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竞争对中国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影响研究

2022-12-21 12:44连慧君
亚太经济 2022年5期
关键词:中间品投入品竞争

连慧君 魏 浩

作者简介:1.连慧君,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北京,100070。2.魏 浩,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世界经济。北京,100875。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进口是联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重要桥梁,积极扩大进口是中国政府立足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现实背景,着眼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扩大进口一方面有利于服务国内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国内国际要素自由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但是,扩大进口也会加剧国内市场的进口竞争程度,中国企业能否适应进口产品扩张造成的冲击,以及企业应该如何应对进口竞争,是当前政策制定者及国内学者亟须关注的现实问题。本文旨在从全球价值链视角,考察进口竞争对中国企业的出口国内附加值率(Domestic Value-Added Rate,DVAR)是否具有冲击影响。

伴随全球价值链的形成与发展,全球范围内的贸易分工模式已经逐渐从产品间分工转变为产品内分工(张杰等,2013),各国积极融入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以寻求发展机遇。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凭借廉价劳动力的人口红利以低成本竞争优势不断深入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带来了巨大的出口增长福利。中国的货物出口总额从2001 年的0.27 万亿美元增长至2021 年的2.59 万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达12.73%①。

然而,在全球价值链的贸易分工体系下,出口规模并不等同于出口贸易的真实利得。对于中国而言,由于长期从事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的零部件生产与组装环节,国内附加值的获利能力非常有限,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存在价值链“低端锁定”风险(吕越等,2018;邵朝对和苏丹妮,2019)。一些学者认为出口DVAR 才是衡量一国或企业在出口贸易中获得真实利得的有效指标(Hummels 等,2001;Kee 和Tang,2016)。本文的测算结果显示,2000—2013 年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平均出口DVAR 介于0.64~0.78 之间,其中,加工贸易企业的出口DVAR 相对较低,介于0.49~0.72 之间,一般贸易企业的出口DVAR 则相对较高,约为0.93 左右。总体上,中国企业的出口DVAR 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如何促使中国企业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迈进是当前值得关注的重要现实问题。

出口DVAR 概念的提出使其替代贸易总量能够更真实地反映一国或企业的贸易利得和附加值的俘获能力。最早期的出口DVAR 是从国家宏观层面来测算的,该类方法主要基于投入产出表,从国家参与垂直分工程度视角定义了出口DVAR,即“1-垂直分工程度”,其中,垂直分工程度指出口产品中包含的进口中间品份额(Hummels等,2001)。在此基础上,Koopman等(2012)、Dean等(2011)对国家层面的出口DVAR的测算方法又进一步进行了改进。近年来,Kee和Tang(2016)、张杰等(2013)对企业层面的出口DVAR测算方法进行了研究,使得大量学者开始研究影响企业出口DVAR的因素。

现有文献已经从外资进入(Kee 和Tang,2016)、FDI(张鹏杨和唐宜红,2018)、市场分割(吕越等,2018)、要素市场扭曲(高翔等,2018)、贸易自由化(毛其淋和许家云,2019)、产业集聚(邵朝对和苏丹妮,2019)、贸易网络(吕越和尉亚宁,2020)等视角考察了各自对企业出口DVAR的影响。但是,从进口竞争视角进行研究的文献还相对缺乏。理论上,进口竞争对企业出口DVAR 会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进口竞争增加可能会降低中间品进口价格,促使企业增加对进口中间品的使用,进而会降低企业出口DVAR;另一方面,进口竞争也可能会产生倒逼效应,激励企业进行研发创新,提升生产效率,增加企业成本加成与利润率,进而促进企业出口DVAR提升。现实中进口竞争是否会影响中国企业的出口DVAR还有待进一步检验。

本文的主要贡献是:首先,从多个层面构建了进口竞争指标,全面揭示了进口竞争对中国企业出口DVAR 的影响,丰富了研究进口竞争的指标体系。其次,揭示了进口竞争影响企业出口DVAR 的渠道机制,丰富了相关理论研究。再次,在国家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考察了国内市场一体化如何调节进口竞争对企业出口DVAR 的影响,发现国内市场一体化与进口竞争对企业出口DVAR 的影响存在替代效应,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政府防范进口冲击风险找到了破解思路。

二、理论分析

(一)不同进口产品的竞争效应

行业面临的总进口竞争可以分解为投入品进口竞争和最终品进口竞争。不同类型产品进口扩张引致的进口竞争对企业出口DVAR 的影响可能会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由中间投入品进口扩张而产生的进口竞争对企业出口DVAR 的影响相对直接。投入品进口竞争增加会降低企业使用进口中间投入品的成本,尤其是当进口的中间投入品质量更高时,企业为了提升其产品质量,促进技术升级,会更倾向于使用进口中间投入品,从而会降低企业出口DVAR。由最终品进口扩张而产生的进口竞争对企业出口DVAR 的影响较为间接,作用效应可能较小。最终品进口竞争增加,会挤占企业在国内市场的销售份额,从而导致一部分企业为了生存转向出口市场或退出市场,企业为了在出口市场上获得更强的出口竞争力,可能会加大使用高质量进口中间投入品的力度,从而会降低企业的出口DVAR。此外,最终品进口竞争增加,也可能倒逼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从而促进企业出口DVAR增加。基于此,本文提出:

假说1:进口竞争会降低企业出口DVAR,且不同最终用途产品进口扩张产生的竞争效应对企业出口DVAR的影响存在差异。

(二)中间要素投入结构调整效应

中间要素投入结构是指企业使用进口中间要素投入与国内中间要素投入的相对比例。当进口竞争增加时,尤其是当进口中间投入品大量进入国内市场时,国内中间投入要素和国外中间投入要素的相对价格会发生变化。国内中间要素相对价格上升,国外中间要素相对价格下降。由于进口的中间投入要素技术含量以及产品质量通常较高,企业可能会增加使用进口中间要素的意愿,从而导致国内外中间要素投入结构发生变化,最终导致企业出口DVAR 下降。与此同时,进口竞争增加,意味着企业可以接触到更多种类的进口中间投入,企业有更多选择可以改变中间要素投入结构,改善资源配置效率,进而会影响企业出口DVAR。基于此,本文提出:

假说2:进口竞争会改变企业中间要素投入结构进而降低企业出口DVAR。

(三)成本加成效应

一般而言,企业的成本加成反映了企业的产品销售价格对边际生产成本的偏离程度。一方面,当进口竞争增加时,企业使用中间投入品的价格会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也会因此降低,此时产品的价格与边际成本的偏离程度会增加,即提高了企业成本加成。另一方面,伴随进口竞争的增加,国内可供企业使用的中间投入产品种类将会增加,中间投入产品种类增加将有利于企业提升生产效率,而生产效率的提高可降低企业的成本,进而扩大产品价格与边际成本的偏离程度,提高企业成本加成(Melitz和Ottaviano,2008)。此外,当进口产品扩张时,高质量的进口中间投入品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最终产品质量,最终产品质量提高往往会拉大其与市场上其他产品的差异,从而有利于企业制定更高的价格,增加企业的成本加成。有研究表明,开放度越高的行业越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成本加成(De Loecker 和Warzynski,2012)。而成本加成的提高,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利润率,进而会促进企业出口DVAR 增加(高翔等,2018;毛其淋和许家云,2019)。基于此,本文提出:

假说3:进口竞争会通过提高企业成本加成促进企业出口DVAR提升。

三、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一)模型设定

为了考察进口竞争对中国企业出口DVAR的影响,本文设定了如下计量模型:

其中,i、j、t分别表示企业、行业、时间;dvarit表示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impjt表示进口竞争;Xit是控制变量集合;δi表示企业效应;δt表示时间效应;εit表示误差项。各变量的具体说明如下:

1.因变量

本文的因变量是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借鉴张杰等(2013)、Kee 和Tang(2016)、高翔等(2018)的方法,对企业的出口国内附加值率(dvarit)进行测算。

首先,定义i企业在t年的出口国内附加值(dvait)为:

其中,上标o,p分别表示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表示i企业的一般贸易出口额,表示i企业的加工贸易出口额;表示i企业从事一般贸易的中间品进口额,表示企业从事加工贸易的中间品进口额;yit表示企业总产值。借鉴已有文献的常用做法,设定进口的中间品会等比例分配于内销产品和外销产品的生产。

其次,定义i企业在t年的出口国内附加值率(dvarit)为:

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对可能影响企业出口DVAR的系列问题进行了处理。具体来看:

①贸易中间商间接进口问题。考虑到企业所用的进口中间品部分来源于进口中间商,鉴于此,借鉴张杰等(2013)的方法,本文对企业的实际中间品进口额进行调整,公式如下:

其中,θst为不同贸易方式下的中间品进口额占进口总额的比值,interatest为不同贸易方式的中间商进口占出口总额的比值,S 表示企业的贸易方式。本文设定企业从事加工贸易的全部进口产品最终都会用作中间投入(),而企业从事一般贸易的进口产品中仅中间品作为中间投入,消费品和资本品不在其中()②。

②国内中间投入问题。由于国内中间投入可能含有进口元素③,如果不对此份额进行剔除,会高估国内出口附加值率。鉴于此,本文将国内中间投入中含有的进口元素从企业出口总额中剔除,公式如下:

③资本品进口问题。由于企业会使用资本品进行生产,而产品的最终价值中包含有资本品的折旧,如果不对进口资本品折旧进行剔除,将会高估DVAR。本文依据单豪杰(2008)测算的固定资产折旧率10.95%,对企业的进口资本品进行折旧。

④返回增加值问题。部分文献提出企业使用的进口中间品中也会包含国内的增加值,根据Wang 等(2013)的估计,该份额非常小,因此本文设定返回增加值为0,即= 0。

⑤过度进口与过度出口问题。借鉴Kee 和Tang(2016)的做法,本文对企业过度进口与过度出口的企业样本进行了剔除。

最后,本文将测算企业出口DVAR的方法扩展为如下公式:

其中,Dit=+−,ω0表示企业的一般贸易出口比例,ωp表示企业的加工贸易出口比例。o表示一般贸易企业,p表示加工贸易企业,m表示混合贸易企业。2.核心自变量本文的核心自变量是进口竞争,采用行业进口渗透率衡量行业进口竞争程度,测算公式如下:

其中j表示4位码国民经济行业;IMjt表示行业进口贸易额;EXjt表示行业出口额;Qjt表示行业生产总值。

3.控制变量

本文选取的控制变量包括:企业是否进口中间品(if_imit),若企业存在进口中间品行为,则取值为1,反之,取值为0;企业是否从事加工贸易(if_processit),若企业从事加工贸易,取值为1,反之,取值为0;企业年龄(lnageit);企业规模(lnscaleit),采用企业职工人数衡量;劳动生产率(lnylit),采用企业工业总产值与职工人数的比值衡量;人均资本(lnklit),采用企业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与职工人数比值衡量;企业所有制虚拟变量,按照企业注册登记类型,本文生成了国有企业(stateit)、私营企业(privateit)、外资企业(foreignit)、港澳台资企业(HMTit)的虚拟变量。

(二)数据说明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源于2000—2013 年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海关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 数据库。借鉴已有文献的常用做法,对中国工业企业数据进行了清洗,并依照2002 年版《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对历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的行业代码进行了统一,保留了2位码行业为13~43之间的制造业企业样本。此外,由于计算企业出口DVAR时所需指标工业中间投入在2007年之后存在数据缺失问题,因此借鉴李卫兵和张凯霞(2019)的做法,估算了企业工业中间投入指标,公式为:工业中间投入=存货-存货中的产成品+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应付工资总额。由于2009 和2010 年的工业企业数据质量较差,因此本文剔除了这两年的样本数据。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基准估计

表1是使用OLS法进行估计的基准估计结果。其中,第(1)列仅考虑了核心解释变量进口竞争对企业出口DVAR 的影响;第(2)~(3)列是在第(1)列的基础上逐步加入时间效应和企业效应的计量估计结果;第(4)列是利用完整计量模型进行估计的结果。回归结果均显示,进口竞争显著降低了中国企业的出口DVAR。需要说明的是,在第(1)~(4)列中均采用的是聚类到企业层面的稳健标准误,考虑到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为行业层面的指标,为了进一步减少自相关和异方差的影响,在第(5)列本文采用聚类到行业层面的稳健标准误重新进行估计。结果依然显示,进口竞争显著降低了中国企业的出口DVAR。其原因可能是,进口竞争增加导致企业能够接触到更多种类的高质量中间投入品,从而使得企业为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提升产品竞争力,调整了中间要素投入结构,即增加了对国外中间要素投入的相对使用量,减少了对国内中间要素投入的相对使用量,从而降低了中国企业的出口DVAR。

表1 基准估计结果

(二)内生性处理

考虑到由遗漏变量或测量误差而产生的内生性问题,可能会导致估计结果有偏,因此为了解决内生性问题对估计结果的影响,本文借鉴Hummels等(2014)的思路,构建全球供给因素(WESjt)指标作为进口竞争的工具变量,该指标表示j行业产品在第t年面临的全球总供给能力,是影响一国特定行业进口的重要因素。测算公式如下:

其中,EScjt表示c国(除中国以外)j行业产品在第t年对全球其他国家(扣除对中国的出口量)的出口总额⑤。

表2 第(1)~(2)列的结果显示,全球供给增加显著增强了中国面临的进口竞争程度,且进口竞争增加显著降低了企业出口DVAR。工具变量的检验结果显示本文选取的工具变量是有效的。以上分析表明,在处理内生性后,本文在基准估计中得到的结论依然成立。

(三)稳健性检验

1.改变国内中间投入品的国外份额

前文在测算企业出口DVAR 时,将国内中间投入中包含的进口元素比例设定为5%,此处将该比例设定为10%,重新计算出口DVAR指标。表2第(3)列的结果显示,进口竞争变量依然显著为负。

2.不考虑中间商间接进口和进口资本品折旧问题

前文中,本文剔除了贸易中间商间接进口和进口资本品折旧,此处本文将不再考虑该问题重新计算企业出口DAVR。表2第(4)列的结果显示,进口竞争变量依然显著为负。

3.改变样本研究期限

由于2008年起,测算DVAR所需的工业中间投入变量为估算值,可能会因存在测量误差而产生偏误。鉴于此,本文将样本的研究期限设定为2000—2007 年,重新对计量模型进行估计。表2 第(5)列的结果显示,改变样本研究期限后,本文的研究结论依然具有较好的稳健性。

4.改变估计方法

在基准估计部分,本文采用的计量估计方法是OLS方法,考虑到企业出口DAVR介于0~1之间,存在数据截取问题,因此本文在稳健性检验部分采用Tobit方法重新对计量模型进行了估计。表2 第(6)列的Tobit估计结果显示,本文在基准估计中得到的结论具有较强的稳健性。

表2 内生性处理与稳健性检验结果

五、影响机制检验

(一)不同进口产品竞争效应检验

为了检验不同产品进口竞争对企业出口DVAR 的影响,本文将总体进口竞争分解为最终品进口竞争和投入品进口竞争,进而分别进行考察。依据BEC 分类标准将进口产品划分为消费品、中间品和资本品,其中,将消费品定义为最终品,中间品和资本品定义为投入品,然后借鉴前文进口渗透率指标的测算方法分别计算了最终品进口竞争指标(imp_finaljt)和投入品进口竞争指标(imp_inputjt)。

表3 第(1)列的结果显示,最终品进口竞争对中国企业的出口DVAR 未产生显著影响。第(2)列的结果显示,投入品进口竞争显著降低了中国企业出口DVAR。第(3)列是同时控制最终品进口竞争和投入品进口竞争指标的计量估计结果,从结果来看,本文得出的结论依然成立。以上分析表明,进口竞争对中国企业出口DVAR 影响的净效应显著为负,且这种效应主要是由于投入品进口竞争加剧导致的。其原因可能是,中间产品进口扩张,使得企业能够接触到更多种类及廉价的高质量、高技术含量的国外进口投入品,从而降低了企业的出口DVAR。而最终品进口扩张,会使得企业在国内市场的竞争优势被削弱,销售份额减少,企业为了稳定生产和利润,一方面可能会加大使用进口中间投入品的力度,从而降低了企业出口DVAR;另一方面也可能倒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通过创新逃离进口竞争,进而促进企业出口DVAR 提升。在两种作用方向相反的效应影响之下,最终品进口竞争对企业出口DVAR未表现出显著影响。

表3 不同进口产品竞争效应检验的估计结果

(二)中间要素投入结构调整效应检验

为了检验中间要素投入结构调整效应,本文构建了中间要素投入结构指标(sturctureit),采用进口中间投入品金额与国内中间投入品金额的比值进行衡量,并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对此进行检验。

表4第(1)~(3)列是中间要素投入结构调整效应的中介效应模型检验结果。其中,第(1)列与基准估计结果一致。第(2)列的估计结果表明,进口竞争显著促进了企业的中间要素投入结构调整,即进口竞争使得企业使用了相对更多的进口中间投入要素,减少了国内中间投入要素的使用量。第(3)列的估计结果表明,中间要素结构调整会降低企业出口DVAR,即企业使用的进口中间投入相对量增加,会降低其出口DVAR。以上分析表明,中间要素投入结构调整是进口竞争降低中国企业出口DVAR的重要影响渠道。

表4 中介效应模型检验结果

续表

(三)成本加成效应检验

为了检验进口竞争是否通过影响企业成本加成进而影响企业出口DVAR,本文借鉴De Loeckerr 和Warzynski(2012)的方法对企业成本加成(markupit)进行了测算,测算公式如下:

表4 第(4)~(6)列是成本加成效应的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估计结果。其中,第(4)列与基准估计一致。第(5)列的估计结果表明,进口竞争显著提高了企业的成本加成。第(6)列的估计结果表明,企业成本加成提高有利于促进企业出口DVAR 提升。上述分析表明,进口竞争通过提高企业成本加成进而促进了企业出口DVAR 提升。结合基准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尽管进口竞争可以通过成本加成效应促进企业出口DAVR提升,但该促进效应远低于中间要素投入结构调整效应产生的不利影响。

六、进一步扩展分析

(一)基于异质性视角的分析

1.贸易方式视角

进口竞争对不同贸易方式企业的出口DVAR 的影响可能存在差异。本文将进口竞争与企业是否存在加工贸易行为虚拟变量的交互项(impjt×if_processit)加入计量模型。其中,当if_processit=1时,表示企业存在加工贸易行为,当if_processit=0 时,表示企业为一般贸易企业。表5 第(1)列的结果显示,进口竞争显著提升了一般贸易企业的出口DVAR,但会降低从事加工贸易行为企业的出口DVAR。其原因可能是,从事加工贸易行为的企业通常既可以在国内购买中间投入品,又可以在国外购买进口中间投入品,而一般贸易企业则主要在国内购买中间投入品(高翔等,2018),因此,对于一般贸易企业而言,当进口竞争增加时,通过中间要素投入结构调整效应对一般贸易企业出口DVAR 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小,而通过成本加成效应提升企业出口DVAR的影响相对较大。而对于加工贸易企业而言,中间要素投入结构调整效应的影响更大。

2.进口中间品视角

考虑到部分企业存在进口行为,而部分企业不存在进口行为,因此进口竞争对中国企业出口DVAR 的影响可能与企业是否使用进口中间品有关。基于此,本文在计量模型中加入进口竞争与企业是否进口中间品虚拟变量的交互项(impjt×if_imit)。表5 第(2)列的估计结果表明,进口竞争有利于提升未进口中间品企业的出口DVAR,但对进口中间品企业的出口DAVR 存在显著负面冲击影响。其原因可能是,对未进口中间品的企业而言,其使用进口中间投入的概率很小⑥,当进口竞争增加时,其通过调整中间要素投入结构抑制企业出口DVAR 的影响相对很小,而通过提升成本加成进而促进企业出口DVAR 提升的影响相对较大。对于进口中间品的企业而言,进口竞争增加则主要通过调整中间要素投入结构降低了企业出口DVAR。

3.企业所有制视角

考虑到进口竞争对企业出口DVAR 的影响可能受企业所有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基于此,本文在基准计量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了进口竞争与企业所有制虚拟变量的交互项(impjt×stateit、impjt×privateit、impjt×foreignit、impjt×HMTit)。表5 第(3)列的结果显示,进口竞争有助于提高内资企业的出口DVAR,但会降低外资企业的出口DVAR。其可能的原因是,外资企业对进口中间投入品的性能、技术含量等信息更加了解,可能会更偏好于使用进口中间投入品,尤其是对于从事加工贸易的外资企业而言,当进口产品扩张时,进口中间投入品的成本会降低,外资企业相较于内资企业会更倾向于使用更多的进口中间投入,因此,进口竞争增加时,外资企业通过调整中间要素投入结构降低了企业出口DVAR。而对于内资企业而言,进口竞争通过提升企业成本加成促进企业出口DVAR提升的影响相对更大。

表5 基于异质性视角分析的估计结果

(二)进口竞争、国内市场一体化与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

前文中,本文并未考虑国内市场一体化因素的影响。尽管中国幅员辽阔,有着巨大的国内市场与经济发展潜力,但地方之间的相互竞争催生了各地政府为保护和巩固既得利益而开展与其他地区割裂的行为,即市场分割。市场分割会阻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与资源配置效率,不利于企业利用规模经济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成本加成。2020年以来,中国政府多次提出要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此背景下,推动国内大市场的形成,打破市场分割将成为必然趋势,那么进口竞争对企业出口DVAR 的影响是否会受国内市场一体化的影响?

为了检验这一问题,本文在基准计量模型的基础上加入进口竞争与国内市场一体化的交互项(impjt×lnintegit)。其中,国内市场一体化指标借鉴盛斌和毛其淋(2011)的方法进行测算,公式如下:

其中,p表示省份,segmpt表示省份层面的市场分割程度⑦,该指标借鉴陆铭和陈钊(2009)所使用的价格指数法进行测算。该公式表明国内市场一体化与市场分割呈反向关系。

表6第(1)列的估计结果表明,市场一体化有利于提升企业出口DVAR。其原因可能是,市场一体化有利于企业实现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生产效率,促进企业成本加成增加,进而有利于企业出口DVAR 提升。第(2)列是同时考虑进口竞争与国内市场一体化对企业出口DVAR 的影响的估计结果,进口竞争指标依然显著为负。第(3)列是在第(2)列的基础上继续加入进口竞争与国内市场一体化指标交互项的计量估计结果,结果显示,随着国内市场一体化的推进,进口竞争对企业出口DVAR 的负面影响将逐步减弱,当市场一体化达到一定程度时,进口竞争将有助于企业出口DVAR 提升⑧。其原因可能是,国内市场一体化有利于通过规模经济效应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进而强化了进口竞争通过提升成本加成促进企业出口DVAR提升的影响。

表6 进口竞争、国内市场一体化与企业出口DVAR的估计结果

(三)上下游关联行业进口竞争与企业出口DVAR

前文中,本文并未考虑上下游关联行业面临的进口竞争对企业出口DVAR 的影响。理论上,上游行业会为本行业企业提供生产所使用的中间投入,而下游行业则会使用本行业企业生产的产品作为中间投入。当上游行业面临的进口竞争增加时,意味着本行业使用上游行业的进口中间投入品价格相对会降低,从而会促使本行业的企业增加对上游进口中间投入品的使用,进而可能会降低本行业企业的出口DVAR。当下游行业面临的进口竞争增加时,下游行业可能会减少对本行业企业生产的中间品需求,本行业企业为了获得竞争力,可能会加大创新力度,提升企业产品竞争力和成本加成,进而促进企业出口DVAR 提升。鉴于此,本文借鉴Acemoglu等(2016)考察上下游关联行业的进口竞争对国内就业影响的思路,在基准计量模型中同时加入上下游行业进口竞争指标,上下游行业进口竞争指标的具体测算公式如下:

其中,imp_upstreamjt表示上游行业进口竞争,imp_downstreamjt表示下游行业进口竞争,j表示本行业,m表示为本行业提供中间投入的上游行业,k表示使用本行业产品作为中间投入的下游行业,αjm表示上游行业m为本行业j提供的中间投入份额,αjk表示本行业为下游行业k提供的中间投入份额,αjm、αjk由2002 年的中国投入产出表计算而得。

表7第(1)列是未加控制变量的估计结果。估计结果显示,上游行业面临的进口竞争增加会降低企业的出口DVAR,而下游行业面临的进口竞争增加则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出口DVAR。其原因可能是,上游行业的进口竞争增加会导致上游行业进口中间品价格下降,本行业的企业会更多地使用上游行业的进口中间投入,从而降低了本行业企业的出口DVAR,而下游行业进口竞争增加则可能会促使本行业企业为了提高竞争优势而加大创新,促进企业成本加成提升,进而提高了企业出口DVAR。第(2)列在计量模型中进一步加入了本文选取的其他控制变量,从估计结果来看,本文得出的结论依然成立。

表7 上下游关联行业进口竞争与企业出口DVAR的估计结果

七、主要结论与政策启示

(一)主要结论

本文基于2000—2013年中国的微观企业数据,实证研究了进口竞争对中国企业出口DVAR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1)进口竞争显著降低了企业出口DVAR。其中,最终品进口竞争对企业出口DVAR 无显著影响,投入品进口竞争对企业出口DVAR 具有显著负面影响。(2)进口竞争通过调整中间要素结构降低了企业出口DVAR,通过提升成本加成促进了企业出口DVAR 提升。但是,中间要素结构调整效应产生的负面影响大于成本加成效应产生的积极影响。(3)进口竞争有利于促进一般贸易企业提升出口DVAR,但会降低从事加工贸易企业的出口DVAR;进口竞争有利于提升未进口中间品企业的出口DVAR,但会降低进口中间品企业的出口DVAR;进口竞争有助于提高内资企业的出口DVAR,但会降低外资企业的出口DVAR。(4)国内大市场的形成削弱了进口竞争对企业出口DVAR 的负面冲击影响,尤其是当市场一体化达到一定程度时,进口竞争会有助于企业出口DVAR 提升。(5)上游行业面临的进口竞争增加会降低企业的出口DVAR,下游行业面临的进口竞争增加则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出口DVAR。

(二)政策启示

开放市场,扩大进口是中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渠道之一,然而扩大进口对国内企业发展也可能会存在一定的负面冲击影响,因此关注进口冲击风险,趋利避害,最大限度地发挥进口对国内企业发展的积极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的研究发现扩大进口产生的进口竞争冲击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中国企业的出口DVAR,这证明了扩大进口确实存在进口冲击风险,因此政府要高度防范进口冲击风险。此外,本文的研究也发现,进口冲击对部分企业的出口国内附加值率具有积极影响,因此,本文的研究也有利于为中国推进外贸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依据。总体上,本文的研究结论具有很强的政策启示意义,具体来看:

1.要适度控制中间品进口占比,鼓励企业自主创新,防范出口企业“价值链低端锁定”风险。本文的研究结果发现,进口竞争对中国企业出口DVAR 的负面影响主要是由中间品进口竞争加剧导致的,因此政府要适度控制中间品进口占比,防范企业过度依赖于进口中间品,而导致出口企业陷于“价值链低端锁定”的困境。进口中间品通常具备较高的技术含量,蕴含着国外先进技术,企业在使用进口中间品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也应加强研发投入,增加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力求逐步实现进口替代,提高企业的DVAR。

2.要持续优化贸易方式结构,提高内资企业的出口竞争力。本文的研究发现,进口竞争有利于一般贸易企业的出口DVAR 提升,因此政府可通过进一步优化贸易方式结构,提高一般贸易企业出口占比,做大做强一般贸易,从而在扩大进口的冲击影响下稳步提升中国企业的出口DVAR。另外,本文的研究也发现,进口竞争有利于内资企业提升出口DVAR,因此内资企业应充分发挥自身应对进口冲击的能力,不断提高内资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改变低质低价的生存模式,努力提升内资企业的获利能力和出口DVAR。

3.要积极推动国内大市场建设,破除区域间的行政壁垒,充分发挥国内大市场对进口竞争影响企业出口DVAR 的调节效应。本文的研究发现,国内大市场形成,即市场一体化有利于削弱进口竞争对中国企业出口DVAR 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当国内市场一体化达到一定程度后,进口竞争将有利于促进企业出口DVAR 提升。因此,政府要积极推进国内大市场形成,打通国内国际市场双向循环发展的重要渠道,利用国内大市场优势降低企业边际生产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成本加成,促进企业出口DVAR 提升,进而应对进口竞争产生的负面竞争冲击影响。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库。

②根据BEC分类标准,将BEC代码为21、22、31、42、53、111、121、322的产品识别为中间品。

③Koopman等(2012)的研究发现国内原材料中包含国外产品的份额约为5%~10%。

④根据BEC分类标准,将BEC代码为42、521的产品识别为资本品。

⑤数据来源于CEPII-BACI世界双边贸易数据库。

⑥企业可能存在间接进口行为,即购买贸易中间商进口的中间产品。

⑦在测算市场分割指标时,本文借鉴盛斌和毛其淋(2011)的做法,选取粮食、服装鞋帽、饮料烟酒、文化体育用品、药品、书报杂志、日用品、燃料等8种商品的价格指数进行计算。

⑧当市场一体化指标(integpt)超过临界值4.97时,进口竞争将有利于提升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其中市场一体化指标的取值范围介于3.20~5.10之间。

猜你喜欢
中间品投入品竞争
美国对华反倾销与我国出口产品质量——以中间品进口为视角
成立20余载,水产投入品3.0时代,这家动保企业凭何成为养殖户的“首选热爱”?
农业农村部印发《通知》进一步加强水产养殖用投入品监管
规模化奶牛场投入品的管理
试谈水产养殖投入品制售企业应该如何面对农业农村部的监管
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对我国就业结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中间品进口对出口增加值影响的文献述评
进口中间品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出口技术结构的影响研究
感谢竞争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