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在中重度炎症性肠病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2022-11-27 01:17程海燕沈哲
现代实用医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中重度内皮黏膜

程海燕,沈哲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反复发作的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既往研究证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参与肿瘤血管形成,与肿瘤的发生及发展关系密切[1]。研究发现,VEGF家族与酪氨酸激酶受体结合而调节血管生成的效应,同样在IBD的发病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而起主要作用的因子为VEGF-A。当肠道黏膜受到缺氧等刺激后,可促使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单核细胞、平滑肌细胞及活化的血小板产生大量的VEGF-A[2],它可促进炎性细胞的迁移、浸润,导致炎性反应持续存在,损伤肠道屏障,破坏肠道细胞间的紧密连接,从而促进IBD的发生及发展[3]。本研究拟探讨VEGF-A在中重度IBD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9月浙江省绍兴第二医院收治的30例中重度IBD患者(CD活动指数评分>450分,UC改良梅奥评分>6分)的病变结肠黏膜标本及其外周血(观察组),均符合2018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IBD协作组推荐的诊断标准[4],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14~74岁,平均(35.9±14.8)岁;中度18例,重度12例。同期选择30例健康志愿者的正常结肠黏膜标本及其外周血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23~51岁,平均(38.3±14.6)岁。两组性别比及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获得浙江省绍兴第二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受试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lSA)对照组在体检时空腹,观察组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清晨空腹,均抽取肘静脉血2 ml置于促凝管中,自然凝固后,1 500 r/min离心15 min,取血清保存于-80℃冰箱待检。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ELISA操作,于450 nm处测量吸光度值,使用相关软件绘制标准曲线并计算血清样本中VEGF-A含量。

1.3 免疫组化染色 对照组在体检时,观察组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均取内镜活检标本2块,40%甲醛固定后石蜡包埋,全部石蜡标本均行5 mm连续切片,常规脱蜡,水洗,室温下3%甲醇过氧化氢孵育30 min去除内源性过氧化氢酶,EDTA修复,正常羊血清室温下封闭,加入即用型鼠抗人VEGF-A单抗,4℃冰箱过夜,PBS清洗,加入二抗,温育0.5 h,冲洗后DAB显色,苏木精对比染色,中性树胶封片。

结果分析标准:阳性细胞所占的百分比<25%记1分,26%~50%记2分,>50%记3分;浅黄色记1分,中等强度黄色记3分,深黄或棕色记5分;按阳性细胞所占的百分比及显色情况所得分相乘的分值判定各指标表达情况:1~2分判定为低表达(+),3~4分判定为中表达2(+),>5分判定为高表达3(+)。

1.4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1.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清VEGF-A表达水平比较 观察组治疗前血清VEGF-A表达水平为(381.56±31.21)pg/ml,6 个 月 后 为(250.46±18.97)pg/ml;对 照 组 为(108.76±9.23)pg/ml。观察组治疗前血清VEGF-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13.83,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VEGF-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高于对照组(t≥28.46,均P<0.05)。

2.2 肠黏膜组织VEGF-A表达水平比较 观察组治疗前肠黏膜组织VEGF-A表达水平为3(+)27例,(+)~2(+)3例;治疗6个月后为3(+)8例,(+)~2(+)22例。对照组均为(+)~2(+)。观察组治疗后肠黏膜组织VEGF-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高于对照组(2=41.71、49.10,均P<0.05)。见封三彩图5~7。

3 讨论

IBD是一类慢性反复发作的疾病,特别是对于存在严重活动性炎症的患者,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而且威胁生命[5]。肿瘤坏死因子(TNF)-抗体对IBD患者有明显疗效,且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仍有部分患者出现原发无应答或继发性失效等情况[6]。因此,寻找更有效的靶向治疗是当今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研究发现,肠道炎症与VEGF-A密切相关。Algaba等[6]学者研究发现在实验性结肠炎小鼠受累的炎性肠段中,黏膜下血管数量增多,并检测到VEGF-A及其受体高表达。Cromer等[7]发现IBD中血管密度的增加可提示疾病的严重程度加重。在人体实验中,有学者发现在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血清和血浆中,VEGF-A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并且检测到其受体VEGF-1的表达也增加[4]。Strunk等[8]发现银屑病和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用类克治疗后能显著降低血清中VEGF-A的表达水平。

本研究探讨在IBD患者治疗前后及对照组是否也存在VEGF-A的表达水平的改变。研究结果发现,在IBD患者治疗前,患者血清中及病变肠道组织VEGF-A的表达水平相对较高,经强的松、硫唑嘌呤及类克等药物治疗6个月后,患者血清及病变肠道组织VEGF-A的表达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健康志愿者较治疗后患者血清及病变肠道组织VEGF-A的表达水平更低。提示血管生成参与整个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而血管生成是IBD主要病理学改变之一,VEGF-A介导的血管内皮通透性增加参与了IBD的重要发病机制[9]。

猜你喜欢
中重度内皮黏膜
Worl J Men Health:COVID-19 损害内皮功能引起勃起功能障碍:人体阴茎的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研究
内皮祖细胞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中重度宫腔粘连患者行宫腔粘连切除术后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分析
腭部良性肿瘤切除术中应用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修复补片修复硬腭黏膜缺损的疗效观察
术前血清miR-221-3p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表达与早期宫颈鳞癌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消痔灵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的作用机制
脑卒中吞咽中重度障碍患者经口/鼻腔间歇置管注食营养的护理体会
CAT、6MWT和肺功能检测在老年中重度COPD稳定期患者病情评估中的意义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后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促进术后康复的效果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优势与劣势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