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论视域下乡村旅游助力浙江实现共同富裕路径研究

2022-11-27 06:17葛玲妹
全国流通经济 2022年23期
关键词:浙江美丽融合

葛玲妹

(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核心归结点的“两山”理论,是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行动指南。“两山”理论的内涵在党的十八大后不断得到丰富,并在党的十九大上写入党章,并成为我党长期坚持的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守护绿水青山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是人们共同追求和向往的生活环境,但要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必须实现“人更富”。所以,如何把“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是践行“两山”理论必须破解的重大时代命题。习近平同志曾在《之江新语》中提出,“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为实现这一转化指明了方向和路径。浙江作为“两山”理论的发源地与最早践行地,对此作了积极和富有成效的探索。习近平同志无论施政地方还是主政中央,始终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业发展紧密结合。从“沼气陕北”“旅游正定”“生态福建”“绿色浙江”到“美丽中国”写进党的十九大报告,都是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与旅游思想融合的实证。习近平同志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出发,把旅游发展同文化传承、环境保护、精准扶贫、大国外交结合起来,开辟了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新境界。正是在这一思想的引领下,浙江省通过建设美丽乡村,善用乡村乡愁资源,发展“一业旺百业”的乡村旅游业,实现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差距,助力实现共同富裕,发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一、“两山”理论在浙江诞生并践行的背景

“两山”理论源于浙江并非偶然。浙江是全国面积最小省份之一,地形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自古就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煤、油资源缺乏,为了生存与发展,勤劳的浙江人民在改革开放后,干字当头、从小做起,将浙江发展成民营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但是一味追求经济的发展,低、小、散的产业结构,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布局,使浙江一度面临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瓶颈突出等问题。2002年习近平同志到浙江主政后,洞悉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难以持久,需要跳出青山绿水与金山银山选择的迷思,坚定地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之路。

2003年1月,以浙江获得全国“生态省”建设试点为契机,提出了“绿色浙江”发展战略;2003年~2006年,习近平同志连续四年亲自主持召开全省“生态省”建设领导小组会议,总结经验、部署任务;在浙江各地考察调研或召开会议大力推进“生态省”建设,在《求是》杂志和《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生态文明建设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2004年~2007年,他每年就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召开专题座谈会,深入研讨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对建设“绿色浙江”作出战略部署;2005年8月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湖州安吉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形象生动、言简意赅,饱含哲学意蕴、辩证思维,具有深邃的战略远见,是处理“人与自然”“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等“两难全”关系的实践指南,为建构新时代生态文明指明了正确方向。由此,浙江全省上下开启了绿色发展的新模式、加速度、新篇章,不断寻找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之间最大的“公约数”,实现了从靠山吃山到富山养山的转变。

二、“两山”理论为浙江“美丽乡村游”掌舵领航

“美丽乡村”建设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提出是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依据“美丽中国”的理念第一次提出了要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乡村旅游在我国已有 30多年的发展,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旅游这种回归自然、返回乡野的旅游方式成为旅游业新宠。尤其是在新冠疫情之后,近距离的乡村旅游成为了广大旅游者的热门首选。“美丽乡村游”就是以“美丽乡村”为旅游目的地的乡村旅游,将旅游业与生态农业、农耕体验、休闲度假、风俗体验和文体健康有机融合,以旅游带动产业,以产业支撑农业,促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让“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成为现实。

1.“美丽乡村游”铸就浙江时代旅游新品牌

浙江的美丽乡村建设可以追溯到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亲自部署,开展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简称“千万工程”);2008年安吉县率先在全国开展“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把整个县域当作一个大景区来经营和打造,率先提出“经营乡村”理念,把传统村落当作“瑰宝”,打造了包括尚书垓村、鲁家村、高家堂村在内的多个旅游村、景区村(全县共计187个行政村成为美丽乡村)。在“两山”理论引领下,安吉县坚定从“卖矿山”到“卖风景”的蜕变,成为浙江省第一个“两山”理论实践样板地,安吉经验也很快辐射和带动全省。近20年来,浙江“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化“穷山恶水”为“青山绿水”,造就了万千个美丽乡村。

2.“美丽乡村游”展现乡村振兴新气象

“美丽乡村游”通过“人气、财气、福气、底气”实现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从“环境美”向“发展美”转型,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1)通过“美丽乡村游”吸引人气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体筹划、综合建设,而没有人气的美丽乡村就不会有“活力”,没有“活力”的乡村对游客不可能有“吸引力”。一方面,“美丽乡村游”带动了乡村新型产业发展,可以吸引大量农村年轻人“回流”。在城镇化背景下,浙江大量农村“三化现象”(空心化、空巢化、老龄化)严重,农村传统产业不具有吸引力致使农村年轻人纷纷外流,导致农村常住人口老龄化严重,农村生产率低,农业生产后继无人,也不利于开展现代农业生产模式的改革。通过美丽乡村建设不仅大大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也激发和提升了农村经济的活力和环境发展潜力,“美丽乡村游”更是带来了实实在在、富有魅力的就业与创业机会,不仅能吸引本村年轻劳动力“返村”,还能吸引相关专业人才加入到美丽乡村与“美丽乡村游”的建设发展中。另一方面,自身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与“人气”的美丽乡村,能够引来更多的游客、留住游客,进而实现产业流转。嘉善县2021年上半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48.86万人次,同比增长54.09%,实现旅游总收入56.77亿元,同比增长45.05%。仙居县淡竹乡现有民宿、酒店220多家,床位10000余个,日游客接待量可达20000人,近三年全乡旅游产值和游客接待人次年均增幅20%以上,2020年全年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全乡从事旅游业人口达4500余人。

(2)通过“美丽乡村游”汇聚财气

旅游业是一个以“1”带动N的典型的富民产业,“美丽乡村游”的发展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资金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另一方面实实在在让村民感受到经济收益的增加。比如台州天台县后岸村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通过乡村旅游发展全村人均收入从2011年的6000元增长到2020年的540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2年0元增长到2020年的580万元,2020年实现村旅游收入8000万元;丽水松阳县陈家铺村通过引进飞茑集民宿、先锋书店等精品项目,引导全村开发特色文创产品100余种,去年共吸引游客30余万人,旅游收入达1400多万元。

(3)通过“美丽乡村游”传承福气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部分乡村缺乏整体性、系统性规划设计,导致有些乡村一味追求美丽乡村的“外在美观”,忽视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宜居”本质,忽视原本具有的文化特征,使大量具有乡村特色、乡村气息的标志性古老建筑与历史遗留下来的文物遭到“建设性”破坏。这种外在层面的追求破坏了古老村容村貌,更是在深层次上对源远流长、积淀深厚的人文乡土情怀的消损,将会导致乡村传统文化的衰弱和传承断层,甚至带来淳朴乡风的改变,让“乡愁”没有了对象、无处安放,有碍老祖宗留下来的“福气”对后人的濡润和滋养。2021年4月,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等6部门联合印发了《浙江省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对加快乡村振兴、保护传统村落、增亮全域旅游底色有重大意义。

(4)通过“美丽乡村游”增强底气

在“美丽乡村游”的推动下,浙江乡村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迭代升级,乡村污水处理、垃圾分类、旅游厕所新建改建走在全国前列;推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文化强镇、文化示范村、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持续开展文化惠民活动等实现美丽乡村和谐发展,提升乡村精神面貌与生活品质,坚持文化传承与创新,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打造乡村精神文明高地。

三、“美丽乡村游”助力浙江实现共同富裕的经验

近几年浙江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依托丰富的乡村乡愁资源大力建设美丽乡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以“两山”理论为根基,以政策与规划为保障,重视产业融合,始终保持创新性思维,积极进行数字化改革,在新冠疫情的冲击背景下,也能“变”中求进,建立起相对完整的文化和旅游产业体系,实现经济效益大规模提升,通过发展“美丽乡村游”助力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1.根基扎实,重视民意

在浙江美丽乡村建设中,始终坚持以“两山”理论作为绿色可持续发展指导思想。“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如果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不能激发农民群众个体内生动力,不能调动其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他们有可能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局外人”,或抱着“等、靠、要”思想,一味依赖政府“输血”坐享其成,甚或成为“美丽乡村游”实现的“阻碍者”。

在“两山”理论的指引下,浙江人民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认识与践行已经升华为一种自觉和坚持。农民群众是美丽乡村建设及发展“美丽乡村游”的关键因素。在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美丽乡村游”过程中,始终以农民群众为“根基”,探索各种模式去激发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群众智慧,争取群众支持。美丽乡村建设需立足农村现实问题,以农村经济发展为依据,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线,以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最终实现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2.政策保障,上下一心

浙江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斐然,全省“美丽乡村游”遍地开花,一方面得益于各级领导始终坚定贯彻落实“两山”理论,针对美丽乡村建设及发展乡村旅游出台既有统筹又因地制宜的政策与规划:从2003年“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开始到2017年“万村景区化”工程、2020年“四十百千”项目、2021年“微改造、精提升”计划以及《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推进旅游扶贫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快推动山区26县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也根据各区县乡镇村的具体情况与特点,推出针对性的地方性政策,确保“一域一规划、一镇一政策、一村一方案”,将上级政策精神与地方实际深度结合,提高政策的有效性。浙江“美丽乡村游”成功的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各地级市到县村各级基层领导与民众对政策的坚决执行与落实。浙江地形复杂,全省11个地级市自然资源分布不均,尽管地处平原、丘陵、盆地、山地、岛屿,“一地一市一县一乡一村”都能主动出击深挖资源禀赋,“自然人文”双管齐下,“你追我赶、各显神通”。“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一个个乡村群、乡村共同体,坚持片区化、组团式建设,串点成线,连线成面建设美丽乡村集成示范带。

3.产业融合,赋能共进

旅游业的发展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也离不开相关产业的配套支持,哪里有“游客”哪里就有“吃、住、行、游、购、娱”。浙江通过“美丽乡村游”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和提升,通过产业融合,彼此赋能,提升吸引力,实现经济效益大规模提升,助力乡村振兴。

(1)旅游业与现代大农业的融合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必须以乡村原有的产业为基础,乡村原有的“农林牧渔”是乡村存在的意义与根基,如果失去了根本就会使乡村失去魅力与活力。乡村旅游能同时解决“带富农民、催强农业、美化农村”三个历史难题,让村民获得稳定的收入,让农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发展“美丽乡村游”对传统农业、渔业进行升级与旅游业有机结合可推动乡村旅游效益的倍增。安吉白茶、塘栖的枇杷、余姚的杨梅、黄岩的蜜桔、浦江的葡萄、玉环的文旦、溪口的水蜜桃、常山的胡柚、桐乡的杭白菊等,都已是广为人知的标志产品,也成为这些乡村县镇的新名片,将更多游客吸引去“美丽乡村游”。

(2)旅游业与住宿业的融合

一说到乡村住宿业,大家很容易联想到初级的农家乐。开办“农家乐”的确是发展“美丽乡村游”过程中村民参与到旅游业中的早期的主要模式,浙江的“农家乐”也出现过脏、乱、散、小等问题,但不可否认在早期“农家乐”为“美丽乡村游”的实现奠定了基础。现在与浙江“美丽乡村游”彼此助力的乡村住宿业,已经从原生态“农家乐”经过几轮升级换代,能满足对高、中、低不同消费层次的产品体系。尤其是一些高端特色精品民宿,通过高水准精细运营,品牌塑造,它们不再只是解决游客食宿的配套产业,更是吸引大批度假游客慕名而来的旅游吸引物。浙江高端民宿集群的分布,也从最初聚集在湖州德清安吉、杭州桐庐建德临安等风景秀美之地,现在已经发展为浙中磐安遂昌、浙东嵊泗为代表的舟山各海岛、浙南丽水仙居松阳等全省各地都有分布。浙江不是国内最早的民宿聚集地,也不是国内最早的乡村旅游发源地,而如今浙江的民宿和乡村旅游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3)旅游业与文体产业的融合

浙江省旅游发展与文体产业密切融合,以文化浙江、诗画浙江为建设目标。浙江省文旅厅在2021年全省文化和旅游工作的主要目标中指出:要争创首批全国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加快全省100张文旅融合“金名片”建设速度,加大文旅融合IP工程培育力度,建设30个左右省级“文旅+”产业融合基地。在“美丽乡村游”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也越来越重视通过文旅融合、体旅融合,丰富乡村旅游活动项目与提升文化内涵。

在文旅融合中,不仅有乌镇戏剧节、中国西塘汉服文化周等传统的文旅融合项目,其他县市也不断有新的融合模式显现、生长和发展;在体旅融合中,桐庐以亚运城市行动为契机,打造“游桐庐·看马术”旅游品牌,深入挖掘桐庐马术、非遗、文化等旅游元素。丽水市打造“浙西川藏线”全域自驾越野品牌,成为全国唯一“体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登上央视。截至2021年5月底,已开发7条自驾越野线路,打造10个山地户外运动IP赛事品牌,共吸引车队810余支,车辆超过2.7万台,导入客流超过6万人,带动当地农家乐、民宿、农特产品销售4800余万元,带动总额超6300万元的旅游项目落地。

(4)旅游产业之间的融合

除了与其他产业的融合,“美丽乡村游”与红色旅游、研学旅游、生态旅游等都有碰撞融合,通过多类型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多样化线路设计来满足更多不同旅游目的的游客。

4.思维创新,“变”中求进

为了“美丽乡村游”在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中能具有持续动力与吸引力,浙江省“美丽乡村游”建设始终保持创新性思维,积极进行数字化改革,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更是及时推出云上旅游,在“变”中求进。

(1)资源开发优化升级,精益求精

“万村景区化”“微改造、精提升”等项目都是为了进一步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优化升级。2021年8月召开的浙江省重大文旅项目暨“金名片”工作推进会指出上半年全省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项目已有3813个,总投资103.9亿元,当年计划投资98.51亿元,半年实际完成投资58.4亿元,完成率达到59.3%;百张文旅“金名片”项目总数165个,总投资3173.1亿元,实际完成投资153.2亿元,同比增长6.6%。“微改造、精提升”计划强调要针对旅游核心吸引物、旅游目的地以及旅游接待场所要聚焦精致体验、精良设施、精美环境、精心服务、精细运营“五精”工程。诸暨市突出“四个赋能”、磐安县花溪村以“景村六共” 强化旅游发展推动打造共同富裕。

(2)数字赋能,智慧引领提升服务品质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数字乡村建设。在浙江省数字化智慧城市建设大背景下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提出全省“一张网”“一朵云”,全面构建“1+4+N”的数字化改革总框架,建设智慧文旅大脑,多项改革与计划同行,推动“互联网+旅游”发展,实现“诗画浙江”文旅数字化转型。

习总书记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我们要建好“美丽乡村”,护好“绿水青山”,用好“美丽乡村游”,以实现“绿富共赢”的美好期待。

猜你喜欢
浙江美丽融合
“浙”十年:品读浙江文化 见证浙江变迁
Mother
Task 2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融合》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