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唐宋铜镜的装饰纹样

2022-08-04 23:59常祥郝素梅刘秀玲
收藏家 2022年7期
关键词:宝相花花镜瑞兽

常祥 郝素梅 刘秀玲

歷史长河中,铜镜不仅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也是精美的工艺品。镜背上繁缛华丽的纹样,承载着当时的生产工艺和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现以济南市考古研究院藏唐宋铜镜为例,对唐宋铜镜中的纹饰进行浅析。

一、唐代铜镜

铜镜历经战国、两汉的繁荣时期,到了唐代进入鼎盛阶段。唐代铜镜品类繁多,纹样丰富,工艺精美,式样千姿百态,使其一跃攀登上青铜铸造工艺的高峰。根据镜背纹饰,可分为瑞兽葡萄镜、瑞花镜等16 类①。

(一)唐葡萄纹铜镜

葡萄在我国有“多子多孙”的含义,其盘曲绵长的藤蔓又寓意着长寿。葡萄纹作为装饰纹样始于东汉,唐朝时期,葡萄纹大量出现在铜镜、金银器、丝绸和壁画中。唐代葡萄纹镜在造型上主要有圆形、菱花形和方形,以圆形为主;在纹饰方面可分为瑞兽葡萄镜和葡萄蔓枝镜。

1.瑞兽葡萄纹镜

章丘女郎山墓地出土一件唐瑞兽葡萄纹镜(M99 ∶ 1),此镜造型为圆形,伏兽纽;镜纽外一周凸弦纹,将镜背分为内外两区;内区为四瑞兽和藤蔓,四瑞兽首尾相接绕纽穿梭在藤蔓间,两者自为一体;瑞兽作抬头状,头部浑圆硕大,圆目外鼓,欲与望镜人交谈,极为灵动,细长身躯卷曲,四肢舒展,似C 形匍匐之态,尾部纤细弯曲,萌态可掬;外区饰禽鸟6 只与葡萄纹6 组,葡萄实小巧玲珑,与葡萄叶紧邻排列,其枝蔓如同波浪般翻滚缠绕其中,两组葡萄纹之间均有一只飞翔的禽鸟,禽鸟俊美飘逸,因为禽鸟纹饰的加入,整体显得更加丰富饱满;镜缘凸起微卷,缘内侧饰花瓣纹。直径9.53、缘厚0.83 厘米(图1)。

该镜厚重大气,制作精良,工艺高超,因高浮雕手法的使用,使其极具动感;纹饰装饰方面,因葡萄纹与瑞兽禽鸟的结合而散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静默的葡萄纹像注入了生命力一般,把那弯曲优美的藤蔓变为臂弯,将俊美灵动的禽鸟瑞兽包裹其中,这种粗犷与柔美的完美结合,把动与静展现得淋漓尽致,整幅画面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展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2.葡萄蔓枝镜

魏家庄遗址出土一件唐葡萄蔓枝镜(M72 ∶ 6),该镜为圆形镜,大圆纽,纽座由八瓣花组成,五串葡萄纹均匀地环绕在纽座一周,且为同一方向;葡萄纹外侧为一周凸弦纹,紧邻其外围的是一周连续的枝叶纹,劲枝柔蔓舒展,线条流利婉妙;镜缘凸起,较宽,饰点线纹。直径9.18、缘厚0.70 厘米(图2)。

该镜背纹饰中,葡萄实采用高浮雕的手法,其颗粒饱满,立体感极强;凸弦纹以高竖圈档的形式把镜背隔为内外两区,加之高起的镜缘,整体给人厚重之感。此类镜出现于唐高宗时期,盛行于武则天时期,于唐玄宗时期逐渐衰落。

刘家庄遗址出土了两件形制一致的唐葡萄蔓枝铜镜,一件为M9 ∶ 6,直径9.21、缘厚0.61 厘米(图3);另一件为M53 ∶ 1,直径10.21、缘厚0.81 厘米(图4);与前两件稍有区别的是此件铜镜锈蚀严重。

(二)唐瑞花镜

瑞花镜种类较为复杂,宝相花镜属于瑞花镜中的一种,因其外形的缘故又被称为团花镜。宝相花指把某些自然形态的花(如莲花、菊花和牡丹花等)进行艺术处理,使其成为装饰性的花卉纹样。②根据形状不同,宝相花镜可分为圆形、菱花形和葵花形三种,依据构图形式又可将其分为散点式和放射式两种。③唐代宝相花铜镜种类繁多、型制多变、风格艳丽、纹饰繁缛华丽、花团锦簇,寓意吉祥美好,深受人们喜爱。

1.散点式宝相花镜

商河西甄村墓地出土了一件唐散点式宝相花镜(M1 ∶ 8),此镜为圆形,纽亦为圆形,纽座为花瓣形,其外侧为一周圈带,呈窄凸之形;圈带外围一周均匀分布6 朵圆形花,且分为两种类型,3 朵为宝相花,3 朵为写实花卉,两种花呈间隔分布环绕圈带一周;写实花卉为绽蕾吐蕊状的花朵,花心由6 叶片组成,呈旋转式,花心外侧为弧形花瓣和叶片,均为3 个;宝相花为变形莲花,最外一周共6 瓣,花瓣圆润丰满,其内侧为花蕊,花蕊由7 个黑点组成,其中一黑点作为花心位于中心位置,其余6 个黑点均匀分布在中心黑点外围一周;镜缘为素平缘,较窄;直径16.21、缘厚0.33 厘米(图5)。

此镜构图工整细致,富丽绚烂;整体端庄素雅,透露出丰满柔和的格调。其镜背的宝相花为莲花,莲花自古以来一直为人们所赞颂,他代表着高洁的品质,象征着吉祥富贵和清廉;莲花又是佛教之花,代表佛教莲花化生的思想,在佛教为国教的唐朝,莲花图案备受青睐;所以,宝相纹镜中,莲花一直具有显赫的地位。

二、宋代铜镜

宋代铜镜在沿袭唐镜的同时又融进了自己的时代特色进行了创新,无论是外观造型、工艺还是局部细节,均有了自身独特的风格;其纹饰内容趋于多样化,表现出极强的写实风格,又不失活泼和趣味,这和宋朝的社会潮流风向密不可分。根据镜背主题纹饰,可将宋代铜镜分为花鸟镜、缠枝花草镜类、神仙人物故事镜、素镜等八类。④根据外观造型,宋代铜镜可分为为圆形、葵花形、方形等十二型。⑤

(一)宋缠枝花镜

缠枝花最初源于战国的云气纹,后与汉代植物纹样结合而形成缠枝纹样,而缠枝纹铜镜的盛行则始于唐代。目前已知有明确纪年的宋代缠枝花卉镜烧制于北宋真宗咸平三年。⑥宋朝时期该类型铜镜镜面以亚字型、圆形为主,主要特征为镜背主体纹饰以四花、六花或八花缠枝围绕镜纽分布,布局有序对称;其中,4 朵花较为多见,8 朵花极少见,花卉则以牡丹、菊花、莲花、梅花为主,且较唐代有很大变化,其不再具有宗教涵义,而是以生活化的写实风格表现出来。

1.宋缠枝花折角方镜

十亩园遗址出土的宋缠枝花折角方镜(M5 ∶ 3),整个镜子呈“亚”字形,小圆形纽,环纽一周配置4 朵硕大繁茂的牡丹花,其构成了纽座;纤细的枝蔓相互缠绕,以S 形的蜿蜒形态将花朵勾连在一起,花瓣呈饱满之态,花瓣上方的花蕊均纤细如丝,其顶端有一圆点蕊头,呈放射状伸展出去;相邻的两朵花分别朝内外两个相反的方向;纽座外为一周凸圈带,上面均匀饰满小缠枝花;凸圈带外围一周为8 朵缠枝牡丹,且两朵一组,每组间均饰有小花;8 朵花花蕊均展开,其周边绕有多层花瓣,其他形态与纽座上4 朵花一致;最外侧为一周小的连珠纹,形状同镜边一致整体构成呈“亚”字型。宽素平缘。直径14.75、缘厚0.24 厘米(图6)。

此鏡镜背纹饰采用浅浮雕的手法进行装饰,以多层环绕的方式进行布局,由小点和较细的线条组合一起,整体纹饰均匀凸起,极具立体感,线条甚为流畅,表现出极强的层次感,柔美之中透出灵动之感,制作工艺水平极高,该镜类型流行于北宋中晚期。

2.宋缠枝四花镜

章丘女郎山墓地出土的宋缠枝四花镜 (M385 ∶ 1),镜外形为亚字形,圆形纽;纽座为团花形,其以双线刻划出13 个花瓣,构成的放射性轮状绕镜纽一周;纽座外饰两周圆形连珠纹,其之间为4 朵缠枝牡丹,柔美温婉,每朵中心均为有一点状花蕊构成花心,四周分布的花瓣围绕中心一周构成环状花型,且每两瓣之间均有间隙;每朵花头均朝向“亚”字形边框正中间。宽素平缘。直径10.36、缘厚0.16 厘米(图7)。

此镜线条饱满明快,整体风格和谐、均衡,主纹所饰牡丹花采用写实手法,肥短的花头,丰满的花形,妖娆的姿态,均彰显出其“雍容富贵”“国色天香”的盛誉。镜纽座的团花装饰流行于北宋中晚期,是镜背纹饰中不可或缺的亮点,也是花卉纹镜上极为重要的装饰风格。

(二)宋凤鸟纹铜镜

凤鸟纹铜镜起源于唐代,在武则天称帝时期象征着帝王和女性。⑦宋代凤鸟纹铜镜主要是以象征富贵吉祥的孔雀和凤凰为主,很少与花卉组合一起出现,且数量常为双数,其首尾对置排列,形成阴阳太极式构图,其寓意较唐代也发生了改变,除象征女性之外,还兼具婚姻爱情之意。⑧

1.宋双孔雀镜

十亩园遗址出土的宋双孔雀镜(M32 ∶ 1),此镜呈“亚”字形,圆形小纽;纽外两侧环绕两只孔雀,首尾相接,曲颈回首相望,呈开屏之姿,羽翼舒展,丰满的尾屏徐徐展开,整体造型轻盈;其外围饰一周连珠纹,呈圆圈形状,最外一周饰缠枝花叶纹作为底纹。宽素平缘。直径1 2 . 2 0、缘厚0 . 1厘米(图8)。

该镜刻划细致、逼真,构图工整富丽,形象生动,主纹和底纹层次鲜明,构思巧妙新颖,虽然存在锈蚀情况,仍难掩其精美工艺。

2.宋双凤镜

女郎山墓地出土了一件宋双凤镜(M70 ∶ 1),外观呈亚字形,圆形纽,8 个花瓣组成纽座;座外依次饰两周连珠纹,均呈八边形,其中外圈连珠纹的8 个角上均有一枚小乳丁;连珠纹外为两凤鸟,其头部与尾部相接,以环绕姿态展翅飞翔,首尾之间均饰一折枝花卉;两凤鸟形态相同,均呈昂首挺胸之姿,头顶皆有冠羽,圆目尖喙,颈部细长,华美的羽饰铺展开来,尾羽舒展修长,轻盈飘逸;最外一周为圆形连珠纹圈带;宽素平缘。直径约11.80、缘厚0.20 厘米(图9)。

该镜构图巧妙,纹饰细腻精美,线条婉转流畅,简约不失柔美,在折枝花卉底纹的衬托之下,更加突显出两只凤鸟的婀娜多姿、秀美婉约。

猜你喜欢
宝相花花镜瑞兽
宝相花纹载体展现及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探析
远道而来的瑞兽
——狮子
唐代敦煌莫高窟藻井中宝相花纹样的秩序感
鎏金瑞兽钟
宝相花纹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不同类型花镜植物配置研究
——以贵阳市登高云山公园为例
园林工程施工中花镜种植的应用
关于花镜植物材料的选择与应用的探讨
园林景观植物配置中花镜设计的浅析
远古瑞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