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联意”

2022-11-21 15:03纳日碧力戈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符号学共同体符号

纳日碧力戈

(内蒙古师范大学 民族学人类学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8)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形感效”

2021年8月27日至28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根据此次会议的权威话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以推动各民族的“五个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2022年3月5日,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的审议时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抓好各项工作,要“有形、有感、有效”(下文简称“形感效”)[1],“往实里抓、往细里做”。从权威期刊发表的有关解读文章看,“形感效”主要指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具体路径,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传承发展,如何利用传统和现代的传播手段建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并且加强中华民族历史研究。尤权在《求是》杂志上刊文指出:“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打造一批具有中华文化底蕴、充分汲取各民族文化营养、融合现代文明的书籍、舞台艺术作品、影视作品、美术作品,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文化形象。坚持以‘四个共同’的正确中华民族历史观加强中华民族历史研究,形成完整的史料体系、话语体系。采取‘线上’与‘线下’、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相结合的方式,注重新闻舆论引导和社会氛围营造,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潜移默化地嵌入心中、融入血液、铸入灵魂。”[2]

“形”“感”就是摸得着、听得清、看得到的音形现象,即借助各种传统和现代的感官技术获得的物感物觉,如书籍、舞台艺术作品、影视作品、美术作品、各种文化符号、各类文化形象等。“效”就是效果、效用,指有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效果,尤其是“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潜移默化地嵌入心中、融入血液、铸入灵魂”。“形感效”的“感”是途径、手段、关联,它既作用于“形”也作用于“效”,无“感”便无“形”,无“感”便“无效”。为了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日常化、生活化、润物于无声,一方面需要大力发挥传统传播手段和现代传播手段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要依靠民间传播手段,闲言碎语、交头接耳、行为举止、穿着打扮、家居生活等,都是为了达到“入脑入心”效果而不可忽视的“琐琐碎碎”“点点滴滴”。“感”是人人之“感”,是日常之“感”,是闲暇之“感”,是直觉之“感”,一头连接“形”,一头连接“效”。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程来说,“日常有形”、润物无声、平凡有效最重要,缺了日常、润物、平凡,就不能真正做到“潜移默化地嵌入心中、融入血液、铸入灵魂”。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形感效”与“形联意”

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程需要创造创新符号和形象,符号和形象研究是符号学研究的“专利”,尤其是这个研究方法的“三性/三元”分类及其互动互转的活态关系,最适合分析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感效”。笔者认为,符号学的“大三性/大三元”①在皮尔士传统的符号学中,“第一性”(Firstness)又称“征象”(representamen,本文称“第一元”),“第二性”(Secondness)又称“对象”(object,本文称“第二元”),“第三性”(Thirdness)又称“释象”(interpretant,本文称“第三元”)。详见:纳日碧力戈.从皮尔士三性到形气神三元:符号过程管窥[J].西北民族研究,2012(1).原文将“释象”译作“释义”。此外,皮尔士符号分类另有“型质、型例、型类-象似、标指、象征-呈位、述位、论位”等与“征象”“对象”“释象”分别对应的“小三元”。另参见:李幼蒸.理论符号学导论(第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即物感物觉(征象)、事物相指(对象)、解释意义(释象)(下文简称“形联意”)可以用来在哲理层面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感效”,因为在这个层面上“形联意”和“形感效”有大部分重叠,理论上是互通的。

需简要说明的是,符号学的“第一性/第一元”表示“质性”,例如,“红”“烫”“香”“辣”“音”属于直观、直感、直觉;“第二性/第二元”是关联、“对象化”,例如,由红色关联到红灯,由触摸感知到火烫;“第三性/第三元”对所感所知的对象进行解释、赋予意义,例如,语言文字、法律法规、交通规则所反映的社会文化解释,属于约定俗成。但凡做事,一定是由感而觉、由觉而指、由指而悟,虽层层递进,亦可反推,由悟生感,且因倏然刹那、交融一体而难分先后。如同《礼记·乐记》所言:“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3](271~272)

物性是第一性、第一元;感性是第二性、第二元;心性为第三性、第三元。“三性/三元”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故称“符号活动”或“符号过程”(semiosis),类似于生态学上的共生关系(symbiosis),只是其可塑性、变异性和随机性更强、更丰富。例如,“释象”经过入脑入心处理,会转化为“征象”,变成直观、直感、直觉的符号或符号现象,取得“潜移默化地嵌入心中、融入血液、铸入灵魂”的效果。可以想象,如果一种抽象的理念被天天讲、月月讲,就会融入习惯②根据皮尔士符号学术语,习惯(habit)指某种反复出现的通常是无意识的、通过不断的重复而得到的行为模式,或指某种确立的倾向,在从物理法则到社会约定范围内的某种条件下,以可预见的方式行动。皮尔士把诸符号的习俗意义称为习惯。试考虑:我让一个物体从我的手指中离开。我观察到它掉到地板上,并记得重力的习惯已经以同样的方式出现过数不清的次数。我调整自己的行为,使之习惯于可预见的事实,即当任某物从手中或山崖边或其他地方离开时,它倾向于下落。参见:[美]约瑟夫·布伦特.皮尔士传(增订版)[M].邵强进,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就会变成具象的直观、直感、直觉。反过来说,用铃声招呼动物来“用餐”,日复一日,即便在没有餐食的情况下,动物也会应声前来,具象变成了对象,对于人甚至变成了抽象的道理。人类日常生活由各种感觉知觉、各种纵横关联、各种约定俗成组成,只有兼顾全部,总体把握符号过程,才能全面认知生活世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努力也不例外,不仅要“上行下效”,也要“下行上联”,成为上下一致的默认习惯。换一种隐喻的说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根植于泥土,充满泥土的质感,属于物感物觉,属于“形”“感”;经过培育,从泥土里长出,由种子变成根须,从根须变成根茎,属于事物相指,属于“联”“感”;从根茎开花结果,属于解释意义,属于“效”“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程要取得理想的“形感效”的结果,就要“三性/三元”齐下,“形联意”到场,一个也不能少,一个也不能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不同民族身份的人,如果从小一起长大,是发小,那么他们就是两小无猜的朋友,民族身份的差别不会那么突出,尤其是在使用国家通用语言的民族杂居区,更是如此。但是,一旦发生“不利于团结”的事件,并由此产生“不利于团结”的社会话语,民族身份就会凸显,天长日久,不仅会变成思维方式,还会变成“物质”力量,而这样的思维方式和“物质”力量能够互为条件,变成习惯。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广大民众要有防患于未然的意识,让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三性/三元”始终占据生活世界的高地,避免不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消极“三性/三元”取而代之,形成恶性循环的闭环。例如,民族之间相互歧视的言论和行为,很容易从消极的物感物觉、事物相指及“形”“感”“联”转换成消极的解释意义和“效”“意”,如果不及时调适,就会固着下来,形成民族相互排斥甚至相互敌视的封闭符号圈,用积极的符号圈取代这个消极的符号圈,不仅难度大,而且需花费较高的时间成本。换言之,仅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视角看,为避免消极符号圈对积极符号圈的袭夺,就要兼顾“形”“联”“意”或者“形”“感”“效”,不可只顾“意”“效”,不顾“形”“联”或者“联”“感”,反之亦如此。在国家层面上,民族平等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已是“国之大者”,但是在社会层面上,在日常生活中,尤其在相对自由的网络空间,不利于民族平等团结的言行随时出现,与国家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行动形成对立,违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这样一来,日常之“形”“感”“联”与国家之“感”“联”“效”“意”就会发生断裂,彼此不能形成闭合。本文开始提到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要“往实里抓、往细里做”,就是要从日常生活中的“形”“感”“联”抓起,润物于无声,让它们与国家层面的“感”“联”“效”“意”闭合起来、贯通起来,使其有实效,真正做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从“形感效”到“形联意”的路径意义

把“形感效”对转为“形联意”①亦即“物感物觉、事物相指、解释意义”或“征象、对象、释象”。,是为了行文方便。专门提出“形感效”,并且把“形感效”对转为“形联意”,意在何为?首先是为了用符号学初步探讨高质量优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的路径及其意义;其次当然是为了叙事便捷,用“形联意”简写“物感物觉、事物相指、解释意义”或者“征象、对象、释象”。此外,还有一个用意,那就是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理化、学术化。

“有形”“有感”与“物感物觉”有关,只有看得到、听得到,才能由感生知、缘知推理。“有形”“有感”方能“有效”,“有效”来自“事物相指”,来自全面、准确、完整的“文化解释”。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平日里的言谈举止、网络上的微聊抖音、街头巷尾的广告标识、机场车站的服务工作等,都要做到“有形”“有感”“有效”;在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中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对象化”,需要各行各业主体参与、主客观交融;在思想意识上需要守正创新,在真善美上需要下功夫。一句话,要让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关的“形联意”真正融为一体,成为完整的、浑然一体的开放过程。

迪利认为,皮尔士的符号哲学给现代西方哲学带来一场后现代革命,而此前的哲学大多局限于从柏拉图、笛卡尔到康德的各类二元对立主义,唯有皮尔士承上启下,真正确立了取代观念论(way of ideas)的符号论(way of signs)[4](210,385,407,611~742)。以索绪尔为代表的结构主义学派把所有理论建立在心物二元论之上,非常强调心智的重要性,把自己的视野局限在人类语言之上,很少越雷池一步,专心探讨作为“心理印迹”的“声音图像”和所指概念,亦即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聚焦语言的内部规律。索绪尔说:“语言符号联结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后者不是物质的声音,纯粹物理的东西,而是这声音的心理印迹,我们的感觉给我们证明的声音表象。它是属于感觉的,我们有时把它叫作‘物质的’,那只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而且是跟联想的另一个要素,一般更抽象的概念相对立而言的。”[5](101)

索绪尔与其追随者属于“心学”流派,在语言研究中追求类似于柏拉图的“理式”,研究由内而外的心智的投射,对于物感物觉,或加以排斥,或加以悬置,更谈不上物感物觉与解释意义的关联。比较而言,从皮尔士理论发展而来的“形联意”的符号学路径则切合人类学的全观方法论,符合从本土观点看问题、进得去、出得来的比较视野和立场。典型的人类学者,首先学做调查合作人的“好学生”,学习本土语言、本土知识、本土举止,共事共乐,同吃同住;同时他们也会承认自己的局限,不把自己的观察、自己学到的知识完全当成本土人的观察和本土人的知识。人类学者这样做并不意味着同意本土人的观点,而是为了更好地“深描”本土文化,做好“解释的解释”,捕捉“意义的意义”,解码“符号的符号”。符号活动是物感物觉、事物相指、解释意义交融一体,“形感效”“形联意”高度一致的无限开放过程,民族志调查同样也是这样的无限开放过程,形势在变,环境在变,认知在更新,思想在发展,“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从“形感效”到“形联意”的路径意义有双重:打通隐喻意义上官与民的关系,让上下一致、左右和谐,而非我行我素,老死不相往来;让官民个人的“形气神”贯通、“形联意”交融、“形感效”一体。

四、余 论

当下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程建设有这样一些不足:文件多,物感少;口号多,践行少;自上而下多,自下而上少;官场多,民间少;摆拍多,实拍少;发动多,自发少。究其原因,就是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把“形感效”/“形联意”/“征象”“对象”“释象”/“物感物觉”“事物相指”“解释意义”各自的内部构成拆解开了,没有估计它们各自内部的一体性和交融性。还是从上文提到的隐喻意义上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程建设不可绕过官民双方以“重叠共识”为目标的对象化过程,不能一味追求把“官方释象”或“高端解释”未经民间化就打包快递给民众,导致“形神”分离、“形意”失联。脱离“形”“感”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会流于形式。中国古人有“绝地天通”的神话,说颛顼帝不喜欢神可以下凡、民可以登天、人神杂糅的“地天通”现象,派重和黎二大臣“绝地天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提倡和实行“地天通”,避免“绝地天通”,政府指导与群众路线相结合,官民一致,民心相通,润物于无声。

1956年8月,毛泽东同志发表《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对不同民族形式进行比较,“会给我们的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一些有益的启发”:“十月革命与中国革命,一个是由城市到乡村,一个则是从乡村到城市”;“中国人吃饭用筷子,西方人用刀叉。一定说刀叉的高明、科学,用筷子的落后,就说不通”[6]。无论中外,虽然排序不同,“地天通”或“天地通”,但是,都追求“形感效”同在;筷子和刀叉各服务于不同的人群、用于不同的餐饮,都具有价值相对性,也都需要“形联意”交融。

西比奥克(Thomas A.Sebeok)[7]和迪利(John Deely)用扩展的眼光扩展符号学范围,不仅包括人类符号学,也包括动物符号学、植物符号学和物理符号学[8](32);艾柯把符号学研究的内容扩展到动物、嗅觉、味觉、触觉、副语言、医学、运动和动作、音乐符号等[9](9~14)。这些符号学都会涉及“形联意”,追求“形感效”,也包含了类似于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扩展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甚至更加开阔的大视野。

总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要让“形感效”互不分离,让“形联意”融为一体,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扩展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再扩展到建设宇宙生态共同体,站在可供选择的立场,以广义符号学的新路径、大视野,不拘泥于一时一事,不忽视一点一滴,不放弃一分一秒,追求“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开放理念,兼和相济,万象共生。唯此,才能真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铸入直觉,嵌入民俗,融入国风。

猜你喜欢
符号学共同体符号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匼河“背冰”民俗活动的文化符号学阐释
爱的共同体
基于图像符号学的品牌联名设计研究
浅析徽州马头墙中的设计符号学
让阅读更方便的小符号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加减运算符号的由来
写在“生命符号学研究”前面的话
草绳和奇怪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