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提取及体系构建研究
——以关中地区为例

2022-09-21 06:04王永帅张中华
中国园林 2022年8期
关键词:关中地区村落景观

王永帅 张中华

古人在传统村落营建中素有将山水环境、哲学观念和价值追求巧妙融入人居营建的文化传统,赋予传统村落富有地方人文内涵的风景格局和意境场所,其背后蕴藏丰富的地方性知识亟待提取。中国传统村落量大而面广,区域村落景观差异明显,加强传统村落景观的“地方性”营建是科学保护与活化利用的前提,也是破解当前传统村落“千村一面”“地方性特色缺失”等问题之关键。近年来,传统村落景观相关研究取得重要进展,陆林等提出村落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1];罗长海等提出传统村落景观的保护与发展机制[2];杜春兰等对西南彝族地区自然资源与聚居环境协调关系所蕴含的生态智慧进行了探讨[3];李宝文等提出地方非物质文化对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意义[4]。但是,关于传统村落景观独特地方性内涵和运行逻辑还需进一步审视,从而系统性“把脉”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人居环境特征[5]。为此,本文试图从风景园林学视角出发,以人类学中地方性知识理论为基础,构建认知陕西关中地区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的要义与范式,以期建立系统完善的传统村落景观保护传承体系。

1 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概念及内涵

1.1 传统村落景观的概念及内涵

当前与传统村落景观概念相关的如“乡村景观”“乡土景观”“农村景观”,其共性之处在于,都以乡村地区为研究对象、以农业生产生活为基础、以村落为核心展开系统研究;其不同之处在于依研究对象、类型、思路的不同而有针对性区别。在世界遗产委员会(UNESCO)、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和世界保护联盟(IUCN)共同提出的世界遗产分类标准中,传统村落景观对应“文化景观遗产”(Cultural Landscape Heritage)分支下的“有机进化的景观”(Organically Evolving)。而在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NPS)制定的文化遗产分类标准中,传统村落景观与其“历史乡土景观”(Historic Vernacular Landscape)相对应。从上述国际分类标准中可以明确,传统村落景观都是区域性“传统农耕文明背景下的人类活动和信念的历史见证”,并且由自下而上的因素所形成,具有历史的(historical)、有价值的(valuable)、民族的(national)和乡野的(rural)特征。因此,本文认为,传统村落景观作为传统农耕文明的结晶和历史见证,受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和民族习惯共同影响与制约,使得区域传统村落景观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差异。其研究范畴包括村落周边自然山川、河湖农田,以及一定地域范围内活动的人群和他们传统的营建智慧、行为方式等方面。

1.2 地方性知识的概念及内涵

20世纪6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rd Geertz)首次提出地方性知识(Local Knowledge),并对其进行阐释——“具有文化特质的地域性知识”。而地方性知识的流行源于《文化的解释》中所提出的“深度描绘”(thick description)的贡献,并开始应用于人类学中对土著居民的田野考察。至此,地方性知识中的“地方性”不仅有了三维空间属性,更多强调的是知识产生过程中特定的空间属性[6]。

在此之后,地方性知识开始广泛应用于各学科领域并赋予不同内涵。人文地理学中,地方性知识作为人类生活行为的空间载体,能给予个人或集体安全感和身份感,具有地理空间维度内涵[7]。在哲学领域意义上,地方性知识则成为结构“普遍主义”的重要哲学概念[8]。建筑学领域,吴良镛先生提出人居环境科学中关于知识的地域性研究,认为知识的“发现与辩护”与场所空间密切,进一步证明研究地方性知识需要正确认识其产生的场所、空间及其他情境性条件[9]。同时,地方性知识受到学科背景、地域文化、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内涵越来越丰富,也有学者将其称为乡土知识(Indigenous Knowledge)和土著知识产权(Indigenous Intellectual Property)等[10]。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地方性知识是特定空间范围内,在特定自然生境、社会背景和人文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具有区域特征属性的知识体系或亚文化群体的价值观。

1.3 地方性知识视域下的传统村落景观

约翰·克莱尔(John Clare)在《乡村生活和自然景色的描写》中认为,传统村落景观系统具有多重地方属性特征主导识别因子,蕴含着地方发展过程中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民俗信仰、营造智慧等多种地方性知识。结合人类学中的地方性知识理论,本文认为,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特指在传统村落中那些经历较长历史时期但依然保持地方原有属性特征不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地方“基因”,其方法论意义在于透过复杂的文化信息寻找传统村落景观独有的、典型的知识或知识单元,从而表达该村落的地方性意象[11]。与常规知识分类体系类似,传统村落景观的地方性知识也有其独特的分类形式,即有独特的大地景观、布局选址、空间格局、人居营建和民俗文化等多元地方性知识单元,这些知识单元共同支撑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的核心要义。

2 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分类及提取路径

2.1 研究区概况

关中地区地处陕西省中部,素有“八百里秦川”之称,总面积约5.56万km2。其南依秦岭,北连黄土高原,中部渭河水系及其支流横贯东西,区域整体呈“阶梯状”地貌景观(图1)。春秋战国时期,这里物足民丰、水网密布,成为帝王建都、百姓栖居的首选之地。厚重的历史文化孕育出诸多风貌独特的传统村落景观。研究基于目前关中地区已确认公布的国家级传统村落,从中选取10个代表性传统村落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提取关中地区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

图1 研究案例区中典型传统村落景观空间分布

2.2 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的分类

按照知识获取和传递的难易程度,英国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在其著作《个人知识》中将知识分为2类: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前者指“客观的”“清晰的”,可通过结构化形式表现出来的知识;后者指难以形式化的知识,通常以心理领悟、文字描述等方式传播[12]。传统村落景观的地方性知识主要通过村落整体景观意象得以表现,意象表达具有显性和隐性2种表现形式。因此,根据传统村落景观知识存在形式将其分为显性地方性知识和隐性地方性知识。

传统村落景观中的显性地方性知识根植于村落空间体系的外在表征,如传统建筑、街巷等都是其依托载体。隐性知识隐藏于村落空间体系内部,如传统工艺、饮食文化、曲艺文化等,这些隐性知识蕴含地方社会文化和地方心理模式,是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的潜在表现形式。

2.3 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的提取路径

由哈蓝·克利夫兰(Harlan Cleveland)提出,米兰·瑟兰尼(Milan Zeleny)及罗素·艾可夫(Russell Ackoff)建设完善的“DIKW层次模型”中认为,数据(Data)经过收集和提取转化为信息(Information),信息与信息在行动中的应用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联系进而产生了知识(Knowledge)。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提取路径结合“DIKW层次模型”,依据地方性知识分类体系,通过“目标数据收集-关键信息提取-地方性知识集成”3个基本步骤完成(图2)。首先,“目标数据集成”通过Google Earth、无人机航拍、建筑测绘、口述访谈和文献查阅,包括记录、收集传统村落景观的地方性知识访谈提纲、地方性知识基本信息采集表、相关保护与发展规划、现状照片及最新遥感影像资料等,并查阅《陕西传统村落地域文化探究》《黄土高原聚落景观与乡土文化》[13]《陕西古村落——记忆与乡愁》[14]等书籍多渠道路径完成相关工作。其次,“关键信息提取”是将收集的传统村落相关数据经过“要素提取”“结构提取”“文本提取”“口述提取”“图像提取”等方式完成;“地方性知识集成”通过各类信息的汇总和提炼形成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

3 关中地区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的提取

3.1 大地格局景观中的地方性知识

下载地理空间数据云网站中的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DEM)为基本数据源,采用数字地形分析方法,综合运用不同地形因子及特征要素对关中地区传统村落周边地方性知识进行定量提取与系统分析,得出关中地区传统村落景观按地形环境特征不同,可将其分为平原型、黄土台塬型、黄土丘陵沟壑型及山地型4类地方性传统村落大地景观格局(图2~5)。

图2 平原型传统村落空间分布

图3 黄土台塬型传统村落空间分布

图4 黄土丘陵沟壑型传统村落空间分布

图5 山地型传统村落空间分布

3.1.1 平原型村落景观

位于关中盆地的平原型传统村落景观独具地方性:村落多选址于河流水系附近,利于农耕灌溉;村落人口及规模相对较大,并且呈组团状密集分布;便捷的交通加强了村落之间的空间联系,因而该区域传统村落景观在空间上呈现出以乡镇为中心、村落为节点的网状空间格局。

3.1.2 黄土台塬型村落景观

此类型村落选址布局的地方性知识体现在:村落多位于黄土高原地区经过自然沟谷分割形成的黄土台塬面上,依塬就水、重于靠田、精于防御。受黄土台塬区河谷阶地台塬面地貌限制,村落形态与空间组织较为分散,地方营建技术及农耕配套设施建设都没有平原型传统村落景观完善。

3.1.3 丘陵沟壑型村落景观

丘陵沟壑型传统村落区域地貌景观千沟万壑、梁峁起伏,沟壑密度一般为410km/km2。此类型村落一般选址于黄土高坡腰部向阳面,靠近可开垦耕地位置,传统民居整体上呈现出沿沟谷纵深发展的地方性空间排列方式。特殊的黄土沟壑地带导致该类型村落建设用地、耕地面积开发受限,交通条件极其不便,故而村落规模较小。

3.1.4 山地型村落景观

山地型传统村落景观受秦岭山系及渭河水系影响,河流冲击形成大面积的河谷地区成为该类型村落的栖居场所,因此这一类型传统村落主要分布于关中盆地以南的秦岭山脉之中,包括宝鸡市南部、西安市南部及渭南市部分地区(表1)。

表1 关中地区传统村落大地景观中的地方性知识

3.2 选址布局景观中的地方性知识

古人在都城及村落的聚落选址营建通常寻求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相适应,讲究“天人合一”“赞天地之化育”的人居观念。关中地区不同地域传统村落因受各自所处自然环境影响,导致村落选址建设时形成了不同的布局模式。在对案例村实地调研过程中,运用无人机获取村落航拍照片,然后通过“图像提取”方式,挖掘村落选址布局景观中蕴含的地方性知识(表2)。

表2 关中地区传统选址布局中的地方性知识

3.3 空间形态景观中的地方性知识

村落空间形态景观是传统村落向外“生长”过程中遵循地方传统礼制思想、适应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果,充分反映“人-地”自适应协调耦合的过程,也是地方性知识的重要体现[15]。对关中地区10个典型传统村落通过形状指数分析法对其空间形态进行分析(式1),提取村落形态方面蕴含的地方性知识。

式中,T为村落边界形状指数;C为村落边界周长;A为村落面积;λ为村落长宽比。结合数学函数对其村落空间形态进行图示化解构,令x和y表示村落空间构成要素[16]。经测算,关中地区传统典型村落空间形态可以分为:面状集中型(=1.35)、线状串联型(=2.13)、点式离散型(=1.05)和圆环放射型(=1.58)4类传统空间形态(表3)。

表3 关中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中的地方性知识

3.4 街巷格局景观中的地方性知识

传统街巷作为传统村落景观形态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Google Earth截取关中地区传统村落所在区域卫星图,对案例村街巷结构要素提取发现:受不同类型地貌影响,关中地区平原型传统村落一般采用方格形路网格局,黄土台塬型传统村落较多采用自由形路网格局,黄土丘陵沟壑型及山地型传统村落较多采用“一”字形路网和环式路网结构(表4)。

表4 关中地区传统村落街巷格局中的地方性知识

3.5 院落布局景观中的地方性知识

关中地区传统民居院落布局与村民生产生活、传统习俗和审美观念等密切相关,其院落布局蕴含丰富的地方性知识。通过对典型村落传统民居实地测绘发现,该地区民居院落布局独具地方性,主要包含以下4种布局形式。

3.5.1 单进式单坡院落

关中地区平原区传统民居较多采用单进式单坡院落布局,俗称“关中窄院落”。此类型院落布局的地方性知识可概括为四字:“高”——屋宇高峻(高度23m);“大”——门厅宽大;“简”——布局简凑(民居开间2.5~3.2m,进深10m左右);“严”——院墙封闭严密。

3.5.2 地坑窑洞合院

下沉式窑洞合院是由原始社会人类穴居演变而来的一种原始聚居形式。柏社村地坑院落是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地坑窑院落,院落整体为四边形布局,每个方向有24口单窑,地坑窑通常长1 012m、宽78m,深度约49m,具有冬暖夏凉、节约耕地、静无噪声和美观耐用的优点,这种聚居形式至今还保留沿用。

3.5.3 厢房式窑洞合院

关中平原北部随着黄土层逐渐变厚,在该地区衍生出这种厢房式窑洞合院,其地方营建智慧在于利用黄土及坡地优势,靠崖则挖土建窑,为1孔或3孔窑,院内厢房为砖房或土坯房,配合入口门房形成“窑-房”院落空间。

3.5.4 多孔联排式窑洞院落

而在关中泾河流域一带,保存有一种多孔联排式窑洞合院,这种民居院落布局的地方性表现在采用“上房下窑”“联排分布”的建筑组合形式。建筑通常2层,采用悬山式屋顶,墙体用砖垒砌。“上房”有生活辅助功能,堆放粮食和日常生活用品等;“下窑”用于日常居住,屋内设有火炕和灶台,地下设有地窖,方便储藏食物。

3.6 民俗文化景观中的地方性知识

关中地区传统村落作为我国传统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对其民俗文化景观地方性知识的提取具有本源性意义。村落民俗文化景观作为关中人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智慧与实践的结晶,体现在农耕生活、艺术创作、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每逢春节,村内开展各类民俗活动,包括关中秧歌、合阳撂锣、踩高跷和华阴老腔等。此外,戏楼里还表演丰富多元的民俗活动,有秦腔、皮影戏、蒲剧等。关中地区传统民俗礼仪也蕴藏着独特的地方性知识,如婚嫁章程性仪式包括“请婚-见面-坐喝-择吉-合婚”5个流程;丧葬礼仪方面分为“报丧-打墓-入殓-暖墓窑-送葬-期斋”等地方性仪式。研究发现,关中地区传统村落在饮食文化方面也有地方性传承,如羊肉泡馍、油泼辣子、裤带面、潼关肉夹馍和岐山臊子面等特色小吃都已成为这一区域地方饮食文化“生存艺术”的符号基因,彰显出关中地区传统村落景观独特的地方饮食文化知识。

4 关中地区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谱系生成

通过上述地方性知识的提取,依托传统村落景观的地方性知识分类体系,参考国家资源环境数据库的信息分类编码框架,借鉴N级编码理论对其地方性知识进行编码。编码从高到低分别为大类、中类、小类3个层级,每个层级用字母和数字构成,具体结构为“A/BXX”3位数字码,并以此构建关中地区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谱系(图6)。通过上述代码模型编号,便可快速识别被编码后的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单元所属类别、知识要义及其相互关系,从而构建起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人-地”关系语境下的知识网络,使其具备探索、分析和回答规划问题的能力。

图6 关中地区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谱系

5 结语

本文从地方性知识地方性和典型性视角出发,构建关中地区传统村落景观的地方性知识体系。首先,依据地方性知识理论内涵,将关中地区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的构成分为显性地方性知识和隐性地方性知识两大类;其次,依据DIKW层次模型,提出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提取可通过“目标数据收集-关键信息提取-地方性知识集成”3个基本步骤完成;再次,依据上述分类及提取路径对关中地区传统村落景观显性地方性知识及隐性地方性知识进行提取;最后,将提取的各类地方性知识通过“A/BXX”3位数字码组合编码,形成关中地区传统村落景观的地方性知识谱系。希望通过上述研究,能不断提取区域传统村落景观时空脉络和典型特征中所蕴含的地方性知识,系统凝练出传统聚落景观本土地方性知识,诠释重要历史阶段关中地区传统村落景观地方营建内涵和思想,为当代传统村落景观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本土智慧与创作源泉。

注:文中图片均由作者绘制。

猜你喜欢
关中地区村落景观
羽翼与转化:朱子学在关中地区的接受和传播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关中流动重力测网的中小地震映震能力分析
谈陕西关中地区土葬与风水的农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