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工笔画的形式语言与审美观念创新研究

2022-10-19 12:51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欣赏者肌理工笔画

童 鹏

童 鹏:滁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

作为我国传统绘画的重要一科,工笔画形成于唐,繁荣于宋,并延续至今。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补充与更新着当代工笔画的绘画技法,民间绘画与西方光影、色彩理论的融入增添了当代工笔画的艺术效果,使其不再受传统工笔画的约束,从形式语言与审美观念上进行大胆创新,涌现出“独角戏”之一(高茜)、《误入·疑》(陈林)、《月是故乡明》(贾广健)等一系列优秀的工笔画作品。

一、当代工笔画的语言形式创新

(一)题材语言创新

1.题材偏向生活

时代的发展总是伴随着新事物的诞生,在工笔画的绘画题材上也不断地涌现出新事物,如手机、高跟鞋、现代装饰物、新式衣服等。这类事物均与当下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绘画中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气息。[1]例如,高茜的绘画作品“独角戏”之一(图1)以高跟鞋、蝴蝶、现代家具(桌子)、桌布等生活常见用品为创作题材,使绘画作品具有鲜明的新时代生活烙印。

2.题材偏向象征

与传统工笔画以梅、兰、竹、菊象征高洁的人格不同,当代工笔画题材的象征因素受到当下社会环境的极大影响,其象征意义主要包括年轻一代对生活、对社会以及环境问题的思考。[2]例如,秦艾的绘画作品以动物(特别是稀有动物)题材为主,虽然与传统工笔画题材的象征存在相似之处,但其象征意味却大相径庭,作品中所传达出的“动物即个人”思想是画家的自我体现,通过动物表现出当代人的孤独感与迷茫感。在其绘画作品《软黄金》(图2)中,作为画面主体的动物(藏羚羊)置身于人类生活空间之中。在与自然生态相悖的环境里,藏羚羊用充满恐惧与绝望的眼神与欣赏者“对视”,画家正是通过具有现代象征意义的“托物寓人”“借物抒情”谴责人类对生态、对动物带来的伤害,从而引发社会对生态问题的关注。[3]

(二)造型语言创新

1.造型的夸张化

夸张是当代工笔画的创新手段之一,画家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变形与重构达到提升画面感染力的效果。当代工笔画对客观事物夸张的变形不仅在于简单的物体形状重置,其要点在于画家主观感受的融入。[4]例如,画家何曦的绘画作品“海洋世界”之《一帆风顺》(图3),整体画面趋于平面化,造型精简,对事物形态进行大胆变形与重构,鱼的形态不再是传统工笔画中跳跃的造型,而是呈现出一种静止的状态。

2.造型的趣味化

随着欣赏者审美需求的提升,当代工笔画家开始思考如何通过画面创造趣味性,制造遐想,提升欣赏者的观赏乐趣。例如,画家陈林的绘画作品“寻觅十二钗”之三(图4)通过趣味化造型营造出静态戏剧效果,画中的鸟正在低头取掉在地上的一串珍珠项链,但项链上的红绳子似乎与画外的东西相连,仿佛一个陷阱正等待着画中的鸟。通过这种戏剧性的构图效果为画面增加故事感,引发欣赏者无限遐想,在很大程度上满足欣赏者的猎奇心理需求。

(三)色彩语言创新

1.中西融合的色彩创新

西方色彩学与光影学理论为当代工笔画色彩创新提供了条件,这一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传统工笔画虽然重视色调统一,但受到绘画色彩的约束,导致色调略显单调。西方色彩理论(特别是环境色理论)在色调统一的前提下丰富了色调的色彩。[5]例如,画家高茜的绘画作品“合欢”之五(图5),在统一的色调中暗藏丰富的色彩,使该作品远观淡雅清幽,近观色彩绚丽。

第二,传统工笔画往往忽视光对事物色彩的作用,在西方光影理论的影响下,当代工笔画家利用光影营造出不同情感基调的意境。例如,画家雷苗的绘画作品“盛宴”之六利用明度的变化塑造光感,使画面笼罩在瓦蓝色与玫瑰色的氛围之中,呈现出氤氲渐变的色彩效果。

第三,传统工笔画以客观事物的固有色进行画面上色,与客观事实基本相符。当代工笔画受到西方色彩构成思想影响,利用对比色与冷暖色制造强烈的色彩冲突。[6]例如,画家林若熹的绘画作品《沧浪》,画面中牡丹花的叶子并没有使用固有的绿色而是蓝色,同时对蓝色部分的色彩明度进行调整,以此衬托出牡丹花的艳丽。

2.雅俗结合的色彩创新

民间绘画是中国绘画的组成部分之一,虽然缺少严格的绘画理论与技术训练,但民间绘画形成时间早,通过朴素的画面效果显示出强烈的情感。民间绘画以红色、黄色、绿色为主色,突显画面的装饰性。工笔画家通过汲取民间绘画作品中的元素与色彩搭配以及“用色随心所欲”的特点,为当代工笔画赋予新的民族色彩语言。[7]例如,画家贾广健将民间绘画的高纯度色彩特点应用进工笔画创作之中,在其作品《月是故乡明》(封二)中,利用高纯度蓝色强化视觉冲击感,增强残破荷花的生命力。

(四)肌理语言创新

1.纸张肌理创新

当代工笔画家对绘画载体进行大胆创新,虽然纸张依然是首选,但画家们通过对纸张进行创新处理(如揉搓等),利用纸张的物理变化强化肌理的艺术效果,呈现出朦胧的美感。例如,陈运权的绘画作品《烟波之眠》通过横向与纵向的揉搓使整体画面呈现出朦胧之美,以新式视觉形式表现出古典绘画情调。

2.绘画工具肌理创新

除纸张肌理外,当代工笔画工具也可以绘制出独具艺术特色的肌理,绘制方法主要包括三类:第一,利用擦洗画笔的方式制造出斑驳的画面效果;第二,利用喷壶、牙刷等小工具喷洒色彩,创造雪景或星辰;第三,利用版画拓印工具印制图案后进行再创作,呈现出版画特有的肌理效果。

3.材料肌理创新

随着新的绘画材料出现,新的肌理技法也随之产生,使画面出现新奇又不单调的艺术效果。这类新的绘画材料主要包括三类:第一类,洗洁精、食盐等,将其喷洒在未干的画面上能够产生化学反应,呈现出不同的肌理效果;第二类,金属颜料、丙烯颜料、高温结晶颜料等;第三类,粘贴金箔、银箔等,呈现出剥落感。

二、当代工笔画的审美观念创新

(一)审美装饰化

由于当代工笔画深受西方色彩理论与民间绘画的影响,一部分画家的审美偏好趋于浓烈,将绘画色彩的渲染力发挥到极致。例如,蒋采萍的绘画作品《筛月》(封底),该作品放弃荷花与荷叶的固有色(白色和绿色),取而代之的是纯度较高的石青色。并利用白云母粉创造洒在荷花上的月光,营造出荷塘月色的画面感,极具装饰性。

(二)审美简约化

互联网、新媒体等新兴传播技术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视觉审美偏好,极简主义的融入使工笔画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当代工笔画的简约化特点体现在构图、色彩、造型等方方面面。例如,高茜的绘画作品《忧郁症》(图6),该作品以玻璃瓶和一条金鱼为主体,构图十分简单。玻璃瓶采用平面化处理方式,线条流畅,呈现出剪影效果。在物象的自然色基础上对画面色彩进行主观处理,摒弃了色彩的多样性,使整体画面处于统一、和谐的色调之中。

(三)审美诗意化

当代工笔画继承了传统工笔画的诗意特点,一部分画家在传统工笔画基础上融合西方绘画艺术,创作出既有传统工笔画文人气息,又富有浓烈时代气息的当代工笔画作品。例如,画家陈运权的绘画作品《静夜》(图7)。陈运权主张“艺术是灵魂的慰藉物,绘画是灵魂的安慰”,在《静夜》中融入对静谧意境的追求,以此慰藉欣赏者的心灵。[8]加之曾经在海外留学的经历,使陈运权的绘画作品既有承袭于两宋时期的传统诗意,又有现代西方绘画中的诗意,创造出画面感受与绘画形式的现代诗意性。又如画家陈林既在传统工笔画的熏陶下苦练技法,又汲取西方现代绘画的艺术表现手法,使其绘画作品既清秀隽雅,又富有趣味。

(四)审美奇异化

数码技术的应用预示着工笔画的审美功能超越了实用功能,欣赏者对工笔画绘画作品的新奇性、趣味性等审美要求不断提升。基于此,一部分工笔画家在其作品中融入大量具有戏剧性与荒诞性的元素,营造出奇异、诡谲的艺术幻境。例如,画家徐累的绘画作品既有荒诞、奇异的戏剧感,又充满空灵的艺术效果。其绘画作品《云山》(图8)通过云雾、高山等物象以及冷色调的画面色彩透露出冷漠的情绪,使画面形成犹如镜中花、水中月般真实与虚无交互的梦境。

画家秦艾的绘画作品也同样具有审美层面的奇异化特点,将日常生活中毫不相关的事物放置于同一幅画面中,打破日常思维与逻辑惯性的束缚。其绘画作品《西楼鹿影》将人们日常居住的房间与驯鹿放置在同一画面之中,画中的“门”不再是日常生活中的门,仿佛是为观众拉开的舞台大幕,而驯鹿回首向画面的右方看去,令人浮想联翩。在审美奇异化的影响下,绘画作品不再是自然的模仿与再现,而成为画家表达自我的途径。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当代工笔画与民间绘画和西方绘画理论的不断融合,其创作理念与思维得到极大延伸与更新。在绘画的形式语言与审美观念上不断创新,使当代工笔画作品呈现出诗意简约而又奇异多姿的艺术特色。今后,当代工笔画家应当立足于时代背景,进一步研究传统工笔画的文化资源,促使当代工笔画内融民族特色、外兼西方艺术,在世界艺术领域大放异彩。

猜你喜欢
欣赏者肌理工笔画
《爱情神话》台词点到为止 描摹深入肌理
留出想象的空白
肌理的感受与表达
与奢侈品说不——绘创动物中的“肌理”美
感受肌理
艺术欣赏是对作品的再创造
宋延生中国画作品
于诺工笔画作品选
从日用瓷出发谈理念对欣赏者的意义
教师听课时身份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