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对德宏傣陶的推手作用

2023-02-10 20:37龚茂莉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土陶制陶芒市

龚茂莉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学院,云南 芒市 678400)

傣陶是傣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傣族人民在特定的社会、自然环境下劳动与智慧的结晶,是傣族几千年来的生活文化中的一种特色工艺。它是云南乃至全国民间工艺中的宝贵资源,其在制作工艺、造型、材质等方面与原始的制陶工艺相比较都有非常完整的保留,堪称制陶领域的活化石,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据《百夷传》载:百夷“所用多陶器”。傣族自古喜爱使用陶器,各种自制的陶器被广泛用于日常生产、生活中。史料上也屡见傣族制陶的记载,制陶作为一种家庭手工业在傣族社会中已有悠久的历史。

2005 年4 月,文化部下发了《关于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通知》。经过云南专家组评审,傣陶的制作工艺“傣族慢轮制陶技艺”进入云南省省级保护名录并进一步申报国家级,2006 年6 月,“傣族慢轮制陶技艺”被国务院批准、由文化部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至此,在民间传承了 4000 多年的慢轮制陶技艺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专项保护资金的支持。在文化旅游业的促进和新媒体的助力下,傣陶在纹样和制作工具、器物种类、制陶技艺、烧制工艺、功能、传承人和传承方式、传承人生活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变迁,影响了制陶人和周边群众的生活方式,助力乡村振兴,促进了村寨的经济发展。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傣陶与旅游深度融合促进了傣陶的现代发展,也给乡村振兴带来了发展的活力。

一、芒项村傣陶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芒市轩岗乡芒棒村芒项村民小组坐落于芒市轩岗乡西南的雷三安山脚下,距芒市城区17公里,村子依山傍水,景色宜人,是慢轮制陶技艺保存比较好的一个村子。据我们深入实地调查,至少在19 世纪中叶,该村寨半数以上的人家,就以制陶为生。解放以后,由于工业化产品的替代而逐步衰落。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制陶工艺又开始兴盛起来,寨中半数以上人家均制作陶器,除自己使用外,还销售到芒市其它地区。2006 年,芒项的傣族土陶被列入云南省《傣族传统制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芒项也成为傣族传统制陶技艺传习点,村民叶板、岳孟团两位老人被评为德宏州傣族传统制陶技艺传承人,芒项村也成为了傣族传统制陶技艺传习点,并建立了德宏州第一个傣族土陶传承体验基地。

最近几年,德宏州芒市芒项村的旅游业相当发达,这都来源于傣陶的重新兴盛。由于地处芒市,十几分钟的车程就可以到达,所以成为民众周末游、短期游的首选地。到达芒项村,村里先收了每车2 块钱的费用。一路进去,只见路边停满了来游玩的车辆,一直延续到村里。村里也是车满为患,找个停车位都找不到,只能停在路边。围绕着大青树、傣陶研习馆和岳孟团、叶板两位老人的制陶技艺传习点,很多小摊都见缝插针的摆开,催生了一系列附加产业。种类繁多,有卖豆粉米线的、卖饮料的,有游戏竞技的小摊,卖零食、日用杂货的小摊,村寨周边的傣族群众也会带自己的小食品、小商品过来卖。在这一来一往的经济交流中,养活了周边的小产业,一天的营业额算下来也是不菲。

岳孟团、叶板老人的傣族土陶展示中心是一个50 平米左右的傣式小屋,四周开放,靠里面有几排架子,上面摆满了烧制出来的陶罐,主要有各种形状的小动物、多肉花盆、水瓶、土锅、小香炉、大象、孔雀、罐、锅、壶、甑等,靠外面是制陶的地方。70 多岁的叶板阿婆正在给土陶打坯,她饶有兴趣地向我们展示了部分制陶过程。看似普通的土陶,需要经过舂土、筛土、拌沙、渗水、制坯、打坯、干燥、烧陶等环节,一件土陶需要烧五天四夜。“我制作土陶已经八年了,我制作的土陶主要销往芒市周边地区,陇川县、瑞丽市等州内的买家会来订购。现在,昆明、上海等地区的买家也会前来订购,订购的数量从几十到几百个不等。”叶板阿婆说到。她从十二岁就开始跟奶奶学习制陶,那时候主要以务农为生,制作的土陶不仅可以用来烧水做饭,在农闲之余还可以拿去集市上卖。

两位老艺人坐在展示中心的两端,地上摆满了做好的陶坯和制陶工具,游人来了就可以在她们的指导下学习制陶,游人多的时候工作坊都挤不下。她们一天的时间都在工作坊,早出晚归,就像正式的上班一样,节假日游人多的时候还要加班。很多希望去体验的游人由于没有位置,只能排队等候。来体验的游人中,以小孩居多,他们的父母也希望他们多接触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感情。这种状况一直从早上持续到傍晚,游人才会慢慢的散去。两位老人每天的收入主要来自于教人制陶和售卖旅游纪念品。游客来到芒项村,大多会来体验一次傣陶的制作,制作好的陶器可以带回家去做纪念品。每位来体验制陶的游客购买一块制好的陶泥,在两位老人的指导下用慢轮慢慢制作。每块陶泥5 块钱,做好的作品游客可以带走,烧制好带走陶艺作品只需10 元。如果觉得自己做不好的游客,可以直接购买老人做好烧好的傣陶纪念品。除了自己体验以外,如果看中了货架上的傣陶,也可以把它买回去收藏抑或送人。大一点的傣陶10 元,小的5 元。虽然很少有人买傣陶来作为日用品了,但是作为旅游纪念品的傣陶的销售还是很可观的。随着拍抖音活动风靡各个村寨,傣陶作坊也成为了一个必到的打卡点。拍完抖音游客也会购买一些傣陶作为纪念见证,促进了傣陶作为旅游纪念品的销售。物美价廉的傣陶制品为老人们带来了许多订单。大的订单,需要制作的陶艺产品多,叶板和岳孟团就带着村里会制陶的老人一起做,为他们增加了一定的收入。

芒项村以傣族土陶制作技艺为核心,注重民族文化、民间技艺的传承和保护性开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有效促进了当地群众增加收入,推进乡村振兴。一个小小的傣陶,盘活了一个村寨的经济,芒项村成为了一个具有经济活力的村。精品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当地的经济收入,也可以很好的对民间文化进行保护发展,传统傣陶也逐渐向旅游工艺品方向转变。旅游业的良性发展,是促使傣陶艺术更好变迁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未来发展的措施

要想使芒项村的傣陶在未来有更好的发展,我们必须结合非遗传承人、村寨、游客、小商贩、政府旅游管理部门等几方面,在国家旅游政策法规的引导下,制定一些适合当地民情的旅游措施。

(一)加强项目梳理

从调查中可以看到,傣陶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表现形式,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具备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良好基础。所以,当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要梳理这些当地民众广泛认可、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为旅游发展提供优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二)设立专门的体验基地

参与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游客深度认知、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也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

2019 年,芒项村民小组党支部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立足村内资源条件,紧扣“传承”主线,将土陶文化融合民族文化、知青文化,成功申报了边疆党建长廊“四位一体”建设试点项目。轩岗乡党委争取项目资金500 万元,在芒项村打造德宏州第一个党建文化主题园,目前,党建馆、傣陶馆、知青馆以及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项目建设已初见成效。2022 年,在前期项目建设基础上,轩岗乡党委协调资金410 万元,兴建土陶综合馆,通过项目带动旅游、餐饮等产业发展,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现在的芒项村,集旅游、体验、购物、游览于一身,要进一步增设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传承体验中心(所、点)、项目保护单位等设施场所,增强互动演示、体验教学等功能,面向游客提供体验、研学等旅游服务。让游客切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鼓励聘请传承人作为专(兼)职讲解员,为游客展示、讲解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保护文化生态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孕育生存和传承发展的重要空间,保护好非遗传承的文化生态区,因地制宜与旅游融合发展,让传承人、村民、居民成为旅游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秉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保障当地村民、居民的生活,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实物和场所,保护文化生态不受破坏,为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四)开展传承人的培训

为有效传承与保护“傣族传统制陶技艺”项目,2015 年,轩岗乡老年大学在芒项设立教学点,开办傣族土陶班。2016 年,芒项入选“中央财政支持范围传统古村落名单”。2017 年6月至8 月,由芒市文体广电旅游局主办,芒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芒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傣族传统制陶技艺项目传承培训”,在芒项村举行,培训学员13 人。主要针对傣族传统制陶技艺中最为重要的原始工艺流程进行培训,使芒市傣族土陶的传承链和工艺流程得到有效地修复和保护,进一步扩大艺人队伍。建立传习点,依靠传承人进行活态传承。以此同时采集视频、图片、文字资料,充实数据库内容。

另一方面,要将旅游相关业务内容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培训范围,帮助传承人、保护工作者了解旅游行业特点、政策法规、运营模式、游客需求等,提高传承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和能力,增进传承人对其持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意义的认识。

(五)鼓励探索,宣传推广

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要加强实践探索,加强文化和旅游融合理论实践研究,通过论坛、研讨、讲座等方式,总结交流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优秀实践案例,推动各类各级媒体宣传推广各地的典型实践和有益经验。

(六)开发丰富的旅游产品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康养旅游等结合,举办“非遗购物节”、“非遗文化节”等活动,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鼓励将旅游民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有效对接,推出一批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旅游民宿。鼓励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制作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导游词、宣传册、宣传视频等,提升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在西双版纳,这一点就做得比较好,作为商品的傣陶种类要比德宏丰富一些,他们发展出了一些佛教用品用于佛寺建筑,开发出了一些生态茶具结合普洱茶进行销售,制作一些景观灯罩用于民宿装修、别墅建筑等。

(七)利用“摆”和各种节日作为宣传的最佳时机

傣族历来有赶摆的传统。在德宏傣族地区,但逢有土司组织活动、宗教集会、节日、赶摆的时候都会演傣剧,如 “过冷西”(即春节)、泼水节、“出洼节”等。傣族逢大事、小事必赶“摆”。“摆”和各种节日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和游览,所以,这是一个很好的宣传时机。要发挥传统节日、民俗活动参与性强的特点,让游客感受当地民风民俗,提升中华文化认同感。当然,依托传统礼仪、传统节日等发展旅游,应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群体意愿和当地风俗习惯。

(八)利用“抖音”平台

最近几年,抖音风靡德宏的各大傣族村寨。在非遗传承过程中,抖音平台成为传播传统文化和吸引年轻新一代的重要媒介。各个村寨的傣族群众以“班”为群体聚集,拼钱购买拍抖音的用品,到各大网红打卡点去拍抖音。一般一人拼150 元就可以,用来买拍摄用品,例如自拍杆、音响设备等。而且每个人都有手机,可以实现随时随地拍摄。拍摄此类抖音作品的人以女性居多,尤其是中年和青年女性。她们还拼钱缝服装,一个“班”的人都买同一款布料,缝的时候稍微做一些细节的装饰处理,基本上一个“班”就是一个风格,单从服装上就可以辨认出哪些人是同一个“班”的。她们的拍摄风格也大多一样,编一些傣族动作配以新傣歌,一个一个轮流到镜头前来展示。例如到芒项村拍摄的时候,就会以傣陶为背景来拍摄,然后手拿傣陶做一些动作。其余看到这些抖音作品的傣族群众觉得很不错,也会纷纷来到芒项村拍摄自己的抖音作品。也有很多汉族群众看到这些作品后带着自己的小孩来捏傣陶体验傣陶的,体验完之余还会买走一些傣陶作品。于是芒项村傣陶得以在抖音上普遍传播,抖音扩大了傣陶的影响。现代的社会,几乎人手一部手机,都会刷抖音、玩抖音,各级宣传部门可以利用抖音平台,拍摄一些小抖音作品,在平台上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工作,一定可以事半功倍。

当然,这些措施实施起来的时候肯定困难重重,但只要在国家的政策法规引导下,在文旅部门的指导下,有条不紊的开展进行,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尽自己所能,就一定可以取得很好的成效。

傣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的重要资源,丰富了旅游的文化内涵。旅游作为一种新的大众生活方式,为傣陶提供了更多的实践和应用场景,激发了傣陶的生机和活力。推动傣陶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对于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对傣陶艺术的分析研究,除了对傣陶作为民间工艺层面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的挖掘整理取得相关研究成果外,还有助于从社会价值层面对傣族文化从整体性把握和深入理解上发挥积极的学术作用。再者,国家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也正是为了更好的保护我们的优秀文化遗产。保护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责任,也是我们响应国家号召的积极行动。

猜你喜欢
土陶制陶芒市
土陶
湘西土陶创新发展探究
青木木米制陶风格探析
芒市总工会:为60名在档困难职工免费体检
土陶记忆
帕布巴升座庆典在芒市举行
渝东南土陶馆建设的构想与旅游开发研究
甘蔗新品种在芒市旱地引种试验的表现
大辛庄商代制陶工艺研究
西双版纳傣族慢轮制陶工艺初探——以景洪市曼阁村和曼斗村制陶工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