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

2022-09-20 03:52李春鹏
职业技术教育 2022年20期
关键词:适应性广西院校

李春鹏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其中,强调要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职业教育适应性是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增强职业教育面向区域产业结构的适应性,是深入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与需求侧精准对接的重要途径[1]。从实践层面来看,当前职业教育依然存在适应性不强的突出问题,专业布局与区域产业结构适应性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国内学术界,尽管徐莉亚[2]、吴长汉[3]、杨勇[4]、孙小进[5]、潘海生[6]等多位学者对“专业设置与布局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对策与建议,但这些研究存在静态匹配适应性分析实证数据采集不全或动态协同分析年份跨度不够等不足,论证效果有所欠缺。基于此,本文从“十三五”期间广西全区职业教育专业布局整体视域出发,对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进行横向与纵向上的实证研究,针对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对策与建议。

一、广西区域产业发展概况

(一)广西生产总值及三大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是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是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2020年,广西全区生产总值(GDP)为22156.6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6年增加6040.14亿元,增长37.48%。分产业看,其中第一产业为3555.82亿元,增加值为755.53亿元,增长26.98%;第二产业为7108.49亿元,增加值为14487.53亿元,增长26.46%;第三产业为11492.38亿元,增加值为3797.08亿元,增长49.34%。2016-2020年广西生产总值数据及较上年度增长率如图1所示。

图1 广西2016-2020 年生产总值

(二)广西不同城市生产总值及重点产业分别情况

从不同城市产业规模来看,以2020为例,排在第一位的是南宁市,以建筑、蔗糖、食品等为重点产业,GDP规模达到4700余亿元;排在第二位的是柳州市,以钢铁、汽车等为重点产业,GDP规模达到3100余亿元;排在第三位的是桂林市,以旅游业为重点产业,GDP规模达到2100余亿元。此外,GDP规模不足千亿元的有5个地级市,分别是河池市、崇左市、贺州市、防城港市、来宾市,见表1。

表1 广西各地市重点产业及2020年GDP规模排行

(三)广西未来产业发展规划与走向

“十四五”期间,广西将聚焦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等重大需求,加快冶金、有色金属、汽车、机械制造、电子等传统工业实现转型升级,推进蔗糖、果蔬、家畜、渔业等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及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数字创意及新兴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超前布局发展未来产业,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规模化、高端化、集群化发展。

二、广西职业教育专业布局概况

(一)广西职业教育总体概况

2020年,广西具有高职学生招生资格的院校共有69所(含办有职业教育的普通本科学校),经教育部备案、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专科院校有44所(公办高职院校31所、民办高职院校13所)。其中,“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计划”立项单位1所,“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专业建设计划”立项专业(群)3个;“广西高水平高职学校”立项单位11所,“广西高水平专业群”立项专业(群)30个。“十三五”期间广西高职院校平均在校生规模从9303人提高到14122人,在校生总数约为62.14万人,其中,高中起点在校生约43.17万人,中职起点在校生数约为 16.98万人,其他在校生约为1.98万人。“十三五”期间,广西高职院校专业数量、专业点数量基本保持稳定,结构不断优化,2016-2020年广西高职院校及专业设置情况见图2[7]。

图2 2016-2020 年广西高职院校及专业设置情况

2020年,广西全区共有各级各类中等职业学校272所,其中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性中职学校32所,自治区级示范性中职学校112所,自治区五星级中职学校8所,学校优质率达41.18%,全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为83.95万人(含技工学校),较上年增加了3.05万人。“十三五”期间,广西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稳中有升,学校布局、专业结构不断优化,2016-2020年广西中等职业学校及专业设置情况见图3(此处不包含技工学校)[8]。

图3 2016-2020 年广西中职学校及专业设置情况

(二)广西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在三大产业分布情况

2020年,广西GDP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为16.00%、32.10%和51.90%,广西高等职业学校对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专业设置布点占比分别为1.46%、27.78%、70.76%,相对应的在校生人数占比分别为1.49%、37.59%、60.93%。广西中等职业学校对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专业设置布点占比分别为6.46%、21.83%、71.71%,相对应的在校生人数占比分别为4.47%、17.19%、78.34%[9]。

(三)广西职业教育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情况

2014年以来,广西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项目建设,每个高职专业群投入1000万元,共建设项目142个;每个中职专业群投入500万元,共建设项目400个,累计投入资金34.2亿元。广西还面向14个千亿元产业,分别支持中职和高职院校建设项目130个和97个;对接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支持中职和高职院校建设项目71个和109个。对应电子信息、机械、汽车、先进装备制造、新信息技术、节能环保、养生健康等产业布局一批专业群,立项建设的专业群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经过建设,广西职业教育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三、广西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适应性分析

(一)从适应地方经济来看:中职规模与地方经济发展基本适应,多数地市高职规模与经济发展不适应

通过对2020年广西14个地级市的GDP、高职在校生数、中职在校生数进行横向静态分析,比率量化处理结果见图4。可以看出,南宁市作为自治区首府,各项占比明显领先,高职、中职集聚效应凸显,总体明显高于GDP占比;柳州市作为西南工业重镇,GDP位居第二,高职在校生与GDP占比较为匹配,中职在校生占比明显偏低;桂林市作为世界级旅游名城,GDP名列第三,中高职占比都略低于GDP占比;对于其他地市,明显可以看出中职占比与GDP占比整体契合度较高,高职供给占比明显不足。如钦州市、贵港市、玉林市、防城港市、来宾市等一些地级市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不足,尤其是支撑当地优势产业发展的院校及专业群设置不足。

图4 广西2020 年各地市职业院校在校生人数与GDP 适应性分析

(二)从服务产业发展来看:对第二、第三产业整体适应稳中有升,对第一产业适应相对偏弱

为分析“十三五”以来广西专业结构的变化和产业结构的变化是否相协调,本研究按照专业大类布局对2016-2020年广西中、高职专业布局进行了统计研究。对应广西统计年鉴,按国民经济经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进行归类统计和比例量化处理,梳理了2016-2020年国民经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GDP比重,经采用线性相关系数(linear correlation coefficient)公式r(x,y)=(cov(x,y))/√var(x)var(y)计算分析,得出广西职业院校专业布点与产业GDP适应分析结果,见图5。可以看出,第二产业中、高职专业布点与产业GDP占比相关系数分别为0.97、0.95,具有很强的正向关联;第三产业中、高职专业布点与产业GDP占比相关系数分别为0.87、0.81,也具有较强的关联性,说明中、高职专业布点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具有较高水平的适应,且整体适应性呈良性增长。第一产业中职专业与产业的适应性为0.49,高职专业与产业的适应性为-0.03,可以看出第一产业中职专业的适应性偏弱,高职呈现负偏离状态,未体现出专业的适应性。

图5 2016-2020 年广西中高职专业布点与产业适应性关联分析

(三)从专业设置来看:适应产业调整与升级表现出自发主动性,但专业设置盲目、同质化以及对接产业不够精准等问题仍然存在

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要以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为导向和依据,要适应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聚焦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从2016-2020年中高职专业增设与减设统计的前二十名专业来看,高职院校大数据技术与应用、新能源汽车技术、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无人机应用技术等专业增设布点在9个以上,受到青睐;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旅游管理、物业管理、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等专业布点减设5个以上,社会需求度下降。中职学校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新能源汽车维修、烹饪与营养膳食、高铁乘务、电子商务、无人机操控与维护等专业受到学校、学生的共同欢迎,专业增设布点都在11个以上;而计算机应用、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制冷和空调设备运行与维修、模具制造技术、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数控技术应用、文秘等专业已不再辉煌,专业布点减设都在9个以上。综合来看,广西职业院校能够主动紧跟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高性能集成电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趋势,积极开设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服务、无人机应用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等专业;能够积极响应现代服务业社会需求,设置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老年服务与管理、家政服务与管理、幼儿保育、高铁乘务等专业。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学校在办学条件不足的情况下“追热门”“赶时髦”,没有结合地方产业发展实际设置专业,缺乏对产业人才需求、岗位要求的深入调研,导致专业设置盲目、同质化现象依然存在,专业设置对接产业不够精准的问题仍然存在。

四、提升广西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适应性的建议

(一)加强政府主导,确保政策精准导向

各级政府需要统筹设计区域经济产业发展规划与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将区域职业教育院校设置和专业整体布局纳入区域产业功能定位、产业发展定位、产业发展战略设计中,积极引导职业教育资源逐步向产业和人口集聚区集中,支持在中小城市布局新增高等职业学校,支持新建、改扩建一批中等职业学校。例如,北部湾区域的钦州、防城港、北海等城市,以石化、化工为重点产业,却没有支撑相应产业发展的专业职业院校,因此应考虑在该区域优先增设相关专业群或高职院校;在广西政府以培植“工业树”、打造“产业林”,积极承接东部地区轻工业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梧州、贺州、玉林、北海等市正努力将日用化工、茧丝绸加工、造纸、家具板材、纺织服装、家用电器、五金水暖等轻工业发展为重点产业,因此,应适当提前布局建设相关专业群或高职院校,为产业发展储备人才。

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课程内容、培养模式要积极响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与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等保持一致,增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教育、发展改革、工信、人社等管理部门要协同其他相关职能部门为职业教育提供发展环境保障。一是建立产业人才数据平台,适时发布产业人才需求信息,建设紧缺、急需专业,淘汰陈旧、过时专业;建立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引导职业学校优化专业布局,避免扎堆设置专业和盲目重复建设,促进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二是发挥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作用,做好人才需求调研,深化对产业、岗位的认知,加大力度建设一批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提升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匹配度。三是强化标准引领,健全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完善办学质量监管评价机制,科学引导、多方参与制定职业学校办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评估办法。

(二)坚持院校主体,强化专业精准对接

一是立足特色、优质办学。职业院校发展的首要问题是要立足办学特色、结合社会需求实际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和切实可行的分阶段执行计划,能够保持战略定力,不追时髦、不追求短期效益、不频繁改变发展方向。二是与时俱进、优化专业。在立足学校办学特色基础上,学校要与时俱进,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深入扎实开展行业、企业、就业市场调研,追踪学校优质专业对应行业、企业的发展现实与趋势,积极优化专业设置和加强建设。学校要基于工作岗位需求、工艺技术进步需要推动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深化课程改革,同步协调与产业链的变革,提高专业人才供给对接产业的适应性与匹配度。三是有所作为、参与时代改革。职业教育应时代而生,要积极主动参与到时代变革中。优质职业院校应主动响应国家战略、时代需求,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倡议、“互联网+”行动、“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服务广西发展“三大定位”,聚焦广西“14+10”重点产业,对接服务当地重点产业,以服务产业链为导向,建设高质量品牌专业、高水平优势特色专业群,形成具有区域特色优质专业协同发展矩阵和结构体系,培养高质量人才。特别是在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广西职业院校要主动服务广西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战略部署,积极对接广西实施的粮食安全保障工程、现代特色农业产业提质工程、乡村旅游和健康产业壮大工程等五大工程,加强服务乡村振兴的专业设置与调整,引导毕业生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

(三)推进产教融合,深化人才精准供给

一是政府管理部门要落实好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进一步规范并稳定产教融合预期。要优化和完善产教融合推进机制,实施好产教融合推进工程,抓好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试点;要加强财税用地和金融支持政策协同,引导职业院校建立对接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企业深度参与产教融合,稳定投资者对产教融合的回报预期。二是职业院校要主动与企业对接,深入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人才供给适应性。以聚焦为企业培养胜任岗位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为逻辑起点,以内涵发展为主线,以院校布局调整和专业结构优化为主要手段,合理配置人才培养要素,优化规模、结构、质量之间的关系,实现职业教育精准供给,满足经济社会及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要。三是企业要积极“拥抱”职业教育,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协同育人。各类企业尤其是行业龙头企业、骨干企业要响应国家政策,积极投入人、财、物、信息等要素,深度融入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模式创新、课程更新、教学改革、平台建设等过程中,及时将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需求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人才培养对企业岗位需求的及时响应。四是专业建设要紧扣产业发展,打造特色专业群,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通过深入调研产业发展需要,分析研判产业发展趋势,结合区域重点产业、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布局,梳理产业链、创新链,理清专业群组群逻辑,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建设专业(群),实现专业结构有效对接产业结构,为产业发展提供急需的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

猜你喜欢
适应性广西院校
广西贵港
国内外适应性学习的研究热点、演进路径与发展建议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广西戏曲》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针对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适应性的相关探究
广西诗歌五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