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意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培养策略

2022-11-14 09:27马慧清
名师在线·上旬刊 2022年11期
关键词:问题意识培养策略小学数学

摘 要:问题意识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源泉,而缺乏问题意识则难以关注到问题的本质,不利于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文章详细分析了培养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并针对课前指导、课上教学、课后反思三个方面的教学提出了几点教学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2)31-0025-03

引  言

培养小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滞后,仍使用“填鸭式”教学方法,限制了小学生问题意识的生成和发展。在倡导核心素养的新时代,教师要优化自身的教学方法,积极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引发学生的思考、质疑、提问和探究,

提升其问题思维水平。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主动学习思维、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可以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还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能力,使其受益终身[1]。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经常会因为问题思维能力不足而拖慢学习进度。比如,由于缺乏良好的探究意识而无法及时发现生活中蕴含的数学问题,也无法发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导致无效学习的生成。又如,由于缺乏怀疑意识,导致思考不深入,影响学习质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使其发现数学学习的乐趣,调动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参与到问题挖掘、问题探究、问题思考、问题总结的过程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同时,拥有良好的问题意识,学生可以拓宽思维视野,打破学科界限,从更高、更广的角度看待不同类型的科学问题,并找出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关联,从而形成良好的科学素质。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的具体策略

(一)联系实际生活,主动发现问题

引导学生养成主动发现问题的习惯,是培养其良好问题意识的基础[2]。

例如,在蘇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认识万以内的数”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计数器的百位上拨4颗珠子,在十位上拨5颗珠子并提问:“这代表多少?写要怎么写?”拨数、写数的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百位、十位、个位的认识。然后,教师联系实际生活提出问题:“老师昨天用30元买了一辆遥控车,用4元买了一个玩具熊,一共花了多少钱?”以问题引导学生列出算术式,了解3个10与4个1的和是34。教师稍微改变问题内容:“如果遥控车是300元,小熊是40元,那么老师一共花了多少钱?”在使学生掌握整百加整十的计算方法后,教师让其自主发现问题:“生活中还有类似的问题么?你都是怎样解决的?”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主动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计算买书包(200元)与文具盒(30元)一共花费多少钱”“计算买运动鞋(300元)与运动外套(80元)一共花费多少钱”等,并根据所学知识列出200+30=230(元)、300+80=380(元)。

教师要建立课堂教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引导其主动以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其实际学习能力。

(二)课前预习导学案,培养探究意识

自学是培养良好问题意识的“捷径”。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导学作用,让学生在课前阅读教材中的具体概念、算法和基础性问题,引导其在阅读的基础上主动思考,主动探究。

例如,在讲解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内容时,教师出示导学案,让学生按照“阅读教材”“折一折小活动”“总结折纸图形的特征”三个步骤思考问题。自学期间,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产生疑问:“两个图形到底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不能把它们看作同类型的图形?”课上,教师根据学生产生的疑问展开教学:“请用量角器、格尺测量图形,并写出具体数据。”在“量一量”的过程中,学生记录测量内容并总结异同:“长方形有两条边长12 cm,有两条边长8 cm,正方形的四条边长都是12 cm。有四个直角但长和宽不相等的图形是长方形;有四个直角且四条边都相等的是正方形。”教师将准备好的方格纸发放到学生手中,并提出问题:“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你还能找出什么不同?”在计算

C长方形=12+12+8+8=40 cm、C正方形=12+12+12+12=48 cm

时,学生发现两种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也可不一样,并在不断试验与总结的过程中推断出C长方形=(长+宽)×2,C正方形=边长×4这两个求周长公式。

预习导学案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有着重要意义。教师要制作好导学案,同时要求学生在预习期间记录下不理解的问题,以便于在课上探究,从而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与总结能力[3]。

(三)搭建师生互动平台,培养质疑意识

教师过于严肃不仅会降低课堂的趣味性,还会打消学生与教师互动的积极性,使其陷入被动学习的境地,无法提出疑问。质疑是探究真理的重要途径,只有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才能使其以辩证的眼光看待数学问题,养成客观、公正、理性的良好思维习惯。

以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课上与学生讨论生活问题:“小芳和小慧去公园野餐,两个人拿出4个苹果、1块蛋糕、3瓶矿泉水,要怎么分才公正呢?”在“聊天”的过程中引发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类似情形,引导其说出“平均分”这一概念,同时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其平均分配两人的食物,并引出分数的概念:“如果将4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那么每个人能分到多少个苹果?”在由具象问题转化为抽象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重新认识“1”,并使其了解“”的具体含义。在此期间,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小芳和小慧明明带了4个苹果,为什么要看作‘1?”“这里面的‘1和1块蛋糕的‘1是相同的意思吗?”“如果要把蛋糕平均分给4个人,是几分之几呢?”

教师通过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引发学生的积极提问,使其在此过程中积极地阐述自己的疑惑,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质疑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养成良好的质疑意识。

(四)创设问题教学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将情境教学法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能够使课程的结构更为多元化,内涵更加深刻[4]。

在讲解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千米和吨”时,教师使用多媒体出示各种事物的图片并附上填空题:“一枚1元的硬币厚度约3( )。”“铅笔长18( )。”“课桌长约10( )。”“学校跑道一圈长250( )。”“沪杭铁路的全长是169( )。”在多媒体情境中引导学生回顾1 mm、1 cm、1 dm、1 m、1 km等长度单位,并在课件中出示1 cm=10 mm、1 dm=10 cm、1 m=10 dm的单位换算关系,引发其思考:“猜一猜,1 km等于多少米?”在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散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资料:“沪杭高速铁路全长169000 m。”在资料的辅助下,学生计算169000÷1000=169,并根据169 km=

169000 m推断出1 km=1000 m。接着,教师将生活中的事件引入课堂:“体育课要组织1 km长跑,已知我们操场长250 m,宽150 m,要跑几圈才能跑到1 km?”

“你从家到学校的距离是多少?能否用‘km表示?”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拓展提问等方式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使其突破自身的局限看待数学问题,从而养成“假设问题、验证问题”的思维习惯。

(五)组织问题探究活动,引导深入思考

小学阶段的问题意识培养教学不应将思维局限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方面,还应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授课过程中,教师组织自主探究活动:“分别说一说0.5、0.4、2.03、1.5、99.78、100.23、42.37、28.001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并给这些数字排序。”在小组探究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理解,使其掌握小数的读法。之后,教师出示整数卡片,如0、2、1、100、42、28等,让学生分别比较0与0.5、0.4,2与2.03,1与1.5,100与99.78、100.23,42与42.37、28与28.001的大小。在此期间让学生思考整数与小数的不同,并掌握小数与整数的比较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分组探究活动:“谁能快速将以上数字按照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出来?”在小组探究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小数的比较方法。

课上探究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进行问题意识培养教学时,教师要注意为学生搭建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学习平台,使其能够沉浸在数学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养成乐于探究、勤于探究的学习习惯。

(六)自主设计习题内容,提升问题思维

教材中含有很多基础性的训练习题,学生在完成基础知识学习后进行课后练习能够巩固基础,提升运算能力与分析能力。

例如,在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课后训练中,教师先讲解课后的“3辆客车共运480箱苹果……”这一问题,出示()×(3+2)=800这一算式,并示范更改习题内容的过程:“可更改问题中的次要条件,也可更改问题中的主要条件。比如,教师把原题目中的‘3辆客车共运480箱苹果改为‘5辆货车共运750箱鸭梨,‘再增加2辆车改为‘减少3辆车,这样就需要以全新的方法解决这道习题。”接着,教师在黑板上出示题目解答算式:

()×(5-3)=300。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出题兴趣被调动起来,教师可让学生改编教材后的“李老师买4副羽毛球拍和3副网球拍……”“四年级栽32棵树,六年级栽树的数量比四年级的3倍少18棵……”,同时,教师要求学生与同桌互换改编题目,让同桌对出题内容进行点评,以“出题方”的思维看待问题。

教师要意识到自主习题设计教学的重要性,并积极将教辅书教学资源、互联网教学资源引入课堂,为学生提供更多编制习题的素材。在学生改编习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指正,使其在此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

(七)采取多元评价方式,养成提问习惯

提问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扭转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不敢提出疑问的不良学习习惯,教师就需要转变教学观念,以新的教学思维、新的教学手段和新的评价方法更新课堂。同时,教师要改变衡量学生优劣的标准,对于在课上勇于提问、积极探究、积极参与互动的学生进行加分和表扬,使其在课上感受到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师生对话的趣味性,养成思考、提问的良好学习习惯。

例如,在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的互动课堂上,教师使用以下两种评分方式:

(1)个人积极参与到问题提问、师生互动过程中或个人指出教师的教学失误,加2分;(2)小组在问题探究、汇报讲解的过程中表现良好,能对提出的问题举一反三,小组集体加3分,组内成员各加5分。确定评价方式后,教师出示平行四边形图片并鼓励学生提问探究:“是否可以把平行四边形变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有什么聯系?”对于提出建设性意见的学生,教师进行加分,引导其推导出

“S平行四边形=底×高”这一面积公式。之后,教师布置小组探究习题:“在一个长15 cm、宽6 cm的长方形中画平行四边形,最大能画出多大面积的平行四边形?”由探究问题引出学生的思考问题,如“长方形内的平行四边形的底边长是可以变化的?”,使其能够在解答问题前“三思而后行”,从而养成良好的质疑习惯与提问习惯。

结  语

综上所述,在日常教学中引入生活问题,创设多样情境对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有着重要作用。教师要平等看待师生之间的关系,积极学习多种教学模式,打造出趣味、多元的教学课程,引发学生的自主思考与想象探究,以引导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自主设计问题为教学主旋律,实现培养学生良好问题意识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庄燕婷.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J].读写算,2020(36):193-194.

黄凯花.让质疑点亮小学数学课堂[J].江西教育,2020(36):67.

王红霞.优化教学策略,培养问题意识[J].江西教育,2020(36):73.

侯祥海.课堂提问在小学数学高年段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求学,2020(48):27-28.

作者简介:马慧清(1997.6-),女,江苏南京人,

任教于南京市金陵小学,二级教师,本科学历。

猜你喜欢
问题意识培养策略小学数学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