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英译调查研究

2023-02-10 20:37段聪丽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英双语英译语料库

段聪丽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学院,云南 芒市 678400)

一、研究背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价值、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了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力量。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成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同时指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黄友义(2004)认为,外宣翻译是一个国家对外交流水平和人文环境建设的具体体现。外宣翻译作为文化传播和跨文化交际的媒介,是国际受众了解中国非遗文化的重要渠道(高昂之,2019)。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外宣翻译为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开启了一扇重要窗口。

云南省“非遗”项目数量众多,种类多样,是中国非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省具有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族民间的体育、舞蹈、故事、口头文学、风俗习惯、礼仪、手工艺、传统医学、民族传统和民间知识等。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绚丽多姿,是云南省外宣的亮点之一,其翻译研究能够推动我国文化遗产在全球范围的传承和发展,维护中华民族文化身份,丰富世界语言文化。通过前期文献查阅,云南省对于非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非遗保护与传承、知识产权保护、数字化保护和非遗表演的旅游开发这几方面,目前对非遗外宣翻译关注不够、研究不足。如何将这些蕴含丰富经济、文化、旅游等价值的民族特色文化推向世界,是翻译人士和“非遗”工作者需要重视的课题。

二、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

云南省是我国民族最多的省份,拥有26 个民族,云南民族文化多样而丰富,因此云南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截止2022 年云南省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45项,分为10 个大类别,其中民间文学19 项,包括遮帕麻和遮咪麻、牡帕密帕、阿诗玛、达古达楞格莱标、召树屯与喃木诺娜、梅葛、格萨(斯)尔等;传统音乐14 项,包括傈僳族民歌、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彝族海菜腔等;传统舞蹈30 项,如锅庄舞(迪庆锅庄舞)、热巴舞、木鼓舞(沧源佤族木鼓舞)、铜鼓舞(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傣族孔雀舞、傈僳族阿尺木刮、彝族葫芦笙舞等;传统戏剧17 项包括花灯戏、壮剧、傣剧、皮影戏、滇剧等;曲艺2 项包括傣族章哈、大本曲;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2 项包括摔跤(彝族摔跤)、打陀螺;传统美术6 项包括纳西族东巴画、剪纸(傣族剪纸)、玉雕(腾冲玉雕)、木雕(剑川木雕)、彝族(撒尼)刺绣、建筑彩绘(白族民居彩绘)等, 传统技艺24 项包括傣族慢轮制陶技艺、白族扎染技艺、苗族芦笙制作技艺、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等;传统医药6 项包括 藏医药(藏医骨伤疗法)、彝医药(彝医水膏药疗法)、傣医药(睡药疗法)等;民俗15 项包括傣族泼水节、火把节(彝族火把节)、景颇族目瑙纵歌、独龙族卡雀哇节、傈僳族刀杆节等。上述文化遗产,是各民族历史发展的见证,内涵丰富、是价值非凡的活文化,具有民族性、区域性、独特性等特征,对外翻译及宣传云南省非遗是对中华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创新发展。

三、“当代中国”语境下的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面临的挑战

“一带一路”时代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是新时代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内容之一。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外译对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外宣翻通过英语翻译的途径可实现保护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优秀的英译作品能让更多人了解到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文献查阅及实地调研发现,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存在一些问题:总体上云南省非遗外宣翻译研究尚属起步阶段,无法满足对于优质译介日益增长的需要,实证研究较为匮缺,需要扩大扩宽非遗的外宣翻译实证研究,具体分析如下。

(一)数量上云南省非遗英译或汉英双语资料缺乏

首先来看云南非遗英译出版情况,与丰富的云南省非遗数量相比,非遗外宣翻译在数量上显得捉襟见肘。通过文献查阅、资料调研、实地调研等方式,笔者发现与非遗的保护工作相比,非遗的译介工作却任重道远,正式出版的非遗外译作品为数不多且主要集中在部分民间文学项目类型,包括《目瑙斋瓦》《查姆》《梅葛》《召树屯》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是云南少数民族经典作品英译文库中的部分作品。除此之外,还收集到部分少数民族节日汉英双语对照资料。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省少数民族节日文化的对外宣传翻译有着不可或缺的桥梁作用。由玉溪师范学院副教授教授万永坤主编的《云南省少数民族节日文化》汉英对照版,里面涉及了部分民族节日类的非遗介绍。

(二)云南非遗对外宣传缺乏多语交流

《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云厅字〔2022〕2 号)精神,进一步做好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的第十一条提到“加强传播与交流。丰富传播手段,拓展传播渠道,充分发挥微博、微信、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作用,打造品牌传播项目。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馆、文化馆(站)、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培训、展览、讲座、学术交流等活动。依托传统民俗节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组织各类宣传展示活动,提升“中国(昆明)官渡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品牌影响力。依托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中国-南亚博览会等重要活动、节庆、会议等,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交流活动,展示优秀传统文化。”从文件可以看出目前云南省较为重视非遗的对外宣传情况。事实上,非遗的宣传需要语言翻译作为载体。

然而,通过笔者实地调查发现,云南非遗对外宣传以汉语为主,汉英双语宣传及多语宣传较少,在宣传非遗的微博、微信、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中使用汉英双语宣传的微乎其微;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馆、文化馆(站)、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所中涉及中英双语介绍资料为数不多,大部分仅涉及中文介绍,没有双语后者多语介绍资料;在国内及省内进行非遗宣传活动时,绝大多数缺失外宣英译策划环节,因此有关非遗的展览、讲座、学术交流、民俗节庆展示及介绍涉及汉英双语本文或者宣传册等也很少;开展国际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交流活动时,英语翻译必不可缺,可惜部分译者对非遗本身的文化内涵了解不够全面、非遗专有词汇翻译不到位,从而影响非遗的外宣整体效果。

(三)云南非遗英文网站建设不足

在非遗英文网站建设方面,虽然“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各项非遗名录的汉语介绍已较为完善,但还未设置英文网页。云南省各大博物馆网站、非遗中心网站、政府文化网站、旅游部门网站等均无英语或者汉英对照非遗简介文本。网络上仅能搜索到少许非遗名录的英语翻译,并且准确性有待探讨。由此可见,云南非遗对外传播的宣传网站有待加强。

(四)云南非遗外宣翻译研究比较薄弱

进入21 世纪,非遗的外宣翻译受到学者的关注,研究文献数量呈持续增长态势。笔者于2023 年2 月23 日以“非遗外宣翻译”为主题词通过知网数据统计,涉及文献共111 篇,研究范围包括理论研究、策略研究、宏观研究、人才培养等4个方向。从研究范围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已经涉及陕西、浙江、江西、河南、广西安徽等省份。非遗外宣翻译理论研究和翻译实践数量都有待加强。将主题词改为“云南非遗外宣翻译”则无相关成果显示。可见,云南省非遗外宣英译的研究资料尤为欠缺。

总体上,云南省非物质遗产外宣状况还未受到政府、非遗中心、文化旅游等部门的重视,表现为具有英语或者汉英对照的纸质书本资料缺乏,此外英语非遗网络宣传极度匮乏,不利于全面推广非遗文化的局势。

四、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对非遗外宣英译的关注度不够

云南省政府对非遗的保护力度逐年加强,但是对非遗外宣英译的关注度不够。2013 年3月云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在此基础上于2017 年提出云南省非遗保护意见,要求要举办经常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展览、图片展示、技艺展演、学术讲座等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点)活动。在重要节庆、重大活动期间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进一步扩大影响。政府极为重视非遗的保护及传承,在宣传方面主要侧重非遗的内宣。国际性的非遗传播活动较少,活动中出现相关的外宣英译资料也不多。事实上,非遗的外宣工作需要由政府部分进行宏观规划。除了政府部门之外,非遗传承人也是重要的传播主体,但对于外宣英译来说,需要有外语能力的支撑。实际上,大部分非遗传承人文化水平不高,且不具备相应的外语能力,这是是云南非遗外宣受限的原因之一。

(二)缺乏地方特色非遗英译语料库

语料库对研究翻译的普遍性特征及规范性带来极大便利(齐建涛,2018)。建立专业非遗语料库可以有效提升非遗翻译的质量和效率,专业语料库应该包含汉英非遗文本平行语料库、英汉非遗文本可比语料库以及英语非遗文本可比语料库。目前,云南省的非遗语料库研究及建设主要集中在汉语非遗语料库。有关非遗双语语料库还需未雨绸缪,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非遗翻译语料库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相反需要持续性的、规范化的、系统性建设。同样的,语料库的建设也离不开翻译人才的支撑。

(三)缺乏专业的非遗翻译人才

云南拥有26 个民族,多民族交流、交融发展形成了鲜明云南非遗文化的特色,许多地方性非遗文化具有唯一性、独特性,是民族历史、经济、社会发展的见证,在翻译过程中对译者的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事实上,我省非遗英译人才总体储备不足,由于我国英语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所学内容较为宽泛,涉及非遗翻译理论及实践的内容有限。当前选许多高校虽开设了MTI 翻译硕士研究生,明确规定设置翻译领域的较少。翻译教学课程缺乏本地化内容及与本地化特色相结合的实践环节(曾梓涵,2021)。云南师大、云南民族大学MTI 研究生教育虽有教学实践,但涉及非遗项目的翻译实践却较少,因此非遗并未实现为本地化翻译服务。外宣英译时要保证其文化特质能有效地传递给国外受众,必须做到语言与文化的高度统一,才能使得译文在传播中不受限制,因此,培养译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很重要。

五、 提升云南省非遗外宣英译的途径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提高云南省非遗的外宣力度

“一带一路”时代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是新时代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内容之一。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外译对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非遗的外宣翻译有利于云南提升沿边对外友好交流层次和水平,从文化视角更好地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机制和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因此,作为“一带一路”沿线要地,针对云南省非遗英译资料相对较少且不成体系的现状,云南省政府应从政策、资金、人力等方面提供支持。从政策角度重视非遗的外宣,通过资金支持加大云南省非遗外宣力度,通过吸收海外华人翻译和懂中文的汉学家加入到省非遗外宣翻译队伍中,保证非遗英语译文的质量,提升云南省文化强省形象,促使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世界,促进中华文化的世界传播。

(二)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优势,培养非遗翻译人才

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优势,培养云南本地非遗翻译人才。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可将非遗外宣融入到高校人才培养中,一方面可为专翻译专业硕士研究开设“非遗翻译”课程,培养专门非遗翻译人才(翁敏雅,2018)。另一方面,针对英语专业的本科生可将非遗融入英语课堂,将非遗内容作为教学资源,在了解本非遗蕴含的文化内涵及历史传承同时,提升大学生的语言翻译技能,加强翻译实践,激励大学生以语言为媒介向世界讲好云南省的非遗故事,推进云南非遗文化走向世界。科研上加强非遗外宣翻译实践研究,可选取云南省非遗代表著作,通过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对外推介。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可以设置有关非遗外宣翻译研究项目申报等。省翻译协会可以开展非遗外宣翻译研究和学术交流,对译文质量进行把关,探讨如何向世界展现具有民族特色的云南非遗。高校和科研机构可合作建立非遗翻译语料库。

(三)建设云南省“汉英双语非遗”网络平台

随着“互联网 +”的迅猛发展,网络数字化平台不断发展,由于网络新媒体具有传播范围广、效率高、数据丰富、受众广发、信息交互性强等特征,为云南省非遗外宣传播提供便利的条件,云南省非遗外宣翻译工作应结合自身实际,由省市政府部门联手各高校、科研机构,共同建设云南省非遗英文或汉英双语网站。此外,云南省各大博物馆网站、政府文化网站、旅游部门网站等应该设置中英双语网站。利用网络可开展云南非遗传播线上双语博物馆旅行平台等、可利用抖音短视频发布有关云南非遗中英双语宣传视频,将有助于提高人们对非遗的关注,从而实现传播的目的。

六、结语

云南省是非遗大省,非遗是云南民族文化一张靓丽的名片,非遗外宣翻译工作任重而道远。根据调查可知,目前云南省非遗外宣应重点关注非遗著作的编撰及外译出版、非遗英文网站建设、非遗在微博、微信、抖音短视频、直播平台的英语宣传片,非遗博物馆、展馆、传习馆等地汉英对照资料的整理,非遗的展览、讲座、学术交流、节庆等英文宣传手册的制作等方面。云南省非遗英译工作正处在起步阶段,需要不断的深入推进。新时代背景下,云南非遗的外宣应该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大力培养非遗翻译人才,充分利用各类宣传渠道,应遵循前人对现有中国非遗翻译的建议,结合云南省非遗特色,避免文化误解,求同存异,提供优秀的非遗译本,促进云南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让云南的非遗走向世界。

猜你喜欢
英双语英译语料库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中英双语阅读 金银岛
中英双语阅读 柳林风声
中英双语阅读 呼啸山庄
中英双语阅读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基于JAVAEE的维吾尔中介语语料库开发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