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在家庭教育“协同育人中”的作用分析

2023-02-10 20:37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育人家庭学校

刘 钰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芒市 678400)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教育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2021 年《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明确了以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为目的的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发展模式[1],为相关教育主体进入家庭教育“私教领域”,规范家庭教育各主体责任提供了法理依据和行为导向。然而有学者认为基于家庭教育“私域性”特征,政府的干预多是通过软力量的群众组织和软约束的法律条文的一种“软”要求[2]。也有学者指出由于家庭教育研究的是“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是高度个体化的,具有独特性、隐蔽性和不易被复制性等特点,使得家庭教育研究难以像其他研究那样有章可依、有规可循”[3]。高校是社会体系中一个庞大的组织,到2022 年全国各级各类高校有3013 所,高校教师197 万,在校学生4655 万,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4]。目前,关于高校如何发挥其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促进家庭教育质量提高的研究极其不足,充分发挥高校在“协同育人”中的作用即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高校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

一、当前家庭教育中的主要困难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生产的专业化、家庭结构的简化、价值导向的功利化等方面对传统家庭教育的持续性和平衡性带来了新的挑战,表现出一些新的问题。

(一)社会生产生与家庭教育相分离

传统家庭是一个集生产、生育、养育、教育为一体的组织,是一个相对功能完善的独立结构,并且在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生产劳动多为劳动密集型,家庭子女教育与日常劳动紧密结合,家庭教育一般是在家庭的生产劳动过程中边劳动进行。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专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生产与家庭生活逐步分离,年轻父母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社会生产活动,家庭教育主要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等来承担。由于老人的教育理念相对比较陈旧、精力不如年轻人、隔代亲不忍心严厉管教等原因,家庭教育的效果并不太好,老人更多停留在对未成年人的看护层面。另一方面,亲子之间相处时间的减少,父母对子女情感交流和支持的不足容易带来各种心理发展的问题。因而,当社会生产与家庭生活分离后,谁来承担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责任,以什么途径来开展家庭教育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现代家庭结构的简化

传统家庭一般是以血缘关系或姻亲关系为基础多代同堂或者近邻相居的大家庭共同生活模式,在家庭教育方面成员之间可以相互照顾,互相扶持,从而增加了家庭教育中的可利用人力资源。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家庭中少子化成为一种典型现象,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单一家庭人口数量进一步减少,多代同堂大家庭模式因缺乏人口基础而逐步被核心家庭所取代,家庭教育可用人力资源减少。

(三)家庭教育的功利化

“竞争性育儿”[5]是当前家庭教育中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主要是描述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子女形成的“赢在起跑线”或者“不能比别人差”的一种期望,导致父母给子女报名参加各种技能培训或者辅导班等攀比现象。在“竞技性教育”这种攀比风气影响下,家庭教育给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个性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压力,长期游走在家庭、学校、辅导机构的生活模式给未成年人带来了一系列如睡眠不足、厌学等问题。有学者指出,在国家给学生“减负”的同时,家长在给子女“加负”,家庭教育观念不改变,真正减负难以落实[6]。

“家庭教育的学科化”是另外一种家庭教育功利化的表现,以至于有学者认为当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界限模糊,甚至沦为学校教育的附庸[7]。许多家庭从幼儿开始便侧重于识字、写字,读数、计算,背诵古诗词,学英语等带有明显学科色彩的教育内容,中小学阶段学生家庭则通过学科辅导班来代替家庭教育,导致当前家庭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相差甚远,出现了重知识与技能,轻人格与品行的情况。

二、“协同育人”各主体责任

家庭-学校-社会的“协同育人”模式是当前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重要举措,梳理“协同育人”中家庭、学校、社会的主体责任,充分利用学校、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更新家庭教育理念,丰富家庭教育内容,增加家庭教育形式,从而更好达到育人的目的。

(一)家庭责任

“家庭是第一所学校,父母是第一任老师”。家庭是未成年人出生、生活、成长相伴随的环境,对家庭有极大的依赖性。父母及家庭成员承担起未成年人的教养是法律的要求、是道德的约束,也是家庭成员间亲密情感关系难以割舍的自主行为。

家庭中影响未成年人成长的因素具有多样化特征,有间接和直接影响的区分。从间接影响因素方面来看,比如家庭结构的完整性[8]和家庭中的人际关系等。父母之间、亲子之间、其他成员之间的日常交流方式及关系的和谐程度,对家庭中未成年人对人际关系的看法、交往方式、人际交往的心理距离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保持家庭结构的完整,形成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有助于家庭中未成年人的成长。

对未成年人影响的直接因素主要是与教育密切相关的一些因素,比如父母的家庭教育观念、家庭教育的知识与技能等。当前家庭教育面临的困难中一个常见原因在于“父母不知道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和方法[9]”。掌握必要的家庭教育知识与技能,了解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父母要不断学习,在教育中不断成长。

(二)学校责任

学校是未成年人从家庭适应社会的一个中间环节,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体系中,学校能发挥重要的积极意义。一方面,学校教育能够通过自身的教育行为和价值导向形成对家庭教育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另一方面,学校加强与家庭的合作,推进学校资源进家庭。学校教育资源的丰富性是弥补许多家庭教育中父母教育知识与技能不足的重要来源。根据吴红等人研究,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帮扶”需求在子女0-18 岁不同年龄阶段均达到了40%左右[10]。明确家校之间的责任权限,尊重学生家长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切实为家长排忧解难是形成家校关系合力的前提。

(三)社会责任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社会中的每一个组织及个人都有责任关心未成年人的成长,为未成年人的成长提供便利,为家庭教育提供资源和帮助。2021 年国家 “双减”政策的出台,极大的规范了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培训机构等众多社会组织及个人的教育行为,同时形成了明确的政策导向,对整个未成年人的教育环境及教育行为产生了重大影响。

各社会组织及个人,充分利用各自领域中的教育资源和条件,为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和良性发展提供支持。例如社区及时协调家庭矛盾,减少家庭关系不和睦带来的不利影响;企业为未成年子女家庭父母照顾子女提供时间上的便利,增加父母与未成年人子女的相处时间;各教育机构提供优质的家庭教育培训资源,丰富未成年子女父母的教育知识与技能;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等公共服务部门向未成年人开放场所,丰富未成年人课余生活等。社会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是解决家庭教育问题和改善家庭教育环境,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不可或缺的条件。

三、发挥高校在协同育人育中的作用

高校在家庭教育面临新问题的情况下,应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积极发挥其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中”的作用。

(一)加强家庭教育理论的研究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家庭教育理论影响我们对家庭教育的视角和问题解决方法,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理论有助于良好家庭教育生态环境的形成。目前,我国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在国外理论、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优秀文化和关注家庭教育问题领域比较多,符合我国当前国情的、成体系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家庭教育理论框架还未形成,针对我国地域差异、家庭差异,具有较强实践指导价值的家庭教育理论还在不断探索。因而,加强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在吸收中外优秀家庭教育思想、内容、方法的基础上,形成当代中国特色家庭教育理论有重要意义。

理论指导实践,理论从根源上又来源于实践,服务于现实。对我国家庭教育现状的准确把握,对家庭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反思是目前进行家庭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途径。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国家克服各种困难,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原因,也是家庭教育理论研究需要遵循的原则。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来面对当前家庭教育中的各种问题,我们相信问题能得到有效解决。

高校在理论研究方面有优势,一方面高校教师群体有丰富的教育理论和较高的科研水平,能借助其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好的了解家庭教育的现状,把握存在的问题,分析背后的原因,从而提出有效对策。另一方面,“协同育人”具体怎么开展必然存在地区差异,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高校数量多,分布广,具有地域优势,能更好的结合地方情况开展相应研究。

(二)加强高校学生婚恋观教育

家庭结构完整,家庭关系和睦是取得良好家庭教育效果的潜在因素,是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在一个缺少父爱或者母爱,在一个充满矛盾与冲突的家庭环境中,一个未成年人的自身能力与来自家庭的压力高度不匹配,容易导致家庭中的未成年人难以形成正确自我认知,不能积极探索外部世界,表现出更多对困境中的无助与恐惧,对他人与自己的不信任等多种问题。保持家庭结构的稳定,形成健康积极的婚恋观,承担起个人在家庭中的责任,发挥家庭在社会中的责任,即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培养未成年人的积极人格品质。

近些年,我国家庭结构不稳定,根据国家民政部公布数据来看,2000 -2020 年间,我国离婚率有上升趋势[11]。而当代年轻人离婚率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婚恋观的变化。与传统婚恋观相比当代年轻人更追求个性,更崇尚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稍微有些矛盾就以分手、离婚的方式解决问题,缺少相应的责任担当和解决问题的耐心。然而,婚姻是来自两个不同家庭及两个不同成长经历个体的结合,两个人之间存在多方面的差异是不可避免。随着婚姻生活的持续,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问题,生儿育女的问题,两边老人的赡养问题会逐步成为婚姻生活中的主要内容。婚姻的维系需要两个人相互磨合、相互适应、相互调整,不断完善。一言不合就一拍即散的方式,既不利于问题解决,不也不利于家庭中对未成年人子女的教育。

自进入21 世纪,我国大学扩招以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够走进大学校园,接受大学教育,到2022 年,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已经超过1000 万。大学生是社会中一个庞大群体,大学生婚恋观对社会家庭结构的稳定性有重大影响。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群体开始正式接触恋爱关系,形成婚恋观的重要时期。高校可以通过课程、讲座、家庭知识普及等多种途径对大学生群体在婚恋观方面进行引导,帮助其形成正确的婚恋观,为将来组建新的家庭和解决家庭矛盾做好相应的铺垫,减少由于在婚恋中持有的一种理想主义愿望和不能忍受家庭细小冲突等而导致家庭破碎的情况,从而为未成年人的成长塑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三)为中小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培养

师资队伍是一个学校核心竞争力,是对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理解力、教育教学行动的执行力、教学效果的保证力。随着国家对教育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各阶层对教育的诉求越来越多,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每一位教师的时代使命。当家庭教育面临没时间教和没能力教的多种现实困境时,最有可能为家长排忧解难提供直接支持的是中小学校及中小学教师。因而中小学教师所需要具备的综合素养也越来越多,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还需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与家长同事之间的团结协助能力等,总而言之要能满足社会发展中对学校所提出的各种新要求。

师范生是中小学教师的主要来源,师范生培养是提升新时期教师能力的重要途径。针对当前家庭教育面临的问题以及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高校在师范生培养方面应积极主动做出适应性调整,提高中小学校教师服务家庭的意识和能力。一方面,注重师范生职业道德和职业认知教育,提高师范生对党和国家的忠诚与担当,提高对人民群众服务的意识,能正确认识到社会发展对教师及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能正确面对教育过程中的新问题和新任务。另一方面,加强师范生家庭教育理论与技能培养,能正确认识家庭与学校的协同育人关系,能合理对待教师与家长之间平等合作关系,能有效处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矛盾统一关系。

高校也可以深化与中小学校在职教师的进修与培训,提高中小学在职教师家庭教育服务能力。中小学在职教师,尤其是中老年教师已经在教师岗位上工作数十年,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但由于国家的教育政策、学校的办学模式、教师的职责范围在社会发展中的不断调整,部分中老年教师出现了不适应情况。通过高校与中小学校的合作,逐步更新在职教师家校合作的教育观念,掌握符合时代要求的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技能,是提高中小学校家庭教育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

(四)为社会输送家庭教育专业人才

教育不是某个家庭或社会组织能够独立承担的事业,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综合性。人才的培养最终也是为国家培养,为社会培养,需要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家庭教育促进法》将众多社会组织机构纳入到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体系中,能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社会资源来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缓解家庭教育中的现实矛盾,也是推进“协同育人”从理论层面到实践层面的重要探索。然而社会组织机构怎么深入融合到家庭教育领域?避免注重形式、走过场等问题,既要有国家政策的导向,也要有专业人才的支撑。根据边玉芳等人的调查,有31.4%的家长报告从未接受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和专业人才的缺少是重要原因[9]。

高校是社会人才培养与输出的高质量平台,高校的人才培养应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家庭教育服务型人才的需求是社会中的新需求,尽管当前高校本科教育层次并未设置专门的家庭教育专业,在专业需求、培养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等方面都处于初步阶段,但在2021 年教育部发布对《关于实施家庭教育专业化的提案》的答复中表示 “教育部将继续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加强家庭教育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促进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培养更多高素质家庭教育相关专业人才。[12]” 2022 年,首都师范大学探索开设家庭教育辅修专业。国家、社会、家庭对家庭教育人才的需求为高校开设家庭教育专业提供了有利时机和必要的条件。充分发挥高校教育优势,克服专业建设中的各种困难,培养家庭教育领域高理论、高学识、高技能的专业性人才,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是充分履行高校社会职责,勇于担当的表现。

总而言之,家庭教育目前遇到的许多问题即是家庭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协同育人”是提高家庭教育质量,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一种积极探索。家庭影响的基础性、学校影响的主导性和社会影响的广泛性的不同定位,要求家庭、学校、社会的通力合作才能更好解决问题。高校作为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组织,有义务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有能力为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及人才等方面的支持。我们相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高度重视下,家庭教育问题必能解决,家庭终将成为每一个人的心灵归宿。

猜你喜欢
育人家庭学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学校推介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