时,促进知识的运用与迁移,引发求异思维,对学生的主动学习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问题探究:培养实践能力

在提出好的驱动性问题后,还需要设计项目式学习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动脑的探究实践过程,学会知识的运用、迁移,能够综合、分析信息,从而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态度、社会责任感,促进实践能力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比如,在工程与技术领域,需要各学科相互渗透,交叉融合,我们需要设计实践性的项目学习任务,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创意方案—筛选条件—优化设计—加工制作”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根据步骤完成作品或实验。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各项目活动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信息整合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反思创新能力。

仍以“探究水的导电性”项目为例(见表1):

从上表可以看出,常规教学流程中,学生只是按部就班,看似在探究,只有简单的机械的操作,浮于表面,完成任务而已,缺乏科学核心素养的发展。而在实践性的学习中,我们将生活中的情景引入主题,再利用驱动性问题引发思考,进行实验探究,并融入技术与工程领域,设计制作水位报警器,在评价中反思、优化,产生新的问题,在问题探究中,提升实践能力,驱动下一轮项目式学习。

项目化学习中的实践不只是动手操作,而是要知、行、思合一,需要学生在了解科学本质时,带着思考去解决某一问题,是动手动脑的过程,是发展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53.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自筹课题“小学科学‘问题四驱’教学模式的实践建构”(B-b/2020/02/05)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2-01-11

作者简介:沈丹,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分校,常州市教学能手,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科学教学。

猜你喜欢
小学科学教学科学活动
探究小学科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思路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幼儿自然观察智能在科学活动中的培养
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渗透
如何开展小班幼儿科学探索活动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
现代信息技术下的小学科学教学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