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分层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证研究

2022-09-20 03:52邱爽潘伟
职业技术教育 2022年20期
关键词:样本量实验班分层

邱爽 潘伟

一、问题提出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学校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手段。纵观全球,国际上多个国家和地区将信息化教育作为本国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力争抢占未来教育的制高点。例如,韩国认为教育是可制定的个性化的教与学[1]。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深度应用,提高教学质量[2]。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很多学者提出要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构建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实现培养学生从不能转变为能、从小能转变为大能的创新能力,以适应未来信息社会需要。当前,我国中职素质教育发展推进困难,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探究能力等遭遇发展瓶颈。教师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没有考虑学生差异,学生被视作没有差异的同质群体,加上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结构变革的实践者、主力军,在教学中以相同的步调、相同的方式向学生传递相同的内容,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传统教学与学生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上述现象倒逼着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下问题:一是面对课堂上有着不同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以及兴趣偏好的学生,教师应设计怎样的教学模式来满足学生的不同差异;二是设计出的分层教学模式能否引起传统教学的变革,即是否能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增强学生学习价值体验。

本文在深入了解学生不同差异的基础上,设计了技术融合的分层教学模式,以及教师应用决策模型和策略矩阵,为教师针对不同差异学生而选择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策略提供了指导,并在实践中进行应用,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验证分层教学模式对中职教学的重要价值。

二、中职分层教学模式构建

(一)模式构建

学习科学理论研究学习者如何有效地将原来知识向新知识进行迁移,强调将人的学习作为研究对象,致力于学习变革的设计应用以及改善教学方法[3]。由于学生在进入课堂时就带有不同的知识经验及认识风格,因此,教师教学要以学生先前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有意义的学习[4]。“以学生为中心”是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5]。本文基于学习科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构建中职学校分层教学模式,见图1。

图1 中职分层教学模式

该模式从智慧环境中提取学生的多重数据,主要表现为学习平台记录的学习准备程度、学习时长、交流讨论情况以及作业完成度等,分析学生在能力水平、学习兴趣点以及学习风格等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再根据学生的差异选择适宜的课前、课中以及课后的教学分组形式。将学习科学、建构主义理论的思想应用到分层教学中,可以推进中职学校的教学改革,促进中职教学创新发展。

(二)模式分析

1.学生数据与学生差异

学生数据主要有两个来源渠道:一是通过问卷调查获取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以及教学模式认可度等数据。二是通过教育实验法获得学生成绩、学生能力水平等数据。学生差异包括能力水平、学习动机和学习风格等。

2.分层教学组件

分层教学组件包括教学内容、过程、成果以及教学环境等。教学内容为“输入”环节,要解决“教学生什么”的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差异对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内容量进行区分,保证适合学生的需求。教学过程要解决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一方面,教师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选择不同性质的任务,积极主动建构知识网络。另一方面,教师需要清晰了解每位学生所处的学习阶段,主动给他们提供不同的学习水平支架,帮助学生更好地建构知识体系。教学成果属于教学“输出”环节,它反映的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习到了什么,即是否掌握了所学内容,是否可以通过一定的形式把所学内容展示出来。教学环境是保障一系列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支撑条件,是促进学生高效学习的保障,主要包括学生学习时所处的时空环境、人际关系以及技术环境等。

3.操作程序

操作程序是教学模式的核心组件。本文设计的分层教学模式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中职教学需求,便于一线教师使用,因此在遵循学生差异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具体情境,创新设计了三阶段式分层教学操作程序。同时,该模式的顺利实施应配备智能化的学习环境和恰当的教学策略。

4.教学目标

本模式将教学分为三种:课前个人自主学习,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课中小组或大组协同探究,实现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的目标;课后项目成果共享创新,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最终,学生在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获得良好的学习价值体验。

三、分层教学应用决策模型与策略矩阵

(一)决策模型

决策模型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差异,在应用分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恰当选择教学组织形式、学习任务性质和教学策略。

如图2所示,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学生数据是教师进行分层教学决策的重要基础,教师通过学生数据分析结果选择开放性或复杂性的学习任务性质,选择不同难易程度的学习任务内容,决定个人、小组或大组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策略等。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等数据会保持较长时间的稳定性,周期较长,对此采取的教学分组形式和教学策略相对固定。而学生的成绩和能力水平等数据发展变化较快,周期较短,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使用教学模式。

图2 分层教学模式应用决策模型

(二)策略矩阵

如图2所示,分层教学模式精准决策机制处于决策模型的核心位置。它是基于学生数据和任务性质将教学分组形式、教学策略和智能化的学习环境等进行整合的重要机制。而分层教学模式应用策略矩阵(如表1所示),能进一步帮助教师选择最佳的教学策略组合。

表1 分层教学模式应用策略矩阵

第一,对于简单学习任务,一般采用个人自主学练的策略。当能力水平高的学生完成简单学习任务后,进行拓展任务训练;能力水平中等的学生在完成简单任务的基础上,尝试拓展任务训练;能力水平低的学生要按时完成简单任务,教师做好针对性辅导。

第二,对于复杂、良构的学习任务,一般采用能力同质分组、小组合作学习等策略。该阶段的学习任务会比简单任务复杂,包含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复杂、良构的学习任务采取2~3人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最终汇总学习成果。能力水平高的学生在完成选做任务的基础上,尝试挑战性任务;能力水平中等的学生在完成必做任务后,尝试选做任务;能力水平低的学生则必须完成必做任务。

第三,对于开放、劣构的学习任务,一般采用能力异质分组、大组合作学习的策略。该类学习任务最显著的特点是问题不存在唯一的解决方式,呈现出灵活开放的特征。劣构学习任务采取“组内异质”分组和4~8人的大组合作学习策略,开放性的问题需要更多学生集思广益、畅所欲言,组内能力水平高的学生可以指导和帮助能力稍差的学生。同时“组间同质”保证每个大组间的能力水平是相当的,有利于营造公平竞争的学习氛围。教师可以根据学习任务的开放程度,设置低开放性任务、中开放性任务和高开放性任务以供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选择,激发学生的潜力。

四、中职分层教学模式应用与效果分析

(一)应用案例

选取D市某中专学校21级会计专业1班和3班为实验对象,两个班各50人,随机抽取1班为实验班采用分层教学模式,3班为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以《基础会计》课程为例验证教学效果。教学过程采用三阶段式分层教学操作程序。一是课前阶段。也称为预习阶段,教师把根据学生差异预先编制好的导学案提前上传到教学平台,学生按照导学案进行在线学习或者下载学习,并进行简单交互式练习,实现在导学案的引导下初绘知识网络框架。二是课中阶段。教师根据学生学习记录反馈情况,对学生采用不同的任务安排和教学策略[6]。对于课前超过70%以上的学生都没有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师采取全班直接教学的方式。课前20%~70%的学生没有达到预定教学目标,采用小组或大组合作学习加教师点评的方式。课前只有少于20%以下的学生没有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采用个人自主学练的策略,教师对极少数有问题的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实现学生建构核心知识网络的教学目标。三是课后阶段。传统教学课后评价仅以学生成绩为标准[7],而分层教学模式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同时还强调知识的拓展。比如教师通过学习平台为学生提前推送开放性的学习任务,要求每个大组自行设计项目计划,搜集相关资料,最终进行项目成果汇报。汇报过程中采取组内自评、组间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的方式,对学生开展精准评价,学生根据评价结果不断改进学习规划,扩展核心知识网络。

(二)实证效果分析

1.学习者特征分析

在进行实验前,笔者利用预先评价方式观察实验班50名学生的作业、试卷和上学期期末成绩,分析得出学生能力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利用学习平台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信息(导学案学习过程数据等),据此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利用问卷调查测试学生学习风格等[8]。

(1)学习兴趣点、关注点分析

以资产负债表内容为例,测试学生对同一知识点的关注程度,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依次为:资产负债表的定义(58%)、要素(50%)、结构(34%)、理论依据(38%)、编制原则(18%)、编制过程(24%)。教师需根据学生兴趣点差异灵活调整教学策略,满足学生学习兴趣。

(2)学习风格分析

1984年,Kolb提出学习风格量表(Learning Style Inventory,简称LSI),认为学习风格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个人偏好。本文利用学习风格量表对学生进行测试,将学生的感受、反应和认同度作为评定指标,采用4点量表级分类方法,将四个维度的分数相加,总分进行排序,得出学生学习风格[9]。如表2所示,学生学习风格差异显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不同教学策略来顺应学生的学习风格。

表2 实验班学生学习风格类型占比情况

2.学生学习兴趣、态度和动机对比分析

实验后,向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发放问卷测试。结果显示,实验班均分均高于对照班,具有显著差异(P<0.05,P=0.000,P=0.015,P=0.004),说明将分层教学模式应用于课堂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见表3。

表3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习兴趣、态度和动机对比分析

3.学生成绩对比分析

为验证教学效果的差异,对两个班成绩实施前测,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实验班前测分数为73.76,对照班前测分数为73.2,P值为0.32。说明在95%置信度水平下,两班学生的起点能力水平相当,无显著性差异,可以用来分析分层教学模式后测成绩分数的教学效果。在实验结束后,对两个班成绩进行横向分析。

(1)实验班前后测数据分析

由表4可知,实验班学生成绩有显著提高,提高8.08分。

表4 实验班前后测成绩的配对样本统计量

由表5可知,P<0.05(P=0.0000),进一步说明分层教学模式有益于学生成绩的提高。

表5 实验班前后测成绩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

(2)对照班前后测数据分析

由表6可知,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对照班学生前后的成绩仅提高1.22分。

表6 对照班前后测成绩的配对样本统计量

由表7可知,P>0.05(P=0.1065),进一步说明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成绩没有得到显著提高。

表7 对照班前后测成绩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

4.分层教学效果分析

教学认可度是检验学生对分层教学效果的认可程度。实验结束后向学生进行问卷测试,结果如表8所示。

表8 实验班教学认可度反馈情况表

实验结束后向实验班同学发放了问卷,在测试的26个指标中,非常认可的频数占比最高,为53.1%,比较认可为36.2%,一般仅占10.7%,说明学生认可分层教学模式。原因是该模式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了传统教学枯燥乏味、“一刀切”的教学环境,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质性效果分析

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现场访谈的质性方法来验证分层教学模式的应用实效,以获得更有意义的“解释性理解”。质性研究重要的是确定样本量多少以及合适度,本文基于信息效能模型确定访谈对象的数量。模型如图3所示。

图3 信息效能模型示意图

1.信息效能模型下样本量确定维度解释

一是研究目标。样本量的多少与研究目标息息相关。研究目标越狭窄,只需要较少样本量就可以提供足够的信息效能。本节是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验证教学实效,因此较少样本量就可以提供足够的信息效能。二是样本特异性。样本特异性是指样本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本文研究对象为同班学生,他们对学校环境、教学环境都比较熟悉并且在性格方面都比较外向。因此,较少的样本量就可以达到足够的信息效能。三是既有理论。有既有理论的支持就只需较少的样本量。本文研究选取建构主义和学习科学为理论支撑,因此依据较少的样本量就可以获取足够的信息效能。四是访谈对话质量。清晰明确的高质量访谈比含糊不清或没有重点的访问所需的样本量更少。本文针对两个班精心设计了访谈提纲,并就访谈问题请教相关领域的专家,保证访谈问题设计的效度,使访谈效果得到最大信息效能,同时在访谈过程中进行了全程录像,因此只需较少的样本量就可以获得最大信息效能。五是分析策略。本文采用的分析策略为个案分析,相比于跨案例的分析只需要较少样本量就可以获得最大信息效能。

综合来看,本文从实验班和对照班中各随机选取3名同学进行现场访谈,在访谈开始前对6名学生进行编号,实验班3位同学编号分别为A1、A2、A3,对照班3位同学编号分别为B1、B2、B3。该访谈属于非结构式访谈,给予访谈对象较大自由权。

2.访谈资料整理分析

通过对访谈资料收集和整理得到最终访谈结果,如表9所示。一是关于学习兴趣、学习风格。实验班学生在了解自己的学习风格后,极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热情。然而对照班教师没有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风格,学生缺乏学习热情。二是关于导学案。导学案的设计包含了教学的一系列连贯活动,遵循了由易到难的编制原则,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三是关于绘制核心知识网络。绘制核心知识网络对建构知识之间的联系起着关键作用。学生都清楚绘制核心知识网络对学习核心概念的重要性。比如A1同学通过绘制核心知识网络,认识了资产负债表功能,促进了学习迁移。对照班教师没有专门要求学生绘制核心知识网络,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没有获得本质性理解。四是关于学习活动和教学组织形式。实验班教师通过设计不同性质学习任务,满足了学生学习需求,提高了教学满意度。比如A3同学认为教师对不同学习任务采用个人自学、小组或大组合作等多样化的学习形式,满足了学习需求。对照班中教师采用统一的教学形式,没有进行差异教学,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五是关于教学模式评价。实验班学生比较认同分层教学模式。比如A2同学第一次尝试了绘制知识网络,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但是感到很满足。虽然对照班学生对传统教学模式基本持肯定态度,但从访谈结果看,依然有很大问题,比如B2同学基础不好,跟不上教师讲课思路等问题反映出传统教学严重忽视了学生差异。

表9 访谈记录

五、结论与建议

笔者在学校和相关教师的支持下,完成了初步的试点教学,也达到了预期效果。反思分层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和效果,有以下建议:

第一,学习资源层面。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要保证所设计的导学案、教案以及微课件等教学资源充满吸引力,集知识性、趣味性为一身,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第二,教学模式层面。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应用分层教学模式时要结合具体的应用场景以及教学实效对模式进行修正和完善。要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工具加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跟踪与监测,灵活调整教学分组策略,避免出现学生“搭便车”现象。

第三,精准评价层面。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评价者,要运用信息技术构建全景式的评价模式精准评价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样本量实验班分层
一种基于进化算法的概化理论最佳样本量估计新方法:兼与三种传统方法比较*
基于语料库的词块教学对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提升有效性研究
基于分层教学下的高中数学“让学”策略
与天才班的人谈恋爱
高校大类招生模式按实验班/基地班招生
复杂抽样情形下样本量的确定
基于分层的FCM算法在医学图像分割中的应用
基于分层的FCM算法在医学图像分割中的应用
超常发挥的“幸运儿”
大学生群体调查中的抽样样本量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