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中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思考*

2023-01-10 02:24周亚莎覃艮艳彭清华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17期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精神中医药

周亚莎 覃艮艳 彭清华

(1.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8;2.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常德医院眼科,湖南 常德 415000;3.中医药防治眼耳鼻喉疾病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 长沙 410208)

医学工作有很强的社会性,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国家一直强调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指导意见。2020年6月教高〔2020〕3号文件《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注重加强医者仁心教育,在培养精湛医术的同时,教育引导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将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提到了时代高度。2019年末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全世界的经济、教育和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医护人员挺身而出冲锋在疫情防控第一线,使国内的疫情在较短的时间得到了控制。医护人员展现出的崇高医学人文精神和中医药的全程深入介入成为这次疫情防控的亮点。经此一疫,如何让中医院校学生继承并弘扬战疫中的医学人文精神是后疫情时代值得中医教育工作者去迫切思考的问题。

1 困境:中医人文教育的困境

本科期间是医学教育中的重要阶段,而医学人文教育在个体医德建构与人格塑造的关键社会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近年来,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迅猛,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心理健康、善于合作、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等基本人文素养的医学生[2]。虽然对医学人文的价值理念古往今来都是认同的,但在当代高等院校中医人才培养模式下,中医院校学生在校期间受到西医课程的不断渗透使得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对于中医学知识体系认识不足的状态。加上在就业率及经济效益低于西医院校等现实因素的影响下,高等中医教育将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临床能力上,这就相对弱化了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使许多学生对于人文精神的认知度不够。这容易潜在地造成学习过程中技术与人文的分割,导致学生缺乏对自身担负的历史使命的充分认识,引起人性化医疗意识淡薄等负面效应,间接加剧医患矛盾。近年有人[3]对2695名中医本科医学生人文素质进行调查,研究显示:在人文精神等概念的认知方面,25.30%的学生“听说过,且清楚这些概念”,71.99%的学生“听说过,但不清楚这些概念”,2.71%的学生表示“没听说过”;对于人文素质与文化知识的区别方面,92.41%的学生认为“有区别,知识丰富的人文素质不一定高”,4.17%的学生认为“二者差不多”,0.53%认为“二者完全没有区别”,还有2.89%的学生“不太清楚”二者是否有区别;在是否有必要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的问题上,61.17%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33.95%的学生认为有必要,3.35%的学生表示可有可无,1.54%表示没必要。可见,高等院校虽然先后通过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等方式落实并推进了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塑造,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作为中医传统文化传播地的中医院校,从总体上看中医学生的人文教育还十分薄弱。这当然和多种因素有关,整个社会营造的重视智育、成绩至上的普遍氛围以及教学过程中实践内容不足,难以真正引起学生共鸣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国内中医院校虽都或多或少地开设了医学人文课程,但这些人文课程大都流于形式。可能一是因为很多学生只图完成课程学习任务,期末拿到学分,并不在意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更不用谈深入理解、主动落实在行动上;二是学校对于这类课程实践重视不够,中医人文课程几乎没有实践内容,学生课堂上听的理论下课就忘。

2 机遇:抗疫中的中医人文精神

2.1 价值观念的人文性 《黄帝内经》称医学为“圣人之术”,它提出医学的价值是“济世救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面对疫情广大医护人员冲锋在前,日夜坚守,与时间赛跑、跟病毒搏击,展示出白衣战士的无畏、坚韧、奉献。据统计[4,5],疫情期间,来自全国29个省的4900余名中医药人员驰援湖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派出5批中医医疗队共773人到武汉参与救治。中医团队整建制接管武汉金银潭医院、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武汉市中医医院3家医院的8个病区,并承包了江夏方舱医院。武汉55家定点医院都配备中医药专家团队巡诊。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之际,中国中医科学院先后派出三批中医专家组赴海外提供中医药疫情防控指导,并且积极联系奥地利、美国、英国等15个国家的23所大学围绕抗疫开展了合作。同时还通过中国使领馆、驻外经商处等驻外机构,与80余个国家合作伙伴分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并提供中医药预防新冠肺炎防控建议与处方,同时为其提供医疗咨询的绿色通道。中医人的胸怀天下、勇于担当、无私奉献在这一刻充分显现。

2.2 技术方法的人文性 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更是一门满载着人文情怀的仁术。在兴衰起落的历史长河中,中医一直强调治病救人过程中的人性情怀。孙思邈曾在《大医精诚》一文中专论医德,“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这种精诚合一的医德观,至今仍适用。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张伯礼院士提出中药进方舱,中医包方舱。中医药的主要贡献是抑制了由轻转重的比例,显著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缩短病程,提高临床治愈率[6]。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患者承受着精神和身体的双重压力,采用中医综合疗法:呼吸锻炼配合中药、针灸、按摩、太极拳、八段锦锻炼及心理调护等,对脏器损伤的保护、免疫功能的修复,精神调摄都有积极作用[7]。

3 抉择:中医人文精神的新传承方式——重实践

中医药在全国甚至全世界新冠肺炎防治中的价值被极大地肯定。2020年3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湖北武汉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充分肯定了中医在此次疫情防控期间的临床疗效和重要地位。历史上无数次实践证实了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资源,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这个宝贵资源是每一个中医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而在传承和创新中医发展之路上教育是关键。医学有两只手,一只是技术,一只是人文。在育人之路上,相对于医疗技术的锤炼,人文精神的塑造一直是短板。在目前成绩至上的教育评价体系下,我们认为中医人文精神的有效传承需要通过优化评价体系及教学过程来实现,具体形式表现为在进行中医人文教育过程中重视实践。

在以往的人文教育过程中,教师们往往借助前人事迹在课堂上扮演着苦口婆心的“说教”角色,这在思想上未必能和学生共情。百闻不如一见,在新型冠状病毒肆虐之时,中医人勇于担当、临危不惧、主动作为,涌现了无数动人事迹,学生们实实在在地经历着疫情,目睹了中医人的大爱无疆与奉献精神,见证了中医药的神奇疗效。我想这比以往任何一次课堂教学影响都更深刻,学生也能进一步认可自己所学专业的社会价值,从内心深处产生共鸣与震撼,于他们的学生生涯而言这也是一种实践。据了解国外的医学教育培养模式是通过核心课程和自由选修课程相结合的课程制度以及多角度的考核评价标准等方式培养所谓的“有教养的医生”[8],中医院校其实可以此为参考,结合自身实际将医学人文精神的社会实践纳入对学生考核评价以及评优、评先评价系统中,并逐步提高其比例,贯穿于院校教育全程。同时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也要充分利用院校的学科特色和医疗资源基础,以“医乃仁术”的育人使命和救死扶伤的社会担当,引导学生持续开展医疗慈善公益服务活动,重视第二课堂及劳动教育[9]。这样学生既可以获得课程学分也可以在实践中理解生命的意义及深化对医学价值的认识与体悟。

猜你喜欢
医学生人文精神中医药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对减肥与断食晚餐认识的比较研究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以医史学史料为载体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